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风流皇帝乾隆和福康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福康安到底是不是风流皇帝乾隆的儿子?
在《延禧宫略》的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剧情,剧中尔晴是个极度癫狂的人,她爱傅恒超过爱皇上,为了报复傅恒对他的冷落,趁皇上醉意,送去醒酒汤,但实际上压根不是醒酒汤,可能是昏迷汤药,所以傅恒之妻尔晴和风流皇帝乾隆发生了不可描述的一幕,接着,尔晴回宫的路上一直大笑,计谋得逞,此后就生下了福康安。由此,人们也展开了关于福康安身世的一番争论。本来,这种影视剧和野史趣闻并非空穴来风,风流皇帝乾隆和福康安之间的关系确实很微妙!

风流皇帝乾隆在位时,对福康安视为儿子般对待。福康安曾先后担任侍卫统领、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平定苗疆之时,还破格加封为贝子。
风流皇帝乾隆认为这些封赏还远远不够,帆叶网,一心想封他为王,但碍于无缘由封赏,就看“师出有名”。于是,风流皇帝乾隆给他创造“天时地利人和”,为福康安挑选精兵强将,让他率兵征战、立下不少军功。就在封王指日可待的时候,福康安就因病在军中去世了。
清朝有“异姓不王”的祖训。但风流皇帝乾隆毅然决然将福康安封为“郡王”,从这可以说明,风流皇帝乾隆对福康安的感情确实是不一般。
所以福康安死后,风流皇帝乾隆追封其做嘉勇郡王,配享太庙,赐谥“文襄”,让其子孙得以世袭。帝王对异姓此等恩宠极为罕见,正是这样的恩宠,私生子传言炒得更火热!
那么福康安是私生子的传闻,究竟是事实还是污蔑?要弄清这点,要从他与傅恒一家的渊源说起。

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福康安是傅恒的儿子,排行第三,是风流皇帝乾隆富察皇后的侄子。可以说,富察氏是一个豪门之家,在皇太极时期,富察氏曾祖父哈什屯就已经是冲锋陷阵的大将了;祖父米思翰是康熙朝也是赫赫有名;弟弟傅恒在风流皇帝乾隆朝也是权势盛极一时。
风流皇帝乾隆与傅恒不仅有着君臣关系,也上升到了亲人的层面,也正是这样,传说他与傅恒的妻子也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据说,傅恒夫人是一大美人,有着“满洲第一大美人”美誉,入宫朝见时,风流皇帝乾隆对她可谓一见钟情,从此便对这个内弟妹念念不忘。
在风流皇帝乾隆十三年东巡时,风流皇帝乾隆等人在龙舟中宴酣之乐,意外的是傅恒夫人也来船上助兴。
这时风流皇帝乾隆兴致盎然,便吟起诗“坤闱设帨庆良辰”。
随之,富察皇后配合续道“奉命开筵宴众宾”。
此时傅恒夫人浸在其中,沾沾乐道“臣妾也叨恩泽逮”。
风流皇帝乾隆心中荡漾,随声附和“两家并作一家春”。
二人的一唱一和此举,皇后便看出了风流皇帝乾隆同傅恒夫人之间有原因。于是,当晚出来查探,果然,真的撞见风流皇帝乾隆同傅恒夫人在私会。富察皇后生气责备风流皇帝乾隆不修边幅,然而,却遭到风流皇帝乾隆的斥责和冷漠。皇后羞愤难当,投河自尽而死,当时才三十七岁。

说来也巧,不久傅恒夫人便生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据说就是福康安。风流皇帝乾隆对这个孩子格外爱慕,自幼抱养于宫中,与一众皇子一同成长。
当然,这只是野史记载,当年风流皇帝乾隆究竟有没有和傅恒妻子瓜尔佳氏发生关系也无从论证。
不过傅恒病死之后,风流皇帝乾隆吊唁时,曾作了一首悼亡诗,不知是褒扬厚待忠臣之举呢,还是蕴含着其他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诗中的这一句“汝子吾儿定教培”中,“汝子吾儿”四个字就有意思了。言外之意就是傅恒的儿子也是自己的儿子!
