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发代首的故事重要讲述了,一代奸雄曹操在打仗时,他的官兵在经过麦田,一代奸雄曹操命令他的官兵们不准践踏田地,否则就要被杀头。于是他的官兵们就都下马小心翼翼地走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田。

老百姓看见了,都非常称赞一代奸雄曹操,有的人们望着远去的官兵,还跪在地上进行感谢。一代奸雄曹操骑马正在走路,突然田野里飞起了一只小鸟,小鸟惊吓了他骑的马。他的马一下子就蹿入了田地,踏坏了一整片麦田。他刚刚才下的命令,不准践踏麦田,所以他便要给自己定罪,却被法官拒绝。一代奸雄曹操就要自己举刀把自己杀了,却被众人劝住。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就以割掉头发来代替我的头吧。(在古时候割发就犹如歌头)这就是‘割发代首’的故事。一代奸雄曹操的‘割发代首’的故事就是向我们展示了依法制军、从严制军的主要性。如果当时一代奸雄曹操不顾自己的军事踩踏麦田,随便由军事来踩踏,那么遭殃的就是辛苦的老百姓。这样看来,一代奸雄曹操的这个做法是十分有意义的。但是,刚好也让一代奸雄曹操有尴尬的地方,就是自己的马却踩踏了百姓的庄稼,让自己犯了法,最后造成了没有按照依法处决,而是采用了另一种方式进行解决,让自己定的规定没有严格遵守,失去了严肃性,没有威严性。

从这一事件情来讲,一代奸雄曹操所下的命令是因为要让自己的军事更有纪律,同时还能保护老百姓的庄稼,但由于自己的军事纪律随机性强并且缺乏弹性,处理的结果让规定制定者感到无奈。这就给我们启发,在部队的平常工作与训练中,到底应该执行什么样的纪律标准呢。联系现在,一些少数人新官上任三把火,要增加自己的威严,为了把兵带好,便一时冲动制定出一些自己认为很有效可实施的政策,并且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有的为了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故意去提高一些工作和训练标准,完全没有考虑这些办法是合理的,身体上是否可以受得住,也没有考虑到发生意外该如何处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与我国的军法,虽然是从严治军但也是格格不入的。一代奸雄曹操的‘割发代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制定规矩的最后目的,是在于执行。执行是规矩的生命,有纪律而不执行,只是做个样子,这比没有纪律更可怕。但是面对这些有效的规定,我们应该如何做,是严格按条令条例规行为,还是用土政策、土办法代替对条令条例的实施或者是补充,答案肯定是前者。因为,当前我军实施的条令条例,正是针对当前我军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的规定,是为适应我国军事全面建设的规章制度。我们就要做到全面执行条例规定,维护好的官兵关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情况,同时,也会该严则严该宽则宽,营造和谐的氛围。三国还有很多不错的情节例如孔明智退司马懿,可以去观看一下哦。
割发代首告诉我们制定规矩的最后目的,是在于执行,但制定的规定也要实际状况而走。
一代奸雄曹操:割发代首,无人再敢违犯法令
建安三年,在第二次西征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割发代首”的故事,后被传为历史佳话。但这故事的,却必须追寻到第一次西征。却说曹操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挟迁都之后,为解决粮食问题,接着便下令在许下(即许都附近)电田。电田当年,光许城就收得一百万斛公粮(当时一斛合十斗)。曹操见粮食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便开始讨伐不服从他的一些豪强其中张绣(的旧部将领)离许都最近,威胁也最大。张绣与荆州结成联军,不仅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不满,还扬言要打进许都,劫走。 曹操闻报大怒,便把开始征讨的第一个目标指向张绣。公元197年1月,两军会战于洧水(今河南白河,汉水分支)。张绣先是投降,后又因曹操霸占他的婶母怒而反叛,偷袭曹营,曹操大败。曹操总结这次失败的原因时认识到,除了自身之外,其中还有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军纪松弛,。由此。他开始整顿军纪,先后颁布了各种军令、战令、对行军、作战、扎营等都作了具体规定,且宣布全军上下,不论什么人,只要违反了纪律,都要受到惩罚。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曹操开始对张绣进行第二次征伐。时正值割麦季节,为严明军纪,曹操一开始就下令军队将士:“凡践踏麦田者一律斩首!”当他看到在经过一片麦地时,将士们个个都小心谨慎,生怕踏倒一棵麦苗,心中十分高兴。不料正在高兴之时,一只受惊的斑鸠从麦中飞出,扑撞在曹操的战马身上,战马受惊,蹭地窜入麦田,蹭倒了一片麦子。 曹操飞步上前,勒住马缰,下令全军停止前进。然后,他把主管军法条例的官叫来问道:“按照规定应该给我定什么罪呢?”这位官员说:“您是一军之首,还要统帅全军,知道错就行了,不能定罪。”曹操说:“法律是我制定的,我怎么能破坏呢?”他略沉思了一下又说:“我犯了法,本应同等治罪,但念我是主帅,还要统兵征战,又不能处死,怎么办呢?”说着,他便拔出剑来,割下了自己的一把头发,传令全军:“我犯了罪,理应斩首;但还要统兵现在就以割发代首吧!” 曹操割发代首的事传开后,全军上下无不震惊,谁还敢再违犯法令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割发代首:古代典故的深度解读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典故,其中“割发代首”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大夫范蠡为了救国,割下自己的头发代替头颅的故事。那么,割发代首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一典故的含义及其出处。 一、割发代首的含义 “割发代首”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用较轻的处罚来替代较重的处罚,以示悔过自新。在古代,头发被视为人体的一部分,受到严格的保护。因此,割发被视为一种严厉的惩罚。范蠡割发代首的行为,正是为了表达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错误的悔过。 二、割发代首典故出处介绍典故背景 割发代首这个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当时,晋国国君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得到了大夫范蠡的帮助。后来,晋文公回到晋国,成为了国君。然而,晋文公的弟弟公子重耳却因为嫉妒兄长的地位,企图谋反篡位。 2.典故经过 公子重耳在谋反之前,曾经向范蠡请教如何取得民心。范蠡告诉他:“要想取得民心,首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然而,公子重耳并没有听从范蠡的建议,还是发动了叛乱。在叛乱失败后,公子重耳被俘,面临死刑。这时,范蠡站了出来,请求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公子重耳的宽恕。他说:“我愿意割下我的头发,代替公子重耳的头颅。”晋文公被范蠡的忠诚所感动,最终决定赦免公子重耳。 3.典故寓意 割发代首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忠诚和悔过是人们应该具备的品质。范蠡为了救国,不惜割下自己的头发,这种行为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错误的悔过。同时,这个典故也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不要轻易地去犯罪。因为一旦犯罪,就可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总结:割发代首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范蠡为了救国,割下自己的头发代替头颅的故事。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忠诚和悔过是人们应该具备的品质,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不要轻易地去犯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