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大清第一才子到底应该归谁呢?

时间:2023-08-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清朝是中国古代上最终一个封建王朝,历时近三百年,这期间,除了十二位帝王外,也出了不少才子佳人和传说轶事,每朝每代都有名留史册的才子,纵观大清三百年的时间里,现在挑选了几位不管是知名度,还是真才实学都靠前的大才子,来看看谁才是清朝第一才子。

  纳兰性德

  说起清朝的才子,纳兰性德或纪昀估计是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蹦出来的名字。纳兰性德字容若,也有许多人叫他纳兰容若,他是康熙时期的大红人,也是少数的文武双全的才子。

image.png

  纳兰不仅饱读诗书,有着显著的才华,还是御前侍卫,他是康熙的心腹,多次跟随康熙四处巡视,在路途中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

  不过纳兰最显眼的成就,是他的词,特别是悼亡词,纳兰一生用情颇深,他和妻子卢氏感情特别好,但遗憾的是,两人成亲仅三年,卢氏就难产去世了,帆叶网,纳兰悲痛异常,为她作了大量的悼亡词,这些词感情真挚凄切,哀感顽艳,成为诗词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纳兰被视为第一学人、满清第一才子,他虽然英年早逝,但在生前就已经名动天下了,他将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合为《纳兰词》,当时有一句“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就足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连王国维都评价他“北宋时期以来,一人而已。”

  纪昀

  至于纪昀纪晓岚,因为各种民间小故事和艺术作品的影响,他是清朝文人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在文学影视作品中,纪晓岚是个幽默机灵的大学士,在应付和珅的过程中,他有着数不清的小聪慧。

  而古代上真实的纪晓岚,当然并没有和和珅斗智斗勇,不过他的才学倒是真的,他待在风流皇帝乾隆帝王身边,只管做些文人的事情,一直没能真正参与过朝政大事。他最主要的成就,就是编纂《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最大的文化工程,它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因而几乎在这著作上付出了一生的纪晓岚,也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学者。

  至于他的个人作品,就是《阅微草堂笔记》了,这是一本短篇志怪小说,它不单单是简单讲狐鬼神仙、奇情轶事的小说,还具有鲜明的反理教倾向,对官场、豪门富商、封建士大夫阶层等都有深层戏谑的揭露和讽刺。

  总的来说,纪晓岚才思敏捷,广采博闻,还是个对句奇才,其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夫让人叹为观止,正如他自谓的“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骋。”他也是一代文学宗师。

  郑板桥

  清代的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也是个多方面的全才,他的诗词、书法和绘画被世人称之为“三绝”,他的书法人称“板桥体”,是用隶体掺人行楷;他的书法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

  而绘画,郑板桥则更是佼佼者了,他也是个“怪人”,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现在提到画竹、画兰的古人,基本上都会提起他,提起他清劲秀美的竹子;提起他的“难得糊涂”;提起他的咬定青山不放松。

  曹雪芹

  还有位小说领域内的代表人物——曹雪芹,他的成就就更不用说了,可能是这许多人里面最大、最广的,一部呕心沥血的《红楼梦》,成为我国经久耐读、长盛不衰的四大名著之一。

  曹雪芹多次被誉为是拥有和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一样地位的文学家,可能有人说只不过是靠着一本《红楼梦》成名而已,然而事实上是,这一本书却是形成了专门研究的学问——红学。

  而红楼的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包括其中的各种领域内的描写,都是源于曹雪芹渊博的知识,他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正是因为这样深广的才华,才干让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

  当然,这并不是清代文人才子中的全部,还有许多优异的的文人,而纵观四人的品质、才气与成就,也真的难以辨别高低。就我个人而言,郑板桥和曹雪芹是同类人,都是在某领域十分出色,纪晓岚的成就也十分之大,不过他的形象有一大部分被文学影视作品影响了判断。有才子高贵的品质的,可能纳兰容若更符合一点。你们心中的第一才子又是哪位呢?

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是如何出现在历史舞台的?

