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近代史

中国抗日战争的经过:总体分为三个阶段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局部抗战、全面抗战、日本战败。

一、局部抗战

1、局部抗战兴起阶段(1931年9月至1932年12月)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国局部抗战开始兴起。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爆发。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粤军)展开回击,随后张治中率中央军第五军增援上海,双方陷入僵持,即第一次淞沪会战(淞沪抗战)。2月28日,英国、法国、美国三国公使介入调停。5月5日,中日双方签署《淞沪停战协议》,规定中国国民革命军不得驻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队,日本取得在上海驻军的权利,6月,日本军阀全部退回日租界。

而这一时期,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同时侵犯上海,并炮制伪“满洲国”。1932年3月9日,溥仪到达长春,在关东军导演下,就任伪满洲国“执政”。

中国抗日战争的经过:总体分为三个阶段

2、局部抗战发展阶段(1933年1月至1937年7月)

1933年1月1日,日军开始进犯山海关,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

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5月31日,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国民革命军退出热河和冀东,日本打开了通往华北的大门。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事变最终失败,蒋介石撤销了十九路军的番号。

1935年,日本策划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6月11日,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实际形成《何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于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8月5日,日本外相广田弘毅提出对华三原则。9月,日本再度制造舆论,要求“华北五省(察哈尔、绥远、河北、山西、山东)自治”。11月25日,日本策动的,由宋哲元为委员长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6年2月26日,日本发生二·二六事件,日本法西斯军事独裁政权形成。

1936年5月,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随后,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

1936年6月至9月,中国国民政府和中国国民党内部的地方实力派爆发两广事变,事件几乎触发了一场内战,但是最终以双方达成政治妥协而和平结束。

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张、杨联合发表通电,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八项抗日主张。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谈判,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蒋介石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初步形成,为全国抗战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同时,蒋介石开始全面加速抗战的政治、军事、经济准备,包括在上海至南京一带修建了三道国防工事,进口了大量德国装备武装中央军。

1937年2月15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会上宋庆龄等人联名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全会基本确定了停止内战,实行国共合作的原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月16日,日本外、陆、海、藏四相会议决定《对中国实施的策略》和《指导华北方针》。

二、全面战争

1、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蒋介石庐山抗战声明》,号召全民族抗战;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宣告战争已经全面爆发。

1937年7月28日,日军猛攻北平南苑,守军将领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殉国。次日,北平失陷。30日,天津失陷。

国民政府定下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大方针,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行动。

1937年8月13日,上海南火车站的日军首先遭到国军轰炸,虽然日本方面派出上海派遣军(三个月后增加到50万人),开始向上海进攻;中华民国则派出中央军精锐和大批内地省份部队(包括川军、滇军、桂军、粤军、湘军等)合计70万人,与日军血战三个月之久,粉碎其“三月亡华”之战略,此即为淞沪会战。指挥凇沪会战的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先是冯玉祥,后蒋介石亲自兼任。8月14日,《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正式发表,这是中国从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转变的重要标志。

1937年8月20日,中国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通过该条约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物资援助,1937年11月派遣苏联空军志愿队来华作战。

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改称第18集团军)。随后,八路军主力在朱德、彭德怀率领下相继挺进华北抗日前线。

1937年9月中旬,太原会战爆发,在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领导下,八路军第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等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10月12日,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937年11月20日,中国国民革命军在伤亡25万人之后,被迫撤退,上海自此沦陷。同一天,中华民国政府立即宣布将首都和所有政府机构由南京迁往陪都重庆,而军事作战中心则是先迁往武汉直到武汉会战后再迁往陪都重庆。

淞沪会战失利后,日本华中方面军开始进攻中华民国首府南京,南京保卫战打响。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队侵占南京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作为摧残中国民众士气的手段,约三十万无辜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残暴地杀害(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为26万)。下令进行屠杀的司令官是松井石根,杀戮最严重的师团长是谷寿夫。

1937年底,南京陷落之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节节抵抗。但是因为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临阵脱逃,致使黄河防线失守,山东大部失陷。后蒋介石将其枪毙。

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队侵占南京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作为摧残中国民众士气的手段,约三十万无辜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残暴地杀害(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为26万)。下令进行屠杀的司令官是松井石根,杀戮最严重的师团长是谷寿夫。

