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上帝之鞭!成吉思汗席卷欧亚的用兵制胜秘诀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1995年12月31日,被美国《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

这个结论是依据“人类文上第二个1000年(1000~1999年)中,何人缩小了地球、拉近了世界”的标准而产生的。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在40多年时间里连续发动一系列西征战争,建立起庞大的蒙古帝国,将东方和西方连为一体。

“千年第一人”当之无愧。

整个13世纪,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如风卷残云一般横扫欧亚大陆,展开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进攻战役。

这里,我们只介绍蒙古军横扫中亚的几个片断,从中探析成吉思汗用兵制胜的一些军事秘诀。

13世纪初期,在中亚地区的是一个叫“花剌子模”的伊斯兰国家。

花剌子模原本是中亚一个古老的小国,从12世纪下半叶开始逐渐强盛。

阿剌丁和他的父辈经过半个世纪的对外扩张,将花剌子模变为一个庞大的中亚强国,占有整个波斯(今伊朗)、呼罗珊(今伊朗东北部、土库曼斯坦东南部、阿富汗西北部地区)、阿富汗及河中地区(锡尔河、阿姆河流域之间)。

1217年,蒙古汗国的180多位后妃、诸王、勋贵、千户长各派两三名手下的伊斯兰教徒组成商队出使花剌子模。

这支450人的商队到达花剌子模边境城市讹达剌(废墟在今哈萨克斯坦境内锡尔河右岸支流阿雷斯河口附近)时,守将海尔汗心存私欲,诬称蒙古商队是间谍,骗取了昏庸傲慢的花剌子模国王的轻信,杀人劫财。

成吉思汗闻讯大怒,遣使责问,要求国王交出海尔汗接受惩罚。

花剌子模国王拒绝了成吉思汗的正当要求,竟下令杀死使臣。

蒙古人无法忍受如此狂妄的挑衅。

成吉思汗决定大举西征复仇,向花剌子模发出了战争诏书。

“壮士如虹气千丈”——蒙古军的先胜之因 西征前,蒙古汗国进行了战争总动员,从阿尔泰山脉到黄河之滨征集青壮年入伍。

西征联军由蒙古军(8万~万人)、汉军、钦察军、畏兀儿军、契丹女真军、西辽军、哈剌鲁军等多民族武装组成,配备炮石火器,攻城器械和筑路,架桥、造船器具,准备了预备马匹和军械备件以及充足的军粮肉食。

尽管这支军队与花剌了模相比人数不多,却代表着当时世界上军事力量的最高水准。

特别是其中的蒙古军从1189年起在成吉思汗带领下连续不断地打了30年仗,早已成为一架战争机器。

花剌子模征集了40多万人的军队准备迎战。

阿剌丁的战略方针是全面防守,作战策略是重兵屯守城镇,坚壁清野,迫使蒙古军退兵。

具体战略部署是:将军队主力配置在锡尔河、阿姆河及河中地区,分城据守,防御中心设在都城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和旧都玉龙(今土库曼斯坦库尼亚乌尔根奇);将战略预备队配置在河中地区待命机动,准备在撒麻耳干外围地区与蒙古军进行战略决战。

1219年6月,成吉思汗带辅臣进至今新疆阿勒泰地区额尔齐斯河上游。

西征军在此举行了盛大的出征誓师仪式。

“车帐如云,将士如雨,牛马被野,兵甲辉天,远望烟火,连营万里。

”这就是耶律楚材笔下当时在额尔齐斯河畔目睹西征大军威武壮观的写照。

蒙古人的高悬惩罚之鞭的军威是一派怎样的气势?耶律楚材在诗中赞叹道:“天兵饮马西河上,欲使西戎献驯象。

旌旗蔽空尘涨天,壮士如虹气千丈。

秦王汉武称兵穷,拍手一笑儿戏同。

”在耶律楚材看来,蒙古军西征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穷兵黩武的秦王汉武的战争行动与成吉思汗相比,简直如同儿戏般可笑。

