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汉朝打匈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种惨胜的意义是什么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汉武帝用极大代价惨胜匈奴,到底有啥意义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中国古代历史上,边疆异族的威胁几乎从未彻底消弭过,他们觊觎中原大地的肥沃和富饶,总是盘算着来分一杯羹。所以,历代帝王们都要付出相当大的精力来治理边事,不是出征就是维稳。

  其中,匈奴族对中原带来的威胁和伤痛尤为突出,汉朝时,匈奴可以说是最让朝廷头痛的问题之一了。

  双方的拉锯长达数十载,休养生息之后,汉朝终于可以放开手脚迎战匈奴。然而他们虽然被赶走,汉朝却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样的惨胜到底有何意义呢?

  01匈奴:汉人的强劲对手

  匈奴能够成为汉朝的心腹大患,并不是短时间内作用的结果,而是经年累月的冲突和对峙。在一次又一次的摩擦和冲突中,他们的战斗力也在成长,慢慢地就成了中原大军的强劲对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就显露出了敌意。彼时,匈奴攻灭其他少数民族部落,成为草原上首屈一指的豪强霸主,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政权。于是,他们的目光就从草原移开,来到了中原。

  匈奴发源于环境恶劣的草原,这样的地理位置带来了极大的生活成本。一旦他们看到了中原大地的肥沃,就再也无法忘怀,开疆扩土同样成了他们的战略目标,只不过对象变成了汉人。

image.png

  秦始皇刚刚一统天下,北部边境的匈奴就开始寻衅骚扰。在蒙恬大将军的强势出击下,匈奴被杀得落花流水,一路北逃。但是,他们的欲望并未因此熄灭。

  秦二世而亡后,原本统一起来的天下再度分崩离析。匈奴看准中原无暇顾及,一举抢占了河套地区,他们的实力也越发强大起来。汉朝建立起来后,他们已然成为让人生畏的对手。

  由于刚刚建立起的政权不够稳固,汉高祖只能放弃大幅度地对外用兵,并采用和亲的方式,来稳住虎视眈眈的匈奴,为西汉争取到了宝贵的休养生息的时机。

  在历史的变动中,他们从最初的一支小小部落,成长为草原霸主,又成为汉族的大敌。虽然他们带来的是威胁和战乱,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确实是一个顽强的民族。好战、侵略是他们的野心,也是他们的实力。

  02汉武帝登基,惨胜匈奴

  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终于积蓄起了能和匈奴一战的能量。汉武帝刘彻登基后,便调整了之前的国策,改为更加激进的对外征战。于是,汉匈之间的斗争爆发了。

  公元前129年,匈奴起兵南下,汉武帝派出四路兵马迎战,分别交由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统领。然而,公孙敖惨败、公孙贺不战而返、李广被活捉。只有卫青一路猛进,直接打到匈奴腹地龙城,给了匈奴族一个狠狠的教训。

image.png

  龙城一战,匈奴被彻底激怒,公元前127年,他们大举入侵,于是卫青再次领命出战。他采用迂回战术分散他们的战斗力,切断河套地区与各部的联系,形成包围之势。随后便成功收复被他们抢占已久的河套地区,俘获匈奴人数千。

  之后,汉武帝精心重建了河套地区的政治生态,迁徙来大量百姓,总算解决了一大隐患。当然,匈奴人不会善罢甘休,双方的大规模战争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卫青、霍去病等优秀将领的强势作战下,匈奴人尝到了来自大汉王朝的苦头。他们耗费多年建立起的经济命脉,以及广阔的草场都一一失去,可谓是元气大伤,已经很难给朝廷带来多大威胁了。

  但是,汉武帝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平衡,而是继续频繁出战。即使霍去病、卫青相继去世,他也没有放弃针对匈奴的用兵。汉武帝对打击匈奴有多执着呢?

  当时,国家出现了严重的气候灾难,干旱、饥荒、蝗灾席卷着大地,让百姓们的生存都变得举步维艰,更别说募兵打仗了,但他还是坚持对匈奴作战。甚至不惜采用盐铁官卖、抬高赋税,乃至卖官鬻爵的方式来筹措战争开支。

  百姓们既要承担巨大的生活压力,又要为庞大的军费掏腰包。而一些有财无能之人靠钱当官、当官为钱,更加重了对百姓的压迫。可以说,汉武帝为了打匈奴,不惜放任江山社稷摇摇欲坠。

image.png

  好在结果并没有辜负他,匈奴终于被打回了漠北老家,再也没有了还手之力。在这之后,汉武帝颁布了《罪己诏》,承认了自己的过失,对他来说,这场豪赌算是胜利收场了。

  03昂贵代价到底有何意义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付出这么昂贵的代价来打击匈奴呢?要知道,如果这场战争没能胜利,国内压力将彻底爆发。到时候,恐怕连他自己的皇位都难保了,这般让天下百姓蒙受委屈苦楚,意义何在?

