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产生严重的幻灭感是否是一种精神病变?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中国古代精学不发达,对心理疾病缺乏了解。

因此,对某些人暴戾乖张的行为,常常用性格偏执,缺乏修养来解释,极少有人能想到这也是一种精神病变。

用现代观念来看下面这桩奇案,就不难得到一个答案:晚年的在心理上肯定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明太祖晚年编撰的特种刑法《大诰三编》中,记录了这样一件奇案。

此案之所以称为奇案,是因为朱元璋对此案的处置方法:医生坚私售毒药事发,朱元璋便命他服下自己配制的毒药,待毒性发作后,又要其交待解毒之方;并用粪清兑凉水为其解毒,直至次日方枭首示众。

在“服毒及其反应”的测试中,年老的朱元璋反而更像一个的科学工作者,他不但认真地记录了服毒者在神态上和生理上出现的种种异常反应,还高度关注其临近死亡时的心理活动。

整段文字描述得绘声绘色,以致朱元璋事后回忆时,仍是那么兴致盎然,回味无穷。

网络配图 用以上案例来分析朱元璋的晚年心理,使人感觉到,这个以铁腕治理着大明天下的布衣,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其行为也让人觉得越来越反常了。

究其原因,是因为晚年的朱元璋产生了越来越重的幻灭感。

这种幻灭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随着老年的到来,朱元璋突然间意识到了“帝力之微”的无奈。

譬如:他用重典治国,用铁腕反tan,而且一度坚信只要大明王朝按照他所确定的轨道运行,就一定能“复先王之治”,自己就能成为一个超越前代的成功帝王。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显然不那么乐观了。

而且不止一次地感叹:“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我这般年纪了,说得口干了,气不相接,也说他不醒。

”甚至故意贬低自己是“才疏德薄,控驭之道竭矣”。

这样悲观的情绪发生在自起兵以来就一直顺风顺水,登基后又以天纵之圣自居朱元璋身上,是不可思议的。

太子的早逝,对朱元璋原本强悍的心理不能不说是致命的一击。

他在极度的悲痛之中召见群臣,一边大哭,一边悲叹:“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此,命也!”在群臣面前大哭,毫不遮掩地表现出自己软弱的一面,这对于朱元璋来说也是罕见的。

太子死后,衰病中的朱元璋下诏征求善于预测未来的术士,“试无不验者,爵封侯”。

一个向来迷信权力的人,突然变得如此迷信命运,这说明支撑朱元璋强悍的内在根基已经动摇了。

对于一个处在迷茫之中,又突然失去方向感的人来说,是最容易因被焦虑所困扰而变得,暴戾乖张的。

折磨晚年朱元璋的,不仅仅是幻灭感,还有一种因患得患失而产生的忧虑感。

网络配图 因为明太祖希望,费尽,好不容易打下的朱明江山能够世世代代传下去,因此,沉重的江山就背在了明太祖的身上。

虽然他相信,在他,无人能撼动这座大厦的根基,但在自己撒手西去以后呢?由于皇太子早逝,他选择的是太子的儿子做皇位继承人。

由于皇太孙的年幼柔弱,这就更加重了朱元璋担心江山在他身后一朝易主的心理负担。

于是,为了确保朱家天下不被易主,朱元璋必须与时间和死神赛跑,抓紧做好最细致的防备工作。

一方面,他除了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为确保江山无虞而地工作外;还要为了清除隐患,不惜大开杀戒。

另一方面,朱元璋也清楚的知道,自己已经不可能在有生之年,替后代把危及朱明江山的所有漏洞都堵上。

这就使得年老的朱元璋愈发焦躁不安了。

在幻灭感和忧虑感的双重重压下,晚年朱元璋的暴虐与攻击性达到了极致。

他对臣属方信又疑,才赦复罪,让人不知所措;就是其嫔妃,即诸王子的母亲,也常常会成为其发泄异常心理的对象。

据清人查继佑的《罪惟录》记载:在御河中发现一堕胎婴儿,朱元璋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怀疑是楚王朱桢之母胡充妃所为,乃亲自处死胡充妃,并弃尸郊外;楚王来朝,哭求母尸而不得,只得到一条练带归葬于王府。

鲁王之母郭宁妃、唐王之母妃、伊王之母葛胡妃,竟在朱元璋的一次暴怒中同时被杀,三具尸体装在一个大筐中,埋于太平门外。

待朱元璋怒气平息,想用棺木重新安葬时,尸体早已腐烂得无法辨认,只得堆了三个坟丘算作三妃墓了事。

网络配图 史书在记述朱元璋的晚年生活状态时,有这样两句:“中夜寝不安枕”,“四夷有小警,则终夕不寝”。

一个时时担心江山易主,时时处于高度紧张,稍有风吹草动,就彻夜不眠,惶惶不可终日的老年皇帝,怎么可能不产生心理变态呢?而这种变态的心理,往往会驱使他去用一些常人难以理喻的暴虐行为来纾解他的焦虑情绪,从而得到某种病态的心理满足。