说到闽国的建国者,福建当地人想到的肯定是王延翰、王延钧兄弟争夺帝位,王延钧胜利后,建国号闽。其实他兄弟二人只是小喽啰罢了,只是算是官二代,最后为了权利互相伤害并决出了高下。如果说谁才是闽国的缔造者,那离不开他二人的父亲和大伯,也就是王潮与他的弟弟王审知。 王潮、王审知一家,祖上世代为农民。唐朝末年,天下大乱,黄巢攻入长安,江淮地区群雄割据称霸。寿州人王绪乘机起兵,攻陷固始县。王审知的哥哥王潮,当时为县里的小吏,被王绪任命为军官。王绪兵少将寡,以蔡州秦宗权给靠山,秦宗权任命他为光州刺史,让他带领所部合击黄巢,王绪他一想,我这点兵都不够黄巢塞牙缝的,我这实力也不允许啊(一个县城还光州刺史,实力太不允许了),所以王绪就故意拖延不动,秦宗权大怒,派兵攻打固始县,王绪无力抵抗,撒腿就往南跑。他命妹夫刘行权为前锋,转掠江、洪、虔等州,又折入福建,还别说,王绪这妹夫挺有两下子,攻陷了汀、漳二州,自称汀州刺史。王绪部呢虽然不如孙儒部杀戮之惨,二攻占之地,并不久留,往往洗劫一空而去。就在这时,王潮、王审知兄弟三人共奉一母,不肯弃老母亲于战乱,苦苦相求王绪,王绪大怒,要把王潮、王审知的老母亲来个斩立决,在众将士们的苦苦相求下老母亲才得以保全性命。原来,王绪这个人啊,心胸狭窄,才华超过他的人,他看着都不顺眼,他必定想办法整死你。他手底下的将士们人人自危,担心哪天被王绪看上。而王潮三兄弟刚刚与他发生冲突,恐怕是人头不保了。于是,王潮一不做二不休,发动士兵,合谋除掉了王绪,被士兵们推举为主帅。 王潮成了主帅以后,因为骨子里就存在淳朴农民的气质,和一批骨干歃血为盟,建立了核心集体团队,全面的控制了王绪的军队。没过多久,王潮就在军中树立了威信,赢得了全军的爱戴。随后他整顿王绪之前带兵时的军纪,革除了剽掠的习气,改善了军民关系。王潮转战福建后,收到了民众的拥护。随后王潮攻泉州,收编泉州军,平定狼山大王薛蕴,极大的扩充了实力,王潮派弟弟王审知攻福州,攻下福州后,王潮从泉州转治福州,此时,他坐拥福建五州之地,任命他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 王审知长的壮,高鼻梁,大大的方形嘴,喜欢骑白马,军中呼为“白马三郎”、他对他哥哥王潮,百依百顺,从不计较个人委屈。有时候他犯错,他哥王潮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打,都没有一丝怨色。王审知能干,有度量,又识大体,很得王潮的信赖,王潮病重,便让王审知处理大小事务。王潮病死,王审知即位,唐廷仍任为节度使,后加同平章事,封琅琊君王。(这个不是,别误会)时,又受后梁册封为闽王。 王审知即位后,恪守王潮成规,因王氏兄弟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所以他生活节俭,衣着朴素。而且就在此时的唐末,北方的儒士因为战乱,大多都避难在福建。王审知礼贤下士,多方招揽,唐相王博之子王淡、杨陟从弟杨沂和知名进士徐寅皆入其幕中。王审知还尽力培养当地人才,兴办学校。此外,王审知利用福建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海上贸易,吸引各地客商前来经商。(原来福建人经商厉害是有渊源的哇)王审知的为政表现,亦为人称道。他任用德才兼备者为官,改善与民关系,废除严刑,轻傜薄赋,给福建民众创造了一个在天下大乱时期休养生息的大好环境。 王审知死后,他大儿子王延翰即位,宣布建国称王。二儿子王延钧不太服,杀了他哥,登上皇位,建国号闽,追尊王审知为太祖。这就是闽国的建国史。 小编题外语:下次看到车牌号闽字开头的,我一定举手说:“我知道,我知道,闽是福建省的简称,它与福建省还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随机文章关于神射手哲别 他的生平资料和他的功绩如何?宋朝历史上获评价最高的皇帝是如何拒吹枕边风?英国鹞式垂直战斗机,曾击落21架阿根廷战机(已退役)阿什法则的重要性,无视它恐让微软和华为破产(绝非危言耸听)揭秘神仙已被科学家证实,政府为什么隐瞒修真(谣言终结)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为什么电视剧里明朝读书人都爱习武?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从武侠小说到武侠电影、电视剧,我们总会看到许多将背景时代设定在,在江湖上大显身手的主角们,与明朝的社会风气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明朝,并不是只有政治气氛肃杀的、,在与平民阶层中所展现的,又是不同的风景。 