恩宠隆极一时,并未招做驸马
福康安自幼就被风流皇帝乾隆接到宫中培养,同儿子一起教导,对他极为器重。但让人不解的是,福康安却没有被招做驸马的福气。
看看福康安的两兄弟,大哥和二哥都是额驸,都是娶皇室公主,大哥娶了风流皇帝乾隆的侄女,二哥娶风流皇帝乾隆的皇四女。所以说,以风流皇帝乾隆对福康安的恩宠,没理由不亲上加亲啊。
据说,傅恒还曾经向风流皇帝乾隆请求,许一位公主给福康安,因为正好有一位年龄与他相当的公主尚未出嫁,但风流皇帝乾隆只是沉默不许。

这到底是为何呢?
这就让人不得其解,难道福康安确实是私生子,不能够娶公主,要不没理由不答应。 而且,风流皇帝乾隆对福康安的恩宠超乎寻常。
传说福康安虽功勋卓著,却特别贪财,据说行军打仗每到一个地方,就强抢民财,而且生活奢侈排场大,时常引来地方官员的不满,曾多次上奏检举他收受贿赂,强压官员,索要财物,但对于这些风流皇帝乾隆并未对他惩处了,顶多就是斥责几句罢了。也正如此,福康安的身世谜团又埋下一个疑点。
私生子的说法漏洞百出
从上述来看,福康安的身世确实值得怀疑,但仔细缕析条分,这其中的说法也是漏洞百出。
首先,富察皇后投水自尽一说不成立。《清史稿》记载富察皇后是在福康安出生前6年就死去了,风流皇帝乾隆与富察皇后感情极好,伉俪情深,但是因两个儿子不幸先后夭折,富察皇后身心倍受打击,因此郁郁寡欢染病而亡。
富察氏死后,风流皇帝乾隆悲痛难忍,亲自为皇后的灵柩摆上供品,好长一段时间都在作诗寄哀思。
风流皇帝乾隆对福康安的特殊恩宠,因为福康安是富察皇后的亲侄子,一方面是对富察皇后的追思,爱屋及乌;另一方面是福康安的出现,看到富察皇后所生的嫡子影子,于是,撩动起了风流皇帝乾隆内心深处的一缕父爱柔情,对福康安有异乎寻常的感情,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私生子传说的时间与实际出生的时间对不上。此时瓜尔佳氏的儿子福康安也早已出生,福康安自幼聪慧可爱,眉眼间有几分颇像永琏,因此从小对福康安视如己出,对其寄予厚望。
因为当一个人永远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总会忍不住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上寻找它们的影子。因此,风流皇帝乾隆对福康安格外喜欢。
再说,福康安一生转战南北,戎马倥偬,战场之上奋勇杀敌,安内攘外,功绩卓著。风流皇帝乾隆亲自培养出如此卓越的孩子,自然十分得意了,所以风流皇帝乾隆想封他为王也就无可厚非。
再次,家人妇孺不得随便进入后宫。根据清宫规定,嫔妃的家属没有帝王的召见是不得随便进入后宫,只有在妃嫔生产或者主要日子才干进宫,其余时间,是不得轻易进入后宫的。
当时,富察皇后已经去世,瓜尔佳氏在后宫基本没有其他有关系的人,她没有任何缘由进宫来,不进宫就没有交集,没有时间交集,哪来的私情。
《清史演义》记载是在富察皇后生日千秋节时,关于风流皇帝乾隆和傅恒夫人首次相见的场景,因为清廷规定,觐见是有先后顺序,也就是说,臣子先觐见风流皇帝乾隆,觐见完,等风流皇帝乾隆离开后,家人妇孺才可以觐见皇后。
这样一来,风流皇帝乾隆很有可能连傅恒夫人的面都没见过!

