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古代中,一代奸雄曹操当作魏国的奠基人,拥有众多杰出的将领。
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五子良将”和“八虎骑”。
然而,在这两大著名将领群体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不可忽略的名将,他们同样为一代奸雄曹操的霸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本文将介绍这些被古代铭记的名将。
一、乐进
乐进是一代奸雄曹操麾下的一位勇将,以勇猛著称。
他在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官渡之战中,乐进率军突击袁绍军的粮草,为一代奸雄曹操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乐进后来被封为利城乡侯,成为曹魏的主要将领之一。
二、李典
李典是一代奸雄曹操手下的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
他在合肥之战中与张辽共同抵御孙权的进攻,展现出了非凡的军队才干。
李典深谙兵法,善于用兵,是一代奸雄曹操不可或缺的主要军队助手。
三、于禁
于禁是一代奸雄曹操麾下的另一位主要将领,他以严谨的军队纪律和出色的指挥能力著称。
在多场战役中,于禁都能够稳定军心,有效执行一代奸雄曹操的命令。
然而,在关羽围攻樊城时,于禁被俘,后归顺关羽,这一事件也成为了三国史上的一个争议点。
四、张郃

张郃原是袁绍的部将,后归降一代奸雄曹操。
他以丰富的战场经验和高超的军队技巧受到一代奸雄曹操的重用。
在多次战役中,张郃都能够灵活机动,为一代奸雄曹操取得胜利。
他的军队才干和忠诚使他成为一代奸雄曹操麾下的一员大将。
五、徐晃
徐晃是一代奸雄曹操麾下的一位勇猛且机智的将领。
他在官渡之战中大破袁绍军的颜良、文丑,显示出了他的勇武。
在后来的战役中,徐晃多次力挽狂澜,为一代奸雄曹操稳固局势,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猛将。
六、夏侯渊
夏侯渊是一代奸雄曹操的堂弟,也是一位极具军队天赋的将领。
他以迅速的行动和精准的判断著称,在多次战役中为一代奸雄曹操取得了主要的胜利。
夏侯渊在定军山之战中不幸战死,但他的军队才干和贡献为后人所称颂。
七、曹仁
曹仁是一代奸雄曹操的表弟,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
他在赤壁之战后坚守江陵,展现了顽强的防守能力。
曹仁在曹魏的北方边疆防御中也发挥了主要作用,是一代奸雄曹操信任的亲族将领之一。
结论:
一代奸雄曹操手下的名将远不止五子良将和八虎骑,乐进、李典、于禁、张郃、徐晃、夏侯渊、曹仁等都是一代奸雄曹操不可或缺的主要助力。
他们的军队才干和忠诚为一代奸雄曹操的统一北方和对抗蜀汉、东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将领的事迹和成就,至今仍被古代所铭记。
让一代奸雄曹操父子三人争相抢夺几欲反目的一个女人是哪位
如果要在群落中找出一个最是语焉不详的女人,人们很可能会选中甄妃。与两个儿子、,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曹”,三人俱是如雷贯耳式的人物。父子三人同追甄妃,足见甄妃在那个动乱时世里是个很了不起的女人了。 《》中载:太祖(曹操)下邺,文帝(曹丕)先入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使人揽发,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甄曰:“不复死矣!”遂见纳。