就像亲自观看服毒者的垂死挣扎一样。

一个一生都在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和手中的权力,而不懈努力的皇帝,在幻灭感和忧虑感的重重压力之下,怎能不会变得喜怒无常,暴戾乖张,甚至逐步发展到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变异呢?由此想来,对于晚年朱元璋一些有悖常理的怪戾行为,除了憎恶以外,往往还会使人生出些许的同情和怜悯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究竟是哪位?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评价的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元末明初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正是由于聚集了一群百年难得一遇的将帅奇才,才得以推翻腐朽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 在诸多开国功臣中,最突出的无外乎四个人——文有、,武有、。朱元璋对他们也都有极高的评价。以下一一解读。 一、李善长 朱元璋评价李善长时说:“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人们常把李善长比作汉初的萧何,但朱元璋认为,李善长的能力甚至在萧何之上。 朱元璋最早封赏的“明朝开国六公”,其中五个都是武将,而李善长是唯一的文臣,而且在最初的排名中,李善长位列第一,可见李善长在朱元璋眼里心中的无上地位。 可惜的是,大明王朝建立后,李善长虽然成为开国宰相,位极人臣,但他最终却未能平稳落地,而是在退休19年后,以77岁高龄被朱元璋处死,他“开国第一功臣”的名号也顺延给了大将徐达。 二、刘伯温 朱元璋评价刘伯温时说:“吾之子房也。”“子房”是张良的字,刘伯温与张良一样善于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朱元璋认为,刘伯温对于他的辅佐作用正如张良对的辅佐作用。 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影视作品中,总喜欢把刘伯温和李善长弄在一起相提并论,而且,往往刘伯温是主角,而李善长是配角,但这与历史真相其实有很大的出入。 刘伯温虽然和李善长一样都是朱元璋身边的重要文臣,而且同时位列“”之中,但此二人的真实历史地位却是天差地别。李善长不仅是开国宰相,而且封公,禄四千石,而刘伯温只是封了个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 人们之所以会有如此错觉,是因为民间传说刘伯温“神机妙算”,在后世的知名度比较高。 另外,刘伯温虽然早早就告老还乡了,但他仍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以至于死因成谜,有人认为他是病死的,有人认为他是被毒死的,也有人认为他是被朱元璋下令毒死的。 总之,真实历史中的刘伯温与民间传说中的刘伯温判若两人。 三、徐达 朱元璋在评价徐达时说:“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寥寥数语却不难看出徐达在朱元璋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朱元璋心中,徐达征战沙场、战功赫赫,功绩堪称古今第一人,同时,徐达又文韬武略,是举世无双的全才。 徐达应该是明初最受欢迎的武将了,不仅朱元璋欣赏他,后世历史爱好者也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还给了他“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之美誉。 但遗憾的是,徐达和刘伯温一样,最终都是死因成谜。 对于徐达的死,有一个最广为流传的说法,说徐达在54岁时患上背疽,当时认为患上背疽不能吃鹅肉,否则就会死。然而,朱元璋在得知徐达病情后偏偏赏赐给了他一只蒸鹅。徐达心领神会含泪吃下蒸鹅,并于当晚暴毙。 当然,以上只是民间传言,没有得到证实。不过无风不起浪,从这个传闻中至少可以得到一条讯息,那就是徐达晚年很可能也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二人的关系很微妙。 四、常遇春 朱元璋在评价常遇春时说:“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朱元璋评价常遇春的这句话画面感非常强,只言片语间读者似乎已经看到了鲜衣怒马的常遇春冲锋陷阵的场景。在朱元璋心中,上阵杀敌,所向披靡,堪当第一先锋者,军中上下无人能及常遇春。 毫无疑问,常遇春是明朝最最重要的开国元勋之一,其历史功绩甚至可以与徐达和李善长相媲美,但是,“开国六公”中却没有他的位置,原因很简单,封六公是在洪武三年,而常遇春洪武二年就暴卒于北伐途中,年仅40岁。 常遇春早亡,朱元璋深感遗憾和怀念,所以在封赏“开国六公”时将他的长子常茂列入其中,但实际上,常茂的功绩比起其他五个人相差甚远,他完全是沾了父亲的光,郑国公的爵位也算是继承父亲常遇春的。 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朱元璋分别用一句话给予了他们各自评价,从中不难看出他们在朱元璋心中的重要地位。只可惜,在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一切都是泡影,朱元璋终究是爱他的江山、爱他的儿孙,超过了爱这些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兄弟。 随机文章米尔蒂亚德斯Miltiades简介2036年小行星撞地球几率二十五万分之一,或发射飞行器改变其轨道公平公正公开的金鱼缸效应,只要做好这一点企业就会飞跃发展卡灵顿事件,再次发生卡灵顿事件/造成灾难性混乱为什么宇宙空间这么冷,宇宙越是膨胀会越冷(地球外太空零下270度)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太祖朱元璋最恨的两个人是哪位?一个全家为奴,另一个不得当官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