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朱祁镇被俘之后说了什么?证明他无耻至极并且是大明衰亡的第一罪人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你们知道被俘后的三句话 证明他无耻至极并且是大明衰亡的第一罪人,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一提起朱祁镇,就会听到一个奇怪的论调:“他不是一个好,但却是一个好人。

”听到这样的怪论,真应该老大一个耳刮子扇过去:杀了的昏君还能是好人?带着瓦剌大军来攻打大明边关的汉奸还能是好人?给死王振平反并树碑建庙的家伙还能是好人? 持“朱祁镇是好人”论调的人,最拿得出手的依据就是“他废除了殉葬制度”,可那是朱祁镇跟他老婆自己家的事情,跟被大明江山社稷和亿万百姓没有一个铜板的关系。

当然,说“朱祁镇是好人”还有一个“证据”:他感动了他的看守,身边的人对他都钦敬有加。

这话就简直荒谬得不能再荒谬了,那个汉奸太监喜宁不是他身边的人吗?当初喜宁跟朝臣争地,朱祁镇可是无条件地支持喜宁,可是一到瓦剌大营,喜宁马上就叛变了。

其实朱祁镇是没有“朋友”的,他关心的只是自己权力是否受到威胁。

他成功复辟之后,不但杀害了于谦、王文,并且“籍其家”,“榜于谦党人示天下,杀昌平侯,杀都督范广,下御史杨瑄、张鹏狱,下右都御史耿九畴、副都御史罗绮狱,巡抚贵州副都御史蒋琳坐于谦党弃市。

”“陈循、江渊、俞士悦谪戍,萧鎡、商辂除名。

” 一桩桩血案就在这个“好人皇帝”近乎歇斯底里的报复中酿成,朝中正直大臣和的功臣几乎被他一扫而空,然后就忙着给那个死太监建庙,还赐名“精忠”。

等到朱祁镇皇位坐稳了,又把帮助他夺门复辟的流放、叔侄斩首,那个他最信任的太监干脆造了他的反。

有人说这些“夺门功臣”罪有应得,可是大家别忘了一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而且朱祁镇收拾那些投机分子,未尝没有“郑伯克段于鄢”的意思——我让你作,然后说你作死。

这样看来,朱祁镇就是个孤家寡人,于是他就把全部感情都放在了后宫老婆们的身上,废除殉葬制度,说明他眼里也就那几个女人,至于满朝文武和大明江山,都不如他的龙椅和老婆重要。

朱祁镇这么折腾,其实是寒了满朝文武的心——有功的杀,有罪的赏,反正大明江山是你们老朱家的,你愿意咋糟蹋就咋糟蹋,我们也跟着扣砖头挖墙脚,赚一点是一点。

大的官场风气,就是从明英宗开始堕落的。

朱祁镇土木堡一役,不但把大明朝数十年积累的文武人才、数十万精锐、数不清的战略物资一朝断送,还让周边蠢蠢欲动的岛国和部落看出了大明王朝的外强中干,从明英宗开了个头,后来瓦剌、后金、纷纷叩关攻门烧杀抢掠,而大明军队在土木堡之后,就一直没缓过元气来。

所以说明英宗是大明王朝走向衰亡的第一罪人,一点也不为过。

朱祁镇的罪孽,甚至要远超——大臣再坏,皇帝一句话就能抄家灭族,而皇帝作恶,那就是整个帝国都在作死了。

说朱祁镇是大明衰亡的第一罪人,我们从他被俘之后的三句话里就能看得出来。

人们的是大明“不割地,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但是这句话用在包括嘉靖在内的所有皇帝身上都合适,只有用在朱祁镇身上不合适,因为到了朱祁镇这里,就变成了“天子攻国门,君王卖社稷”,确实是不割地,他是要把整个大明土地都送给瓦剌的太师。

朱祁镇土木堡失败,数十万大明将士饮恨疆场,但是朱祁镇却苟活了下来,而且还受到了不错的待遇——因为他还有利用价值,朱祁镇也“知恩图报”,亲自当了“带路党”,大有要跟喜宁在也先面前争宠的意思。

