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韩信和汉朝,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汉高祖刘邦重用韩信建立汉朝,楚霸王项羽重用韩信的话,能击败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吗?
有句话叫“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意思是有才干的人,走到哪里也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制造自己的成绩,比如战国时期的吴起,在鲁国时能击败强大的齐国,在魏国时能打得秦朝出不了河西,在楚国时能开创变法强楚,这就叫人才,放在任何地方,都能发光发热。
同样的道理,韩信无疑也是秦末时期的一个天才军队家,略不世出、功高无二,凭借一场又场的胜利,为汉高祖刘邦打下整个黄河以北的诸侯国,同时在垓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击败战神楚霸王项羽,最后为汉高祖刘邦一统了天下,建立了汉朝,汉高祖刘邦的胜利至少有一半韩信的功劳。
但是要把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的真相全部归结于韩信,那也是不合理的,毕竟还有其他众多的真相,比如汉高祖刘邦的用人,汉高祖刘邦的政治谋略,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用政治的手段瓦解了楚霸王项羽的大多数政治盟友,比如英布、吴芮、臧荼,最终连楚国的大司马周殷也投靠了汉高祖刘邦,再加上汉高祖刘邦召集彭越、韩信等人合围楚霸王项羽,才将楚霸王项羽击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楚霸王项羽是败在于汉高祖刘邦的政治手段上。
包括韩信北伐的军队行动也是汉高祖刘邦政治手段的延续,所以韩信的存在是加速了楚霸王项羽的灭亡,但不是楚霸王项羽灭亡的唯一真相,韩信原来是在楚霸王项羽手下的,因为得不到重用才投靠了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羽把一个好好的人才错过了,如果古代可以重新来过的话,楚霸王项羽重用了韩信,那天下局势会如何进展?

汉高祖刘邦
先说结论:楚霸王项羽如果重用韩信来应付汉高祖刘邦的话,楚霸王项羽将短暂一统天下,然后不久,将会重新天下大乱,最终又归于一统。
注意以下内容的前提是楚霸王项羽重用了韩信,楚霸王项羽本人就是军队天才,巨鹿第一次世界大战以5万楚军打先锋,把秦军粮道冲断,然后再一举击败了40万秦军,第一次世界大战封神;彭城之战,楚霸王项羽以三万骑兵迂回战术,大败汉高祖刘邦56万诸侯联军,堪称最为经典的以少胜多战役,楚霸王项羽本身军队水平没得说,就是政治能力差得比较远,用人方面也不如汉高祖刘邦,只了解自己带兵到处奔波。
韩信
如果楚霸王项羽重用韩信的话,汉高祖刘邦估计连汉中都出不来,楚霸王项羽分封完天下之后,回到封地,首先是田荣在齐地造反,接着是汉高祖刘邦在汉中北上攻打关中,楚霸王项羽权衡利弊后,选择了先攻打齐地的田荣,而没有派出有能力的人攻打汉高祖刘邦,才导致汉高祖刘邦迅速平定三秦,再说了,没有韩信的话,汉高祖刘邦也没有这么容易出汉中,当时的张良也不在汉中而在彭城陪着韩王成。
汉高祖刘邦就算敢出汉中,帆叶网,如果不能利用一次机会迅速冲出来,那么再继续冲出汉中的可能性就会降低,一旦陷入胶着,楚霸王项羽可以派出韩信率领一支大军支援秦国名将章邯,如果韩信和秦国名将章邯联合起来,汉高祖刘邦能赢吗?肯定不能,那个时候汉高祖刘邦还没有张良在身边,光靠本身的力量,连可用之人也没有几个,当时陈平也没有投靠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只有西汉萧何、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等一大批家乡人。

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
就算汉高祖刘邦有能力在韩信到达之前攻破秦国名将章邯,那也没有能力能冲出函谷关,天下是楚霸王项羽分封的,至少在当时,中原各地的诸侯王名义上还是要听楚霸王项羽的,韩信当作楚霸王项羽的手下,他是可以征调诸侯王的兵力,只要有韩信在,占据了整个中原地区,在函谷关一带阻止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和韩信正面对抗的话,军队能力还是差一点,汉高祖刘邦加张良也许能与韩信在军队能力上持平,但这个时候汉高祖刘邦没有张良,是铁定打不过韩信的。
