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的封德彝是个如何样的人?他为何能被称为唐朝最强的无间道?

时间:2023-08-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封德彝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看过电视剧《琅琊榜》的朋友,应该记得这样一个情节。

  主角梅长苏到了京城之后,先是到好友家借宿了一段时间。好友的父亲,名叫谢玉,是朝堂上地位最高的大臣之一。当时太子和誉王正在争储,这个谢玉明面上让自己的孩子,去结交誉王。但是实际上呢,这个谢玉本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太子党!由此引发了后面一连串剧情。

  电视剧里的情节,看似离奇。但实际上,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个道理还真不是乱说的。在古代上,还真就发生过一件类似的事情。而且相对来说,要远比电视剧里的剧情还要离奇。

  唐朝初年,曾有这样一个人,堪称是无间道的祖师爷了。此人明面上支持唐太宗李世民,暗地里却是不折不扣的太子党。但离奇的是,玄武门事变后,此人却并没有随着李建成的失败而暴露,反倒是让唐太宗李世民更加信任,甚至一度成了唐朝的宰相!直到他去世十几年以后,这个谜团才最后暴露出来。

  这个人,名叫封伦。

  那么,这个名叫封伦的人,到底有什么样的本事,才能在唐太宗李世民和李建成这对超强兄弟之间,玩了这么一出漂亮的无间道?甚至于在其生前那么多年里,他的身份都没有暴露呢?

  1.隋朝大奸臣

  封伦,字德彝。相比封伦这个名字,可能很多朋友,会对封德彝这个名字更熟悉一些。

  封德彝这个人,是一个特别奇葩的人。之所以说他奇葩,是因为他的人生,呈现出一种截然相反的两面性。

image.png

  一面是奸臣,一面是能臣。

  封德彝的一生,可以分成两段。一段是归顺唐朝以前,一段是归顺唐朝之后。

  封德彝出生于公元568年。这一年,是北周天和三年,距离北周灭亡隋朝建立还有13年。从时间上来看,封德彝只比唐高祖李渊小两岁。

  封德彝的爷爷,名叫封隆之,也是南北朝古代上很主要的一个人物。曾追随北齐奠基人高欢,平定了古代上大名鼎鼎的尔朱氏。北齐开国后,封隆之也身居高位,后来因病去世。再之后,北周灭掉了北齐。这是封隆之已经去世,而封德彝的父亲,则是随着整个北齐一起,成了北周的臣子。再后来,隋文帝杨坚篡位,建立隋朝,封德彝的父亲便成了隋朝的官吏。在隋文帝治政期间,最高曾做到了通州刺史的位置,也算是高官了。

  出身这样的家庭,封德彝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年之后,便以祖荫出仕。

  公元590年,隋朝开皇十年,这一年,南方又不太平了。在此之前,隋朝刚刚大军南下,灭掉了南陈,彻底统一了天下。不过,南北朝割据对峙的局势,已经持续了上百年。所以隋朝大军刚刚班师回朝,南方就再次发生了叛乱。为了平定叛乱,隋文帝不得不派杨素再次率军南下,平定叛乱。

  杨素这次大军南下的时候,将当时刚刚二十二岁的封德彝,征召为行军记事,这个官职可以理解成今天的军事参谋。

  在军中,凭借着过人的才学,封德彝很快就取得了杨素的注意。有一次,杨素召见封德彝,封德彝去见杨素的过程中,不慎落水。落水之后的封德彝,很干脆的换了身衣服,直接去和杨素继续禀报,也没跟杨素提落水的事情。后来杨素知道此事之后,就很好奇为何封德彝不把这件事说出来。封德彝只是回答:这是我自己的私事,不能耽误公事。

  对于这样的封德彝,杨素自然是青睐有加,开始逐渐对其重用,而且还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了他。抱上了杨素这条大腿,封德彝在隋朝朝堂上,自然是青云直上。公元595年(开皇十五年),年仅27岁的封德彝,便成了内史舍人,相当于是皇帝的秘书。

image.png

  一直到这里,封德彝都是以一个清流的形象出现的,似乎和奸臣这两个字,如何也不沾边。但是,随着后来封德彝年纪渐长,情况开始变化了。

  公元604年,隋文帝隋文帝杨坚病重,而后去世,死因至今存疑。有的说,他是被儿子杨广给害死的,也有的说,他是自己病死的。但不管如何说,这位隋朝的开国皇帝,确实是死了。在他去世之后,隋炀帝杨广登基了。

  对于杨广,后世史学界同样颇具争议。这重要是因为杨广在位期间,确实做了很多影响后世千年的大事,但同时又颇为残暴,直接把隋朝给弄的灭亡了。杨广到底怎么,这事不好说。不过有一点是一定的,那就是杨广这个人,确实好大喜功。上位之后,一些善于阿谀奉承的大臣,如虞世基之流,开始逐渐掌权,这是不争的事实。

  杨广的上位,已经那些阿谀奉承之辈的身居高位,对于当时的封德彝来说,应该是极具冲击的。

  原本官还可以这么当?

