首页 > 历史

良禽择木而栖:庞统一生竟只错在选错了主子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有句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中是与齐名,而只信任诸葛亮,而不信任庞统,这是何道理呢?网络配图 这不是庞统的能力问题,只是良禽找错了大树,贤臣错过了合适的君主,是庞统与刘备路线不合,性格不符所致。

庞统在策略和战术上都讲究强力和霸道,而刘备喜欢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因此两人之间始终未能产生刘备诸葛亮那样的化学反应。

当然,刘备也是一代明主,他给了庞统应有的尊重和地位,庞统也曾经得到过建功立业的机会,不过假如重用庞统的君主是,我相信事情会与后来庞统不幸战死,英年早逝的结果大大不同。

奉行霸道的曹操,正是同样奉行霸道的庞统的合适主人。

曹操比刘备更适合做庞统的主子。

庞统与刘备的路线不同,在收取西川的过程中有明显的体现。

公元211年,刘备以帮助益州牧抵御汉中为名进入西川,刘璋在涪城迎接刘备。

见面之前,庞统劝刘备在酒席上解决刘璋,这样西川群龙无首,可以不动兵马一鼓而下。

这是一个大胆的计策,正因为这个计策太大胆,所以刘璋方面一定预测不到这种可能性。

刘璋把刘备从荆州请到家里来做外援,肯定不会允许他多带人马来,而且刘备在荆州本来也没几万兵,防守曹操都够呛,也抽不出人来,所以刘备当时的兵力根本吃不掉刘璋,刘璋也就不会防范一个实力不如自己的人。

试想,我们跟一个婴儿在一起时,会对ta有一点戒心吗?假如刘备采纳了庞统的建议,他可以稳拿刘璋,然后趁西川无主,不费攻下西川。

不过坏处也很明显,那就是西川的士民百姓会有很多人不齿刘备这种的行为,这种卑鄙小人的手段,而刘备一生建立的仁义之名也就毁于一旦了。

正因为如此,刘备以 “恩信未立” 为由拒绝了庞统的建议,转而开始了一场先收人心,后收城池的攻坚战。

网络配图 庞统这一计,可以说是个妙计,体现了庞统的大智大勇。

刘备不能用,是因为刘备以仁义为立身之本,而假如换作曹操做刘备,他也许就能欣然采纳这个建议。

曹操一生最体现其霸道的战略就是 “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美其名曰扶持,但他内夺帝王的权柄,外扩自己的实力,后来甚至残杀皇后,毒害皇子,实际上推行自己的霸道。

庞统建议刘备袭击刘璋,是劝刘备先执益州之柄而取益州,曹操 “挟天子而令诸侯”,是先执天下之柄而取天下。

如此看来,庞统和曹操的战略思路。

至于仁义,至于百戴与否,至于天下士人如何评价,在庞统和曹操看来,都在其次。

一年后,刘备在完成攻心之后终于对刘璋动武,庞统建议刘备暗选精兵,轻骑直奔成都,刘备又未能采纳。

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刘备不采纳建议的原因,但不外乎是因为兵力较少,不敢冒险。

其实庞统的策略正合兵法出奇制胜的道理,也正合邓艾数十年后偷渡阴平消灭蜀汉的办法,但刘备在用兵上本来就天分有限,不能用这个策略也可以理解。

如果曹操,相信他会大胆采纳这个建议,就像他用奇兵以少胜多,在中奇袭乌巢做的那样。

刘备的担忧固然有道理,但庞统的死也与刘备的策略多少有些关系。

网络配图 《》中描写,庞统正是因为和刘备换了坐骑,骑了刘备的的卢马,才在落凤坡被万箭射死;史书则记载庞统是在攻打雒城时被流箭射中身死。

这两种写法都告诉我们,刘备要为庞统的死负责。

假如刘备听了庞统的建议,早在涪城就拿下刘璋,或者选精兵偷袭成都,也许战争就会很快结束,庞统也就不用亲自率军旷日持久地攻城拔寨了。

蜀道难闻名于天下,庞统之所以屡次想出奇制胜,也是想让不占地利的刘备尽可能减小劣势。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偷袭刘璋,或者轻兵偷袭成都,成功与否也是难保万全;天妒英才,庞统不幸死在雒城城下,除了刘备的责任外,大概也是天意。