最终,福康安的后代却与皇家联姻。要是福康安和风流皇帝乾隆之间有关系,风流皇帝乾隆当事人很清楚,据说福康安三代都与皇家联姻,若福康安真的是风流皇帝乾隆的私生子,那么后代与皇家联姻这种事,岂不是乱套了,以风流皇帝乾隆的做事风格,不可能放任这种悲剧发生的。
诚然,风流皇帝乾隆对福康安这种特殊恩宠,一方面是福康安非常卓越,确实是凭能力所得;另一方面在感情上,风流皇帝乾隆对福康安确实形如父子。
所以说,福康安是风流皇帝乾隆的私生子,应该是无稽之谈!

写到最终
福康安获赠“空前旷后,冠绝百僚”爵位,除了凭能力所得,最关键是有一个了不起的姑姑富察皇后、了不起的父亲富察·傅恒,才有了风流皇帝乾隆对福康安“亲自训诲,至于成人”。所以福康安的仕途生涯开挂似的,也难怪后世“以龙种疑之”特殊恩宠。
福康安为大清效命疆场,奋勇杀敌,带兵平息苗民起义,安内攘外,果干妥当,立下赫赫战功,功绩卓著。风流皇帝乾隆看着自己一手抚养、教导出如此卓越的臣子,风流皇帝乾隆在欣慰之余,更多的是以他为傲!
再回头看看风流皇帝乾隆那些资质平庸的儿子,福康安实属卓越,能被风流皇帝乾隆晋封王爵也属必定!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史演义》、《啸亭杂录》、
风流皇帝乾隆刚驾崩,嘉庆就迫不及待要处死和珅,到底为了什么?
四十一年,年仅20多岁的便开始在身边做事,并很快受宠于乾隆,成为乾隆朝后期的重要大臣,此后专权长达20多年,真正是权倾朝野、。期间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 和珅身兼多个要职,影响着六部,堪称是百官之首,这在整个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书中记载,和珅每天上朝,文武百官都夹道迎送,简直形成了一个用人搭起来的胡同,由此可见和珅在当时的清王朝中的位高权重,可见一斑。 乾隆还没有驾崩,就秘密谋划除掉和珅,和珅虽然对乾隆的心思,但对这个即将上位的新皇帝却知之甚少,虽然感觉到了危机,但他对密谋除掉他的事却一无所知。 1799年2月7日,享年88岁的乾隆去世了,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死后,嘉庆立刻命和珅去守灵,借机把和珅软禁在乾隆的灵堂上,即便和珅一生兵权在握,此时在灵堂前也无法调兵。就这样嘉庆切断了和珅和外部的所有联系,开始着手处置和珅。 嘉庆首先颁布一道上谕:把南方白莲教战事的责任归咎于和珅玩忽职守,紧接着,又安排亲信大臣上奏折弹劾和珅,列举和珅的种种罪行。嘉庆借这两件事免去了和珅大学士等重要职务,并把和珅继续软禁在灵堂,等候下一步处置。 虽然和珅为官多年,党羽众多,甚至连传说中与和珅斗得不可开交的实际上都与和珅交往甚密。但是此时,朝野上下的官员都意识到了嘉庆处置和珅的决心,和珅大势已去,为了自保,官员们也纷纷表态应当处置和珅。 一个权倾朝野的大臣倒下,为什么朝廷没有发生动荡?这里不得不提到嘉庆皇帝在处置和珅这件事上显示出了极高的政治手段,和珅这件事,如果连根拔起,追查到底,不免落得朝局动荡,人心惶惶。嘉庆虽然处死了和珅,却没有将事态扩大,也没有株连九族,和珅的儿子因为是驸马,也没有杀,只是查没了家产,最后还留了一点房产让他们维持生活,对于和珅的同党和谋士,嘉庆也从轻给予了处分,和珅推荐的官员,也没有因为和珅的倒台而被株连,因此,虽然权势极大的和珅被嘉庆除掉了,但在当时的朝廷也仿佛只是下了一场短促的雷雨,很快便稳定了下来。 和珅的家产到底有多少?至今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对于查抄和珅家的财产清单,史料上记载也各不相同,最夸张的说有20亿两,少的也说有2亿多两,相差甚远。即使这样,人们仍旧认为和珅的家产远不止查出的数目,据说:仅乾隆五十五年至六十年的税收,就被和珅贪污了一半,按当时朝廷年收入7000万两计算,仅此一项和珅就能贪污2亿多白银。 