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朱棣之所以不顾朱元璋遗训,悍然发动,最大的诱因就是朱允炆的削藩行动——作为实力最强的之一,朱棣本就不情愿向自己年幼的侄子俯首称臣,如今他还要削自己藩,他自然不能容忍,于是与道衍合谋,找了个“”的蹩脚理由,毅然决然的起兵造反了。
所以,后世评价这段历史,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是朱允炆坚持采取削藩政策才逼迫朱棣造反的,说白了,就是认为朱允炆削藩是不对的。
那么,历史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当时的时局:当时朱允炆刚刚二十出头,初登大位,他的二十多个叔叔镇守全国各地要塞,尤其是燕王、宁王等人,手下兵多将广,自身又军功累累,不管是能力还是资质都甩朱允炆好几条街,关键是朱允炆身边除了、等一帮儒士文官,基本没有什么强有力的帮手。
可以说朱允炆是名义上的皇帝,而的叔叔则是实质上的霸主。
因此,朱允炆想要有一番作为,就必须打破这种局面,而打破这种局面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削藩,这是兵行险招,也是之法,赢了可以开创自己的时代,输了则只能沦为历史的背景。
我相信朱允炆肯定仔细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深思熟虑之后才作出削藩的选择。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朱棣虽然是受到削藩的刺激才起兵造反的,但是他心里也清楚,削藩是大势所趋,是利国利民之举,他只是不能接受削自己的藩而已。
最直接也是最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朱棣靖难成功以后,立刻着手削藩之事,而且手段更加凌厉,就连在靖难之役中为他提供巨大帮助的宁王都没有幸免,要知道宁王的朵颜三卫在靖难之役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朵颜三卫就没有朱棣最后的胜利。
由于朱棣的反抗,朱允炆费尽心思直到下台也没有完完成的削藩大业,竟然在朱棣刚刚上台就以雷霆手段给解决了,有时候历史真的就是这么滑稽,你能想到开头却未必能够猜到结局。
既然大家都想削藩,那么我们不妨再看看上位者为什一定要削藩。
分封藩王制度在明朝之前就由来已久,晋、汉时期达到高潮,当时国中国横行,朝廷对各地约束力极小,最终断送了自己江山。
汲取教训,对各地藩王进行了极为严格的限制,收回了他们在军事、政治等方面的特权,也取消了各自建国的封号,以类似于今天的各省的名称称呼,藩王制度在这个时期。
不过,到了时期,由于特殊的文化原因,他们又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封藩制度,按照我个人的理解,这不是什么历史的倒退,而是他们的地盘确实太大了,大到以当时的通讯手段及管理手段,已经不可能实行统一的指挥,而且他们这种制度类似于一些少数民族的统领与各族族长的关系,大家名义上是隶属关系,实际上各自独立统治。
所以,综合来看,历史上实行藩王分封制度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教训也是十分深刻的。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朝廷外强中干,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藩王制度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各藩王对所属封地之内诸事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基本相当于一个小的独立国家,朝廷想要这个地域干点什么事,只能通过本地的藩王进行,虽然洪武后期,朱元璋也感到不妙,收回了各藩王的诸个权力,只保留了军事权力,但是各个藩王根据自己的地位,还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行政,而且像燕王朱棣这种军功累累的狠人,地府是不敢得罪的。
如此一来,一个帝国就被分割成了数个小的王国,他们之间互补想通,朝廷对他们的约束力又小,尤其是明朝,朱元璋一口气封了二十多个藩王,明朝这个大帝国已经被严重分化了。
第二,藩王高度自制,容易滋生更进一步思想。
权力是个很神奇的东西,人在他面前基本没有太大的抵抗力,而且权力越大对更大的权力就越渴望。
藩王在各自驻地享受了皇帝一般的待遇,有着掌控一方生杀予夺的权力。
然而,对于有野心之人,爱上了这种掌控一切的感觉之后,就会不自觉的想要更进一步,也想到天子宝座上坐上一坐,稍有刺激就会铤而走险起兵谋反,朱棣是个例子,后期的宁王也是一个例子。
第三,诸王与朝廷相互斗法,徒增了国家内耗。
宗亲藩王制度下,朝廷与藩王鲜能和谐相处,基本都是朝廷想多管一点藩王想多占一点的局势,无非是谁更占上风,而帝国的很多资源都在这种相互斗争中消耗掉了。
皇室自古多薄情,多了这一层斗争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疏忽了,也更容易拔刀相见了。