从曹丕在袁尚府内“使人揽发,以巾拭面”的一连串行动可以看出,他很有可能就是直奔着觅取甄妃而杀过来的,找到了甄妃,目的既达,他也就不再胡乱杀人了。 据传,就在甄妃被曹丕带走之后,随后赶到袁尚府第的曹操叹息了一声:“我就是为这个女人才打这场仗的啊!”他的这句话令后人揣摸不透,文韬武略的曹操,究竟是为了讨个儿媳还是为给自己纳一宠妾,这才大动干戈的呢?甄妃小曹操29岁,可比曹丕还大3岁哩,做父亲的爱此小妾,为子的又不嫌其长,可见这个女人是极具魅力的。 好在曹操是非等闲辈,他襟怀云水,没有像与义子那样,为夺一个女人而彼此翻脸,掷戟相拼。再者,吕布只是个临时认下的政治干儿,曹丕可是个真米实粬的亲儿子。甄妃之美丽,连小曹丕5岁的弟弟曹植也亟欲染指。对于到手的尤物,曹丕可没有其父那么大度。他又很清楚,兄弟之间,谁能将父亲的王位最后弄到手里,甄妃最后就是谁的(曹操有一度曾想立曹植为太子)。兄弟二人斗法斗智,最后是曹丕夺得了继承人的地位。 王位到了兄长手里,弟弟还敢觊觎这个“嫂嫂”么?“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英·济慈语),爱情的力量(包括单相思),可使人将生死置之度外,曹植其人,更是如此。帝王们都是暴殄天物的高手。在皇室内,他们能将女性之腰玩细,谓之柳腰,将其双足玩小,称曰金莲;宫内从无“离婚”一说,却又常见一个“废”字,不高兴了就将其报废,幽囚、赐死,仅是不同的报废方式。 曹丕将甄妃用了数年之后,“遣使赐死”(《》),“赐死”的因由,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美是灼目而短暂的,越是美丽的女人,越易于招致残忍、悲惨的收局。在这个女人之后,曹丕却别出心裁,将其用过的枕奁赐予了悒郁终日的曹植。 那个生时为曹丕所拥有的女人,曹丕竟用她死亡之后留于枕上的余温、奁间的香泽去“慰藉”曹植那颗破碎、落寞的灵魂,这不是恩赐,而是残酷地向一个尚在流血的伤口上撒盐。由此可以推知,曹植对甄妃的日日夜夜的希冀与追慕,曹丕是的(甄妃之死,也可能从这里埋下了伏线)。香魂已灭而赠去枕奁,从精神领地上,等于是赠去了一杯用甄妃血泪拌和着的毒酒,这远不限于是一种无情而剧烈的精神侮弄…… 甄妃,这曹植美学冥想之惟一对象。绝望地向往着、思念着甄妃的曹植是太痛苦了,美在向往她的人的心里,比在那拥有她的人的眼里,会闪动更其动人的光芒。曹植很可能是面对着斯枕斯奁,才写下了一篇《洛神赋》,此赋流传一千七百余年,在中国文坛上属于久传不衰的名篇。赋中的洛神是神还是人?若是人,会是甄妃其人吗?后世之人论说纷纭。 美是艺术家在心灵的重创中,由混沌的世界塑造出来的不好思议的东西,这就决定了恨爱交织而成的文字,最有穿透力。倘是没有枕奁的极度刺激,《洛神赋》能问世吗?绝好的诗文,能将后人引入精微、玄妙、绝美的意境,而这等诗文的形成,分明又不是偶然的,《洛神赋》的出现,进一步揭示了这一艺术奥秘。于痛苦中完成的《》,“泪尽而终”时写下的《》,或前或后,与《洛神赋》的形成皆有相似之处。 既然说到曹植之赋,这里也无妨提一下李煜之词。李煜之受人责难,由其亡国,这个亡国之君又格外引人注目,则因他写出了美妙超群的词作。而李煜之词的成功之处,又几乎无不闪烁着后宫爱情生活的光点。艺术之源流与女人、与爱情、与人生的跌宕,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上天赋予女性以娇美与温柔,而战争与强权又为男人提供了攫取美、亵渎美、摧残美的机遇与借口。 逐权者几乎没有一个不好色的,逐权又猎色,是题中应有之义。世称美色为尤物,尤物可以引发人类战争,而战争又完全剥夺了“尤物”们关于爱情的权力,原因很简单,“尤物”终归是物,而脱离了“人”的范畴。不管怎么看,甄妃之生也罢死也罢,能同时燃烧好几个非同寻常的男性的灵魂,而最后迸射出的火星儿又能从一位异性身上化成上好的文字,这实在是一种令人惊讶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汉朝的丞相结局都很惨吗?有一个无军功却被封侯得以善终!
