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朱允炆削藩有错吗?最后只是可怜了宁王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朱允炆作为指定的继承人,只在的位置上待了四年,而且这四年还基本都在和自己的亲叔叔打仗,最终年纪轻轻便丢掉皇位,落了个失踪的下场,因此说他是最憋屈的皇帝也不为过。

众所周知,朱棣之所以不顾朱元璋遗训,悍然发动,最大的诱因就是朱允炆的削藩行动——作为实力最强的之一,朱棣本就不情愿向自己年幼的侄子俯首称臣,如今他还要削自己藩,他自然不能容忍,于是与道衍合谋,找了个“”的蹩脚理由,毅然决然的起兵造反了。

所以,后世评价这段历史,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是朱允炆坚持采取削藩政策才逼迫朱棣造反的,说白了,就是认为朱允炆削藩是不对的。

那么,历史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当时的时局:当时朱允炆刚刚二十出头,初登大位,他的二十多个叔叔镇守全国各地要塞,尤其是燕王、宁王等人,手下兵多将广,自身又军功累累,不管是能力还是资质都甩朱允炆好几条街,关键是朱允炆身边除了、等一帮儒士文官,基本没有什么强有力的帮手。

可以说朱允炆是名义上的皇帝,而的叔叔则是实质上的霸主。

因此,朱允炆想要有一番作为,就必须打破这种局面,而打破这种局面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削藩,这是兵行险招,也是之法,赢了可以开创自己的时代,输了则只能沦为历史的背景。

我相信朱允炆肯定仔细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深思熟虑之后才作出削藩的选择。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朱棣虽然是受到削藩的刺激才起兵造反的,但是他心里也清楚,削藩是大势所趋,是利国利民之举,他只是不能接受削自己的藩而已。

最直接也是最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朱棣靖难成功以后,立刻着手削藩之事,而且手段更加凌厉,就连在靖难之役中为他提供巨大帮助的宁王都没有幸免,要知道宁王的朵颜三卫在靖难之役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朵颜三卫就没有朱棣最后的胜利。

由于朱棣的反抗,朱允炆费尽心思直到下台也没有完完成的削藩大业,竟然在朱棣刚刚上台就以雷霆手段给解决了,有时候历史真的就是这么滑稽,你能想到开头却未必能够猜到结局。

既然大家都想削藩,那么我们不妨再看看上位者为什一定要削藩。

分封藩王制度在明朝之前就由来已久,晋、汉时期达到高潮,当时国中国横行,朝廷对各地约束力极小,最终断送了自己江山。

汲取教训,对各地藩王进行了极为严格的限制,收回了他们在军事、政治等方面的特权,也取消了各自建国的封号,以类似于今天的各省的名称称呼,藩王制度在这个时期。

不过,到了时期,由于特殊的文化原因,他们又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封藩制度,按照我个人的理解,这不是什么历史的倒退,而是他们的地盘确实太大了,大到以当时的通讯手段及管理手段,已经不可能实行统一的指挥,而且他们这种制度类似于一些少数民族的统领与各族族长的关系,大家名义上是隶属关系,实际上各自独立统治。

所以,综合来看,历史上实行藩王分封制度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教训也是十分深刻的。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朝廷外强中干,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藩王制度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各藩王对所属封地之内诸事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基本相当于一个小的独立国家,朝廷想要这个地域干点什么事,只能通过本地的藩王进行,虽然洪武后期,朱元璋也感到不妙,收回了各藩王的诸个权力,只保留了军事权力,但是各个藩王根据自己的地位,还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行政,而且像燕王朱棣这种军功累累的狠人,地府是不敢得罪的。

如此一来,一个帝国就被分割成了数个小的王国,他们之间互补想通,朝廷对他们的约束力又小,尤其是明朝,朱元璋一口气封了二十多个藩王,明朝这个大帝国已经被严重分化了。

第二,藩王高度自制,容易滋生更进一步思想。

权力是个很神奇的东西,人在他面前基本没有太大的抵抗力,而且权力越大对更大的权力就越渴望。

藩王在各自驻地享受了皇帝一般的待遇,有着掌控一方生杀予夺的权力。

然而,对于有野心之人,爱上了这种掌控一切的感觉之后,就会不自觉的想要更进一步,也想到天子宝座上坐上一坐,稍有刺激就会铤而走险起兵谋反,朱棣是个例子,后期的宁王也是一个例子。

第三,诸王与朝廷相互斗法,徒增了国家内耗。

宗亲藩王制度下,朝廷与藩王鲜能和谐相处,基本都是朝廷想多管一点藩王想多占一点的局势,无非是谁更占上风,而帝国的很多资源都在这种相互斗争中消耗掉了。

皇室自古多薄情,多了这一层斗争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疏忽了,也更容易拔刀相见了。

