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北齐后主高纬:抱着美女上朝议事的荒唐帝王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上朝议事还要把自己宠爱的女人抱在腿上,敌人大兵压境了,考虑的不是国家存亡、社稷安危,而是怀中美女是否高兴。

说起时期后主的荒唐,简直让人。

网络配图 晚唐诗人有首诗是这样写的:“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说的便是当时的情景。

敌军打到京师,高纬却还沉湎于温柔之乡,真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好色到了不要江山社稷,不要身家性命的地步。

如此荒唐,在路卫兵看来,其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了。

高纬(556年---578年),共在位12年。

一生干尽荒唐之事,是后世恶君昏帝的“典范”。

北齐家族的历代帝王,大都荒淫残暴,高纬更是深得遗传基因,成为家族中无可争议的集大成者,其“尝出见群厉,尽杀之。

或杀人,剥面皮而视之”(《》),寥寥数语,其残忍暴虐程度便可见一斑。

高纬养鹰,“稍割犬肉以饲之,至数日乃死”,每天割活狗的肉喂它,狗好几天才死,相当于凌迟了。

高纬是不是有强迫性精神病,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所干的那些事,确实让人匪夷所思。

比如,“曾一夜索蝎,及旦,得三升”(《北史》),没事抓一晚上的蝎子,这不吃饱撑的吗。

更有意思的,他在豪华的华林园里建了一个穷村子,“自弊衣为乞食儿”,自己扮成叫花子玩,还“为穷儿之市,躬自交易”(《北史》),模拟老百姓的买卖市场,自己亲自去交易,也不知犯的哪路瘾。

高纬不但残暴,而且玩乐无度,被当时的百姓称作“无愁天子”。

这要说到他的一个爱好,《北史》记载:“帝幼而令善”,即说他自小便喜欢附庸风雅。

他喜欢音乐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常常是自己填词作曲,抱着琵琶,自弹自唱。

唱到兴处,还命令上百名、奴婢一起给他伴唱,“盛为无愁之曲,帝自弹胡琵琶而唱之,侍和之者以百数”(《北史》)。

网络配图 可以想象当时的场面是多么的宏大,在路卫兵看来,其火爆程度最少不逊于现在的“超男超女”和“我爱记歌词”吧。

如此庞大的皇家乐队,主唱还是本人,假如走噱定是爆棚无疑,门票一定难弄得很。

不过别出心裁至此,也算是具有“开拓”精神了,说他是 “乐队组合”的开山鼻祖也不为过吧。

这“无愁曲”想必便是他的代表作和成名曲了,于是“人间谓之无愁天子”(《北史》)。

这个“无愁天子”还是个能折腾的主儿。

穷奢极欲自不必说了,其“宫女宝衣玉食者五百余人”,每人的待遇都是“一裙直万疋,镜台直千金”,一条裙子就值万匹布钱,梳妆台更是千金之贵,可想其奢华程度。

宫女尚且如此,皇帝本人就可想而知了。

他还喜欢,劳民伤财,“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泥”,晚上连轴干不算,到了冬天泥浆冻了,就用汤水代替,以至于“百工困穷,无时休息”,敢情就没个歇工的时候。

为了开凿晋阳西山的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以上均见《北史》),场面之壮观可想而知。

说完高纬,我们该介绍另一个主人公了。

李商隐诗中提到的女主角“小怜”,又是什么人呢?高纬总共有过三位皇后:斛律氏、、。

穆氏本名叫穆邪利,是斛律氏身边的侍俾,被高纬看上立为皇后,等到穆氏年老色衰之后,便向高纬介绍了自己的侍俾,“以五月五日进之,号曰‘续命’”(《北史》),其实是想让她来给自己讨个吉利,这便是诗中的女主人公了。

这小怜年轻貌美,风情万种,而且“慧黠能弹琵琶,工歌舞”(《北史》),绝对的实力派。

冯小怜被封为淑妃,深得高纬宠爱。

有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大军进攻北齐,高纬逃到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境内),随后赶到,“帝不出迎”,亲妈来了,理都不理,而淑妃将至,则“凿城北门出十里迎之”(《北史》),瞧人家这作风!与冯小怜一起狩猎,周军打来,高纬想回去,小怜妹妹正在兴头上,“请更杀一围,帝从其言”(《北史》),够百依百顺吧。

高纬整天与她,“坐则同席,出则并马,愿得生死一处”(《北史》),腻乎到片刻也离不开的地步。

即使偶尔上朝议事,高纬也要把小怜抱在腿上。

这还能议的了事?这边大臣上奏前方吃紧,小怜同志在怀里嘤咛一声,说皇帝GG吃个桃子吧,你说荒唐不?好色至此,真是惊爆常人眼球。

网络配图 后来北周大军压境,北齐很快亡国,高氏皇族被押解到长安,高纬做了阶下囚,居然“请周武帝乞淑妃”(《北史》),向人家周武帝讨要他的,真是没得救了。

后世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壮举,看来只能望其项背了。

荒唐了一辈子的高纬最终落得个被辣椒塞口,被活活辣死的死法,年仅23岁便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