以朱棣发动这场靖难之役为例,明朝建国之时,,人民水深火热,好不容易安稳下来了,朱元璋执政后期又陷入了偏执的杀戮之中,。
到了朱允炆时期,开始实行仁政,百姓刚刚看到希望,又来一场长达四年的战争,外敌尚未完全消灭,内斗却已经甚嚣尘上。
既然有如此多的弊端,朱允炆一心想要削藩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既然削藩是合情合理、于国于民都有利的事情,为什么朱允炆还是失败了呢?首先,明朝藩王尾大不掉之势已经形成。
接力棒传到朱允炆手里,各个藩王势力已成气候,朱元璋强势自然能够镇得住,朱允炆年纪轻轻就很难镇住了,尤其是燕王、宁王这样驻守边关手握军队大权的藩王,帝国的精锐将士大多出自他们之手,朱允炆确实拿他们没有办法。
削藩的大方向是没错的,但是他身边的几个儒士,甚至包括朱允炆自己,斗争经验不足,尚未树立自己的权威、建立自己的绝对势力就贸然行动,虽然开始尝到了一点甜头,但最终酿成的是苦果。
就算是朱棣造反了,也是一个藩王对抗整个国家,朱允炆还是处于绝对优势的,只是他的军事斗争经验确实太弱,接连犯了关键性决策失误,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所以,综合来看,朱允炆削藩并没有错,这是任何一个想有作为的君主都会采取的行动,只是他的削藩的时机和策略稍有不妥,给了朱棣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而朱棣敏锐地把握了这个机会。
对于这次削藩行动,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物需要介绍一下,她就是宁王。
当年朱棣的军队战斗力虽然不弱,但也不敢说是最强,光是宁王手下的朵颜三卫他就不敢说打的过。
朱棣靖难途中遭遇挫折,连忽悠带骗把宁王拉下了水,骗走了他的朵颜三卫。
宁王本无反意,只是被坑上了贼船,靖难成功以后,自感不可能兑现朱棣开的空头支票,就提出到一个富庶之地养老被朱棣拒绝,还削了他的藩,他的后代谋反,又碰上了不按常理出牌的,没用朝廷一兵一卒就给平了反,这一家人算是被朱棣玩的晕头转向,也算是一个十足的悲剧人物,也是可怜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初期的时候,还有一些分封的异侯王存在,为了掺沙子,在这些诸侯王周围分封了一些自己的兄弟子侄为诸侯王,进行控制。
还有一些朝廷当时无法直接有效控制的地区,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为诸侯王。
刘邦的本意当然是认为,在这种比较混乱的时候,自己的兄弟子侄有血缘关系,是最值得信任的,要比那些还没有血缘关系的诸侯王更可靠,有利于朝廷控制这些地区。
换句话说,就是中央集权管不到的地方,用血缘关系来提高忠诚度,增强控制力。
第一代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但是经过两三代人,问题就开始出来了。
分封的第一代宗室子弟除了血缘上比较近,还曾经有过一起生活的经历,也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相互之间也比较了解和信任,所以还不太容易出现叛乱。
首先是血缘上就远了,以前一奶同胞的兄弟,现在只是堂兄弟了。
其次是各自都是在各自的封地长大的,没有一起生活朝夕相处形成的感情基础,相互之间也不信任,对继位的和诸侯王来说,那些遥远的堂兄弟还不如自己身边的大臣可靠。
更重要的是第三点,经过之前的积累,朝廷已经有能力对这些地方直接进行控制,不需要通过诸侯王来控制了。
而诸侯王经过之前第一代人的积累,在自己的封地上也形成了固定的既得利益,谁都不愿意轻而易举的放弃,这就是直接的利益冲突了。
所以,时期,这些宗室诸侯王对朝廷来说,是需要依赖的力量。
到了时期,一开始汉文帝入朝继位时还很怕功臣集团,就是因为有宗室诸侯在外面夹辅王室,他才能安心的在长安当皇帝。
但等到汉文帝逐步把功臣集团打压下去之后,已经完全控制了长安的局面,要考虑的就不是自己的安全问题了,而是能否把诸侯王控制的地盘也纳入朝廷的直接控制范围。
但这时候朝廷的实力还达不到,所以刘濞颉抗朝廷,汉文帝也还是忍让。
到了的时候,朝廷已经不存在能够威胁到皇权的力量,就开始考虑逐步加强对地方上的控制的问题。
被杀之前之所以受到汉景帝的很大信任,就是因为他一直在为景帝削藩出主意,这是景帝最想做的事。
从这个角度说,也可以说是景帝削藩逼出来的。
七国之乱之所以能够发生,就是因为这些宗室诸侯王在地方上是完全自主的,朝廷除了进行一些政治上的监视和控制之外,各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上完全是自己说了算,政治、经济都是自己控制的,并且有自己的军队,战时还可以征发自己国内的老百军。
西晋是第二个让总是诸侯王领兵的失败例子。
在时期,独挡方面的将领基本上都是他的宗族子弟,比如、,到时期主要也还是、曹休、,曹操临死前甚至有意让他的儿子镇守关中。
曹操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这时候对其他人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所以对自己的宗族子弟更加信任,让他们独立领兵镇守一方。
