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王君廓用兵以一敌千,为什么最后会被杀?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开国猛将,用兵以一敌千,终因不识字被杀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没文化真可怕”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在唐朝就有一位“没文化”的人物,自己看不懂书信不说,反而丢掉了性命。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唐朝的开国功臣——王君廓。

《·李瑷列传》曾记载王君廓“勇力绝人”,他也是《》中的原型人物,这样的一位开国大臣,从一介草民不断“打怪升级”坐到了大将军的位置,自然是一位“狠角色”。

王君廓幼年生活贫苦是个孤儿,为了生活,以贩马为生,但是乡亲们没有同情他的反而都怕,因为他行为不端正,经常偷盗。

他为人狠毒,最开始因为叔父不同意自己聚兵为盗,便诬陷自己叔母,说她与邻居私通,同叔叔一起杀死邻居,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叔叔同他一起亡命江湖。

王君廓不仅狠毒,而且狡猾。

虽然不是正人君子,甚至连君与他隔着。

聚众为盗期间,四处抢劫,喜欢假意投降,有力出击。

在夏县、长平,丁荣率军抵抗,派人招抚,王君廓假意归降,在丁荣撤军的时候,发起进攻、打败敌军。

在虞乡(今山西永济),出战不利,向隋将宋老生诈降,等到宋老生放松警惕,他在夜里逃走。

就连在投降唐朝的时候,王君廓最初也是假意投降,想投靠李密,但在李密那里,自己不被重用,遂又归降了唐朝。

就是这样的一位“小人”,受到了唐高祖的赏识。

跟随秦王李世民,屡立战功,武德八年,王君廓大败,于是有了李渊的这句“尔以十三人破贼万,自古以少制众,无有也!” 但是这件事也是存有争议的,不同的史料记载不同,《·唐纪五》中记载的是王君廓带领了数千人。

但是不管他带领了多少人,这一战,让他在殿上骑马而出,锦袍金带加身,无比荣耀。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王君廓为了自己的富贵,不惜出卖好友李瑗,李瑗向他询问对策,他鼓动李瑗,最终的结果是,王君廓以诛杀李瑗之功,升官赏户。

这样的人,就像李瑗最后所说“你将会自取祸殃的!” 当时的李瑗在幽州放肆骄纵,李玄道曾多次希望朝廷可以对他加以约束,一天,李玄道托他给捎信,王君廓私自拆信,但却看不懂草书,以为内容是说他的坏话,便逃跑了。

然而在向突厥方向逃跑时,被一位村民杀害。

一代名将,浩荡的一生,最终就这样窝囊而死。

或许真的是“罪有应得”,但同时也警醒着我们,没有文化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君廓:唐朝开国猛将,最后却因不识字被杀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王君廓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没文化真可怕”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在就有一位“没文化”的人物,自己看不懂书信不说,反而丢掉了性命。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唐朝的开国功臣——王君廓。 《旧唐书·李瑷列传》曾记载王君廓“勇力绝人”,他也是《隋唐演义》中大刀的原型人物,这样的一位开国大臣,从一介草民不断“打怪升级”坐到了大将军的位置,自然是一位“狠角色”。王君廓幼年生活贫苦是个孤儿,为了生活,以贩马为生,但是乡亲们没有同情他的反而都怕,因为他行为不端正,经常偷盗。他为人狠毒,最开始因为叔父不同意自己聚兵为盗,便诬陷自己叔母,说她与邻居私通,同叔叔一起杀死邻居,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叔叔同他一起亡命江湖。 王君廓不仅狠毒,而且狡猾。虽然不是正人君子,甚至连君与他隔着。聚众为盗期间,四处抢劫,喜欢假意投降,有力出击。 在夏县、长平,丁荣率军抵抗,派人招抚,王君廓假意归降,在丁荣撤军的时候,发起进攻、打败敌军。在虞乡(今山西永济),出战不利,向隋将宋老生诈降,等到宋老生放松警惕,他在夜里逃走。就连在投降唐朝的时候,王君廓最初也是假意投降,想投靠李密,但在李密那里,自己不被重用,遂又归降了唐朝。 就是这样的一位“小人”,受到了唐高祖的赏识。跟随秦王李世民,屡立战功,武德八年,王君廓大败,于是有了李渊的这句“尔以十三人破贼万,自古以少制众,无有也!” 但是这件事也是存有争议的,不同的史料记载不同,《·唐纪五》中记载的是王君廓带领了数千人。但是不管他带领了多少人,这一战,让他在殿上骑马而出,锦袍金带加身,无比荣耀。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王君廓为了自己的富贵,不惜出卖好友李瑗,李瑗向他询问对策,他鼓动李瑗,最终的结果是,王君廓以诛杀李瑗之功,升官赏户。这样的人,就像李瑗最后所说“你将会自取祸殃的!” 当时的李瑗在幽州放肆骄纵,李玄道曾多次希望朝廷可以对他加以约束,一天,李玄道托他给捎信,王君廓私自拆信,但却看不懂草书,以为内容是说他的坏话,便逃跑了。然而在向突厥方向逃跑时,被一位村民杀害。 一代名将,浩荡的一生,最终就这样窝囊而死。或许真的是“罪有应得”,但同时也警醒着我们,没有文化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仗还没开打,此人竟已经知道诸葛亮的用兵企图