诗人墨客向来对此事不绝于书,除了李商隐的千古名句外,也有一首《达摩支曲》传世:“君不见无愁高纬花漫漫,漳浦宴余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丸澜”,说的便是高纬纵欲亡国后,成为北周阶下囚的情景,终日忍辱饮恨,偶以羌笛寻乐。

晚唐诗人也有诗写道:“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

破得春风恨,今朝值几钱”。

对高纬好色亡国也是持大大的批评态度,对冯小怜红颜祸国也是指责有加。

不过也有不以为然的,清人蒋文运评价说:“齐高纬宁亡国,终不肯逆拂小怜之意,正所谓生死好友如此”。

把高纬的荒唐玩闹,注入了梁祝似的情感浪漫成分,真是千人眼中有千个哈姆雷特,要是再渲染演绎一番,恐怕又是一出流传千古的爱情绝唱了。

不过,凡事需。

说小怜祸国也有些避重就轻,总不能将偌大帝国的灭亡,都归罪于一个后宫女子吧。

说她与高纬纯粹为了淫乐,一点感情都没有,也太过武断。

高纬死后,冯小怜被周武帝赐给了代王宇文达,曾作过一首诗: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

欲知心断绝,应看胶上弦。

充分抒发了自己对高纬的想念之情,也足见其感情之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后主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这错误观点持续千年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密:支撑姜维还没投降后主为什么就投降?