要问朱祁镇“天子攻国门,君王卖社稷”做得有多彻底,我们从他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来:“郭登跟我是姻亲,为什么拒绝我进城呀?”郭登是明朝开国名将武定侯郭英的,郭英的妹妹就是的宁妃。

说这话的时候,朱祁镇可不是一个人,他身后站着瓦剌的十万铁骑,朱祁镇要进的城池,名字叫大同,那是北疆门户,一旦洞开,瓦剌铁骑将奔向一马平川,大明也就完蛋了。

幸亏郭登用一句话怼了回去:“我是奉命守城的,别的事情都不知道!” 而在找自己的姻亲郭登之前,朱祁镇已经带着也先去过宣府了,但是吃了守将杨洪的闭门羹,任凭朱祁镇在城下喊破嗓子,城上先说“天太晚了,等明天吧。

”结果第二天的回答是:“杨洪出差了,等他回来就给你们开门。

”宣府和大同这两处重镇的战略意义,熟读史书的读者诸君都很清楚,朱祁镇也清楚,所以他才会这么卖力地要求带着瓦剌大军“进城”。

最后我们要说一下这两个拒绝开门的守将的下场:虽然朱祁镇复辟之后,郭登紧着示好表忠心,但还是被判了死刑,最后“开恩免死”,发配到甘肃去了。

杨洪在明代宗景泰二年就去世了,逃过了朱祁镇的报复。

但是他的儿子杨俊,却获罪下狱被杀,昌平候爵也被废除了。

为了“天子攻国门”能够成功,朱祁镇能够拉出祖奶奶来跟守将攀亲戚,可见其无耻程度已经登峰造极,连严嵩和魏忠贤也要。

但是读者诸君切莫着急,朱祁镇这厮无耻的事情还在后面呢:眼见得“天子攻国门”没有成功,去北京又被于谦打了回来,朱祁镇也从“王牌”变成了“烂牌”,待遇自然下降,于是朱祁镇跟大明派来的使臣诉苦:“这里吃的都是牛羊肉,穿的都是阳皮袄,你给我带吃穿的来了吗?”他咋就没问问土木堡数十万将士的遗体是否已经?咋就不问问被瓦剌劫掠之后的百姓生活是否困难?咋就不问问大明江山还稳固吗? 看着这个只知道要吃要穿的窝囊皇帝,使臣李实冷冷地问:“太上皇,你到了今天才记得以往的锦衣玉食吗?你当初为什么要崇信王振这个小人?”这时候朱祁镇说出了他第三句,也是最无耻的一句话:“我用错了王振是事实,但是你们当时咋不劝我?现在出事了,却皆归罪于我!”事到如今,朱祁镇不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委过于人——王振得宠的时候,谁说王振不好你就杀谁:侍读刘球上疏指责王振,结果是“入狱,肢解”,宦官张环、顾忠,锦衣卫卒王永写匿名信揭发王振,结果全部被被押到市场肢解(磔于市)——不但杀人,而且肢解,这个“好人皇帝”原来还有这个爱好! 朱祁镇说完那无耻的三句话,自己又打了自己的脸:在当俘虏的时候承认用错了王振,可是史书记载:天顺元年五月,英宗复辟。