  首先对于中原政权来说,匈奴是一个贪得无厌、反复无常的民族。忍气吞声换来的和平不是长久的和平,他们得寸进尺的本性是不会更改的。与其这样步步忍让,不如彻底打得他们无力来犯。

  其次,倘若放任他们在边境地带纠集作乱,那么,生活在边境地区的百姓,可以说是永无宁日了。这些人往往是匈奴最先伤害的对象,汉武帝又怎能置他们的安危于不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汉武帝不能容忍匈奴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汉人尊严!

  所以,即使顶着巨大的国内压力,汉武帝也要出征攻打匈奴。毕竟国内的矛盾本质上是汉族人之间的矛盾,而匈奴是异族人。涉及到两个民族之间的胜负,出于这层考虑,他宁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惨胜也是胜!

image.png

  04结语

  匈奴是好战和贪婪的,也是顽强的,姑息放任只会给他们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所以,汉武帝举全国之力乘胜追击,是意义深远的举措。当然,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昂贵的,他赌上了皇位和名声,为的是更长久的和平。

卫青也是抗击匈奴的英雄,可是他为什么没什么存在感呢

原本是的骑奴,但是因为自己的三姐得到了的宠幸,卫青因才开始受到重用。他原本只是太中大夫,负责长官朝廷的议论。但是他之后的成就可不全是靠他姐姐的提拔,而是靠着自己七战七捷远征匈奴换回来的。 在元光六年的时候,这一年匈奴开始兴兵南下,而汉朝刚经过了“文景之治”国力空前强盛,于是汉武帝决心派兵出击匈奴。此时的卫青就率领了一路,当时卫青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取得了作战的胜利。而其他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返。当时只有卫青取得了胜利,因此汉武帝就封卫青为关内侯。战果虽小,但这是自汉初以来首次对战匈奴取得胜利,从此卫青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之后卫青开始了北伐匈奴,先是夺取了匈奴盘踞的河套地区,控制了这一天然的养马场,这就为汉朝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马匹,好让汉朝进行更大规模的北伐。之后的卫青多次北伐匈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而卫青在官拜大将军之后,自己恪守臣子的本分,从不结党营私,更没有说养谋士和死士。一个外戚身拜大将军,而又不染指朝政,这在汉朝也是特别罕见的。 而卫青还有一个功劳就是举荐了霍去病,霍去病作为卫青的先锋,曾经亲自带领八百骑兵斩杀了2000多匈奴,更是有着封狼居胥的成就。但是后世对霍去病的印象要比对卫青的记忆时刻,多数人都记住了先锋霍去病而忽视了大将军卫青的重要性。 而两个人的也都葬在了汉武帝的茂陵旁边,虽然这两者相差距离并不是很远,但是现在的待遇确实天壤之别。霍去病的陵墓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且还建立起了博物馆。然而卫青的陵墓却啥都没有,甚至墓碑上面的砖头都摇摇欲坠的,地上充满了垃圾堆,犹如一个垃圾场一样。而曾经的民族英雄,自己的陵墓落得如此下场,看到之后让人未免会感到心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主张和亲的西汉大臣,竟然也是大败匈奴的名将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派使者来请求和亲。西汉自高祖白登山被围之后,文、景两帝,包括女汉子,都奉行“无为而治”的国策:一边给匈奴送女人——所谓的“和亲”,一边窝在家里老老实实搞生产。 这次请求和亲,到底是像往常一样同意还是趁机翻脸开打,汉武帝和一众大臣在朝堂商议。主战派与主和派争论不休,这时,一位御史大夫跳出来说:“咱们军队跑到千里之外——那么远的地方去打仗,就如同强弩之末,到那里也没劲了。再说,匈奴那地方离咱太远,得到也没什么用处,无利可图,打这仗干嘛?所以,还是和亲吧,天下太平!” 主和派的官僚们立即齐声附和,最后力压主战派,和亲一事顺利谈妥。从历史来看,汉匈战争前的最后一次和亲,就这么被这位御史大夫极力促成了,这位御史大夫名叫。