成吉思汗与众将召开部署西征的最高国事大会,命次子察合台、三子、幼子及诸将各自率军从额尔齐斯河源头出征,正面进击花剌子模的锡尔河防线。

在此之前,成吉思汗命当时在蒙古西部征服乞尔吉思部的长子术赤率军南下,会同西辽境内的哲别军从南路出征。

早在1218年冬,术赤、哲别率3万名骑兵从刚刚占领的西辽领堆(今新疆喀什、和田地区)出发,在帕米尔高原人踪绝迹的山谷间探寻通往西域之道。

隆冬季节,蒙古军翻越海拔4000~7000米的冰山雪岭,这是一条上千里的酷寒与死亡之路,不少人马倒在途中。

经过艰苦跋涉,蒙古军进入天山山脉的阿赖山北麓,于1219年夏季突然出现在花剌子模国的费尔干纳盆地,四处袭扰。

围三阙一动中歼——蒙古军的常胜之法 从1220年起,蒙古军在花刺子模展开河中战役及阿姆河流域诸城战役。

这一地区的撒麻耳干、玉龙杰赤、不花剌3个城市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都城撒麻耳干是花剌子模的战略防守中心。

1219年秋,成吉思汗与拖雷率主力军,以速不台部为前锋,渡锡尔河南下,攻克和招降了沿途的数座城镇,于1220年3月包围了有“伊斯兰教罗马”之称的西域名城不花剌(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市)。

成吉思汗围攻不花剌时,采取了先紧后松、围三阙一、运动歼敌的战术:先以精锐的先锋军在不花剌的12座城门下屯营,后续部队随即包围外城四周,驱使以战俘为主组成的“哈沙尔”军摆开强盛的攻势,然后故意示弱于某处,网开一面放出守军,随后在蒙古军擅长的运动战和野战中歼灭之,以减轻攻坚战的消耗和损失。

当花剌子模的大将阔克汗带领两万名守军退出不花剌城后,蒙古军紧迫至阿姆河边展开战斗。

阔克汗全军被歼。

成吉思汗设计、指挥的两河及河中地区的一系列战役不仅使蒙古军攻占了大片土地,而且基本歼灭了花剌子模汗国的精锐主力部队。

特别是不花剌、撒麻耳干、玉龙杰赤3城的攻取对蒙古远征军来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撒麻耳干是花剌子模的政治中心,玉龙杰赤是该国国王阿剌丁母后一党军事势力的根据地,不花剌是河中地区贸易、宗教、文化集中地,其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意义可想而知。

回头看,成吉思汗将西征主力军的首攻目标定为不花剌极具战略眼光。

得此城既可切断东西两部的交通和援兵,又能扼控撒麻耳干与河中地区的咽喉,并可断绝锡尔河被围各城之援,恰似狼咬羊脖。

仅此一招,花剌子模国的灭亡便成定数。

《·太祖本纪》对成吉思汗的评价只有10个字——“帝深沉有大略,运兵如神。

” 坚韧耐劳赖轻骑——蒙古军的制胜之制 如果以欧洲骑士的标准来看,蒙古骑兵充其量算是一种轻骑兵。

因为蒙古骑兵的装甲多为皮革制成,轻便坚韧,虽然其防护性不及欧洲重装甲骑兵身上的锁子甲,但负担轻,容易保持长时间的战斗力,此外穿着它不会像穿铁制铠甲那样在严寒酷暑时节成为难以忍受的酷刑。

成吉思汗从未像西方军的首领一样对兵种的武器进行严格的分工,加之不像欧洲和中亚军队使用的武器那样笨重,所以蒙古骑兵随身携带各种武器,可以完成不同的任务。

蒙古骑兵随身携带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马刀、长矛、狼牙棒。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

他们的弓箭较长较大,需大约相当于80公斤的力量才能拉开(电视剧《·波罗》中有马可·波罗始终无法拉开蒙古人硬弓的场面),射程远,是蒙古骑兵的最重要的杀伤武器。

此外,蒙古骑兵常常根据个人爱好装备其他武器,譬如套马的绳套和网马的网套。

这在正规的西方军队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也是防不胜防的。

蒙古军队同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其他游牧民族一样,从小玩的玩具就是弓箭,一到成年就可以算是职业军人了。

由于在严酷的环境中长大,蒙古人大都具有极为坚韧耐劳的性格,爬冰卧雪为常事,远距离跋涉更是其从小的习惯。

对物质条件的不讲究使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很轻。

蒙古军人拥有东方和西方农耕定居民族所缺乏的连续作战的意志和能力,这是西方养尊处优的贵族骑兵们和中国中原地区穿上军装的农民永远比不上的。

这种从艰苦环境和游牧制度中磨炼出来的精神上的素质优势就是蒙古军在天才统帅成吉思汗指挥下能够横扫中亚和欧洲的最主要的奥秘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蒙古帝国第一悍将速不台,帮助成吉思汗征服半个世界