曹操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世家大族已经完全不把自己和国家利益捆绑在一起了,而是有自己独立的利益诉求,经常把家族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
所以,曹操任用宗族子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而到了曹丕去世之后,对自己的兄弟子侄严密控制,逐步崛起,最后果然是司马懿篡夺了曹魏的皇权。
在之后,司马懿吸取曹魏防范宗室过严导致皇权旁落的教训,就开始用他的兄弟子侄掌握兵权,他的几个儿子也都镇守地方,握有兵权。
除了他的两个儿子和先后掌权之外,他的其他几个儿子也都分别掌握兵权,比如琅琊王司马伷,他的侄儿司马望,在西晋建国之前,就已经在地方上掌握兵权了。
之后,分封宗室,而且很多宗室都带有将军军号,征镇安平都有,。
这是为了防范当时的世家大族像司马懿一样篡夺皇权,夹辅王室,但结果是在中央出了问题,朝廷的权力斗争最后发展到征召外地的宗王率兵进京解决,从而演变成了,一直到西晋在中走向灭亡。
南朝时期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为了防止世家大族威胁皇权,各朝都分封宗室为诸侯王,领兵镇守地方,作为朝廷的声援。
但在皇权继承交替之际,就容易出现宗王直接率兵进攻都城,取代皇帝的情况。
当然,在南朝也出现了一些朝廷混乱的时候,宗王率兵平叛,延续国祚的情况,比如之乱后,死去,梁元帝就率兵平定了叛乱,继位为梁元帝。
初期也大量存在类似的情况,一些宗室王侯在地方上拥有兵权,但结果同样是出现了骨肉相残的情况,唐太宗时期,就出现了自己的亲儿子率兵叛乱的事情。
但在篡夺皇权的时候,一些宗室诸侯王也能起兵反抗。
一直到后,还曾试图让他的兄弟子侄率兵镇守地方,平定叛乱,但很快都被肃宗压下去了。
五代时期的情况更加糟糕,因为五代时期政治混乱,传统的伦理纲常已经难以维持正常的君臣关系,所以出现了大量的义子,但最后却出现了亲儿子继位后,被干儿子起兵夺权的情况。
比如庄宗是的亲儿子,但最后起兵反对他的是李克用的干儿子,也就是。
建立之初,人心还没稳定下来,对自己的亲弟弟也是委以重任的,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他死后,被亲弟弟夺取了帝位,他的两个儿子反倒没什么好结果。
登基后,才开始改变之前厚待宗室的政策,对宗室进行严格的控制和防范,宗室不仅不能掌兵,而且不能担任实际职务,也没有封地,即便是以宗王的名义之藩,实际上也是流放,并没有什么实权。
到了初期,也大量分封自己的子弟为诸侯王,镇守地方,并以护卫的名义给以一定数量的兵权,并且沿边的秦王、晋王、燕王和宁王都有带兵出征的经验。
建文帝继位以后,试图削藩,却被燕王打败。
而朱棣当皇帝后,逐步废除了宗王的兵权,把在各地的宗王变成了圈禁。
随机文章美国三叉戟洲际导弹,4000万美元一枚可摧毁任何导弹发射井滚筒洗衣机羽绒服爆炸,别担心/专家教你怎么避免危险水星和金星哪个温度高,金星水星表面温度是多少(金星温度更高)传闻千年女尸复活走出古墓,开口说话吓晕专家/10小时候再次去世民国第一欲女余美颜,4年玩弄3000多男人/酒店裸睡纵欲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曾经《那些事》风靡历史迷们,也知道这是一个奇葩的朝代。
作为明朝的开国朱元璋在太子死后立朱允炆作为皇太孙,并没有选择或者其他的儿子,这导致了后来的“”。
这场叔叔和侄子的战争,让无数精锐的士兵在内战中死亡,积累了几十年的人才和物质毁于战火。
虽然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朱棣在位期间的政绩比朱允炆好得多了,甚至创造了大明盛世。
但朱允炆继承在当时是合理合法的,那么会有人问:朱元璋那么多个儿子,偏偏要选中以驾驭朝臣的朱允炆还是辈的人做继承人呢? 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大辩论,一种观点认为皇帝是按照立嫡立长的规矩; 另一种观点是关于朱元璋对朱棣并不看好他继承王位。
依照封建礼制选择继承者的时候,如果自己的嫡长子死了通常要其他的儿子选一个接手,也可以选嫡长子的儿子接手。
按照封建礼仪,皇帝朱棣和朱允炆是合法的继承人。
但是,为什么朱允炆它成功上位? 虽然朱元璋是个冷血凶残的皇帝,但对于长子朱标是充满温情。
所以朱元璋还为朱标铺好了帝王之路,可惜朱标英年早逝。
朱标临终前把自己年幼的儿子托付给父亲,朱元璋当然很疼爱这个孙子。
朱棣可能不是马皇后所生, 所以在考虑继承人的排位上他只能靠后了。
朱棣和朱元璋其实是同类人,都有雄才大略,在各大方面都要比朱允火文要杰出,更加适合当皇帝。
但是他内心深处的冷血和狠辣,比起朱元璋有过之而无不及。
和朱棣完全相反的是,朱标为人很善良很仁慈,是适合实行仁政的君王。
这是朱元璋很看重的地方,而朱允炆的性格也是如此。
其实在后来的战争之中,建文帝是有机会取胜的,但为了一个不落下“弑叔”的罪名屡屡错过机会,最后被朱棣逆袭成功。
也许晚年的朱元璋认为自己已经为朱允炆铺好了路,那么把自己喜欢的孙子推上宝座更合他的心意。
只是他忘记了朱允炆的背后还有一个跟他自己铁血的朱棣正对着皇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