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河源新发现一种恐龙蛋化石属种——网纹副长形蛋 是我国第二个发现地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河源日报(记者:许竞楠 摄影:杨坚):河源恐龙蛋研究取得新进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河源市博物馆古生物化石修复工作人员共同整理馆藏恐龙蛋化石标本时新发现一种恐龙蛋化石属种——网纹副长形蛋。8月19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强博士在河源市博物馆介绍说,网纹副长形蛋化石的发现,说明曾有与驰龙类关系比较近的一类恐龙在河源生活。经专家研究鉴定,目前河源已发现共12个蛋种(生物分类基本单元)。
河源是我国第二个网纹副长形蛋发现地
据王强介绍,7月初,他与河源市博物馆古生物化石修复工作人员共同整理馆藏恐龙蛋化石标本时,从宏观形态进行粗略筛选和归类时,偶然发现了两枚与长形蛋外形相似的恐龙蛋化石标本,而在后期对其仔细观察时,该标本表面的纹饰与长形蛋类的纹饰、厚度均有明显的差异,不具备长形蛋类表面脊状或瘤点状纹饰的典型特征,而是呈现出低矮的网状纹饰,更接近于网纹副长形蛋的纹饰特点。为了进一步确认该标本的准确属种,王强对其进行取样,并由技术人员带回北京进行显微结构切片,发现它的显微结构与此前在浙江天台首次发现的网纹副长形蛋基本一致,因此,该标本被明确认定属于网纹副长形蛋。这是河源新发现的一种恐龙蛋化石属种,同时,河源也是我国第二个网纹副长形蛋发现地。据悉,在目前河源本地发现并馆藏的近2万枚恐龙蛋化石中,经专家研究鉴定已发现有不少于12个蛋种。
与驰龙类有近亲关系的恐龙曾在河源生活
在研究恐龙蛋化石的过程中,最令人关注与好奇的问题便是:新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究竟是属于哪类恐龙所产的?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对应关系?王强告诉记者,此次发现网纹副长形蛋的馆藏标本是两枚长形蛋一体,符合长形蛋科两枚一组的代表性特征,根据此前在北美发现的驰龙骨骼与共同保存的蛋壳,产网纹副长形蛋的恐龙被认为与驰龙类的关系较为相近,充分表明河源曾生活过与驰龙类关系比较近的一类恐龙,进一步丰富了河源恐龙蛋化石多样性组成,将为接下来推动研究河源盆地恐龙繁殖生物学、生物地层学、重大地质事件等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青藏高原发现首个史前洞穴,古人类已经掌握人造细石工具
日前,学家在西藏阿里发现了青藏高原科学考古迄今为止发掘的首个史前洞穴遗址——梅龙达普洞穴遗址,遗址位于阿里地区革吉县,海拔约4600米,由一字排开的两个独立洞穴组成,其中一处洞穴面积1000余平方米,另一处约250平方米。遗址内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已经掌握使用的人造细石工具,距今至少4000年。与周口店“北京人”等中原考古相比,这处遗址年代虽晚得多,但是对于青藏高原的考古来说,仍是意义非凡。 与所有洞穴文化遗址考古一样,梅龙达普洞穴遗址细节刚一现世,首先带给人们的是神秘感:形状规整的细石叶,沙陶片、泥陶片,玛瑙、燧石、黑曜石,还有红色岩画。 原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石文斌说,这次考古发掘意义重大,碳样检测确定了年代为4000多年前,当时我国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恶劣,人类从何时开始在这里从事生产、定居生活?这次发掘一定会给出更为明晰的答案。更令人兴奋的是,洞穴中还发现了几何纹饰的彩色壁画,这对研究青藏高原先民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艺术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 关于旧石器时代的生活遗址,曾在青藏高原西部阿里地区,东部横断山,北部昆仑山,南部喜马拉雅山区,采集到打制石器;中石器时代的遗迹,经初步鉴定,有申扎、聂拉木两处;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几乎遍布西藏自治区及毗邻地区,分别有石器和其他器物发现。 但是,考古学界普遍认为,青藏高原的细石器文化时代的具体起始时间尚有待新的证据确定。而这次梅龙达普洞穴遗址的发掘研究,特别是已经出土的典型细石器,很可能让这个问题有所突破。 据了解,细石器文化是指以使用形状细小的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从那时起,人类学会了用打击法打出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是人类生产力在旧石器时代基础之上的一次大飞跃。国际上普遍认为,这一时期一般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初期。 随机文章秦始皇的措施对后代的影响明朝最有影响力的臣子有哪些?1934年8月8日营口坠龙事件,龙摧毁日资厂房掀翻火车英国鹞式垂直战斗机,曾击落21架阿根廷战机(已退役)美国野猫式战斗机,5分钟击落日军5架战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南非早期古人类牙齿的同位素显示他们很少吃肉
南方古猿七颗采样臼齿之一(StW-148)的手绘插图。来源:uux.cn/Dom Jack,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Bob Yirka):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气候地球化学家团队发现了证据,表明生活在南非的早期人类主要吃素食。在他们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中,该小组对该地区发现的牙齿化石进行了同位素分析,寻找肉类消费的证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历史证据来解释为什么人类会出现直立姿势和大脑大等特征。有一种理论认为,这些特征可能是由于从素食转向肉食而产生的。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小组通过分析大约350万年前南非人的牙齿化石来检验这一理论。研究人员对43颗化石牙齿的牙釉质上结合的氮和碳同位素进行了分析,这些牙齿都是在南非的斯特克方坦洞穴中发现的。其中7颗样本牙齿来自非洲南方古猿,其余来自其他五个哺乳动物科。然后,他们对几种现代物种的牙齿做了同样的处理,包括肉食者和素食者。他们将测试样本中的氮比例与其他物种的氮比例进行了比较,发现南方古猿化石的比例与草食动物的比例最为接近。研究人员还发现,早期人类的饮食多种多样,但主要是植物性的。他们认为,他们的发现与肉类为主的饮食是后来人类和现代人类经历的显著变化的根源的理论相反。但他们也指出,他们的研究结果并不排除此后不久肉类消费量大幅增加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