以朱棣发动这场靖难之役为例,明朝建国之时,,人民水深火热,好不容易安稳下来了,朱元璋执政后期又陷入了偏执的杀戮之中,。

到了朱允炆时期,开始实行仁政,百姓刚刚看到希望,又来一场长达四年的战争,外敌尚未完全消灭,内斗却已经甚嚣尘上。

既然有如此多的弊端,朱允炆一心想要削藩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既然削藩是合情合理、于国于民都有利的事情,为什么朱允炆还是失败了呢?首先,明朝藩王尾大不掉之势已经形成。

接力棒传到朱允炆手里,各个藩王势力已成气候,朱元璋强势自然能够镇得住,朱允炆年纪轻轻就很难镇住了,尤其是燕王、宁王这样驻守边关手握军队大权的藩王,帝国的精锐将士大多出自他们之手,朱允炆确实拿他们没有办法。

其次,削藩行动有点操之过急。

削藩的大方向是没错的,但是他身边的几个儒士,甚至包括朱允炆自己,斗争经验不足,尚未树立自己的权威、建立自己的绝对势力就贸然行动,虽然开始尝到了一点甜头,但最终酿成的是苦果。

最后,斗争经验稍有欠缺。

就算是朱棣造反了,也是一个藩王对抗整个国家,朱允炆还是处于绝对优势的,只是他的军事斗争经验确实太弱,接连犯了关键性决策失误,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所以,综合来看,朱允炆削藩并没有错,这是任何一个想有作为的君主都会采取的行动,只是他的削藩的时机和策略稍有不妥,给了朱棣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而朱棣敏锐地把握了这个机会。