  原本当官不需要有太大的能力,只要会拍皇帝马屁就可以了!

  在良心和利益面前,封德彝还是选择了后者。所以,大业年间的封德彝,终于完成了向奸臣的转变。利用内史舍人这个职务的便利,封德彝攀附上了当时杨广的宠臣虞世基,帮虞世基出谋划策。两人给杨广的马屁拍的倒是很舒服,但听不到反对意见的杨广,却在亡国的路上一路狂奔,再也回不了头了。

  就这样,在经过十四年的作死之后,大业十四年,江都政变终于爆发。这时的隋朝,本就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各地起义军蜂拥四起,隋朝能控制的地方已经极少。就在这个时候,以宇文化及为首的江都禁军,发动了叛乱,直接勒死了杨广。

  杨广一死,天下彻底分崩离析了。

  当时的封德彝,当作杨广的近臣,自然也是身在江都的。照理来说,宇文化及发动兵变的时候,他这个杨广的近臣,肯定也活不了对不对?可是人家封德彝多会见风使舵啊?见到宇文化及掌控了江都,马上势头一转,开始再次扮演起了清流的形象,竟然帮着宇文化及,一起数落杨广的罪过。

image.png

  这位的厚脸皮,也真是没谁了。

  不过,脸皮厚归脸皮厚,不得不承认,这一招还是挺好使的。宇文化及见封德彝这么上道,非但没有难为他,勒死了杨广之后,还让他做了内史令,这也算是另类的升官了。

  2.唐朝宰相

  宇文化及虽然干掉了杨广,继承了隋朝在江都的大部分基业。但同时,也成了众矢之的。很多各地隋朝的旧属,开始打着替杨广报仇的名义,围攻宇文化及。这其中,最卖力气的,恐怕就要数瓦岗军的领袖李密了。

  当然,李密死磕宇文化及,也不是因为他真想替杨广报仇,只不过是因为宇文化及的地盘在他身后。如果他不先灭了宇文化及的话,将来肯定要腹背受敌。

  再加上宇文化及其实也不是什么厉害的角色,被李密和各地割据势力围攻之后,自然也就必死无疑了。

  在这个过程中,封德彝自然也看出了宇文化及的颓势。在看出宇文化及不可以了之后,封德彝果断借着押运粮草的理由,离开的宇文化及,到济北地区停留观望。后来宇文化及死了之后,封德彝二话没说,直接投奔了他最看好的李渊。

  不得不说,这家伙不光脸皮厚,看人的本事也很强。

  不过,刚刚投奔李渊的时候,封德彝却并不如何受待见。李渊当年也是隋朝高官,知道封德彝是个什么德性,也知道这家伙不是什么好玩意儿,认为他谄媚不忠。所以见到封德彝后,严厉斥责,还想把封德彝遣返回老家。不过据说封德彝当时给李渊献了几条秘策,李渊考虑了一下之后,就把他给留下了,还让他继续担任内史舍人的职位。后来甚至还给他又升了官,让他再次做了内史令。

  封德彝到底给李渊献了什么秘策,灌了什么迷魂汤,才能让李渊有如此大的转变呢?很遗憾,后世无人知道,因为史书上没记载。对于这段古代,《新唐书》上只是记载:

  高祖知其谐附逆党,方切让,使就舍。伦以秘策干帝,帝悦,更拜内史舍人。迁侍郎兼内史令。

  但不管如何说,封德彝算是就此在唐朝扎下了根。

image.png

  如果按封德彝在杨广那边的那种骚操作,估计用不了多长时间,李渊也就别谈什么统一天下,直接就被其他人给灭了。但很神秘的是,到了李渊这边之后,封德彝仿佛像是再次转了性一样,成了一个名副本来的能臣了!