1938年2月,日军华北方面军企图南下和华中派遣军会合。中国国民革命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与日军激战,史称徐州会战。3月,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令川军王铭章所部防守滕县,因无援兵,滕县失守,王铭章师长不幸身中数弹,当场牺牲,壮烈殉国。李宗仁队以西北军孙连仲第二十六路军在徐州以北的台儿庄与日军反复争夺,以西北军张自忠部五十九军和庞炳勋军团掩护台儿庄的右翼临沂战场,以中央军汤恩伯军团卷击台儿庄日军侧背,最终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以毙伤日军一万多人的战果成为中华民国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日军精锐第10师团遭到毁灭性打击,精锐第5师团遭到重创。但是南北两线日军源源不断增兵,这次胜利没有扭转徐州战场的局势。

1938年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6月6日占领河南省会开封。6月9日,蒋介石命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岸大坝,史称黄河花园口决堤。此举虽然暂时阻挡了日军南下,但是也造成了黄河下游的大规模水灾,造成上百万民众直接死亡或间接因饥荒而死。

1938年8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会战,参战日军达30多万人,中国军队达110万人,战争中日本损失8万人,因病减员8万人,由此丧失了战略进攻的能力。兵团司令薛岳指挥的万家岭大捷,使日军第106师团遭到毁灭性打击,阵亡4000人。10月21日,在大亚湾登陆的日军占领广州,第七战区司令余汉谋部退至粤北地区。10月25日,湖北重镇武汉三镇相继陷落。中国国民政府的作战中心迁往重庆继续抵抗。苏联空军志愿队参加了保卫武汉的空战。在历时4个多月的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伤亡40万人,中国军民以巨大的牺牲迎来了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

中国抗日战争的经过:总体分为三个阶段

2、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至1943年7月)

1938年10月下旬广州、武汉失守以后,全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鉴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被迫调整侵华政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1938年10月25日—12月8日,日军集中2万余兵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冬季“扫荡”。边区军民奋起反击,共作战108次,毙伤敌军4000余人,击毙了日军中将旅团长“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取得反“扫荡”的胜利。

1938年12月29日,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在越南发表“艳电”响应近卫声明,提出与日本“恢复和平”。作为当时中国的第二号人物,汪精卫在战争最为紧张之时的这番言论,被视作公开的叛国投降,中国抗战的士气受到巨大打击。

1939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召开临时紧急会议,永远开除汪精卫党籍并撤销其一切职务。5月在上海与日方开展秘密谈判,年底秘密签订《日华新关系调整要纲》。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军队向波兰不宣而战,引发法国、英国向德国宣战,标志着绥靖政策的破产,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因法西斯国家进攻迅速,中国出现了广泛的悲观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党展开了不同形式的宣传,鼓舞抗战士气。薛岳代理第9战区司令长官,随即日本分别于1939年和1940年发动了扫荡重庆外围的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希望国民政府能尽速投降。在这场危及战时陪都重庆的战役中,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将军殉国。

1940年3月30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在日本的保护下来到南京,以“还都”的名义成立汪伪国民政府。

三次长沙会战对日军造成重大打击,尤其是薛岳指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5万多人。这一度改变了当时中国国内的抗战士气。

敌后战场开始大多为国民党的地方部队所占据。另外还有民间与共产党等抗日团体,而敌后地区也成为各抗日武装的势力范围。随着日本对敌后大规模扫荡以及汪精卫“曲线救国”策略的影响,国民革命军敌后控制区大大减少﹐日军没有足够兵力长期守住这些地区。而八路军、新四军利用其灵活的游击战技巧生存下来,成为插入敌后的一把尖刀,使敌军不得安宁。共产党成为敌后游击战的重要力量。至1940年7月,共产党已发展至近40余万人,并拥有约1亿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近200万的民兵组织。

