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国首颗氢弹爆炸,背后秘闻令人震撼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我国西部地区新疆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获得完全成功。五十多年过去了,试验全过程中的困难、艰辛、风险与酸楚,时时犹在眼前。

从蛛丝马迹中探索氢弹的奥秘

1600257502256146.jpg

当今世界,原子弹、氢弹在各国都属于国家绝对机密,再友好的国家,对此也是守口如瓶。50年代前期,我们当时的“老大哥”前苏联,对此也是滴水不漏。

自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成功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后,科学技术人员激发出向研制氢弹奋斗的极大热情。

科学家们在讨论中认为,美国人自1952年10月31日爆炸了第一颗湿式氢弹装置;前苏联人自1953年8月21日爆炸了第一颗干式氢弹装置;英国人自1957年5月15日爆炸了第一颗实验氢弹原型。距当时已有10年左右,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术技术报道中,总会出现某些讨论和炫耀的文章。

功夫不负有心人。线索终于在一篇有关氢弹的科学技术报道中出现了只言片语。字是不多,但启发价值巨大。专家们在此启发下,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无数的计算,终于将氢弹原理方案的奥秘揭示出来。当然,只言片语的启迪,不能当作成功的重要方面。

大胆采用轰炸机空投氢弹的方式

我国科学家一开始就提出要用空投方式将氢弹投掷到新疆的新疆罗布泊上空。这就是说,我国要试爆的第一颗氢弹,是真正的氢弹,而不是一个装置。因为装置不是武器,只是为了做实验而用的。

美国人于1954年2月8日,在比基尼岛试验场爆炸了地面上的实验性氢弹装置,直到1956年5月20日,才第一次由B-52型轰炸机运载,在比基尼岛上空空投下一颗氢弹。我国科学家提出一次到位试验氢弹的勇气和信心,至今仍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想当年,当轰炸机投掷完氢弹返回基地后,驾驶员、领航员、机务人员列队向聂荣臻报告:“任务已完成!”聂荣臻问他们:“你们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投下这颗氢弹?”飞行人员回答说:“是!”他们回答时是那么严肃却又兴奋,自信而又腼腆。在场的人,看到他们所表现出的无私无畏的精神,不禁从内心产生一种敬佩和喜悦的心情。我当时是中央专委办公室的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参谋,目睹这一大场面,兴奋和激动得久久不能平静。

模拟氢弹投掷时,主降落伞撕破

1600257508247849.jpg

在正式投弹前,必须要进行模拟氢弹的投掷,所谓模拟氢弹,就弹体的外形、重量都和真的氢弹一样,而内部是配重——“死膛”的。

但是,不幸的事发生了。1967年年初,投掷模拟氢弹时,悬挂模拟弹的主降落伞在空中撕破,而且破得很严重。

我心急如焚地赶到当时负责生产氢弹降落伞的南京降落伞工厂,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当时工厂的头等大事是“文化大革命”,工厂已完全停产,若大的生产厂房,空无一人。新降落伞的生产十万火急,而厂里却是如此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壮着胆,硬着头皮,找掌权的几个年轻人谈此事的主要性、急迫性,对国家、对世界革命的影响,请他们立即恢复生产。奇迹发生了,他们居然同意了。生产出合格的新降落伞后,用专机紧急送到了新疆基地,与真正的氢弹进行了装接。

轰炸机投掷氢弹时多飞了一圈

按照氢弹试验中制定的精确工作程序规定,飞机飞到核试验靶场上空,围绕上空飞行第一圈为检查仪器、观察地形、心理准备等;飞行第二圈,操作各种程序,将氢弹投下。但飞机飞到第二圈,氢弹并没有投下来。飞机飞到第三圈,才将氢弹投了下来。这是如何回事?

1967年6月17日早晨,试验场上空,天气晴朗。所有人员,各就各位。一架银白色的喷气式轰炸机,在蔚蓝的天空,拉着白烟,飞了过来,绕过靶心上空飞过一圈,指挥所的喇叭里传出口令:注意了!第二圈将要投弹。但看着飞机飞过第二圈,毫无动静,如何回事?难道是……?