明朝直到灭亡,都一直有着蒙古人、满洲人、日本人和流寇这四大外患隐忧,可说整个明朝一直都在与这些外患打仗,也导致整个社会军事气氛相当浓重。明朝也极为重视边区(云贵地区)开发,而开发就会与当地的居民起冲突,有冲突就有战争。 明朝因京杭大运河的兴建,让城市发展越发兴盛、商业发达,从明代小说《》中的描绘,可以看出在大运河的发展下,明代士人很重视城市生活,广交居住在城市的友人、乐于花钱挥霍。这样繁荣的江南城市,也是明政府积极处理倭寇问题的原因。和蒙古人不同,倭寇直接搭船南下,明朝最为繁华柔弱的地区。倭寇们擅于近身战、游击战,长长的倭刀(中国古代对日本刀或仿制日本刀的称呼)一出鞘,便是死伤无数,让居住在江南地区的士人从日常生活中,切身体会到官府需加强边防与个人需要习武防身的危机感。因为倭乱的关系,也刺激各个地方人士聘请习武之人,召集乡里平民一起学武自保。地方上的动乱,也加深了明朝尚武风气,从官员到下层百姓,无一不习武,无一不以有一身武艺自豪。 从隋唐时期建立的制度,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特别是形成八股文“代圣立言”的传统,已经变成禁锢考生思想的牢笼。而且庞大的科举压力,让这些读书人希望能跳脱科举的框架,想寻求不一样、充满刺激的人生,这就是明代士人的任侠心态。这些不甘于现实,又因考场落魄不得志的读书人因此纷纷走上习武的道路,成为除了科举考试外另一个出口、更是他们的生命追求。 由于内忧外患战事不断,明代士人一方面希望透过军事表现、战场功绩走上顺遂仕途,另一方面也期望透过习武获得的能力为国家安危尽一份心。翻开,许多带兵打仗的将领都是科举文人出身,从战术兵法规划到决策指挥都是文人。不仅如此,他们也相当推崇文武双修、知行合一的实践家与学问家。 像是明代儒学思想家王阳明,不仅有后世人所研究的“阳明学”,在军事上也有许多建树,平定江西乱事、擒获起兵叛乱的宁王,成为明代士人的武功典范与偶像。王阳明的墓志铭透露了他一生中各个阶段时期的喜好志向:“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王阳明15岁时,跟随父亲至北京,并偷偷出长城观察蒙古人:“宪宗成化二十有二年丙午,先生十五岁,寓京师。先生出游居庸三关,即慨然有经略:询诸夷种落,悉闻备御策;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 王阳明在28岁中进士顺利踏上仕途,但后来因宦官专权揽政,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但之后平定江西、擒拿宁王等一连串功绩,让王阳明之后的官途相当顺遂,放眼整个明朝是个突出的例子,但绝不是特例。 除王阳明之外,明朝还有个想当大将军不想当皇帝的皇帝─。,虽然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换个角度看不也是追求武学、向往武侠的表现吗? 到明代后期,士人尚武风气已经到了“不知兵为耻",甚至还会鄙视那些凭借一身武功,攀权附贵之人,将武功的标准提升到一个道德观感,对那些会几个拳脚功夫,就索要或是坐拥大官之位的人相当不屑。这些在茅元仪(明代大儒茅坤之孙)《暇老斋杂记》记载:当东奴(满洲)初起,朝廷求才之法虽不如十科取士之广,而士大夫亦以不知兵为耻……或力能挽强,技能舞剑,无不挟所长,以游于贵人之门……骤猎美官而去……有拳勇之匹夫,而坐索大将。"社会风气使然,造成用高标准看待习武求官之事。 由此可见,许多武侠小说作者选择明朝并非没有原因或道理,这样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充满习武为侠的风气,从士人留下的书信记录都告诉后世,明朝就是这样一个商品城市经济繁荣却又让人不安,才造就侠气纵横的社会。 随机文章地球灭亡后人类去哪,美国NASA发现宜居星球成为人类退路墨西哥最毒的山王蛇,一口毒液令人类30分钟死亡(长相美丽异常歹毒)玄武岩超音速巡航导弹,苏联最强反舰导弹(号称美国航母杀手)宇宙中黑洞是怎么被发现的,黑洞最早是谁提出的(爱因斯坦)宇宙空间是无限的吗,爱因斯坦的理论E=mc^可证明宇宙无限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清朝古代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