,之所以能成为征服者,不仅仅因为他具有相当的军事才能和出色的人格魅力。 同时也因为他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辅助。 速不台,他不过是成吉思汗的一个仆人,却依靠自己天才般的军事才能脱颖而出,成为蒙古帝国第一悍将。 他擅长,足迹遍及半个地球。但就是这样一个盖世名将,成吉思汗却将他称为自己的“一条狗”。 速不台,蒙古兀良哈部人,他与另一位蒙古名将者勒蔑是兄弟。 从小,他们便以质子的身份守护在成吉思汗身边,从来不离不弃。 在蒙古统一战争中,速不台屡建奇功,被成吉思汗视为勇士中的勇士。成吉思汗评价速不台: “(速不台)枕干血战,为我家宣劳,朕甚嘉之。” 同时,速不台还被成吉思汗列为“四狗”之一,是蒙古军中最能打的将领之一。 速不台足智多谋,善于使用毒计。 在对阵蔑儿乞人的战争中,他命令亲兵每人携带一个婴儿,并将他们放在蔑儿乞人游牧区。 蔑儿乞人经过,发现娃娃啼哭的婴儿,便以为蒙古人已经携带家眷逃跑,便不再警惕。 谁知速不台带兵杀了个回马枪,从而不费,全灭敌军。 大蒙古国建立后,速不台被封为千户,成为世袭贵族之一。 1211年,蒙古向金国开战,速不台作为先锋主将出击,他连破数十城,一路上到处屠城,立下“奇功”。 为奖赏其功,成吉思汗命赐金帛一车。 1219年,蒙古和中亚强国花剌子模开战,速不台又作为前锋出击。 他和一起,带两万士兵,追寻敌方君王摩诃末的足迹,一路西进。 就这样,摩诃末在前面跑,速不台在后面追。最终,摩诃末惊恐交加,死于里海的一座岛屿里。 摩诃末死了,速不台和哲别并没有停下西征的脚步。2万蒙古骑兵持续进军,横扫波斯、钦察、罗斯诸国。 战斗中,速不台屡释毒计,他先假意与钦察人结盟,共抗俄罗斯联军。 在速不台和哲别的合击下,俄罗斯人全面落败,8万人被杀,王公贵族几乎全部战死。 此后,速不台又背信弃义,将钦察盟友杀光。 就这样,2万蒙古人一直打到了克里米亚半岛,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悠哉的冬季。 1226年,速不台和哲别回师蒙古,与成吉思汗一起讨伐西夏,连破德顺、戎、兰、会、洮、河诸州。 成吉思汗死后,继位。 从1230年起,速不台开始负责指挥灭金战役。1232年,速不台在三峰山围困了金军主力35万。 当时正值冬日,速不台在上风口举行烧烤宴会,故意让下风向,正忍饥挨饿的金朝士兵闻到,致使敌军士气大衰。 随后,速不台又故意开了一个口子,假意让金人夺路而逃。 速不台趁金军出现混乱之机,全歼敌军35万人,尸骨堆满了整个山谷。 速不台歼灭金国主力后,于1234年发动,与宋军一起,彻底灭亡了金朝。 似乎厌倦了与东方的敌人作战,速不台想换换口味,和欧洲的敌人战一战。 1235年,速不台,开了第二次西征之战。名义上是由王子拔都指挥,实际掌权者却是速不台。 1236年至1237年冬天,蒙古大军横扫高加索诸国与俄罗斯,屠杀了数以百万计的百姓。 随后,速不台和拔都趁胜西进,不费吹灰之力便击溃了匈牙利和波兰,致使两国80%的人口灰飞烟灭。 在讨伐欧洲之战中,速不台的指挥艺术已经趋于化境。 当时速不台已经年过70,胖得骑不了马,只能坐在铁车上指挥。 在攻打匈牙利的战斗中,速不台又屡出毒计,大玩围三缺一战术。 他在包围匈牙利骑兵主力后,故意放开一个口子,从而趁着混乱全歼敌军,杀敌数万人。 1242年,窝阔台因饮酒过多暴死,速不台率兵回到蒙古,结束了他的戎马一生。 一生中,他曾东攻高丽,西达波兰、匈牙利,北到西伯利亚,南抵开封,足迹遍布半个已知世界。 是古代世界征战范围最广的将领之一。 无论是西夏、金国的铁骑,中亚、波斯人战象,还是欧洲的骑士,都是他的手下败将。 一生破城多达数百座,手上沾满了敌人以及无辜者的鲜血。 1248年,速不台病死,被追封为河南王。 速不台历来为东西方军界所推崇。在中国,速不台进入了武庙。 在西方,速不台的闪电战军事理念为军事家所崇拜,而速不台本人更是德国名将曼施坦因的偶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最后结局:死后秘不发丧