大的丞相结局都很惨吗?有一个无军功却被封侯得以善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一朝的丞相几乎都不得好死。 三个被杀,两个自杀,其中被免职惊吓的精神分裂而死。 听说武帝要他做丞相时,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 相比之下,始终被汉武帝青睐的不仅得了善终,而且无军功仍封侯,算得上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一丞相。 公孙弘的一生,三起三落,养过猪,做过牢头,六十岁参加高考,最后官至丞相,堪称传奇。 但同时期被汉武帝评价为社稷之臣的,却痛骂其是老戏精,其中是非曲直,恐怕难以一文详述。 所以,今天我们只讲关于他的五个小故事。 公孙弘 01 第一个故事,记录在《西京杂记》。 发生在公元前124年,公孙宏76岁的时候。 公孙弘年轻时一直过穷日子,起初当过狱卒--薛县监狱民警,还算是公职人员。 后来不知为何被炒了鱿鱼,只好到海滨给人家放猪。 上有老下有小,家里实在太穷了,一直熬到四十岁才开始读书。 后来历经两次高考,被汉武帝赏识,从此青云直上,终于在70多岁时当上了丞相。 当时薛县有一小吏名叫高贺,和公孙弘曾是好哥们。 此时看到公孙弘飞黄腾达,便从家乡薛县赶去投靠。 公孙弘当丞相后,广招天下门客,对待自己这位老乡自然也是热情接待,吃住都安排好了。 但是没几天,这位老乡就愤怒告辞,出了大门也不急着走,而是在大街上四处败坏公孙弘。 高贺说:“我这位丞相老乡,太会装了。里面穿着绫罗绸缎奢侈名牌,外面却故意披着粗布麻衣。自己偷偷吃蒸鱼煎熊掌,对外却只做个辣椒炒肉接待客人。不知道的,还真以为他有多勤俭呢!” “内服,外衣麻枲,内厨五鼎,外膳一肴,云何示天下!” 高贺由于太气愤,一直败坏到天黑才起身返程,一时间,京城无人不知公孙弘人品有问题,是个沽名钓誉的老戏精。 公孙弘下班回家,听说了此事。 贵为丞相的公孙弘并没有去追究老乡高贺的责任,他一声叹息,留下千古名句:宁逢恶宾,不逢故人! 不怕操蛋的客人,就怕老家的熟人啊。 那么公孙弘真的如老乡所说,是个人品低下,好东西藏着的隐形富豪吗? 还真不是,公孙弘虽然位极人臣,但日常生活居然很俭朴,公孙弘睡觉盖粗布被子,每顿饭只有一个荤菜,主食都是粗粮,薪水奉献给亲人门客,从来没有私人存款。 “弘为布被,食不重肉”; “弘身食一肉,脱粟饭,故人宾客仰衣食,俸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这样的穷日子,连乡下人高贺都过不下去,以为丞相公孙弘藏着一手,但却是丞相公孙弘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公孙弘的“俭”。 虽然这种生活水平连老乡都看不起。 02 第二个故事,记录在《史记》里。 发生在公元前126年,公孙弘74岁的时候。 那时候,公孙弘还不是丞相,刚刚被汉武帝任命为御史大夫。 还是因为公孙弘节俭的名声太大,同朝为官的汲黯忍不住吐槽公孙弘,他对说: “公孙大人太能作秀了,身居高位,年薪丰厚,手握实权,却故意过的如贫民,还广为传播,弄的天下人人皆知,太奸诈了。” 汉武帝一想,平时上朝,大家都西装革履,唯独公孙弘粗衣粗布,一身擦玻璃工人打扮,确实有些奇怪。 汉武帝便主动叫来公孙弘问话:汲黯说你平时节俭,是故意耍诈,对不对? 这是一句十分严厉的问话,说明皇帝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可公孙弘却出乎意料,他不但没有丝毫惶恐,反而欣然承认。 公孙弘答道:汲黯说的没错,朝廷之中,他是我最好的朋友,还是他了解我,我之所以节俭,确实是在作秀。 这一下子把汉武帝弄糊涂了,作秀还敢这么嚣张? 