刘备奉行仁道,曹操奉行霸道。

治世之中仁道占优,乱世之中霸道逞强,这就是为什么曹操占据天下三分之二,而刘备只在西南一隅找到了归宿。

奉行霸道的庞统在乱世中跟随了恪守仁道的刘备,因此他注定无法成就本该属于他的大业。

同时,曹操手下心存仁道的那些人,就像、,也未能得善终。

贤臣择主而事,不得明主,有时候也许真的不如空老林泉。

看来一个有才干的人要选对老板才能发挥他最大的作用,庞统死的实在是太不幸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孝昭帝高演为啥将皇位传给弟弟而非自己的独子

孝昭帝幼时便才智超群,聪敏过人,很小就有成大器之量,其生母武明皇后很小就宠爱看重他。孝昭帝身长八尺,其貌甚美,仪表出众,长于政术,善于理解事物细节。图片来源于网络东魏元象元年高演获封常山郡公。天佑初年(550)年为常山王。天佑五年(554),除并省尚书令,做事决断,擅长文辞理仪,使省内人害怕并折服于他。天佑七年(556)年,高演随文宣帝返回邺城,开始执政,善于政事,方法判断合理,文宣帝很器重他。后见次兄文宣帝沉迷酒色,高演忧虑,觐见直言。文宣帝答:“但令汝在,我何为不纵乐?”高演大哭拜倒在地,始终不言语。高演的王妃本是魏朝宗室,文宣帝为使高演离开他妻子为其挑选美好女子,高演接受却和妻子感情加深。他的性格十分严厉,尚书郎中判断失误时,就加以鞭刑,令使干不法之事就加以刑讯追究。受高演惩罚过的人无话可说。公元560年,高演联合他的母后以及弟弟等发动政变,掌握军国大全,不久后废亲侄,登上皇位,改号元皇建,时年二十六。孝昭帝高演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兼盛,颇留心于政事,任用贤能,政治清明。为了能保住儿子、当时的太子高百年性命,传位给同母弟高湛。给高湛手书:“宜将吾妻子置一好处,勿学前人也。”希望因此能使妻子和儿子的性命保全。谥为“”,庙号肃宗,葬于文靖陵。图片来源于网络孝昭帝把皇位传给了谁中国历史上皇位的更迭主要延续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有优先继承权,当然除了一些特例,比如发动玄武政变称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再比如废侄登上皇位的孝昭帝高演,而孝昭帝为后人所的不仅于此,还有孝昭帝把皇位传给了谁这个看似简单实则令人匪夷所思的难题。孝昭帝高演,字延安,北齐第三任皇帝,即文宣帝同母弟,他自幼聪颖过人,仪表出众,且善于政术,自天保朝起便看是参与朝政,政治经验日渐丰富。文宣帝高洋在位后期沉迷酒色不务朝政,高演不时直谏,文宣帝素来宠信于他并在临终时将新君即太子高殷托付于他。乾明元年高演联合母亲娄、其弟高湛废侄称帝,改元皇建,此时高演将废帝高殷封为济南王,但后来又担心高殷重夺帝位遂将其杀害;即位第二年娄太后探病得知高殷被害甚是发怒,高演临终前悔恨叩头求哀,同年病逝,享年二十七岁。关于这个在位仅两年的孝昭帝把皇位传给了谁在历史中是有记载的。高演有一子高百年,那么高百年继承皇位本是顺理成章,但此时高演想到侄儿高殷年幼时无人扶持才让自己得此机遇登基,那高百年岂不是相同的境况,为避免悲剧重演,高演主动传位给权倾朝野的皇弟高湛,并书信一封希望高湛善待高百年。图片来源于网络561年高湛即位,改元太宁,是为武成帝;564年高湛将其侄儿高百年虐杀,以绝后患。至此,孝昭帝把皇位传给了谁这个疑问已经无需再议,纵然孝昭帝良苦用心,也无法避免昏庸的高湛重蹈覆辙,兄弟间如此相似的即位历史令人唏嘘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演义里三姓家奴吕布最怕的人竟是他:而不是一代奸雄曹操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