指挥所从喇叭里发出口令:我们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同意再飞一圈,我们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当时,指挥所重复发出这样的口令,无疑是要稳定飞行员的情绪,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但是当时就我们而言,心已提到了嗓子眼,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恐怕已到了极限。飞机飞到第三圈,突然天空出现了极强的闪光,紧接着轰鸣之声响彻云霄,很大的蘑菇云升上蓝天,很大的轰鸣声与人们的欢呼声在这个大沙漠的天上和地下响成一片。我们成功了!

美国提前知道中国要进行核试验

1967年初,我国从收集到的美国通讯社和其他有关报道中,不断看到有关中国在不久将要进行一次核爆炸的报道。这个极为绝密的大事如何传到美国人那里。开始我们不理解,是不是我们内部出了问题?

随着调查了解工作的进展,通过分析研究,谜团泄露的原因明白了。中国人谁也没泄密,而是核试验基地的现场被美国侦察卫星侦察到了。

参加氢弹爆炸效应试验的装备、器材非常多,而美国人的侦察卫星,经常定时地由头上飞过。美国侦察卫星上的摄像技术当时已甚为高超,它把地面壮观的场面摄取并发送回去,自然能判断出中国将要在这个核试验场进行核试验了。

周恩来在氢弹爆炸成功后的第一句话是“毛泽东万岁”

在离氢弹爆炸试验的靶心十多公里的位置,有一排半人高的观察战壕。在战壕里有一部专线电话,此电话专线直通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的办公室。在试验前,不准任何人使用。

1967年6月17日早晨7时左右,聂荣臻等各部门领导人在核试验基地司令员的陪同下,提前来到了核试验场战壕。

7时多,核试验基地的第一把手张司令员报告,载着氢弹的飞机已由基地机场起飞,正向试验场上空飞来。不久,指挥部的喇叭里广播,飞机已快接近试验场。接着,一架银白色的轰炸机拉着白烟飞到试验场上空,载着氢弹在头顶上盘旋,进入第一圈飞行,进入第二圈飞行,进入第三圈飞行。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氢弹爆炸,很大的蘑菇云不停地在空中翻滚,越滚越大,越壮丽。

就在这壮丽场面映照大地的同时,聂荣臻拿起电话,向周恩来报告:试验成功!周恩来第一句话就是高呼:毛泽东万岁!聂荣臻也跟着高呼:毛泽东万岁!

氢弹的大政方针,许多都是在周恩来亲自操心下而实施的。但当他听到试验成功的消息时,并没有想到自己的贡献,而是高呼“毛泽东万岁”。他的虚怀若谷,令人赞叹;另一方面,呼这样的口号,是当时特殊的古代条件下,极端兴奋的一种表达方式。

古代解析:孝庄太后的那段三角恋爱是真是假?

在古代中,女人的地位非常低下,但是就有这么俩个女人成功逆袭,甚至超越男人。他们就是武则天和孝庄太后,俩人都有强大的政治头脑,并且在野史中对于二人的感情生活也是众说纷纭。有人曾说孝庄太后有那么一段三角恋爱,今天我们就说说这个三角恋爱的真假。皇太极在位的时候,孝庄和自己的姑姑和姐姐一起嫁给了皇太极,这是一个违反伦理的现象。不过古代记载确实有这么一回事,当时孝庄的姑姑先嫁给了皇太极,但是姑姑没有生下任何的子嗣,为了完成子凭母贵的任务就向家族求援,于是孝庄就成了救火队员。虽然孝庄能生,但是一连生下三个公主,家族就又派了一名救火队员孝庄的姐姐,孝庄的姐姐最后生下一个皇子不久就夭折,但是万幸的是孝庄为皇太极生下了福林。野史中说多尔衮和孝庄很早就认识,皇太极是挖墙脚的人,这个实际上是不正确的。按照古代记载俩人首次见面是在多尔衮3岁,孝庄2岁的时候;第二次见面是多尔衮11岁,孝庄10岁,孝庄去参加多尔衮的婚礼,多尔衮在婚礼上对孝庄一见钟情?不可能吧;第三次见面就是孝庄嫁给皇太极的婚礼,这次见面之后多尔衮变成了孝庄的小叔子,这就是电视剧中说的孝庄与皇太极和多尔衮的三角恋爱,显然是不成立的。后来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手握兵权互不相让,最后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将福林推上了皇位,帆叶网,本来多尔衮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当时的福林只有6岁,自己完全可以控制住他,然后又以摄政王身体真相让孝庄下嫁来照顾自己,这样孝庄母子就在多尔衮的控制之中。孝庄下嫁多尔衮巨大一部分真相是出于政治目的,也与当时满族开放的民风有巨大的关系,文化程度比较低。