局势如果下去就变成胶着了,等到楚霸王项羽平定了齐地叛乱后,再率军前来支援,那么汉高祖刘邦铁定就会失败,再说了韩信和楚霸王项羽的年龄都非常小,汉高祖刘邦比楚霸王项羽大24岁,比韩信大25岁,就算不打仗,楚霸王项羽和韩信都能耗死汉高祖刘邦,如果汉高祖刘邦不能速战速决的话,铁定是要被楚霸王项羽+韩信打败,汉高祖刘邦一败,整个天下再次回归楚霸王项羽主导,当然将会多一个王,就是韩信,楚霸王项羽会把韩信封为汉中王,取代汉高祖刘邦的位置,把韩信封在汉中。
楚霸王项羽战败
楚霸王项羽主导天下后,就会面临当年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后面对的异姓王问题,但楚霸王项羽有超强的军队能力,但没有超强的政治手腕,况且楚霸王项羽也盲目相信武力能解决一切,所以尽管楚霸王项羽一统天下,但各地的叛乱不断,楚霸王项羽像个救火队员一样,到处平叛,就这样过了几年。
身在汉中的韩信不断在谋士蒯通的建议下,开始反对楚霸王项羽,韩信在经过几年的准备之后,终于开始北伐关中,攻打三秦,以韩信的军队能力,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击败了三秦王,并且开始东出函谷关,接着迅速收复中原,当时楚霸王项羽还在梁地攻打彭越,彭越是游击战的鼻祖,根本不和楚霸王项羽硬拼硬,总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根本消灭不了。

韩信成功
接着韩信会联合彭越、英布一起反对楚霸王项羽,楚霸王项羽虽然很厉害,如果光是跟韩信对战,楚霸王项羽是不会输的,可是这么多年来,由于楚霸王项羽不得人心,以及残暴的性格,天下很多诸侯王都开始反对楚霸王项羽,最后韩信联合了一大批诸侯王才击败楚霸王项羽,楚霸王项羽一被打败,韩信与英布的矛盾大了起来,两人又开始发生战争,韩信最后也击败了英布,接着收拾那些小诸侯王,然后再次一统天下,韩信一统天下之后,打着前任汉中王汉高祖刘邦的名义,建立了汉朝,于是韩信就成为大汉开国帝王。
大泽乡起义之后,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是如何崛起的?
之后,是如何崛起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秦王扫六合,奋六世之余烈开创了空前的丰功伟业。然而所创立的帝国从一开始就面临六国贵族和守旧势力的反扑。 死后,二世昏聩荒诞、贪图享乐。秦帝国的朝堂此时已经成为的舞台。繁重的工事和苛刻的刑罚,对于关陇、汉中的老秦人来说习以为常,却让新土的百姓。天下苦秦久矣,但秦朝铁骑所向披靡,无人敢在鼎盛时期的面前放肆。 大泽乡的一场大雨,浇灭了、北上渔阳的计划,工期的耽搁意味着死亡的来临。这场雨同样点燃了燃遍帝国的星星之火。大楚兴,陈胜王,在一番操作之下,陈胜吴广打出了帮、项燕复仇的名义,建立了张楚政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大泽乡的这把大火燃烧的可能过于旺盛了,一时间天下各处纷纷响应。楚虽三户能亡秦的声响尚未远去,咸阳城中的二世皇帝却依旧被蒙蔽了双眼,在享乐声中一次次消耗先祖留下的恩泽。 张楚大军一路西进,沿途不断有义军加入,武臣、周文、刘邦、恒楚等纷纷起事。在各地贵族的暗中支持下,陈胜的势力越来越大。很显然,这些的九贵族们打算让义军走在台前,试探帝国对反秦力量的打击,才会决定自己下一步的行动。就这样,在声势浩大的反秦浪潮中,陈胜称王了。 在陈胜的队伍里不仅有同他们一样的劳苦大众,同样还有许多六国旧贵的暗棋后手。千百年来称王封爵者皆为贵族,如今却有人颠覆法则,这引发了各地贵族不满。陈胜的部下武臣在名士、的教唆下在邯郸称赵王。武臣的部下去了独立,并称燕王。贵族田儋、魏国贵族魏咎也都亲自下场,称齐王和魏王。一时间张楚政权势力分崩离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贵族世家们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张楚内部分离,但起义军队同秦朝已经势同水火,周文和吴广在陈胜称王的鼓舞下继续西进,却遭遇了组建的骊山刑徒,周文的农民杂牌军,随后吴广亦被章邯围困。成为孤家寡人的陈胜,没过多久就死在了一个车夫手中。 姑且不论陈胜、吴广诡异的死因,因为就在章邯东出函谷的前夕,天下形势再度逆转。北方戍边的秦军长城兵团得以腾出手来,准备南下平乱。距离大泽乡不远的一个叫沛县的地方,一位却遭遇到陈胜之前类似的事情,前行的劳工队伍被耽搁行程,害怕遭受处罚的农民们一个个的逃散,这位名叫刘邦的泗水亭长索性解散了队伍。感恩戴德的农夫队伍反而决定跟着刘邦干下去了。就这样刘邦成了芒砀山一带的土匪头子。从底层公务员转变成了山大王,这次转型对刘邦的命运影响极为深远。 刘邦在芒砀山斩白蛇起义的时候,天下业已大乱。沛县县令也准备响应陈胜的号召起义,于是在的策划下,刘邦返回了沛县。只是后来章邯所率秦军大胜,沛县县令又欲反悔,但被刘邦萧何设计,沛县最终落入刘邦之手。 在、、萧何等故友的帮助下,刘邦开始扩张地盘,并被尊为沛公。