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出身社会最底层,一跃成为明朝的开国之君,他的一生充满传奇。明太祖朱元璋从起兵到称帝,历经15年。这15年内,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抗元、渡江、取皖南、夺金陵、战陈友谅、灭张士诚,身经百战。但让明太祖朱元璋最难以忘怀的战争,惟独一场,那就是鄱阳湖之战。此战明太祖朱元璋以20万兵力险胜陈友谅的60万大军,虽然牵强取胜,但明太祖朱元璋也差点死在鄱阳湖里。洪武二十三年,一个小男孩曾说他爷爷在鄱阳湖之战中救过明太祖朱元璋的命,明太祖朱元璋回答他:“若不是他救过我,你早就被杀了。”这个男孩,名叫陈子善,他的爷爷是明朝开国功臣陈德,是鄱阳湖之战中的关键人物。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先介绍一下鄱阳湖之战的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在占据南京之后,势力迅速扩张,陈友谅取代徐寿辉之后,为了遏制明太祖朱元璋的进展,陈友谅打算联合张士诚攻打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0年,陈友谅带领舰队沿江而下,直扑南京。明太祖朱元璋派康茂才诈降,将陈友谅引诱到龙湾一带,伏击敌军。陈友谅大败而归。
三年后,张士诚派兵攻打安丰,小明王韩林儿求救于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率兵救安丰。正在明太祖朱元璋和张士诚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陈友谅瞅准战机,派60万大军猛攻洪都(南昌)。朱文正、邓愈、薛显三人死守洪都,明太祖朱元璋听闻洪都有难,急忙挥兵来救,于是,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这场战争被称为中国古时候史上规模最大的水上战争,双方共投入兵力多达80万。战争初期,陈友谅战船高大、人数众多,占绝对优势。明太祖朱元璋采取刘伯温的计策,把附近城池的粮食全部“借”光,和陈友谅打持久战。这样陈友谅人数多,粮食少,反而成了劣势。陈友谅深知持久战不利于自己,因此组织舰队,对明太祖朱元璋进行轮番攻击。
在康郎山之战中,陈友谅的大军势如破竹,明太祖朱元璋麾下的丁普郎、余昶、徐公辅等数十位将领战死,徐达、常遇春、俞通海等人率众在前面冲击。蓦地,陈友谅麾下的猛将张定边发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指挥船,全力冲向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急忙命人划船撤退。张定边越追越近,明太祖朱元璋慌忙间,船只居然搁浅。眼看张定边就要赶到。此时,明太祖朱元璋要感谢的人,有四个:
第一,明太祖朱元璋麾下有一名牙将,名叫韩成,他和明太祖朱元璋的身材有几分相似。明太祖朱元璋眼看被捉,打算挥剑自刎,韩成连忙和明太祖朱元璋互换了衣服,以明太祖朱元璋的身份走到船头,大骂陈友谅,被张定边射中数箭,坠河而亡。韩成的坠河,延缓了张定边的进攻势头。
第二,当时张定边带领士兵向明太祖朱元璋的指挥船万箭齐发,有一位叫陈德的将领,用自己的身体护住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没被射中,陈德却身中九箭,当场昏厥。
第三,常遇春紧急驾船赶到,挡住了张定边的进攻,张定边中箭,开始撤退。
第四,水军将领俞通海趁着常遇春和张定边战斗时,用驾着小船将明太祖朱元璋救走。
可以说,上述四个人(韩成、陈德、常遇春、俞通海)是此战明太祖朱元璋的救命恩人,其中,陈德用身体保护明太祖朱元璋有功,被明太祖朱元璋铭记在心。《明史·陈德传》:
从援南昌,大战鄱阳湖,擒水寨姚平章。太祖舟胶浅,德力战,身被九矢,不退。

陈德后来又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洪武三年,被封为临江侯。明太祖朱元璋向来十分感激陈德,所以每次封赏群臣,陈德都是诸位将领中待遇比较优厚的。洪武十一年,陈德因为箭疮复发,病逝于老家凤阳。明太祖朱元璋追封陈德为杞国公,并且让陈德的儿子陈镛继承临江侯的爵位。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临江侯一家没有受到牵连,只是在洪武二十年,年仅31岁的陈镛随冯胜北伐,战死在草原上。明太祖朱元璋非常痛心,封陈镛的儿子陈子善为临江侯,此时陈子善年仅7岁。一年后,正值胡惟庸案爆发10年之际,韩国公李善长被家奴举报,曾在10年前参与胡惟庸谋逆案,明太祖朱元璋大惊,下令彻查,居然查出陈镛(已故)也参与其中。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临江侯府抄家,但没有杀掉陈子善(下图为陈德墓)。