  公元620年,也就是封德彝投靠李渊不到一年之后,封德彝随唐太宗李世民前往洛阳,征讨王世充。熟悉唐初古代的朋友应该知道,这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唐朝开国来说,有着无比主要的意义。打赢这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唐朝基本上统一天下的局面,就已经彻底定了。不过在当时,王世充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当时唐太宗李世民一番猛攻之后,虽然击败了王世充,将王世充围困于洛阳城内。但就在这个时候,王世充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率十余万大军前来救援。

  对于这样的局面,当时唐朝高层出现了两种声音。

  一种是以唐太宗李世民为首,主张继续打下去。先去虎牢关拦下窦建德,然后这边快点打,争取一口气吃掉王世充。而另一种,则是以李渊为首,主张暂时撤退,不行以一敌二。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派封德彝返回长安。也不知道封德彝是如何说的,总之,是把李渊给说服了,同意唐太宗李世民接着打。

  正是因为李渊的同意,所以才有了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在虎牢关大战当中,以数千兵马打垮窦建德十几万大军的传奇,第一次世界大战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豪强。

  如果细究起来,这里面还真有封德彝的功劳。如果不是封德彝这张嘴,估计换其他人的话,还真无法说服李渊,李渊估计就要强令唐太宗李世民撤军。那后来唐朝还能不能统一天下,可就是未知数了。

  公元622年,唐朝武德五年,当时已经平定了大半个中原的唐朝,统一天下之势,已经势不可挡。不过在这个时候,北方的突厥忽然南下袭扰。突厥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不想让唐朝统一天下。面对突厥来袭,李渊主张以和亲的手段,暂时麻痹突厥。李渊的这个主张,得到了当时唐朝大多数高层的赞同,然而这个时候,封德彝却跳了出来,坚决反对,主张先打赢然后再言和。而他的这个提议,最终也得到了满朝文武的赞同,李渊也同意了下来。

  瞧瞧,这样的封德彝,是不是古代上那种典型的清流骨鲠重臣的样子?如果不考虑他在隋朝做过的那些事,恐怕谁都会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他了。

  这样的封德彝,大概李渊也是很喜欢的。所以接下来,封德彝开始被更加的重用。

  武德六年,封德彝兼任吏部尚书。

  武德八年,封德彝被封为道国公,不久改封密国公,升任中书令。所谓的中书令,是唐朝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宰相。

  武德九年,玄武门事变爆发。唐太宗李世民胜出之后,对封德彝依然荣宠不改,升其为尚书右仆射。

  3.唐初最强无间道

  如果单从以上这些经历来看,我们有理由怀疑,转投唐朝的封德彝,确实已经转了性,成了一个名副本来的能臣了。

image.png

  但实际上,这些,并不是全部的封德彝。

  在这些事背后,封德彝本来还做了很多其他的事情。

  从武德四年开始,也就是当唐太宗李世民战胜了王世充和窦建德,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之后。这时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内部,声望已经空前的很大。本就已经是秦王的他,再加上天策上将这个官职后,不管是权力还是地位,已经和太子李建成没有多少分别了。

  所以,从这时候开始,唐太宗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开始围绕着太子之位展开斗争。最终,在双方争斗了五年的时间以后,这场斗争随着玄武门事变的发生,以唐太宗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

  而在这场储君之争当中,当时几乎所有的唐朝高层,都卷了进去。几乎所有人,都不得不站队,几乎没有例外。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重要是因为当时李建成和唐太宗李世民两人都太过出色,两人的权力触角,已经伸到了大唐高层的每一个角落。这一点,当作皇帝的李渊,本来都十分头疼。

  而在这个过程中,封德彝的表现,却堪称完美。

  一方面,武德三年,在那场洛阳围城战当中,封德彝被唐太宗李世民派回长安,说服李渊同意唐太宗李世民继续进攻洛阳。自那之后,封德彝明面上便算是站队到了唐太宗李世民这边,而且是唐太宗李世民这边的主要人物。这也是为何玄武门事变后,封德彝明明之前是李渊手下的中书令,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时代,依然能够受重用的真相。

image.png

  但另一方面,从后来的种种迹象来看,封德彝当时私底下还勾结着李建成方面。他真正投效的,本来是李建成!

  在李建成和唐太宗李世民争斗的过程中,李渊曾经有过想要废黜李建成,立唐太宗李世民为太子的念头。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封德彝当作李渊的近臣,却坚决反对此事。如果不是封德彝的反对,说不定这件事就成了!唐太宗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之后,也就没有后来的玄武门事变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个谜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隐藏的极好。至少在封德彝活着的时候,这个谜团完全被隐藏了起来。

  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封德彝去世。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还曾为其辍朝三日,追赠司空。一直到封德彝死,唐太宗李世民都不知道,原本自己颇为依仗的丞相,竟然背地里是一个间谍!