开国大印出自谁手,你知道是真的吗?“新中国第一印”不为人知的故事

和历朝历代的国印不同,过去的玺都用篆书体,而新中国的开国之玺用的却是繁体宋字,字体是毛主席亲自选定的,自左而右15个大字:“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如今,这枚开国大印仍完好地珍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属国家一级文物。印玺为方形圆柄,国印实物印面边长9、章体厚2.5、柄长10.9厘米,铜胎铸字。整体造型有气势,15个字的宋体印文搭配对称、严谨,印痕字迹隽秀清晰、美观大气,印玺完成于1949年10月31日上午九时,并被使用。中央人民政府印是中央人民政府颁发各种法令、命令、指示和行使其他权力时钤印公文的凭证信物,具有特殊主要的意义。1949年6月,全国政协筹备会首次全体会议举行。周恩来委托前清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的陈叔通负责办理国印之事,并让齐燕铭协助陈叔通策划这项工作。对书法还算精通的齐燕铭,自小就生长在北京,对琉璃厂治印行业颇为熟悉。他邀请张樾丞、顿立夫、唐醉石、魏长青等治印和刻字名家到北京饭店相聚,座谈治国印之事。在众多治印高手中只有张樾丞会刻铜印,于是大家一致推举张樾丞担当治国印之重任。张樾丞,1881年12月出生在河北省新河县南小寨村。虽只读过几年村塾,略通文墨,但他天分很高,在书法上可说是无师自通,写得一手好字。1895年,14岁的张樾丞徒步跋涉来到北京,在琉璃厂益元斋刻字铺当学徒。面对前人的印谱,张樾丞朝夕揣摩,大有所得。1899年,18岁的张樾丞正式出师,在琉璃厂来薰阁琴书处开业治印,店号同古堂。由于张樾丞技艺精湛,求印者甚多,曾给宣统皇帝镌刻过八方印,一时名声大噪。至民国年间,张樾丞已是篆刻界蜚声海内外的泰斗级人物了。张樾丞接受治制开国国印任务之后,便回家翻资料、找印谱,认真画了四张印样,是隶、宋、汉篆、秦篆四种字体,文字样式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半个月后,张樾丞将印样交给了齐燕铭。齐燕铭立即将印样呈送中央领导人和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们过目、审阅。一星期后,齐燕铭高兴地告诉张樾丞,毛泽东主席已经选定了宋体字的印样,新政协筹备委员会正式决定将刻制国印任务交由他来完成。张樾丞激动万分,不住地点头,连声说:“好极了!好极了!”送走齐燕铭后,他对家人和伙计们说:“毛泽东这个人真了不起,历朝历代的国印都是篆书字体,他却定为宋体。宋体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认。”印样确定之后,张樾丞就忙着加工,化铜、浇铸、打光,拿大锉锉,用手工把做细的木炭磨光。这些工序做完后,张樾丞亲自动手画印样,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事实上,镌刻这种印是有极严格的特殊规矩的,刻完了不许打样留底,印治成之后,四个角都要突出一点儿,不能是平的。要等到正式启用前再磨平,名曰“启封”,因而张樾丞家也没有国印的印样。观众在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中“开国第一大印”前驻足参观观众在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中“开国第一大印”前驻足参观8月底,中央办公厅监印官员和几名工作人员来同古堂取印,当要付高额酬金给张樾丞时,张樾丞死活不肯要,工作人员只好把钱带了回去。建国后,张樾丞还给周恩来、朱德治过篆字印,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大印也出自他手。张樾丞为人低调,从不拿镌刻国印之事炫人,外人知道的很少。1961年,张樾丞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80岁。正是由于张樾丞镌刻国印之事在当时鲜为人知,也造成了数十年后有关开国大印的原因,有着诸多不同的版本。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后,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大印完成了它的使命,如今以国家一级文物的身份,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之中。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