公孙弘接着解释道: “臣听说历史上,作丞相,极其奢靡,但仍使国家称霸诸侯; 后来作丞相,极其俭朴,国家治理的照样很好。 既然作丞相的不管奢华与朴素,都能治理好国家,我为什么不能效仿呢? 我俭朴,并努力宣传,正好引领下级官员效仿,一起省钱,这对于国家绝对是好事情啊。” 汉武帝一听,频频点头,觉得这种作秀确实是一件好事。 如果事情就此结束,那也只能说明公孙大人、应变一流。 但公孙大人的政治水平绝对不限于此,他接下来的一番话,直接镇住了汉武帝,让皇帝认识到,眼前的这个人,就是丞相的最佳人选。 公孙弘说道:“而且,我为陛下感到高兴,陛下有忠诚正直的臣子,我才有机会和陛下有此番交流,汲黯,是个大忠臣啊。” 高,实在是高! 公孙弘这是告诉汉武帝,我不仅艰苦朴素,而且,更会团结同事,从不记仇。 从此,汉武帝便知道公孙弘谦让,不久,破例提升其任汉丞相。 “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第二个故事,与其说展现了公孙弘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容,倒不如说,暴露出公孙弘的一个“深”字。 具体原因,要从第三个故事说起。 03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124年,公孙弘76岁的时候。 这一年,右内史(首都市长)的位置空缺,公孙弘奏请皇帝,隆重的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上面他所说的老铁——汲黯。 他对汉武帝说:“首都皇亲国戚多,一般人惹不起,非者不能胜任,所以,我推荐汲黯。” 汲黯多次当众羞辱、背后告发自己,公孙弘还能不计前嫌的推荐老铁升官,似乎是以德报怨的榜样。 但,汲黯却不这么想,就连朝廷中的文武百官,听到这个推荐时,也要惊呼一声:这是把汲黯往火坑里推啊。 要知道,右内史这个职位虽然风光,皇亲国戚、达官贵胄都在管理之下,但是放到汲黯身上可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汲黯的性格太倨傲,连汉武帝都受不了,更别说这些皇亲国戚了,,得罪人一多,随时有被黑掉的危险。 《史记》记载: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 其实在得知汲黯诋毁自己的时候,公孙弘就已经将其恨之入骨。 不久,公孙弘又向汉武帝隆重推荐董仲舒任胶西国国相。 他说出了理由:满朝之中,唯有董仲舒学高品优,德高望重,只有他才能担此大任。 汉武帝欣然同意。 满朝文武获知此事之后,都惊讶不已:董博士命不久矣。 董仲舒将要去服务的领导,是汉武帝的哥哥胶西王刘瑞,董仲舒的几位前辈国相,都被此人无端杀害。 董仲舒是首屈一指的儒学大师,早在景帝朝就被拜为博士,名满天下。但这似乎并不是公孙弘推荐他的全部理由。 据《史记·儒者列传》记载,董仲舒对公孙弘善于拍皇帝马屁非常不屑,遭到了公孙弘的记恨。 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 公孙弘对得罪过自己的人,从来都是笑脸相迎,隐而不发,其实他一直在等,等时机来了就突然出手。 所以,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公孙弘的“阴”。 04 第四个故事,记录在《汉书》里,发生在公元前127年,公孙弘73岁。 主父偃与公孙弘同朝为官,是内朝的首席智囊。 这位主父偃曾和公孙弘在是否设立朔方郡问题上发生矛盾,曾将公孙弘怼的体无完肤。 公孙弘不得已低头认错:我是山东的鄙陋之人,不知筑朔郡有这些好处,希望停做通西南夷和置沧海郡的事,集中力量经营朔方郡城。 汉武帝接受了丞相公孙弘的认怂,开始按照主父偃的提议办事。 