作为封建历史上的巨贪,和珅一生搜刮无数,最终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解决了正在为国库空虚发愁的嘉庆燃眉之急,正所谓“和珅倒台,嘉庆吃饱”,既惩治了贪官,又使国库得到了充盈,嘉庆这一招真可谓一举两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风流皇帝乾隆统治的大清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导读:我们今天之所以不停地提到,主要就是因为乾隆的统治成绩非常厉害。从纵向说,乾隆时代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最富强的一个时代。从横向对比,乾隆统治的大清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种强大有以下的这些数据做支撑: 第一,经济总量非常大,国家财力也比较雄厚。虽然对那个时候GDP计算的方法有各种争论,但是用大家比较认可的计算方式算出来乾隆时期的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30%多,远远比今天美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要多。乾隆时期,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份额是当时英国的8倍,俄国的6倍,日本的9�丁� 第二,乾隆朝的军事实力也非常强。乾隆的一大功绩就是统一了新疆。乾隆24年统一新疆之后,中国的疆域达到了1453万平方公里,正好是今天960万平方公里的1.5倍。网络配图 所以乾隆朝的疆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除了之外第二大的疆域。而且和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不一样,对整个疆域内的实际控制力是最强的。 第三,乾隆朝的人口数量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在中国历史上,以前朝代大部分时间人口都徘徊在几千万之间,少数那么几个时点突破了一个亿,像末期就达到了一亿多,到了清朝由于前面有、两代的统治,所以乾隆继位的时候,中国人口是1.4亿,到乾隆退位的时候,人口达到2.9亿。就是说乾隆用54年的时间就让中国的人口翻了一番。在中国古代,人口多少一直是统治者统治成绩的最有利的证明。乾隆朝用10亿多亩的土地养活了当时世界上30%的人口,这在当时是认为非常了不起的统治成绩。 成功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当然跟乾隆本身的天资有关。乾隆智商特别高,情商也很高。他从小特别喜欢历史,把整个中国通史研究了很多遍。这样他就能够有效汲取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经验,把它们集大成。而且乾隆又特别聪明,特别会运用政治手腕,所以乾隆统治下,他消灭了中国历朝历代对皇权的几乎所有威胁。中国历史上对皇权威胁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种:敌国外患、农民起义、权臣专政、后妃外戚干政、擅权、皇族干政、朋党之争、地方割据势力——历朝历代几乎都有这八种势力兴风作浪,好像在乾隆之前还没有哪个朝代把这个八种势力完全都镇压下去了。只有到乾隆朝,他汲取历代的统治经验,用高明的政治手腕把这八种威胁几乎都消化于无形,达到了空前的政治稳定。 当然实现这个过程是很不容易的,我可以举两个例子。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乾隆是如何消除后妃干政的威胁。首先乾隆要防范的是他母亲,老。有很多历史资料记载,乾隆是一个孝子。在老太后活着的时候,他每次南巡都要带着太后。