只是此时的秦国,战争机器已经发动起来,而随后陈胜的死又导致了反秦势力内部勾心斗角,冲突不断。经过数次同秦军和魏国的战斗之后,颇有些的刘邦遇到了博浪沙刺秦之后隐匿不见的贵族。二人相遇之后,心心相惜。 张楚政权垮台之后,面对严峻斗争形势的刘邦决定寻找一个靠山。就在此时,盘踞故地会稽郡的项家出动了。、项羽叔侄两率领数万大军进驻薛城。当时的项家军队装备精良,是由吴越地区的铁匠世家秘密打造的铁器刀兵。在秦始皇广收天下刀兵之后的战场上,这支部队堪称顶级军团。刘邦获悉之后,决定北上薛城,投奔项梁。 刘邦在贵族的眼中不过是一支泥腿子所率领的杂牌军领袖,但项家来带薛城是有着极为重要的谋划的,因此收拢人心,引更多的势力聚集在自己的麾下才是首要任务。就这样,项梁热情的接纳了刘邦的部队。薛城会议随后召开。 此时天下义军首领陈胜已死,张楚政权瓦解。面对秦朝杰出将领章邯,起义军节节败退,可传承自战国时期的纷争也一直延续到反秦势力的内部。薛城会议,就是由实力最强的项家召开,主持建立抗秦统一战线的转折性会议。此次会议在秦末起义斗争中,具有承前后的作用。 在薛城会议中,项梁在事实上确立了盟主地位,并且项家决定寻找楚王后人以复兴。在项家的连结之后,天下格局正式形成了以项梁为核心的东方反秦阵线。不过,这次会议之后,刘邦部队得到了项梁给予的五千兵卒,且有统兵将领十人,自身实力得到了极大跨越。所以薛城会议不仅是掌控天下棋局的巅峰,亦是刘邦直冲云霄的开始。 楚王后裔雄心被拥立为新的楚王,是为。这个称谓并不吉利,甚至让楚地子民回想起了那个窝囊的楚国王室。可见项家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真心复立。然而就在此时,一场变故打断了项家的大计。项梁所率军队克山拔水,却在与章邯的对决中战死。各路诸侯再度蠢蠢欲动,反秦战线又一次陷入即将分离的境地。 得胜的章邯并未继续清剿楚国势力,而是回军北上策应的长城军团,试图先行歼灭。秦朝准备在自身老家的邻近地区开辟出一片缓冲区。可是秦军的围困被赵将李良依托巨鹿城池抵御,直到项羽的到来。 项梁虽青睐项羽,但项羽在项家却并无绝对的势力和继承权,他手握项梁给他的最大遗产,以把八千子弟兵为核心的项家精锐北上救赵,大破章邯军队。 凭借巨鹿之战的威名,项羽劫持救赵诸侯组成联军西入关中,却见已经先一步进入汉中的刘邦。此时项羽军下有项家核心部队、楚国外系力量、诸侯救赵兵力和二十多万投降秦军。这六十万联军中,投降秦军占据三分之一强、诸侯联军占据二分之一弱、外系楚军占据二十分之一、项氏族兵仅有七分之一多。也就是说所有楚军仅仅六分之一的力量,而刘邦却是楚国外系军队中最亲近项羽的了。 这也是此后上,项羽对刘邦一阵敲打之后,出于自身处境的考虑,放过了刘邦的深层原因。而此时联军内部爆发了秦人和诸侯人日益激烈的冲突,见此情形,项羽决定放弃对秦地的直接通知,分封天下,并将自己的地盘安排到了楚越故地,项家的大本营去了。项羽对二十万秦军降卒的屠杀就是在这时完成的。 洛阳附近,血流漂杵,项羽在自身力量难以压制诸侯兵力和粮食短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杀降,以防暴乱。秦军消散、诸侯被震慑、楚军日益被项羽收拢。 项羽通过分封天下,将一群六国旧臣和他一起册封,进一步碎片化了诸侯的实力。这是因为项家一下子没有足够的兵力吃掉整个天下,他将刘邦分封汉中,又分封三位秦朝降将,同样有打散秦地的谋算在里面。 然而让项羽没有想到的是,对他威胁最大的并非那些六国贵族、尤其是王族,而是身为平民,没有历史包袱的刘邦。刘邦不是六国贵族,和秦人也没有什么仇恨。但刘邦北部的章邯、、虽为秦人,却亲手将秦人将士放到了项羽的屠刀之下,因此当时的秦人百姓更加痛恨这三人。刘邦暗渡成仓后,依托沛县故友和秦地百姓的支持灭掉三秦。就这样“楚皮秦骨”的刘邦集团打出了汉军旗号东出,再一次携带秦人兵马发动了又一次“扫灭六国”的战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揭:楚霸王项羽不肯过江东之谜
导读:霸王,豪情满怀,用隆重的笔墨为他做了纪,可知《》中的纪是为帝皇而做,从此可知司马迁对项羽的敬重。而项羽不过江东,自刎乌江便是司马迁最为慷慨激昂的情感爆发点,那么历史浓重笔墨的项羽不肯过江东到底是因为什么?网络配图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词人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战争中项羽被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在这种说法中,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网络配图 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他之所以要约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很可能是出于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的个人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不过刘邦也没有上当。