在决计伐蜀之前,魏国上下的主流意见都是认为,此时蜀国无隙可趁,不应贸然出兵。但司马昭却意外的决定派钟会领兵,取代原来的西线总指挥邓艾,出兵伐蜀。之后,邓艾等四路兵马围攻在沓中屯田的,钟会则率军直取汉中。姜维发现汉中有失,不敢连战,急忙从沓中回师,退守剑阁。钟会与姜维在剑阁相持不下之际,邓艾偷渡阴平,奔袭成都。这本是军事冒险,但奇怪的却是,邓艾成功了。 邓艾到成都城下,后主肉袒出降,蜀汉灭亡,成为中第一个灭亡的。而此时,姜维尚在剑阁与钟会相持,永安对吴前线也尚有兵力可用,正在勤王路上,南中蜀军也请示是否需要救援成都。但后主的决定却是听从投降派的意见,决策投降。 从当时的军事形势看,虽说钟会已经牵制住了作为蜀国主力的姜维军,但是,除此之外,难道蜀国就没有别的军队了吗,为什么邓艾仅仅带着3万人,长途跋涉700里,扎营二十多座,到摩天岭的时候只剩了2000多人。但是摩天岭无路可走,是跳下去的,死人至少在一半,攻击江油的时候只有2000人左右。以这样的兵力,怎么能够在绵竹一战中击败诸葛瞻,而且包围成都,迫使后主投降呢? 蜀国当时的情况比较不妙,投降的时候仅有二十八万户、男女94万,部队11.2万,官吏4万,粮十余万石。不过,有几个情况现在应该特别说明,这里的“男女94万”并不是户口总数,官吏、将士都是没有计算在内的,老幼弱小应该都是没有计算在内的。更重要的是,这时的蜀国的实际领土已经只剩下了四川,原有的荆州和汉中都已经失守了,不属于蜀国范围。而四川当时除了北部平原地区之外,大多数南部和西部大多数地区都仍然是少数民族,这在传统的人口统计中都是不算在内的,因此,这个数字并不离谱。问题的关键就是“将士十一万二千”这个说法。我当时想,有11.2万人在城里,还是防御战,比魏军占的便宜要大很多,而且魏军悬师远征,孤军深入,既没有后援部队,粮草也无法供给,还只有二千人,为什么后主不肯,而选择投降呢? 首先,《三国演义》上说邓艾偷渡阴平出发有三万人,而正史上一般都只说是万余人,这两个数字并不矛盾。因为,如果说万余人是战士的数字的话,那么负粮兵应当也在此数。而且,此次作战因为是走绝路偷袭的,无法从后方运输粮草,所以,所有的战时物资都必须在出发时就带足。如果按照一般的作战兵与负粮兵的比例是1:1来算,这次邓艾军的比例至少要在1:2以上,否则700多里路、20多天,人饿都饿死了,更不用说作战了。其次,摩天岭的伤亡问题。到摩天岭时有2000多人,并不表明全军只有2000多人。事实上,这部分人应该是前锋部队。而且,我一直以为扎营之后就会把士兵留下来守护,其实邓艾是没有这样做的。他的做法应该是先扎一个营,再扎一个营,等第二个营扎好之后,前一个营再拔营向前。也就是说,应该是象车轮一样轮换扎营,而不是扎一个就扔一部分士兵在路上。再次,《》上的说法是,在摩天岭前,只有邓艾为了表示勇气,才自己跳下去了,其他士卒都是“攀木缘崖而下”的,并没有跳。也就是说,只有前锋部队的2000多人里有近一半的伤亡,而后面的部队则并没有出现这样大规模的伤亡,而是几乎全军到达江油的。再回头来看蜀国此时的情况。蜀国在全盛时期包括三部分,也就是荆州、四川和汉中。其中荆州所占比重最大,两川相加才能大约与荆州相比。在失去荆州之后,就失去了相当于一半的领土,钱粮、人口也同样损失很大。所以,在投降时的“将士十一万二千”并不是说成都还有这么多军队,而是说,这时的蜀国所能支配和调动的军队总数只有11.2万。魏军方面,光是钟会军实际上就比这个数字要大,约在十八万左右,这还不算他吞并的诸葛绪军等。但是,到达成都城下的时候,即使邓艾军是完整的,那也只有三万,部队都跑哪儿去了呢?在战争开始之前,姜维出兵伐魏,带走的大约是蜀国全军的一半左右。但是,他在陇西的战役中被邓艾击败,又不敢返回成都,只好在沓中屯兵。他上书朝廷,请求趁早调动军队,防守阴平一带。但是后主信任黄皓,没有这样做。这样一来,整个蜀国与魏国的边界上,蜀国的安危就都在姜维军身上。但是姜维此时所在的沓中远在陇西,如果魏军从子午谷、箕古进兵,蜀军就完全无法防守,只能坐待姜维回军来援。 在司马昭决定一举灭蜀之后,魏军首先是用包括邓艾在内的四路军将姜维军包围在了阴平。与此同时,钟会军从长安出发,从子午谷和箕谷出兵,分两路攻占了汉中。姜维的反应自然是迅速回军救援汉中,准备再重新夺回汉中——没有汉中,四川就完全处于军事被动状态,只能挨打的份。到这时,后主才想起来姜维的建议,派率军去做姜维军后援,让张翼、董厥率军去守阳安关。但是,还没等廖、张两军到达计划位置,魏军已经先行击败了姜维,并占领了汉、乐二城。二将只好合兵一处,准备去为姜维解围,然后一起回军重夺汉中。 应该说,姜维还是很厉害的,能够突破魏军的重重包围,诸葛绪虽然一直跟着姜维,但姜维仍然率领部队主力退回到了剑阁,与后来派来的张翼、廖化两军汇合,准备与魏军相持不战,等魏军粮尽自退。魏军邓艾军、钟会军两军虽然对姜维军形成了夹击之势,但姜维坚守不战,魏军也没有办法。也就是在这时,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的计划。他曾计划夺取诸葛绪的兵权,但是诸葛绪却不按邓艾的计划行事,在结束陇西战役之后就回自己的防区去了——不幸的是他刚出狼穴,又入虎口,被钟会撞上,钟会找了一个罪名将他解送洛阳,吞并了他的部队。偷渡阴平是一个大胆的军事计划,其冒险程度直逼当年说的出子午谷直取长安。但是,他却获得了成功。他走的路上除了在世时曾设过的一个大营之外,没有碰到蜀国的防御部队,就到达了江油城下。江油是小城,没有守军,只有百姓,所以太守马邈直接投降了。 这时,蜀国调动部队,做了投降前的最后一次反击,也就是派诸葛瞻去守的绵竹的战役。还是以全国总兵力11.2万为基数还分析此时蜀军的分布状况。姜维军有至少五万人,廖化、张翼军至少两万人,那么此时的蜀军总数就只有三万了。这三万人显然还不可能全部交给诸葛瞻去守绵竹,必须至少留五千人在成都做应急之用——比如说发生叛乱需要镇压、吴国之类。如果考虑到在吴蜀边境上至少还需要一万人的防御部队,那么,此时诸葛瞻所带的部队全军就只有1.5万人,至多不会超过2万人。 当然,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也不是无能之辈。他在战役初期击败了邓艾军的前锋邓忠、师纂。但是,当邓艾亲自去的时候,蜀军却败了。是不是蜀军和诸葛瞻的战术有问题呢?当然不是,因为诸葛瞻不知道魏军底细,所以在第一次战斗中摆出的就是全军,没有分出一部分兵力承担预备队任务。而邓艾军的前锋失败后,大部队却没有经过大战斗,仍然有力气继续拼命向前。所以,诸葛瞻被击败了。 绵阳是成都的最后一道防线,距离成都不远,若蜀国尚有余军可用,当然会派上去援救诸葛瞻。但是蜀国却没有这么做,只能说明此时的成都已经无军可派了。当邓艾到达成都的时候,如果成都坚守,那么唯一的希望就是姜维放弃剑阁,率军迅速回援成都。而这样做,如果钟会尾随追击,姜维就很可能被邓艾与钟会前后夹击,不但救不了成都,反而有可能把自己也搭进去。 姜维是很忠诚的。在得到诸葛瞻的死讯后,就赶紧率军回援。钟会当然也没闲着,就尾随跟进到了涪城。但是姜维才走到郪县,后主投降了的敕命已经下来了,于是他自己也宣布向钟会投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