思振,讳为忠所杀。

诏复振官,刻木为振形,招魂葬之。

祀寺,赐额曰“旌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权一方霸主:但喝醉之后竟做了这样的事情

喝酒,少喝点是雅事,喝的适中是正事,喝的太多就要坏事。普通人如此,身居高位之人更是如此。时期,掌握天下的三位君主,喝酒好吟诗,于是有了《短歌行》;喝酒爱郁闷,于是有了的感慨;那么喝酒之后的酒品怎么样呢?网络配图 答案是真不怎么样?正常人喝酒耍酒疯的事,他全能做出来。一次他在武昌临钓台宴请群臣,喝着喝着就有点醉了,他举着杯子,对群臣说道:“今天大家一定要喝的尽兴,直到有人喝多了,从这个临钓台掉下去,咱们才停止。”他这么一说,江东老臣,看不下去了,颤颤巍巍跑到自己的马车上躲了起来。 孙权一看这老头不给面子,很不高兴就派人把他喊了回来,问他:“大家一起喝的挺高兴的,你为啥发火啊?”张昭回答道:“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网络配图 这老头直接将孙权比作了,这是很重的话了,换了度量小点的君主,基本就可以拉出去砍了。不过孙权虽然喝多了,但是脑袋还是很清醒的,听完张昭的讽刺,孙权感到很惭愧,酒宴也就不欢而散。 虽然孙权认识到自己喝酒犯迷糊的事不对,但是并没有想改正的意思。没多久,喝酒抽风的毛病又范了。这回他不仅自己喝酒喝的非常积极,还很主动的去给下边的大臣倒酒。一杯又是一杯的,一个叫虞翻的大臣有点扛不住了,就倒地上装迷糊。不过他是真有点迷糊了,孙权刚走,他就坐了起来,正好和孙权来了一个四目相对。网络配图 孙权这下很生气,拔出宝剑就要砍他。这时候大司农刘基赶紧跑过来抱住孙权说:“大王不要在喝酒的时候杀虞翻,虞翻就是有罪,等酒醒了以后再说。大王雅量敬贤的声明还是要考虑考虑的。”孙权说:“曹操都能杀,我杀一个虞翻算什么?”刘基赶紧劝解到:“曹操伤害天下士人,所以遭到天下人的反对,大王您是讲究德义的人,怎么能和曹操相比。” 这几句话哄得孙权很开心,虞翻也躲过了一劫。第二天孙权酒醒之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就和身边的人嘱咐道:“以后我喝多了要杀人,都不能杀,你们都拦着点。”大臣们虽然口里称是,但是心里估计也很纠结,你是大王,脾气一上来,那还不是说杀就杀,怎么就不考虑戒酒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丕逼刘协让帝之后,j仅用一招夺取天下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逼退让帝位,仅用这一招便夺取天下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篡国权臣,但极具讽刺意义的是,他的不懈努力,的确让早该的汉王朝多苟延残喘了几十年。即便形同虚设,曹操也没有取而代之,他把改朝换代这项宏伟壮举留给继承人来完成,直至公元220年3月他死的时候,依旧披着臣子的外衣,这算是他以儒家价值观告慰内心的方式。 一步之遥 公元220年5月,时已,马上就要进入盛夏了。 这天午后,新任魏王曹丕正斜躺在冀州邺城王宫后花园的王椅上打着盹儿。王宫中的陈设跟一个月前相比并没什么不同,但或许是因为曹操的离去,这里少了几分霸气。 曹丕做了一个美梦,他梦到曹操刚死时的情景。当时,他心里别提有多畅快了,这意味着他再无须担心被曹操废黜世子地位,从此结束的生涯。 不过连日来,他也因为给曹操服丧不得不把表面功夫做足,为此,他哭得死去活来,以致嗓喊哑了,而限于礼法约束,他更是连酒肉都不能沾。 现在,所有煎熬都已过去,往后,等待他的将是无忧无虑的生活。 至少,是他认为的无忧无虑。一股和煦的暖风吹过,曹丕半睁开双眼,舒服地伸了个懒腰。他迷迷糊糊地看着,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 “真想去那儿。”他抬起胳膊,往前方随手指了指。 候在一旁的侍妾听了,赶忙把曹丕搀扶起来。“王上是想去前面的浮桥?” “不,那边……”曹丕嘴里含糊嘟囔,手依旧指着前方。 侍妾有些茫然。“王上是想去湖边?” “不!”曹丕猛地甩开侍妾。