  直到十七年之后,贞观十七年,御使唐临才把这个谜团揭开。唐太宗李世民勃然大怒,但又无法追究死人的罪过,只好下令,收回其全部封邑,剥夺追赠的司空之职,改谥号为缪。

  生前在唐朝最高权力场上,演绎了一出完美的无间道。而且就算去世之后,也是整整过了十七年,才被人把谜团彻底掀出来。大唐最强无间道这个名号,封德彝可谓是名至实归了。

  结语

  对于封德彝这个人,我们本来很难单纯用好人或者坏人来形容他。

  我们只能说,他是一个努力想活的更好的人。

image.png

  在隋朝期间,隋文帝喜欢能臣,那他就做一个能臣;隋炀帝好大喜功,那他就阿谀奉承。而到了唐朝之后,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是明君,所以他也就变成了所谓的清流。在唐太宗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又两头下注。

  所有的这一切,都只是为了让他自己过得更好而已。

  纵观封德彝的一生,我们看到,最终他确实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不管是在隋朝还是在唐朝,加上宇文化及的话,封德彝先后侍奉过五位皇帝,全都可以身居高位,而且得以善终,这也确实是人家的本事。

  但是,如果像封德彝这样的人少一些,或者杨广当时身边,可以少几个封德彝这样的人,隋朝的灭亡,或许可以来的再迟一些。

同是借师助剿为什么唐朝较为成功,大汉奸吴三桂却成了降清?

是明清之际具有转折意义的人物,也是被认为明末的最大汉奸。然而,客观地讲,吴三桂延请清兵入关,其初衷是借师助剿,而不是降清做汉奸。吴三桂镇守辽东多年,深受朝廷的器重与厚恩,而与清兵长期厮杀,国恨家仇交织在一起,主动降清在情感上就说不过去。 而据吴三桂致多尔衮的书信,信中写道: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胁、西胁,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土以酬,不敢食言。” 而满清占据北京之后,吴三桂还请求多尔衮:“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明太子)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 再据吴三桂起兵反清时的檄文,檄文中指责满清:“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居燕都,窃我先朝神器”,而满清却并没有做出正面回应。从种种的史料记载,说明吴三桂是在借师助剿之路上,而上了满清的贼船才被迫降清。 借师助剿,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不是冷僻词汇。从我国有较为详实历载的春秋时期,就有很多“借师”的案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哭秦庭”。春秋后期,引吴兵入郢破楚,出奔在外。而在此的存亡之际,楚国大夫申包胥到秦国乞师相救。不允,于是,申包胥依秦庭墙而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使得秦哀公为其忠心所感动而答应出兵救楚,才使得楚国得以复国。 而在中世史上,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大唐危急存亡之秋,也曾借回纥之兵而平乱。那为何唐朝借师助剿较为成功,而吴三桂借师助剿却上了贼船呢?这主要有以下几点的不同。 首先,安史之乱时,虽然大唐丢了首都长安,流亡蜀地。但太子()在灵武称帝之后,而使大唐的领导中枢并没有被中断。而自帝自缢后,北方一片混乱。吴三桂借师助剿,却已没了朝廷为其依托。 再则,大唐借回纥之兵,并不占主导,易於控制。其时,、等各握有精兵,而大唐各地方上亦有兵力,回纥兵并不占主导。而吴三桂的兵力却只有四、五万,满蒙联军的兵力不少於二十万。显然,吴三桂不能制多尔衮,多尔衮也便“”了,强迫吴三桂降清。 第三,当时的形势也大不相同。安史叛军攻占关中之后,已是强弩之末,其战线太长,后方不稳。而并不能给大唐残余势力进一步的威胁,大唐借回纥之兵时,并非到了生死关头,而是为了收复失地。但吴三桂借清兵之时,面对大军的征讨,又背靠着满清,已是一支孤军,形势紧急,已无再思量、回旋的余地。 第四,回纥与大唐的关系长期友好,对大唐并无太大的野心。而满清与大明交战多年,敌意、仇恨已久,不可能放弃此良机而不。 随机文章阿拉里克一世简介地球灭亡后我们人类能够去火星么,马斯克火星移民好处多多达芬奇在历史上消失2年,穿越到未来/传说达芬奇是外星人七大天使和四大天使长,米迦勒/加百列/拉斐尔/乌利尔保护人间莫比乌斯环的恐怖意义,莫比乌斯环的诅咒(无限循环/没有尽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借师助剿,唐朝跟清朝有什么不一样?