在宫中的时候,他每天都要给太后请安,尽可能的跟太后一起吃饭。网络配图 老太后过生日的时候,他每一次都花很多钱。但是乾隆绝不允许太后干扰他行政。乾隆在继位之后第三天就给太后身边的太监、宫女发布了一道谕旨,他说:“凡国家政事,关系重大,不许闻风妄行传说,恐皇太后闻之心烦。” 实际上,就是对太后进行了信息封锁,防范她有任何干预朝政的可能。 当然这个圣旨颁布下去不见得每个人都能遵守。后来过了几年之后,太后和皇帝之间发生过一次不愉快。有一次皇帝给太后请安,太后就跟乾隆闲聊天,说她听说顺天府东面有一个庙,特别灵验,谁家有什么事到那儿去求一求,许个愿,过几天马上就应验,但是这个庙年久失修,快塌了,说,你能不能拨点银子把这个庙修一下。乾隆当时赶紧表示说没问题,马上拨款派人去修。但是从太后宫中出来之后,乾隆马上把太后身边那些太监叫过来,说,你们谁跟太后说的这个顺天府的庙的事,你们要不说太后怎么能知道呢?把这些人狠狠的惩罚了一次,然后说这是第一次,但是下不为例,要是以后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你们可能就活不了了。然后又专门把这番话形成了一道圣旨颁发给这些太监。这个圣旨表面上是搬给太监和宫女的,实际上是搬给太后看的。太后也是个聪明人,从此之后,几十年间,太后没再提过任何一次类似的要求,乾隆就有效的杜绝了后妃干政的可能。 乾隆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这个人特别苛刻,特别刻薄,主要是因为他鉴于历史上,从的到清朝的太后,后妃干政的事情出现的特别多,所以他必须要。接下来防范的就是他的亲兄弟。乾隆当了皇帝之后,身边有两个亲兄弟,一个是跟他同岁的弘昼,从小在一个桌上吃饭,一起玩,一起上学,感情非常深。但是当了皇帝之后,这种兄弟情分马上就发生变化了。乾隆登基之后,一心想搞好和这两个弟弟的关系,所以他在金钱上对这两个弟弟非常厚待,给他们封了很高的爵位。但是乾隆从来不忘记敲打这两个兄弟,提醒他们现在不再是兄弟关系,而是君臣关系。 有一次乾隆的这两个弟弟到宫中给太后请安,他们俩一不小心就跪到了乾隆平时给太后请安的时候跪的那张席子上,因为皇帝的席子是专用的,乾隆知道之后,马上把他们两个严词训斥一番,并且一个罚俸三年,一个革去亲王,处理是非常重的。所以乾隆就不停地这样在细节上敲打他这两个弟弟。如此防范之下,乾隆这两个弟弟没有对政治形成任何的干扰,而且乾隆还立下了一条规矩,就是从他这一朝开始,皇族不许进入军机处,这个规矩一直到晚清,到的时候才被打破。网络配图 除此之外对社会的其他各个阶层,乾隆也都采取了非常强有力的防范和控制措施。比如乾隆当了皇帝不久,就编了一部宫廷法典,叫《宫中现行则例》,专门约束太监的,明确规定每一个太监的职责,几点上班几点下班,规定得非常详细,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说的这种精细化管理。乾隆对太监一直注意防微杜渐,所以乾隆统治的60多年没有任何一个太监能够干政。 乾隆对老百姓更是处心积虑进行控制。他对老百姓的态度有两面性,一方面乾隆对于安分守己的老百姓非常仁慈,他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就是税收太多,老百姓承受不起,官逼民反,所以乾隆坚持了永不加赋的原则,而且一生五次普免全国的钱粮。乾隆对救灾也非常重视,知道哪有水灾、旱灾,他总是不遗余力进行救灾。但是另一方面对于他眼中所谓的“刁民”,就是那些敢于聚众闹事向上反映情况的,敢于反抗的这些老百姓非常残忍。乾隆一生非常重视的事情就是不允许各地出现群体性的民众聚众闹事事件,只要是聚众闹事的人数超过40人,他就当成叛乱,从严处理。总之,乾隆统治成功的诀窍就是他总结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经验,把任何他能够看到的不稳定因素都消灭在萌芽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