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的西北部,有一个与宋、辽(金)三足鼎立的少数民族王国——大夏封建王朝,因其疆域主要包括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部分地区,地处我国西北部,所以,历史上称之为“西夏”。 西夏是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以古代的一支——党项族为主体,包括部分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封建割据政权。如果从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在今陕西北部建立夏州政权算起,至1227年被灭亡为止,西国曾有347年的悠久历史;如果从1038年李元昊称帝正式建立西夏王朝算起,也有189年的历史。 党项族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呢?据史料记载,党项族原来居住在今四川、西藏、青海等省的交界地区,占据的区域“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界春桑,北邻吐浑,有地三千余里”。他们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过着“不知嫁穑,土无五谷”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初年,逐渐向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迁徒。唐朝末年,定居在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一带的党项族平夏部,参加了唐朝对农民起义军的镇压,其酋长拓跋思恭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爵号夏国公。从此以后,逐渐形成为一支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网络配图 初,党项贵族李继迁(拓跋恩恭后裔)附辽抗宋,辽国封其为西平王。1002年,李继迁攻占今宁夏灵武市西南的灵州为西平府,并因其“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守西陲要害,且百华风,尚礼好学”等诸多优势,就此定都于西平,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为西夏建国奠定初步基础。之后,李继迁之子李德明将都城由灵州迁到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市),改名兴州。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即位,自号“嵬名”,自称“吾祖”(即可汗之意),并升兴州为府,定名兴庆府,后改称中兴府。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王朝。在嵬名仁孝统治的54年中,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顶峰。 13世纪初,蒙古部乞颜酋长以杰出的军事才能,击败了西起阿尔泰山、东至兴安岭,南起阴山北麓、北至贝加尔湖的漠北草原各游牧部落,于1206年创建了蒙古汗国,结束了漠北数百年的分裂历史。 刚刚建立起来的蒙古汗国,规模不大,国力也不强,远不如临近的金国和花刺子模国,甚至不如西夏和西辽。尤其是强大的金国的存在,对蒙古汗国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威胁。金国长期以来对蒙古部实行“减丁”政策,曾经杀害过成吉思汗的曾祖——蒙古部的首领俺巴孩汗。因而,成吉思汗与金国有着刻骨的世仇之恨,灭金之志早已有之,但这时蒙古汗国的国力较弱,需要进一步壮大自己,否则,随时都有被金国扼杀在摇篮里的危险。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壮大自己的汗国势力,为灭金创造有利条件,成吉思汗首先向临近的还未能降服的国家、部落派遣使者招谕、劝降,以便发动一次扩张疆域的战争。 