蜀后主建兴九年(公元231年)祁山之战后,蜀汉与曹魏边境的西北地区出现了难得的平静。经过连续征战,曹魏综合国力的巨大优势使得对北伐的难度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对曹魏军力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 诸葛亮认为,连年北伐的失利除了各种客观因素之外,粮草供应的不足、连年征战将士战斗力下降是制约北伐大军最为关键的原因。因此,祁山之战结束后,诸葛亮调整国策,暂时停止作战,转而采取休士劝农、教兵讲武的策略,在蜀汉国内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灌溉面积,增加粮食收入,恢复因常年战争带来的国库空虚、百姓疲惫的局面。 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粮食产量稳步上升,蜀汉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同时,诸葛亮命驻扎在汉中的军队在沔阳黄沙东南一带展开屯田,就地解决汉中驻军的粮食供应。 为了增强军力,诸葛亮于蜀后主建兴十年(公元230年)开始在汉中地区加紧对军队的训练和休整工作,又在军队的装备上做了改良。据《太平御览》记载,诸葛亮命巧匠蒲元在斜谷精心造刀三千口。经过测试,蒲元研制的刀能劈开装满铁柱的竹筒,比蜀汉大军一直使用的同类兵器杀伤力大为增强。经装备军队后,反响强烈,被将士们赞誉为“神刀”。 经过多年征战,诸葛亮深感粮食供应是导致北伐大军无功而返的最大瓶颈。因此,诸葛亮于蜀后主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冬下令,将未来作战所需军粮运输至斜谷口一带,并在该地修建了大型的粮食储存基地。针对汉中及西北地区地形复杂,粮食运输困难的顽疾,诸葛亮又精心研制出“流马”,与“木牛”一起作为军队粮食运输的工具。 诸葛亮在西北地区多年的征战,使得曹魏不敢掉以轻心。祁山之战时,司马懿正式取代了因病去世的大将军,成为曹魏在西北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就在祁山之战结束后不久,曹魏西北地区将领们就开始对诸葛亮下一次的进犯时间进行了一番讨论。 大将军军师杜袭、督军薛悌都认为诸葛亮将在蜀后主建兴十年(公元232年)西北地区小麦成熟之际来犯,而司马懿却独具慧眼,预判出了诸葛亮的出兵时间。司马懿认为:以前诸葛亮兵出祁山,首先进攻的是陈仓,结束惨败而回。他定会吸取教训,不会以攻城作为目标,寄希望于野战。因此选择的作战地区不会在陇西地区,一定是在陇东。以往诸葛亮退兵的最大原因是粮食供应不足。未来他想再度来犯,事先就必须准备充足的粮食。 司马懿推测,没有三年时间,诸葛亮是不会发动下一次战争的。于是,司马懿上奏,将冀州地区的农夫迁到上邽从事农田开垦,在关中地区修建了大量水渠灌溉农田,在京兆、天水郡、南安郡等地兴建冶铁业,进一步增强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准备于诸葛亮进行长期较量。 客观地来说,这场仗尚未开打,司马懿就已经在粮草贮备、敌情判断上做了充足的准备。由于两国国力的巨大悬殊,再加上司马懿的准确判断,这场仗的胜负已经变得毫无悬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