1940年8月1日,日本政府公布《基本国策纲要》。外相松冈洋右鼓吹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随后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华北日军兵力达到47万,并集中了傀儡政权中能投入战场的全部军队。为应对共产党方面的游击战术,日本采用了“保甲制”来断绝共产党军队与当地民兵的接触,设立无人区,进行极为野蛮残暴的“三光政策”,甚至使用违反国际法的生化武器来作战。共产党面对日军扫荡的压力下,全军实行战略转移,化整为零保留实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扫荡”斗争,如著名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3个半月中,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共计毙、伤、俘和投诚日伪军46480人。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定,法西斯轴心国形成。11月29日,汪精卫在南京就任伪国民政府主席。次日,日本与汪伪正式签订《日华基本关系条约》。按照条约中的条款,将使中国完全由日本控制,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同日,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发表声明,宣布日汪所订非法条约完全无效。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

1941年6月5日,大隧道惨案发生,这是中国抗战期间发生在大后方的最惨痛的事件,它与1938年6月9日的黄河花园口决堤、1938年年11月12日的长沙大火,并称为抗战时期的中国三大惨案。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日本的战略重心从中国转变为美国。翌日,美国向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并呼吁世界各国对日本实施贸易制裁。12月9日,《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中华民国政府对德意宣战布告》发表,中国国民政府正式向德、意、日宣战。不久之后,除了与日本保持中立的苏联以外,英国等同盟国也对日本宣战。从此中国不再独立对日作战,抗日战争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美国加入二战后,通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从缅甸、印度向中国运送了大批作战物资,支持中华民国继续抗战。

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共同宣言《联合国家宣言》,中国进入了与美英苏共同领衔签字的四大国之列,这标志着中国在那时就是公认的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1月3日,盟军为更有效地协调作战,成立了中国战区,蒋介石任中国战区(包括泰越)盟军最高统帅。

1942年2月25日,应英国政府要求,中国抽调精锐部队第5军、第6军、第66军组成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开始进入缅甸,协同英、缅军对日作战,使日军遭到沉重打击。中国军队曾取得仁安羌大捷,解救被日军围困的英军7000人。

随着日本战略重点的转移和诱降方针的实施,中国国民党一方面坚持了继续抗战,其军队进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战役,并组建中国远征军协同盟军作战,但其抗战在总体上逐渐趋向消极;另一方面实行“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磨擦事件,先后三次掀起反共高潮。以阎锡山制造的“晋西事变”为标志,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以顾祝同制造的“皖南事变”为标志,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以胡宗南炮击陕甘宁边区,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

3、战略反攻阶段(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和日军逐渐失去战略主动权的形势下进行的。中国对日战略反攻包括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两个阶段。

从1943年7月开始,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宣布投降,并投入同盟国一方。从此,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实际上解体,日本法西斯更加孤立无援。

1943年10月和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滇西也开始反攻作战。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埃及首都开罗开会,通过《开罗宣言》,要求战后日本归还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194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关于1944年的方针》。此后,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伪军相继发起春季攻势和秋季攻势。

1944年4月,日本动用12个师团、41万人的庞大兵力,在中国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即“一号作战”,企图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通过中国大陆将日本和东南亚、西南太平洋战线连接起来,以挽救太平洋战场的危局。豫湘桂战役历时8个月,是中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日军虽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国持久战,反而影响了在太平洋战场的对美作战,宣告了日本“长期战”战略的破产。

1944年5月,由卫立煌将军指挥的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滇西反攻,先后攻克日军坚固防守的松山、腾冲、龙陵,收复西南失地。成为了日本在中国战败的转折点。

1944年6月20日-30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率官员访华,并与蒋介石举行会谈。

1945年1月27日,中印公路完全被打通,两军会师于芒友。至3月,反攻胜利结束。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解放缅甸领土8万余平方公里,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基本消灭了日军第18、56师团。

三、日本战败

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签订《雅尔塔协定》,规定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苏联应对日宣战。中国没有被邀请参加。由于美英是以牺牲中国的主权(如承认外蒙古独立),来换取苏联对日出兵的条件,也被称为远东慕尼黑阴谋。

中国抗日战争的经过:总体分为三个阶段

1945年3月起日军先后发动豫西鄂北会战和湘西会战。

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大会召开。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至此,欧洲战争结束,盟军作战重心迅即东移,全力对付日本法西斯。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共同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否则将予以日本“最后之打击”。由于此时美国的原子弹已试验成功,美国新总统杜鲁门对于苏联的参战并不抱太大兴趣,所以未邀请苏联协商或署名,造成苏联颇为不满。