后来主父偃上疏武帝实行,深得武帝欢心,一年四迁,一时风头无两。 不久,主父偃奉旨查办齐王,犯下大错,导致齐王自杀,激起了诸侯贵戚们的强烈不满,武帝也非常生气,下令将主父偃抓进监狱。 不过,汉武帝舍不得杀自己这位心腹干将,毕竟主父偃都是为了自己集权而卖力。 而此时,一个落井下石的声音出现了:“主父偃不死,天下不安!” 说这句话的,正是平时从不忤逆上意的丞相公孙弘。 这次,他一反常态,无比坚决的要求对主父偃处以极刑,并说出了杀人的理由: “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汉书·主父偃传》 汉武帝被惊醒了,前朝的诸侯叛乱还历历在目,他突然意识到,公孙弘是对的。 结果,主父偃被处死灭族。 汉武帝本来不想杀的人,不仅死了,而且还被灭族。 所以第四个故事,是关于公孙弘的“狠”。 但凡被公孙弘惦记上的,关键时刻,一定要你命。 05 到了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记录在《》里,发生在公元前123年,公孙弘已经77岁了。 这位丞相,已经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淮南王刘安意欲谋反,暗中联系军队,并悄悄布局刺杀。 不仅如此,这位仁兄就连日后当皇帝的玉玺、手下大臣的印章、汉使的信节都准备好了,看来皇帝梦做了不是一天两天了。 当然,自信满满的刘安,也经常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对造反成功后的场景展开畅想。 他对自己手下说,我要造反成功了,汲黯肯定是硬骨头,公孙弘肯定做汉奸。 “汉廷大臣,独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至如说丞相公孙弘等,如发蒙振落耳!” 虽然刘安还没有来的及造反就畏罪自杀了,可是他留下的这句评价,可害苦了公孙弘。 这种看法,后来,逐渐成了当朝同事们的共同评价。 而且,“发蒙振落”四个字,戴在公孙弘的头上,一千年一千年的流传了下去,印在词典里深入人心。 似乎这个故事,要体现公孙弘的一个“奸”字。 实际上,故事并没有完。 即使朝中大臣都因此取笑公孙弘,但有一个人完全不在乎这件事,他就是汉武帝,他将淮南王的案子交到了公孙弘的手里。 哪怕,当时公孙弘病重无法处理政事,害怕耽误国家大事,主动上书请辞丞相之职。 但汉武帝也坚决不同意,并表示,这件事只有你能办,他大手一挥,准假养病。 过了几个月,公孙弘身体康复,汉武帝才开始举行会议,公孙弘与廷尉等把众人的议论上奏武帝,淮南王的末日才正式来临。 讽刺的是,看不起公孙弘的淮南王,正好就死在公孙弘这里。 尽管公孙弘的评价一天不如一天,但是汉武帝对这位丞相绝对信任。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三月戊寅,做了6年丞相的公孙弘薨于任上,到死也没能退休。 史书里,公孙弘勤俭节约、有大局观,但也爱记仇、爱挖坑。 他似乎算不上是一个好人,但也不能说是一个坏人。 他确实很难定义,但毫无疑问,在汉武帝眼里,公孙弘是一个有用的人。 他节衣缩食,不管动机如何,他坚持清贫了一辈子。 他推荐汲黯任右内史,不管初心如何,汲黯后来果然将首都管理的很好。 他建议杀主父偃,不管目的如何,的主父偃死后诸侯王果然没反。 他推荐董仲舒,不管用心好坏,胶西王刘瑞果然被董仲舒镇住。 对人的评价,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特别是在职场之上,人臣的好坏,多看点工作成效,少说点诛心之论,挺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