他的情绪一下变得烦躁起来,因为他意识到,这几个侍妾根本就没法带他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他手指的方向,乃是距离冀州邺城西南二百四十公里之遥的汉朝旧都——洛阳。 当年,洛阳被董卓烧毁后,曹操把汉都迁到临近的许昌。 现在,洛阳皇宫虽早被重建完毕,但皇帝刘协和朝廷并没有搬回洛阳。 硕大又空旷的洛阳皇宫仿佛正翘首盼望着一位新的帝王。 魏王曹丕的爵位是王,官位是丞相,所以名义上,他是汉朝的,是汉朝的臣子。他的下一步,无疑是要问鼎皇帝宝座。 曹丕为何这么想当皇帝? 这貌似是个很无聊的问题。 但凡站在权力的金字塔上,不管是谁都会忍不住往上爬,对于曹丕来说,他已经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距顶峰仅一步之遥,这种诱惑力是任何人都无法抵挡的。 排除掉虚荣心的因素,再让我们从更现实的角度来分析曹丕所处的状况。 玩过志游戏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在公元220年这个时候,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然形成,倘若按照游戏中的设定,包括黄河流域的中原以及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均该纳入,也就是曹丕的势力范围,只要点点鼠标,就能随心所欲地在北方每个城市治理国政、调兵遣将。 但遗憾的是,那只是游戏中的设定,而我们眼前这位更趋向于真实的曹丕,他能直接控制的地方实则仅限于自己的藩国——冀州的十个郡,但中原和黄河以北还有十几个州,这十几个州,包括治下无数郡县名义上仍是汉室领土。 再说曹丕能的官员,也只有魏国的直属官员,其他各地方官,包括汉朝国都许昌的朝臣,名义上也仍是汉室臣子。 显然,曹丕没法通过简单地点击鼠标折腾那些属于汉室的地和人,他只能依靠政治手腕间接施加影响。 只要当上皇帝就没这么麻烦了。 曹丕心里暗暗抱怨,如果老头子死前称了帝该多好。 早在曹操还活着的时候已有无数公卿撺掇他称帝,以曹操的威望要迈出这一步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但他受限于儒家礼教观,至死都没答应。 而今,曹丕则全没这方面顾虑,那些当初困扰他的哲学理念无法对他造成半分束缚,可他的威望却与曹操相去甚远,所以,他要想称帝,还必须付出更多更多…… 路得一步一步地走,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曹丕很清楚,自己要达成这一愿望必须找人帮忙。 陈群的理想 “请尚书陈群来。”曹丕下令。 陈群出身颍川士族。前些年,当曹丕和激烈争夺世子之位时,他果断地站到曹丕一边,与、、朱铄合称为曹丕的“四友”,曾是一位铁杆太子党。 须臾,陈群匆匆而至。 “见过王上。” 王上,这个称呼让曹丕心头又涌出一丝遗憾。如果是“陛下”就好了。 曹丕的内心世界不会在脸上表现出来。 他笑意盎然地对陈群说道:“长文(陈群字长文),我想再听你讲讲你前两天那个提案。” 就在几天前,陈群提出一项新的官吏选拔制度,这里面大有文章,当时曹丕觉得有风险,暂时压了下来。现在,曹丕意识到,这项提案或许正是能帮他登上的门票。陈群早料到曹丕会松口,他定了定神,遂将自己的提案娓娓道来。 “想当年,先王(曹操)推行唯才是举,一旦发现人才,不管对方出身多低微、品行多差,只要有一技之长,哪怕是之辈都会毫不犹豫授以官职。不可否认,唯才是举确是平定乱世的法宝。可时过境迁,如今中原和北方日趋安定,无论庶民还是士人均难有机会直接在王上面前展露才华,再者,纵横于乱世中的狡诈之徒往往德行欠缺,也不适宜治理国家。所以,臣认为,选拔官吏的制度应该规范起来……” 曹操推行“唯才是举”是基于乱世重人才的现实,但这严重伤害了士族利益,把从政当作唯一出路的不可避免要跟庶民竞争有限的官位。 都是些废话!曹丕暗想。但他仍是装出饶有兴致的模样。 “嗯,你接着说。” “王上应该知道二十年前许子将(许劭字子将)著名的‘月旦评’吧?” 曹丕点点头。他很清楚许子将的“月旦评”是怎么回事。 自时代,士人之间通过相互标榜提高名气和社会地位,倘若有幸得到名家赞誉,更等于拿到通往仕途的敲门砖。 