西夏与金国相比较,只有城塞防守而无长城之防护,这对蒙古骑兵来讲毫无绕道避险之处,更无遭受迟滞之虞。由于西夏国地处金源边堡长城西端,先征服西夏之后,可以从长城西端和西夏东境之间隙进攻金国,这样既避开长城之防,又保障了侧翼安全,一举两得。先灭西夏,可以从西边对金实施战略包围,砍断金国的右臂;可以获取大量财物以增强实力;可以求实践而练兵,提高军队战斗力。故此,从1205年到1227年,成吉思汗先后6次对西夏进行了长期的征战。网络配图 成吉思汗征灭西夏前后经历23年,时间延续如此之久,并非蒙古军无力征服西夏,而是在此期间,他征服和统一了境外诸部落。南攻北伐,东征西讨,灭国四十。在此转战南北的长期而激烈的战斗过程中,可以说,成吉思汗无暇顾及西夏之事,更无全力进攻西夏的可能,只有从西域还军后才能腾出手来进攻西夏。另一方面,西夏始终不甘心臣服于蒙古汗国,每当蒙古军出兵攻打时,在力不能支的情况下,则无奈求和归降,一旦势力有所恢复,形势对自己有利和有机可乘时,就“礼意渐疏,消极纳贡”,“阴结外援,蓄异图”。在23年的战争中,西夏毁约反叛多次,因而蒙古也用兵多次,由于西夏的伪降,使情况更加复杂化,形成了一打就降、一撤就叛的局面。加之蒙古军远征欧、亚的广大地区,无法尽早地解决西夏问题,这就是成吉思汗征灭西夏的战争为何用时较长的根本原因。 成吉思汗第一次攻打西夏的主要目的是劫掠物资、攫取经济利益。因此,采取了浅尝辄止的策略,攻克力吉里寨(今中卫县)后迅速撤回,但扩张的企图显而易见。1207年,成吉思汗第二次出兵西夏,攻克兀剌海城,在夏境掳掠数月,因粮草不济而退兵。1209年3月,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再攻西夏。在贺兰山中段的克夷门遭到夏军重创,蒙古军伤亡惨重,相持两个月以后,蒙古大军还是包围了中兴府。夏国主亲自上城督战,守城将士拼死防御。两个月后,蒙军在的情况下,趁天降大雨、河水暴涨之机,引水淹城。中兴府被围困达一月之久,城中居民淹死者无数。后来,城墙坍塌,决堤的河水四溢,蒙古军队也受到洪水的淹溺,在万般无奈之时,借夏主纳女求和之机,,同意退兵议和。 1218年12月、1224年9月,成吉思汗又两次调集兵力伐夏,西夏两位国主遵顼、德旺虽调兵遣将拼死抵抗,皆因军事实力过于悬殊而,以请降遣人质作为条件,换取蒙古军退兵。此间,西夏军队广大将士誓死保卫自己的疆土,打过不少胜仗,给蒙军以沉重打击,一度极大地鼓舞了西夏军民的斗志。但是,就蒙夏之间整个战局而言,还是以西夏王国尽失西域的河、瓜、甘、肃、凉诸州而告终。 1226年,成吉思汗西征胜利后,借口西夏迟迟不纳人质,以65岁高龄亲率大军第六次攻打西夏。在抢占黄河九渡、攻克应理城后,兵分两路向西夏都城挺进。11月,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围攻灵州,夏末主派遣大将率10万大军紧急赴援,途中被蒙古军队击败。已废太子德任率领固守灵州的夏兵与蒙古军队进行死战,战斗激烈的程度为蒙夏作战以来所少见。最后因夏兵伤亡惨重而失败,灵州失陷。成吉思汗对西夏军民的拼死抵抗十分恼火,于12月命令蒙古军队攻克盐州,并派兵四处搜索,烧杀抢掠,夏民“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网络配图 1227年1月,成吉思汗留一部分兵力继续围攻中兴府,自己带领大部分军队渡黄河进攻积石州,以彻底卡断夏军后路。夏军日夜在都城坚守、抵抗。多次打退蒙军的进攻。5月,成吉思汗回师隆德,因天气炎热,在六盘山避暑休整,派人前往中兴府谕降。6月,西夏境内发生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被蒙古军队围困达半年之久的中兴府,粮尽援绝,军民多患病,已失去了抵抗能力。西夏末主走投无路,只得派遣使节告谕成吉思汗,请求宽限一个月献城投降。 7月,成吉思汗在六盘山区的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江得重病,病中立下遗嘱:死后暂秘不发丧,待夏主献城投降时,将他与中兴府内所有兵民统统杀掉。成吉思汗太熟悉西夏的一贯作风,20多年的交手使他再也不会相信西夏的“改邪归正”。不久,末主投降蒙古,蒙军带着末主及几位夏将行至萨里川时,成吉思汗病亡。为了防止夏主生变,蒙古军队遵照成吉思汗的遗嘱,将夏末主等杀死,并一举荡平中兴府。 成吉思汗最后陨落在与小国西夏的征战途中,可见,西夏对于成吉思汗来说是有着不解之缘的。成吉思汗6次攻打西夏的战争也成为蒙古帝国战争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