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内战中其中一方引入外藩势力最终逆转战争结果的情况,比如借回纥势力平定,收复长安洛阳;引契丹势力助战,击败;引清军入关,消灭;引入击败等。 在这些借师助剿的案例中,很多成为经典,很多却一地鸡毛,比如唐朝借师回纥对比吴三桂借师清军。 那么,为什么唐朝取得成功而吴三桂却遗臭万年了?静夜史认为有以下的不同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 1、主借身份不同:唐朝是国家元首,而吴三桂是边将臣子 755年,一场安史之乱打破了盛唐气象,整个北方陷入战火之中,因为承平日久,唐朝北方边境空虚,面对骁勇的集团,唐军无力抵挡,加上玄宗错误的决策,很快洛阳沦陷,紧接着是潼关、长安! 玄宗仓皇出逃四川,而太子北上灵武即位,这就是。此时,想要彻底消灭安史叛军,就要先收复两京,即长安和洛阳,这样也可以提振唐军的士气,所以唐朝向回纥借兵收复两京。 757年,唐肃宗李亨向回纥英武可汗借兵,因为唐朝和回纥的关系一直不错,和回纥可汗的关系为兄弟关系,这种国家元首之间的借兵更多的是国与国之间的一场交易。 而吴三桂不同,此时的已经灭亡,吴三桂及5万吴军成为的孤岛,虽然明朝灭亡了,但是吴三桂不具备成为天下共主,因此吴三桂始终是一个臣子的身份,在地位上就比、李自成等低一个层次。 在当时的情况下,吴三桂更应该是一个军阀,一个没有主人的军阀。在多尔衮眼中,吴三桂更像是一只,没有和自己谈交易的资格。这样的人,是不会得到多尔衮尊重的,把他当枪使还差不多! 2、借师目的不同:唐朝为收复国土,而吴三桂为冲冠一怒 在唐朝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时想到了回纥,唐肃宗的目的就是收复两京和周边的国土,这让唐朝的形象无比高大。 本来唐朝也是可以不用借兵回纥的,但是在当时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唐军要和叛军进行漫长的持久战,毫无疑问,这造成的伤害更大。 当然,兵不能白借,帮不能白帮。为了回报回纥,唐朝答应收复长安后,“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不过在收复长安后,唐军将劫掠目标改为洛阳。《》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记载:“初,收西京,回纥欲入城劫掠,广平王固止之。及收东京,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财物不可胜计”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记载:“耆老以缯锦万匹赂回纥,止不剽”。 所以,为了收复国土,唐朝和回纥做了交易。在损失大量财务的基础上实现了光复首都的目标。 而吴三桂就有点私仇的意味了。因为李自成集团的“追饷”,吴家被李自成敲诈勒索,这还不算,为了逼迫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将吴江老小全给绑了,这让吴三桂十分愤怒,而在得到吴三桂不投降的消息后,李自成集团杀掉了吴三桂家人,并大举进攻山海关,逼着吴三桂投降多尔衮。 在吴三桂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庭,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了借兵消灭李自成,吴三桂自作主张割让土地。自古以来土地就是比命还要重要的东西,比如“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随便尺寸于人”。 也许吴三桂只是哄哄多尔衮,但是这种行径着实令人不齿,和唐朝奉献财务的做法形成了反差。 而且最重要的是,消灭李自成是为私仇,吴三桂也没有提什么恢复大明社稷的话。这和唐朝借兵回纥又是两码事! 3、被借主体不同:回纥为部落联盟,而清朝为封建制政权 唐朝时期的回纥,长期是唐朝的藩属,到唐朝安史之乱的国难时期,也不过和唐朝结为兄弟,自始至终都没有僭越到唐朝之上。 一直以来,回纥都是部落制的政权,因为没有完成封建化的改革,回纥不具备南下中原和唐朝争夺中原统治权的能力和想法。 而清朝不同,从开始,清朝就一直在为消灭明朝而努力,在时期,清朝终于完成封建化进程。这意味着清朝和明朝一样,在制度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1644年,明朝灭亡,借助吴三桂主动投降的契机,多尔衮果断出击,,迅速完成了入主中原的所有工作。 因为准备充分,且觊觎已久,因此清朝的策略成熟而高效,本来和清朝合作的吴三桂瞬间成了清朝的新员工。而被耍的吴三桂没有办法,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所以,吴三桂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行为,注定是要遗臭万年的! 随机文章隋炀帝杨广的政治行为是怎样的如果没有秦始皇,那秦国是否能够统一天下?诸葛亮决意杀魏延!不是反骨是为啥?真相只有「4个字」图坦卡蒙木乃伊的超豪华墓室,高富帅图坦卡蒙木英年早逝(谋杀)销售28法则是什么意思,8成的利润来自2成的客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