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字子野,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帆叶网,他的诗作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情感,下面跟趣古代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张先所作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吧。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典诗词进展的最高峰,诗词,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在那一时期,涌现了不计其数的诗人、词人,诞生了不胜枚举的经典诗词佳作。
下面来聊一聊这样一位词人,他生于北宋时期初年,与柳永并称,可以说,在当时词坛,他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其词意韵恬淡,意象丰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史上影响很大,他是使词由小令转向慢词的过渡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略的功臣。张先词在艺术上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善于以工巧之笔表现一种朦胧的美。他以善于用"影"字著名。宋祁很赞赏他《天仙子》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因此得了一个雅号——张三影。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张三影”名号的由来的一首词。全词如下: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手持酒杯仔细听那引人共鸣的《水调歌》,不禁醉意全无,只是忧愁情绪未曾消散。春天已经消失,不知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夕阳西下,对着镜子,感叹时光易逝,往事如烟,而今只能独自叹息。天黑后,鸳鸯在池边共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重重叠叠的帘幕密密地遮住了灯光,风还在吹,人声已静谧,我想,明天园中道路一定满是落红。
这首词作于公元1041年?宋仁宗庆历元年,是作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享誉甚隆。王国维《人间词话》则就遣词造句评论说:“‘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可谓最具权威的评语。沈祖棻说:“其好处在于‘破’、‘弄’二字,下得极其生动细致。天上,云在流,地下,花影在动:都暗示有风,为以下‘遮灯’、‘满径’埋下伏笔。”拈出“破”、“弄”两字而不只谈一“弄”字,确有过人之处,然还要注意到一句诗或词中的某一个字与整个意境的联系。

作者开篇提到自己本想听着曲子打发忧愁,但在这首词里,作者却写他在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以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这就顺其自然引出“送春春去几时回”的慨叹来。这里上下两个“春”字,也就有了不尽相同的涵义。上一个“春”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时光易逝,还蕴含着对往事的追忆和惋惜。“临晚镜中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自己已到了垂暮之年?当时作者五十二岁,这同上面两个“春”字一样,蕴含两种含义,只是此处只用了一个“晚”字。随着时光的流逝,往事的印象十分深刻,难以淡忘,却也只能从记忆中去寻求,但寻求到了,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惋惜。
上片写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动态。夜幕低垂,光线暗淡,本没有什么可稀奇的,但不料风骤起,刹那间吹开了云层,月光透露出来了,而花被风吹动摇曳了起来。作者望着眼前之景,孤寂的内心似乎得到了些许安慰。暮春时节,夜晚有些凉了,作者走入房间,只听外面风声越来越紧,由此,词人联想到明天早起一定能看到落红满地的景象。“明日落红应满径”一句与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冯延巳:文学上开北宋一代词风,但做官却昏庸惑主
冯延巳,生活于其间的词人。相比词坛那些大人物,他可能算不上鼎鼎有名,事实上,后代文学评论家对其评价都很高呢。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 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中、后二主皆未逮其精诣。 冯延巳,字正中。作为五代期间的文人,他虽然沿袭了那个时代流传下来风格,却又具有创新精神,开北宋词风。唐主李煜的那些词,“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写得耐人寻味吧,其实是从冯老师那里学来的,可又没学到精诣。 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说: 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得其深。 晏同叔,就是代表词人;欧阳永叔,就是不用多介绍的。这二位重量级文人原来也都学冯延巳,但也只学到他一部分的吉光片羽。 词学专家陈廷焯,更是把他的词作评为“五代之冠”。 总之,冯延巳是很多词坛大神的领路人。这一点,够他臭屁的。 这么厉害,没几句“千古佳句”怎么说得过去?当然有啊,比如: “风乍起,。”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词句后来被欧阳修引用) 官至宰相,昏庸惑主 五国十代,升官发财,似乎不注重政治才能,而是看一个人的文艺才华 。 像冯延巳这么多才艺,尤其写得一手好词的人,自然让老板青眼有加。那时候,后主李煜还小,玩不到一块,不过他的父亲和兄弟对冯延巳都很信赖。 