当项羽失败逃至乌江时,、狼狈不堪,心中不免,此情此景下重新唤起他可怜天下苍生,愿意以一己之死来结束战争的念头也有可能,但这顶多是项羽走投无路又放不下脸面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将它视为项羽自杀的主要原因却是不妥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过江。我国著名学者冯其庸在其文章《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详细论证了《史记》、《汉书》、《楚汉春秋》关于项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记》有关项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追杀项羽东城”等。他还通过《括地志》和《江表传》等篇章作了关于地理位置的考察,经过实地查勘考证,项羽确死于东城,即今天的安徽定远县,此地离乌江有120千米。至于《项羽本纪》中两处涉及乌江的记述,冯先生认为是司马迁记叙上的错误,并导致了以后的以讹传讹。 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计正山先生依据《史记》、《汉书》中的“灌婴传”,认为项羽并非在乌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远东城就被“搏杀而死”。垓下之围中项羽仓皇失措,带领八百兵马突出重围,往江东方向逃跑。长江以南是项羽的势力范围,是他发迹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汉战争后期,衡山王吴芮、共尉等依然服从项羽,听从项羽调遣,尤其是南楚临江王共氏,直到项羽死后仍忠于项王,抗拒刘邦。如果项羽顺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一次击败刘邦。所以项羽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渡过乌江,但逃至东城时被汉军包围,混战中即被灌婴杀死,而乌江离东城还有120千米,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也不是自刎而死。网络配图 但这种说法同样充满了推测和猜想,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根据《太平寰宇记》等资料记载,两汉时期的东城县,是江淮之间的一个辖境广阔的大县。从现在定远东南的池河上中游地区,越过江淮分水岭,包括今滁县西南境、肥东东境、全椒西南境,直到今和县乌江的沿江一带。晋太康六年在设东城县界设置单独的乌江县。章学诚在《和州志补沿革》曾指出:“秦为九江郡之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晋太康元年属淮郡,其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如故。”也就是说,在楚汉战争时期,东城是一个范围广阔的行政区域,乌江是包括在东城县内的,因此司马迁所说的“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并不矛盾,而是为避免同义反复而使用的描写方法。 这样看来,项羽的确是死于乌江,司马迁所处的年代距离楚汉战争只有七十年左右,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而且他治学严谨,在项羽之死这样的大问题上应该不会妄自猜测。而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实在是一个性格悲剧。自大孤傲、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缺乏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他的死虽然显得慷慨壮烈,并为后人反复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却一生却也让人扼腕叹惜。 英雄末路,美女迟暮一直都是世人最为遗憾之事。这也难怪豪情满怀的项羽会被司马迁写进了本纪之中。霸王不肯过江东也就成为了千古绝响,流传世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