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斯卡地画

纳斯卡地画

纳斯卡画

纳斯卡地画
美国人保罗?科索科在纳斯卡地区研究古印第安人灌溉系统时于1939年发现。位于秘鲁首都利马南300多公里处。是散布在250平方公里干燥沙质地表上的众多深几十厘米、长几百米到几公里不等的巨大线条。以笔直的直线和箭头型为主,也有其它几何图型和动物图案,如蜂鸟、卷尾猴等。因尺寸巨大,需乘飞机在空中才能看到全貌。有关线条的制作者和制作目的有许多猜测。主要推测认为,这是创造过纳斯卡文化的古印第安人的作品,是古代人奇特的天文日历;或是印第安人的灌溉系统;或道路,或与印第安人的宗教祭祀活动有关。甚至有人认为可能是外星人修建的飞船着陆标志。但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5世纪纳斯卡文化留下的陶器上的图形看,纳斯卡文化同巨型图画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基本上可以肯定,线条出自创造纳斯卡文化的古人之手。1932年,德国妇女玛丽亚?莉切来到秘鲁研究印第安文化。1946年莉切定居纳斯卡地区开始对线条进行研究,后出版《秘鲁的纳斯卡-潘帕的秘密》一书。为保护线条,她每日清扫覆盖在上面的沙石,常年不辍,直至1998年去世。秘鲁政府特为她举行国葬,以表彰她以毕生精力保护这一文明遗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94年12月14日决定将这一遗迹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予以保护。
神秘的纳斯卡平原巨画
你知道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画在哪里吗?它就在秘鲁的纳斯卡高原上。如果你从千米高空的飞机上俯瞰纳斯卡大地,就会惊奇地发现,在这片荒凉、贫瘠的土地上,竟被“画”上了许多幅巨大的动物图案和几何图形。其中有的像一只兀鹫,展开双翅仿佛在空中翱翔……

在秘鲁南部有一片荒凉的平原--纳斯卡平原。在这片辽阔的原野上,有一处令人难以理解的奇迹。在方圆了50平方公里内,用卵石砌成的线条纵横其间,勾画出巨大的鸟兽和各种准确的几何图形,从高空中看就好像是用巨人的手指画出来的。
1939年,纽约长岛大学的保罗 ·科孛克博士驾驶着他的运动飞机,沿着古代引水系统的路线,飞过干涸的纳斯卡平原。突然,他好像看到平原上有着巨大而神奇的、好像是平行的跑道似的直线图案。不错,确实是平行的跑道!因为它有着明显的起始点和终止点。科孛克博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又一次仔细的观察这些这些巨大的图形,不得不惊叹的说:“我发现了世界最大的天文书籍。”
科孛克博士这个惊人的发现,很快在世界各地引起巨大的反响。考古学家和科学们也相继而来,特别是德国天文学家玛丽亚·赖希小姐,自从她被这些神秘的图案所吸引后,就再也不愿意离开这块土地,并为此献出了她毕生的精力。赖希小姐从这片平原认出了数百个三角形、四角形或平行的跑道。那些巨大的交织排列直线,有时彼此平行,有时呈文字形,她发现有很多又长又宽的条纹横贯其间,有的像道路,有的像方格、圆圈、螺纹。看上去如同蜥蜴、狮子等,还有好多不可名状的像是某些植物,只不过植物的具体形态也被省去,只剩下简练的线条。

在这些千奇百怪的图案中,有一幅著名的蜘蛛图。这只五十码长的蜘蛛,以一条单线砌成,是纳斯卡最动人的动物寓意图形之一,这幅图可能是某个特权阶层的图腾,也许他们在某个特定的节到这个图形。图形中的蜘蛛可能与预卜未来的仪式有关,但也可能是纳斯卡人崇拜的星座之人。