对于这次削藩行动,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物需要介绍一下,她就是宁王。

当年朱棣的军队战斗力虽然不弱,但也不敢说是最强,光是宁王手下的朵颜三卫他就不敢说打的过。

朱棣靖难途中遭遇挫折,连忽悠带骗把宁王拉下了水,骗走了他的朵颜三卫。

宁王本无反意,只是被坑上了贼船,靖难成功以后,自感不可能兑现朱棣开的空头支票,就提出到一个富庶之地养老被朱棣拒绝,还削了他的藩,他的后代谋反,又碰上了不按常理出牌的,没用朝廷一兵一卒就给平了反,这一家人算是被朱棣玩的晕头转向,也算是一个十足的悲剧人物,也是可怜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允炆被推翻后,他为什么没有选择卷土重来?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被推翻后,明明没有死,为何不? 朱允炆是第二个,是的,的儿子,朱元璋本来是立朱标为太子的,可惜这朱标没当皇帝的命,在出去巡查了一下,回来得重感冒,没多久就领盒饭了。 这朱标一死,朱元璋纠结了,继承人的问题可是大问题,左右为难了,在三抉择下,选择了朱标之子朱允炆当继承人。 这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对这事十分反对,因为他觉得朱允炆优柔寡断,不可能撑起明朝的江山,这朱元璋为了自己定下的嫡子继承皇位规矩,没有理会朱棣。 想想也是,朱元璋已经做了皇帝,肯定不能像没做皇帝的时候一样,没做皇帝的时候,说说就算了,这做了皇帝,可就不能说说就算了,他也知道,朱允炆并不是当皇帝的料,可是也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啊,所以就选了朱允炆。 就这样,朱元璋死后,朱允炆顺理成章的做了皇帝,这些也没办法,毕竟是自己老爹定的,没办法。 朱元璋在建立了明朝的时候,给自己的儿子们分封藩王的时候,为了更好的抵御外族的入侵,给了这些藩王很大的权力,这也让他的这些儿子拥有很大的兵权。 这就出现很大的隐患,朱元璋没死的时候,他的这些儿子们都不敢嚣张,可是朱元璋领了盒饭,去陪了。朱允炆顺利的当了皇帝,可是一个一点战功都没有的人,甚至连战场都没有上过,怎么能让他的叔叔们服气呢,所以这帮家伙都不买朱允炆的帐,更别说听朱允炆的调遣了。 这让朱允炆头疼啊,做梦都想着怎么把他这帮叔叔给收拾了,可是想到自己寸功未立,这些叔叔们都是在战场上厮杀过的,而且现在都拥有很多的兵马,一时也想不到来解决这事情。 这终于想到了削藩这个办法,他这帮叔叔不干了,这也情有可原,在自己的领地,就是土皇帝,削藩之后,兵权没有了,没准还会被监视,换谁也不干啊。 于是就以燕王朱棣为首,都起来去推翻朱允炆,为了自己活得潇洒,不受制啊。这一路就打到了皇城。 在打开城门欢迎朱棣的时候,朱棣虽然攻进了城,但是却没有进攻内城,这是为什么呢,这朱棣觉得朱允炆性格懦弱,想让朱允炆自己出来投降。或者受不了压力自己领盒饭,者就更省事了。 可是没想到的是,这朱允炆没有选择两条路,而是一把火烧了皇宫,玩起了失踪,虽然自己的皇后也被一起烧了,领了盒饭,可是也让朱棣找不到自己了,这朱棣没办法,只能找了一具烧焦的尸体,昭告天下说朱允炆被烧死了。 就这样朱棣也顺利当了皇帝,可是朱允炆的失踪,在朱棣心中就是一根刺,毕竟朱允炆才是正统的皇帝,他很担心没准哪天朱允炆就冒出来,在拉上支持他的势力,跟自己作对。 这朱允炆的失踪让朱棣寝食难安,这想找吧,有不可能发公告或者通缉令去找一个已经死了的人吧,没办法,就秘密的派出了手下的能人打着寻找仙人的借口,秘密的寻访朱允炆的下落。 朱棣的手下寻访了十六年,终于也打听到了消息,并且把情况告诉了朱棣,也让朱棣打消了十几年的疑虑,在这问题就出来,朱允炆逃出去后,没有找支持自己的势力重新打回来呢? 小编分析,一方面,朱允炆心地善良,看朱棣坐了皇帝,也是个好皇帝,不忍天下人在受战乱的苦,反正朱元璋给的身份也是合适,干脆就老老实实的做和尚算了。 还有就是朱允炆有,知道自己搞不过朱棣,朱棣毕竟是上过战场有战功的人,朱允炆,就算找到支持自己的势力,可是也不见得能干过朱棣。 再者就算,朱棣坐上了皇帝,,是个好皇帝,这就导致了朱允炆找到以前的支持他的势力的时候,人家都不想打仗了,没把朱允炆抓去领赏就不错了,更别说支持他了,然后这朱允炆,老老实实当和尚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允炆是如何当上帝王的?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为给他?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何传位于,是太爱了,还是昏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曾经《那些事》风靡历史迷们,也知道这是一个奇葩的朝代。作为明朝的开国朱元璋在太子死后立朱允炆作为皇太孙,并没有选择或者其他的儿子,这导致了后来的“”。这场叔叔和侄子的战争,让无数精锐的士兵在内战中死亡,积累了几十年的人才和物质毁于战火。 虽然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朱棣在位期间的政绩比朱允炆好得多了,甚至创造了大明盛世。但朱允炆继承在当时是合理合法的,那么会有人问:朱元璋那么多个儿子,偏偏要选中以驾驭朝臣的朱允炆还是辈的人做继承人呢? 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大辩论,一种观点认为皇帝是按照立嫡立长的规矩; 另一种观点是关于朱元璋对朱棣并不看好他继承王位。 依照封建礼制选择继承者的时候,如果自己的嫡长子死了通常要其他的儿子选一个接手,也可以选嫡长子的儿子接手。 按照封建礼仪,皇帝朱棣和朱允炆是合法的继承人。但是,为什么朱允炆它成功上位? 虽然朱元璋是个冷血凶残的皇帝,但对于长子朱标是充满温情。朱标是的儿子朱元璋,很喜欢朱标。所以朱元璋还为朱标铺好了帝王之路,可惜朱标英年早逝。朱标临终前把自己年幼的儿子托付给父亲,朱元璋当然很疼爱这个孙子。朱棣可能不是马皇后所生, 所以在考虑继承人的排位上他只能靠后了。 朱棣和朱元璋其实是同类人,都有雄才大略,在各大方面都要比朱允火文要杰出,更加适合当皇帝。但是他内心深处的冷血和狠辣,比起朱元璋有过之而无不及。和朱棣完全相反的是,朱标为人很善良很仁慈,是适合实行仁政的君王。这是朱元璋很看重的地方,而朱允炆的性格也是如此。其实在后来的战争之中,建文帝是有机会取胜的,但为了一个不落下“弑叔”的罪名屡屡错过机会,最后被朱棣逆袭成功。 也许晚年的朱元璋认为自己已经为朱允炆铺好了路,那么把自己喜欢的孙子推上宝座更合他的心意。只是他忘记了朱允炆的背后还有一个跟他自己铁血的朱棣正对着皇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