1945年8月6日、9日,美军分别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红军也根据《雅尔塔密约》,在8月8日对日宣战,发动八月风暴行动,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一切抗日力量立即举行全国规模的大反攻,与盟国一起对日本进行最后的决战。8月10日、11日,中国共产党延安总部向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连续发布7道反攻命令,并限令敌伪向中共武装缴械投降。

1945年8月14日,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5日,日本照会中、苏、美、英四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9月3日被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日军投降仪式在台北举行,中国正式收复被日本殖民统治达50年之久的宝岛台湾,洗雪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民国第一“混世魔女”:穿男装玩手枪娶“老婆”

孔令俊孔二小姐,时期“四大家族”之一,行政院长孔祥熙的二千金,“第一夫人”宋美龄的干女儿。她从小便撒野成性,在学校最喜欢挑起同学打架斗殴,自己则作壁上观。10岁出头,她就学会射击,13岁即会开车。孔二小姐不着女装,留大背头,或西装革履,歪戴礼帽;或商贾打扮,手持折扇,口叼雪茄,令人莫辨雌雄。有人称她为“混世魔女”。 在南京,一次孔二小姐驾车兜风,因违反交通规则,被警察教训了几句,她一怒之下竟拔出手枪,将该交警当场击毙。据说后来南京流行一句话:“你不要神气,小心出门叫你碰上孔二小姐。” 还有一次更邪乎,孔令俊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和云南军阀龙云的三公子因一点口角,在重庆中央公园开枪对射,误伤了不少游人,当即成为重庆市轰动一时的新闻。 孔二小姐在外面极为刁钻蛮横,在孔祥熙面前也,插手人事安排等事项,搞得孔祥熙毫无办法。最厉害的是,她连蒋介石的东西都敢去动。据说某次何应钦发来一纸紧急公文给蒋介石,被孔二小姐从文件夹中翻阅后随手抛开,害得何应钦反复催询,蒋介石莫名其妙,急令侍从室追查,于是查到孔二小姐头上,蒋介石,然后不了了之。 俗话说玩火自焚,孔二小姐玩出的大事,最著名的是“飞机门”事件。1941年底,蒋介石派飞机到香港,亲手圈定将《大公报》避难老报人胡政之接回重庆,飞机着陆重庆机场后,《大公报》主编王芸生没有看到胡政之,只看到孔二小姐的家仆及17只狗。《大公报》属于CC系控制,与孔祥熙不和,于是王芸生草拟社论一篇予以揭露,刹时间举国哗然,学生游行,于右任弹劾,孔祥熙不得不辞职下课。 婚姻 孔二小姐爱枪爱车,就是不爱读书,宋霭龄暗自着急。为了获得一张像样的文凭,1942年,宋霭龄联络到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位美国教授(Votau),获得格外开恩。于是宋霭龄在重庆找了几名留过洋的博士教孔二小姐“读书”,之后顺利拿到了该校的毕业文凭。 孔令俊拿到文凭后,宋霭龄又关心起她的婚事来。这时,陈立夫向孔家推荐了一位——“西北王”胡宗南。胡宗南祖籍浙江孝丰,当过小学教师,后考入黄埔军校。1942年,胡宗南已升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统辖29、37、38几个集团军。在黄埔军校毕业的数千名军官中,第一个被蒋介石授予陆军三星上将,是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中最有实力的少壮派。 就在胡宗南暗自得意时,孔祥熙的死对头——军统头子戴笠托人给他捎话,说孔令俊平日性格乖张,行为不轨,娶她当媳妇可说是引狼入室。胡宗南犯嘀咕了,这孔令俊可不比其他女人,不顺眼可以休了。万一是个母老虎,在家作威作福,他胡宗南岂不自找苦吃?