另一幅有名的图案就是鸟图,在纳斯卡荒原上砌着18个这种鸟图。这种鸟图尺寸非常巨大,长三十至四十码不等。一条三又十分之七哩的太阳准线,穿过这幅宏大的鸟图中一百四十码长的翼展。在纳斯卡出土的部分陶器上,也发现有类似的鸟。更奇怪的是,在皮斯科海湾附近,一座光微微的山脊上,刻着一个巨大的三叉戟图案。而当时印第安人却从不未见过三叉戟图。这又是怎么回事?
史上最勤政的帝王雍正却留下恶名被骂的最多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历史当中,共出现422位。如果我们对这些皇帝进行一项评比,看谁最勤于政事,恐怕非的帝莫属啦!但是雍正帝也是一位极具争议的皇帝,他虽然为政勤勉,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却被人骂的最多,甚至留下恶名!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且看[纵横五千年]的编者独孤雁一一道来!网络配图一提到雍正帝,人们肯定会想到“九子夺嫡”这件事。晚年,他的几位皇位为争夺皇位爆发激烈的斗争,最终最不为人看重皇四子即位。围绕着胤禛的即位,有人说康熙是被害死,雍正帝属于。此外雍正帝即位后,对参与皇位争夺的兄弟们,进行了残酷的打击,甚至将皇八子改名“阿其那”,皇九子改名“塞思黑”,意为猪狗不如。处理完兄弟们后,雍正帝还对当初帮助自己登位的亲信进行打击,以隆科多、为首的功臣均遭处罚。此外,就连雍正帝自己的第三子也被其赐死。因此雍正帝给人一种冷酷无情的冷血帝王的印象。当时的文人曾静还给雍正帝扣上了十大“罪名”:“一谋父,二逼母,三弑兄,四屠弟,五贪财,六好杀,七酗酒,八淫色,九诛忠,十任佞。”网络配图但在这位冷血皇帝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又是一位十分勤政的皇帝。据统计,雍正帝与父亲康熙、儿子完全不一样,他是个实实在在的“宅男”。他于1722年继承皇位,到1735年病死,在位12年8个月,在此期间,他处置各种题本达19.2万件,亲自朱批的奏章达4.16万件。用雍正帝自己的话来说,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目前现存的雍正朱批有3.5万多件,批语总字数达上千万字,用一个更为直观的数字来体现,也就是说,雍正帝在当皇帝期间,每天至少要写7000-8000多字,而且坚持将近13年,直到临死的前一天,他仍在处理政务。可以说雍正帝的勤政程度,是的。对此清史学家孟森先生评价道:“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雍正帝的庙号)者。”网络配图勤奋不一定能治理好国家,比如,但雍正帝的勤奋是卓有成效的。康熙晚年,政治、经济、吏治、军事等方面均出现严重的问题。雍正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实行摊丁入亩、耗羡归公的政策改革,还建立养廉银制度,使得清朝国库充盈。名明清史学家杨樵甚至说道:“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满清恐怕早已衰亡。”当然雍正帝毕竟也是位帝王,他为稳固、延续皇位,打压兄弟,赐死亲子,在亲情方面确实显得薄情寡义、冷酷无情。但别忘了,当年玄武门夺位的李世民,杀兄弟、屠亲侄,手段比雍正帝还狠。既然选择权力,就要抛弃亲情,但毫无疑问,雍正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优秀的帝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为孙子留下这名干将 差点斗赢朱棣
起初,是打算把皇位传给太子的。可是无奈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即1392年英年早逝,不幸病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朱元璋没有立其他儿子为太子,而是立皇太孙为太子。当时,各地的军政大权都在朱元璋的各个儿子手中,他们是各地的藩王。 他选择朱允炆为太子,深知自己的儿子们会有所不满,特别是,他觉得不太放心,所以他决定为留下一些人才,防止儿子们起兵造反。 就是典型的一位,他当年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立下不少战功,朱元璋非常赏识他。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即位了。网络配图 登上皇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朱允炆听从了兵部尚书、侍读黄子澄的建议,准备实行“削藩”政策,要夺取各地藩王们的军事大权。这些藩王怎么能容忍一个小辈,一上台就削弱自己的权利,于是,燕王朱棣发动了“”进行造反,战争打响了,自然免不了涂炭血战。 朱允炆只能迎战,他任命为大将军,李坚、宁忠为统率副将军进行北伐,此时盛庸只是作为参军。在战争中,盛庸发挥了自己强大的军事才能,出谋划策,分析的很有一套,屡建奇功,朱允炆知道了盛庸的军事才能后,开始对他委以重任。网络配图 1400年12月25日,靖难之役以来南军的第一场大捷东昌大捷让盛庸一战成名。朱允炆得知东昌之战胜利的好消息后,下旨奖励前线士兵,还亲自到太庙进行祭祀,给祖先发邮件报告喜讯。 虽然朱棣主力部队在此次战争中受损,但还是很有实力的。盛庸被封为统帅,拥有了军队的指挥权。在以后的几次战争中,盛庸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在与朱棣大军的交战中,让朱棣吃尽了苦头,多次挫败朱棣,杀了朱棣的几名得力将领。 眼看着事情就要朝着好的方向一步一步发展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网络配图 建文帝三年三月,盛庸亲率二十万大军在夹河与朱棣发生大战,多次尝到苦头的朱棣再也不敢小看盛庸了。两军进行了多次交战,胜负难分。就在最后一次交战时,紧要关头,忽然东北风狂作,灰尘遮天蔽日,这让燕兵乘风出击,盛庸大败,一路逃回德州。祸不单行,盛庸又遭到燕军拦截焚烧运粮船只,于是缺粮饷,兵力受创严重,盛庸也是十分受挫。 第二年,朱棣进攻浦口,盛庸率兵迎战,此时由于多次战争,兵力已经跟不上了,于是战败。眼看大势已去,皇上也不知下落,反正闹来闹去都是朱家的天下,盛庸最终归降于燕王。虽然盛庸是朱棣造反时的主要阻拦者,但朱棣并没有杀他,而是让他驻守淮安,登基后也是封盛庸为历城候。 然而,苍天没有就这么让盛庸安享余生。1403年,他准备辞官还乡,远离朝堂,却遭奸人污蔑谋反,并被打入大牢。最终,的盛庸选择了自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