许子将每月初一都会品评士人,“月旦评”由此得名,就像今天的选秀节目一样,只要得到许子将佳评的士人无不身价飙升。 那时节,无论在朝在野者都对许子将,曹操早年为求得许子将的评语更是踏破铁鞋,许子将甩了句“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让曹操声名鹊起,从此赢得闯荡世间的重要资本。 许子将堪称当时的金牌品评师,乃是这一领域的绝对权威。 陈群接着说道:“不过,许子将品评士人的行为并非由官方发起。而臣提出的这项官吏选拔制度,其实是将‘月旦评’官方化、系统化。简要言之,即在各州、郡设置中正官。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德行、才学、家世(父祖辈的官爵名望)三项指标为依据,定期品评本地士人。品评结果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总共九个品级。朝廷选拔官吏,根据士人的定品成绩择优录取。” “那么,中正官又由什么人来做呢?”曹丕一句话问到了重点,无须多言,倘如陈群所说,各州郡的中正官无疑掌握官吏选拔的命脉。 “臣认为,中正官的人选务必是各州郡名望最高又兼具才德之人。” 什么“名望最高又兼具才德之人”?曹丕心知肚明,陈群所指无一例外都是地方上的豪门世家。 说白了,这项官吏选拔制度乃是给像陈群这样的大家族谋取利益。 曹丕闭目沉思,半晌没有说话。 陈群也闭上了嘴,他知道这时候需要给曹丕留出思考的空间。 过了片刻,他清楚地看到曹丕的胡须微微颤了一下。 他意识到,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必须直击曹丕内心,突破曹丕最后的心理防线。 “天下的士大夫无不翘首盼望为陛……哦,为王上效力……” 这句话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曹丕缓缓睁开眼,死死盯着陈群。“你说,我有没有天命?” “王上自然有天命。” “士大夫都明白天命的道理吗?” “士大夫都明白,只是庶民在这方面感觉就相对迟钝了些。” 陈群这么说也无可厚非,庶民能混口饱饭吃已属不易,更别提读书学习了,士大夫则凭借知识牢牢控制着社会舆论,而曹丕口中的天命,其实便是社会舆论的导向。 曹丕仔细琢磨着陈群的话。假如通过这项法案,放给士族足够的权益,士大夫肯定会全力支持自己登上皇位,可等自己登上皇位之后呢? 士族的力量也会变得空前壮大,这无疑会削弱皇权。曹丕不傻,他知道这是一笔危险的买卖。 盘算了许久,终于,他想出了一个既能赢得士族支持,又能在未来强化皇权的对策…… “长文,我同意了。明天,你就在朝堂上把这项法案重新提出来吧!” 陈群辞别曹丕,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出邺城王宫,他想起很多年前,当他还小的时候,他的爷爷——颍川名士(shí)曾一边摸着他的头一边说:“你这孩子日后必兴旺我陈家。”是的,我要兴旺陈家,更要兴旺天下士族! 陈群的官吏选拔制度改革于公元220年正式实施,史称“”,又称“九品官人法”,从此,魏国彻底推翻了曹操早年奉行的“唯才是举”,改由士族垄断官吏选拔权。刚开始,中正官评定士人尚依据德行、才学、家世三项考量,,士大夫为了维护自家利益,将家世这项指标的重要度定得越来越高,最终发展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此时此刻,陈群当然不会想到,他这一番作为竟给全天下士族带来长达四百年的巨大利益,而他自己更成为左右历程的关键性人物。曹丕拿九品中正制取悦士族,颍川、河内司等世家豪门都因此捡了大便宜,作为利益交换,士大夫频频向皇帝刘协施压。 公元220年12月,刘协终于扛不住压力宣布退位,将皇帝宝座拱手让给了曹丕。延续四百多年的汉朝就这样被取而代之了。曹丕如愿以偿从邺城搬到洛阳,从此,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朝代——魏朝。 接下来,曹丕将做出一系列大动作,只为一个目的——稳固皇权、压制臣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