胡宗南 胡宗南颇有心计,他电告陈立夫,近日军务繁忙,不便离开,只能烦孔二小姐大驾亲自到西安来一趟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孔二小姐是骡子是马,只要到西安来一趟,就能露出庐山真面目了。 孔令俊到达西安后,被安排到临潼。孔令俊在华清池住了几天,没见着胡宗南,反被通知有记者要来采访。“记者”便是胡宗南所扮。他身着西装,肩挎照相机,还粘了一撮假胡子。胡宗南走进客厅,只见孔令俊身着黑色哔叽西装,扎一条红色领带,一只手拿着一支古巴雪茄,一只手牵着一条黄毛哈巴狗,正冲着窗户吐着烟圈。 孔令俊一边逗狗一边似问非问地说:“找我有什么事?”“想……请教几个问题。”胡宗南慌忙递名片。“就你这个德性,还当记者,”孔令俊。“也不撒泡尿照照,就想采访我?回去告诉你们社长,叫他直接来找我,否则别怪我不客气!”胡宗南强忍住怒火,继续赔出一副笑脸,表示希望能拍一张孔二小姐的照片。 “在上海,我的一张照片值10万块。滚吧!”孔令俊对胡宗南更加。照片没拍成,胡宗南却憋了一肚子气。回到住所,胡宗南把假胡子一扔,照相机一摔,大骂了一通。 孔令俊给胡宗南的印象太坏了,举止粗俗,毫无教养,不男不女,目无一切,还端着个臭架子。这样的婆娘娶进来,还不得像姑奶奶供着。胡宗南吓出了一身冷汗,他立刻给陈立夫打电话,说日军在秦岭准备发动进攻,他必须立即到前线督战,军情紧急,个人的事只好暂时放一放,请他原谅。 孔令俊岂是好糊弄的主?她直接把电话打到胡宗南的司令部,对胡的参谋说,她必须见到胡宗南,否则她就不走了。胡宗南这才发现事情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答应过两天亲自向孔令俊道歉。两天后,胡宗南带着两个贴身卫士来到华清池。这次他一身戎装,腰扎武装带,手戴白手套,肩挎左轮手枪。孔令俊也学乖了,身着套裙,脚穿高跟鞋,头上和脖子上洒满了香水。 到达游玩地后,胡宗南依计而行,与孔二小姐步行观光,大约走了两小时小路,孔二小姐脚上打起了水泡,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胡宗南佯装不知,依然赞美风景,丝毫没有怜香惜玉的表示。游玩结束后,孔二小姐一回到家,便大骂胡宗南混蛋,并发誓说:“就是他胡宗南当了,我孔某人对他也毫无兴趣。” 从此,孔令俊再没有和任何男人正式谈过恋爱,更不要说结婚。此后的孔二小姐,行事更加怪异,模仿男人“”。在重庆时,她公然跟一名军官夫人同居。在她的嘉陵公司里,大家都称呼孔二小姐为总经理,称呼这名军官夫人为“太太”。 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 孔令俊不男不女,阴阳怪气,很多人都讨厌且回避她,连她的亲生母亲宋霭龄都嫌她三分。但是,她却得到了宋美龄的钟爱。宋美龄常常夸赞:“令俊天生豪放,女生男相,很像我。”据说孔令俊有次跟宋美龄出行,原定乘坐第二辆车,孔二小姐强烈建议她改乘第五辆,结果第二辆车被敌机扫射得。当孔令俊和胡宗南的“恋爱”失败以后,宋美龄就把孔令俊认作干女儿。 如果以为孔二小姐只知道撒野胡闹,那就了。此人天生会做无本生意大把捞钱,善于利用自己的独特身份大发国难财。至于孔二小姐捞了多少钱,大概只有天知道。左一为孔令俊 蒋家王朝后,孔令俊没有随家人定居美国,而是去了台湾,跟随在干妈宋美龄身边。由于孔家人对她的行踪闭口不谈,孔令俊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一晃就是二十多年。直到1975年,她搀着宋美龄出现在蒋介石的葬礼上,人们才发现她原来隐居在台湾。 好事的新闻记者开始打探她的个人生活,然而,他们得到的结果却使他们觉得索然无味。原来,这名在抗战时期红极一时的孔二小姐,这么多年里仍孤身一人,没弄出任何可以让新闻界热炒的“桃色新闻”。她默默地做着宋美龄的干女儿,贴身管家,而且变得循规蹈矩,这实在叫人难以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民国时期的“凌凌漆”,关于他的身份却不曾被人了解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