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初年的历史中,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其对待功臣的态度一直是后人讨论的焦点。其中,徐达作为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他与朱元璋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了复杂的变数。有一则历史记载指出,朱元璋在某次请徐达喝酒的过程中,趁机下令处死了徐达的妻子。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不仅反映了朱元璋的权力观,也揭示了封建王朝内部信任与猜忌的微妙平衡。
徐达是朱元璋起兵初期的重要将领,他在建立明朝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随着朱元璋登基成为皇帝,他对功臣们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他需要依靠这些老将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他又害怕这些功高震主的将领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安全。
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对徐达等功臣采取了既拉拢又打压的策略。请徐达喝酒,本是一次拉近关系、增进感情的机会,但朱元璋却在其中设下陷阱。据史料记载,他在酒宴上故意提及徐达妻子的不当行为,然后以此为由下令将她处死。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无疑是对徐达极大的羞辱和警示。

朱元璋此举的目的可能有多重。首先,这可能是为了削弱徐达家族的力量,防止其势力过大而威胁到皇权。其次,也可能是为了给其他功臣一个警示,让他们明白皇帝对于任何不忠的行为都会严惩不贷。最后,这也可能是朱元璋个人情感的一种宣泄,因为他对功臣们的猜疑和恐惧已经达到了极点。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朱元璋的这一行为都给徐达带来了深重的打击。一位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最终却在皇帝的一次酒宴中失去了至亲。这个故事不仅是对徐达个人的悲剧,也是对明朝初年政治风云变幻的一个缩影。它提醒我们,在权力的游戏中,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可能成为牺牲品,而信任与猜忌往往只在一线之间。
明朝大将徐达,是如何用25万军队灭亡元朝的呢?
中国古代,从北至南征伐胜利比较多,而从南至北征伐取得胜利的例子。1367年11月,第一名将奉之令,率部打响北伐之战,最终灭掉了强大的,堪称从南至北征伐最成功的例子。 徐达率领的北伐军数量并不多,只有25万。那时候,元朝的精锐部队还没有遭到大的打击,战斗力还很强。那么,徐达为何能以25万兵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灭掉强大的元朝? 原因很多。首先,得益于徐达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从历史上看,不管是三国诸葛亮、的北伐,还是东晋、、的北伐,以及、的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后方不稳;而后方不稳,多牛逼的军事行动,也无法持久;勉强进军,也难免形成“孤军深入”态势。 徐达的北伐则不同。当徐达大军出发后,朱元璋坐镇南京,耐着性子将南方各种问题解决了。这样,后方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向前线提供后勤保障,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人有人,徐达这仗就越打越舒心,越打越顺畅。 其次,徐达在参谋军师的帮助下,制定了一个正确合理的作战步骤。当时,北伐副将提出,直接攻进元朝大都,以最快的速度灭掉元朝。朱元璋和参谋军师都认为,这种战术还是过于轻敌,忽视了元朝的精锐力量。 于是,在参谋军师的帮助下,徐达制定了“三步走”的北伐战略。第一步,迂回山东、河南、陕西,在迂回作战中大量杀伤元军精锐力量。第二步,当元军精锐力量被歼灭得差不多了,再向河北以及元朝大都进军,直捣黄龙。第三步,攻陷元朝大都后,逐步扫荡北方各地,促进北方的统一。 应该说,徐达在北伐之战中,严格按照“三步走”战略,稳扎稳打,不到一年时间,就完全实现了预期目标。 第三,徐达本人是一个军事天才,这没得说。令人称奇的是,徐达北伐之战,配备了一个强大的军师智囊团,有常遇春这种超一流高手作为副手,手下还有一帮精力旺盛、能征善战的将领。 在这些文臣武将的帮助下,徐达的每一个战术计划都得到完美的实现,当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第四、也得益于元朝的内讧。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谢幕,都有极其复杂的原因。在这些原因中,内讧杀伤力最大。 在元朝末期,皇族内部发生激烈的争权夺利。仅仅在1295-1368短短的70年间,元朝的帝王世系中就出现过10位。这就是说,一个活了70岁的老人,就有可能经历过10位皇帝。如此频繁的帝王更迭,无休无止的内部争斗,使得元朝耗尽了精力和资源,像一个庞然大物,被人轻轻一推,就会轰然而倒。 第五、徐达不仅骁勇善战,治军也很严明。北伐军所到之处,秋毫不犯。这就吸引了无数饱受元朝残酷统治之苦的老百姓前来投靠。 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徐达从不杀降。元朝军队投降过来的官兵,他都妥善安置。这样,虽然只带了25万军队出征,可打了几场大战后,徐达的北伐军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许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最恨的两个人是哪位?一个全家为奴,另一个不得当官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