凭其渊博学问与清婉词作,冯延巳官运亨通,后来还升至宰相。 事实上,他并没有辅佐国君经邦济世的政治头脑。后来为冯延巳作,直接说他是个“谄媚险诈”的官员。 关于什么是英雄豪杰,冯延巳曾发表过这样一番言论:先主(南唐开国)当年丧师数千人便茶饭不思,整日哀叹,这幅情形,简直像地道的田舍翁所为,又如何成就天下的大事?当今主上(南唐中主),千万军队打仗在外,他丝毫不放心上,照样不停地宴乐击鞠,这才是真英雄真豪杰! 噗,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大人,这样看问题,不管是昏庸荒唐,还是谄媚惑主,都是无法让世人接受的好吗。 ,写出最美祝酒词 我们不应该以一个人的人品、官品去讨论他的文品。做人是做人,做文是做文,有时候未必就是。 冯延巳这人做官不怎样,写词确实一流。除了以上所举例子外,他还有一首词作,不足50字,却写出夫妻之间最真挚最质朴也是最实在的祝愿: 长命女·春日宴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 一愿郎君千岁, 二愿妾身常健, 三愿如同梁上燕, 岁岁长相见。 “长命女”是当时的教坊曲名。写的是一个平常场景,春天到了,花儿绽放,燕子呢喃。在这明媚春光下,摆出一桌酒宴,并不少为了呼朋引伴,而是夫妻俩静静对饮。 端起酒杯,总要说两句祝愿的话。祝愿什么呢?首先祝愿夫君你长命千岁;其次祝我自己健健康康的;最后祝愿我和夫君就像梁上的燕子,双宿双飞,恩恩爱爱。 整首词,没有什么华丽辞藻,也没发填什么狠誓,平淡如水的话语,道出真切深挚的情义。 《菜根谭》里有这样一句话: 文章做到妙处,无有其他,只是恰好; 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冯延巳做到了文章的“恰好”,却没做到人品的“本然”。 随机文章英国语言:如何像英国人一样拼写中国唐朝简介埃及法洛斯灯塔历史价值,世界最高的便民工程(400米)揭秘印度2018登月计划,阿三开挂仅靠960万美元登月(牛飞了)双缝干涉实验为什么恐怖,实验证明世界虚假(造物主玩弄你的人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北宋被贬宰相丁谓的故事 丁谓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人。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1012--1016)任参知政事(次相),天禧三年至乾兴元年(1019-1022)再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生大中祥符九年(1016)九月,丁谓以参知政事身份任平江军节度使,衣锦归里,“建节本镇,一时为荣”。离京时,宋真宗特赐御诗七言四韵和五言十韵,“尤为盛事”。他同时兼任使持节苏州诸军事、苏州刺史、苏州管内观察处置堤堰桥道等使,又兼任知升州军州事。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不久,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师。乾兴元年(1022),封为晋国公。显赫一时,贵震天下。 丁谓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一举三得 原文:祥符中,禁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尘壤实於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4]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宫中着火。当时丁谓主持重建宫室(需要烧砖),被取土地很远所困扰。丁谓于是命令从大街取土,没几天就成了大渠。于是挖通汴河水进入渠中,各地水运的资材,都通过汴河和大渠运至宫门口。重建工作完成后,用工程废弃的瓦砾回填入渠中,水渠又变成了街道。做了一件事情而完成了三个任务,省下的费用要用亿万来计算。 北宋丁谓的“一举三得” 重建皇宫方案。我国古人管理策略。丁谓的“一举三得”方案表明了这一点。宋真宗时期,大臣丁谓用“一举三得”方案重建皇宫,是一次典型的系统管理实践。当时,由于皇城失火,皇宫被焚,宋真宗命丁谓重修皇宫。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不仅要设计施工,运输材料,还要清理废墟,任务十分艰巨。丁谓首先在皇宫前开沟渠,然后利用开沟取出的土烧砖,再把京城附近的汴水引人沟中,使船只运送建筑材料直达工地。工程完工后,又将废弃物填人沟中,复原大街,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取土烧砖、材料运输、清理废墟三个难题,使工程如期完成。工程建设的过程,同现代系统管理思想何其吻合。丁谓主持的皇宫修建工程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智慧的管理实践。 溜须 那年,汴京城发生火灾,绵延了半个皇宫。火熄,宋把灾后重建的任务放在了丁谓的肩上。 丁谓命人在京城大街取土,将三街九衢挖成壕沟。取土完毕,将壕沟灌上黄河水,外地运来的树木,全部通过壕沟水放入城中。房屋盖好,过去那些灰土碎瓦废砖,又倒入壕沟中,平整成街道:一举三得。 思维的缜密,规划的精妙,用在建设设计上,固然无人可及,如果用在排挤他人、打击政敌上,同样也无人可及。 和丁谓,开始时,是朋友,更是知己。一日,寇准与另一宰相议事,丁谓来拜,谈了一会儿,离开,李沆叮嘱,像丁谓这人,万万不可使得势。 寇准一笑,不以为然。后来随着寇准做宰相后,丁谓登上了副宰相的位置。丁谓曾兵不血刃,安抚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叛乱;还曾奏议为民减赋。大文学家曾对丁谓的文学成就给予很高评价。 一日,是中书省举行宴会吧,寇准不注意,一点汤汁流到胡须上了。丁谓忙上前给他抚去。 今天看来,这种做法也没有什么出格的,毕竟是同事兼朋友嘛。可寇准却冷了脸,说了一句话,让丁谓下不来台——一个副宰相,给上司溜须,成何体统? 这以后,丁谓就恨上了寇准,而且私下里处处寻寇准的短。丁谓这样精明的人,要寻别人的错,还不是举手之劳。不久,丁谓投靠真宗皇后刘后,将寇准出知相州,一直贬到雷州半岛。丁谓掌权,不久也犯法被贬,到了更远的海南。最可惜的是,最终他上了《佞臣传》。其实,除了排挤寇准外,他实在没有干什么坏事,算得上一个干吏。 再后来的故事是,丁谓被贬路过雷州,要求拜访寇准,被寇准拒绝,至此,一对朋友永别,彻底断了联系。想过这件事,寇准错了。丁谓也错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