据陈氏族谱记载,陈子善当时年仅8岁,仗着自己的爷爷陈德曾救过明太祖朱元璋,当时十分不服,质问明太祖朱元璋。不曾想明太祖朱元璋派钦差对陈子善说:“若不是你爷爷当时救过朕,临江侯府不会仅仅只是抄家!你早就人头落地了。”陈子善这才幡然悔悟。明太祖朱元璋最后保留了临江侯一脉,还是念及陈德当年的救命之恩。
张献忠搅乱明朝 他的养子却成明帝国抗清的英雄
现在历史上公认的倒塌源于、等农民军势力大规模起义,造成国家长时间糜烂于战火,以至于被外敌所乘。 崇祯死后,朱明的王爷们纷纷受拥立,希望延续大明国祚,也就是历史上的南明,曾经轰轰烈烈,但最终因为内讧,渐渐瓦解冰消。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南明朝廷在挣扎求生时,其唯一堪称顶梁柱的大将,却本是大反王张献忠的养子。历史惯于搞反讽。当年追随张献忠消灭明军的人,后来却竭尽全力维持明朝余脉而英勇作战。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李定国,曾在很长时间里受到西南地区人的缅怀和祭奠。 张献忠的四个养子 从目前比较能确定的史料可知,李定国生于1620年,出身比较贫寒,应为农户之子。1630年,张献忠起事,约十岁的李定国加入了张献忠的反军,并在战场上渐渐崭露头角,成为张献忠非常倚重的养子和将军,智勇双全,有“万人敌”和“”之称。 当时张献忠有四个比较拔尖的养子,依次为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张献忠在世时,四人均改为。)其中孙可望排名第一,为张献忠手下首屈一指的战将。李定国地位仅次于孙可望。 1644年,张献忠占据四川,自立为大西。但张献忠没有高兴多久,清兵开始进攻四川。1646年,张献忠战败而死。孙可望暂时成为大西军的首领,李定国为副,两人以及刘文秀、艾能奇带兵逃入云贵,躲避清军追杀。 连杀两王,天下震动 1647年(永历元年),孙可望、李定国等四人一齐称王,联合起来在云南建立了一个根据地。这个根据地里面,孙可望毫无疑问是老大,但李定国等三人也都有自己的嫡系势力。 李定国认为自己本是大明臣民,如今强大外寇入侵,就应当与明军摒弃前嫌,共同抗清,便经常劝说孙可望联合南明。于是在1649年,孙可望致书给南明永历政权,表示愿意帮助南明政权抵挡清兵。从此曾长期威胁大明朝的大西农民军,竟成为南明永历朝的重要力量。 1652年,定南王孔有德自桂林进攻贵州。李定国请战北伐,率东路军入湖南,连战连捷,之后再进入广西,正绕到桂林孔有德的后面,打得孔有德狼狈不堪。 孔有德乃是当时与、尚可喜、耿精忠齐名的降清藩王,风头正劲,结果被李定国杀得大败,孔有德额头中箭,自知难逃一死,便杀掉爱妾,将置于室中自焚而死。李定国收复广西。 孔有德一死,四藩变成三藩。后来平三藩,而不需要平四藩,还要感谢李定国的功劳。 收复广西之后,李定国又北上湖南,在衡阳大捷,伏杀清军主帅敬谨亲王尼堪(之孙)。自此湖南被明军收复。李定国一年之内杀死两个知名的王爷,天下轰动。 1654年,李定国与台湾的郑成功联系,相约东、西合力收复广东,使明朝控制的领土连成一片,之后再沿长江北伐,可复兴大业。然而郑成功的军队却未能按时进军,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最终败归。 南明最后的栋梁 随着南明诸帝内讧,孙可望、李定国的大西军渐渐成为永历帝最主要的军队。孙可望也成为永历麾下第一大将。然而李定国在外战功累累,名气越来越大。1656年,李定国还被封为晋王。孙可望感觉受到了威胁。 1657年,孙可望最后决定杀死李定国,然而李定国却更得士卒之心。孙可望的部下多有倒戈,孙可望兵败,不得已带着六百余人投降清朝,被封为义王。 不但降清,孙可望还献上了“滇黔地图”以及大量西南军事情报,使南明的地利优势丧失殆尽。清朝曾经对南明政权毫无办法,几乎准备放弃西南各省,有了孙可望的情报之后,才又有了进攻云贵的底气。(孙可望病死于1660年,也有传言说其被清人暗杀。) 孙可望一去,李定国成为南明永历政权抗清最后的中流砥柱。 1658年,吴三桂攻入云南,南明节节败退。 1661年,李定国护送永历帝逃入缅甸,之后则独自率军返回。 同年,缅甸发生政变,永历帝被新任缅王献给吴三桂,之后被绞死。 1662年,李定国得知永历帝死,也悲愤而终。死后李定国受到西南各族的凭吊和祭祀,其葬处建有李定国祠,又被人称为“汉王庙”。 台湾严格来说已经是独立于明朝的政权,故李定国是南明政权最后一位栋梁之臣。其在近乎绝境之下,仍坚持抵抗清兵,虽然大事未成,未能逆转朱明的颓势,但仍可称得上是一代英雄,理应受到后人的铭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好色的明太祖朱元璋:打仗竟以睡到对手老婆为目的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