不论是当时的主战派,还是后世的热血青年,都对主和的韩安国恨得牙根痒,说上许多理由,其实就是不敢打,妥妥一个投降派。但实际上,韩安国和亲主张说明,他对当时国家的军事实力有准确的估量。而他本人,更是一位拥有谋略、计策的能臣,在景帝、武帝时期,出镜率相当高。 一、一战成名 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今商丘民权县)人,早年拜师学习《》和其它学说。他聪明好学博采众长,成长为远近闻名的集学问、辩论于一身的能人,并被(景帝之弟)慧眼识珠,请入朝中担任中大夫。而韩安国很快就显露能力,成为梁王不可或缺的重要谋士。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爆发,叛军一路高歌挺进到梁国。危难之中,韩安国被梁王刘武任命为将军,抵御叛军的围攻。韩安国稳固防守,另一位将军则奋力厮杀,将士的拼死抵抗使叛军无法绕过梁国这一防线,因为牵制住叛军的主力,为最后平息叛乱七国之乱贡献了力量。韩安国因此一战成名,梁王刘武也更加倚重于他。 受梁王的重用,韩安国也忠心而侍,为梁王排忧解难。 二、断“家”务事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而这“家”还是皇家——窦、景帝与梁王,他们之间越来越僵化的关系,事情更加棘手。 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景帝和梁王,窦太后更偏爱小儿子梁王,不论权力还是财物,都大力赏赐。景帝是孝子,对母亲的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梁王以为有母亲撑腰,渐渐地有恃无恐,在封地内,出行的动静弄得比还大,这就让景帝有所不满了。太后得知后,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臣。 这次梁国派来的使臣恰恰是韩安国,这下他可撞到枪眼上了——太后、景帝、梁王关系僵持,一不小心就是掉脑袋的事。韩安国清楚当下的处境,他没有直接向太后、皇帝请罪,而是去找了——窦太后的女儿。 一见到公主,韩安国就哭着说:“从前七国叛乱时,各诸侯都起兵,梁王一想起太后跟皇帝在关中就流眼泪水,他知道跟皇帝最亲,所以拼命抵抗,因而叛军才无法向西进军,这不都是梁王的功劳吗?而现在,梁王用皇帝赏赐的车子、旗帜出行,虽然排场大了点,但不过是向小地方的人炫耀,自己的父兄都是皇帝,母后与兄长都爱他,这又有什么过错呢?太后因此苛责他,他知道后整日泪流不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太后为什么不体恤一下做儿子孝顺、做臣子忠心的梁王呢?” 馆陶公主将这些话告诉给窦太后,太后大喜,并把这话原封不动地告诉景帝。景帝心结打开,对韩安国等使者大大奖赏,从此对刘武更加宠爱。不能不说,韩安国的诡辩很厉害,把黑的都说成了白的,他这手亲情牌打得更漂亮,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家庭危机,也是政治危机。 “关不住”——韩安国的能力、名声正如这“春色”一般,从梁国传到了朝廷,受到景帝与太后的信任。 三、死灰复燃 不过韩安国不是完人,有一次,他就因为犯事被捕下狱。“被犬欺”啊,狱卒言语间对韩安国多有侮蔑。韩安国听了不受用就说:“你小子知不知道,死灰有可能会复燃吗?”不料那狱卒答道:“就算它复燃,我也能一泡尿给它浇灭了!” 不过,这位狱卒很快就后悔了。梁国内史空缺,因为之前在太后那里留下好印象,韩安国被窦太后任命为太史,从一名囚徒翻身为年俸二千石的官员。狱卒闻讯,职位也不要了,撒腿逃命。韩安国下令,你不回来就任,我就灭你宗族。无奈,这位狱卒回家安排好后事,向韩安国谢罪来。没想到,韩安国大笑道:“你可以撒尿了!”狱卒不知所措之际,韩安国又说:“这事不值得我惩办你,回去好好工作吧。” 相比对待霸陵尉,韩安国的胸襟,不得不让人佩服! 四、替梁王收拾“烂账” 话说回来,梁国内史这职位,梁王属意的人还真不是韩安国,而是“新宠”——齐人公孙诡。公孙诡不断游说梁王,向皇帝申请做皇位接班人,并增加封地。对于立刘武为储君一事,景帝似有此意,但朝中袁盎的反对声最高,在梁王的授意下,公孙诡将袁盎暗杀。 景帝知道后,派使臣去梁国务必捉拿公孙诡。但使臣来了十批,却一批一批空手而回——根本找不到人。人的去向,韩安国心知肚明,他来到梁王宫中,一看到梁王就哭起来:“大王没有好的臣子辅佐以至到这种地步,既然抓不到公孙诡,请您赐我一死吧!” 梁王不允许,韩安国继续两眼泪流,从太上皇刘太公与高祖的关系、景帝与废太子的关系说起,劝诫梁王,治理天下,不能以私情乱公事,就算是亲父子也无法保证不会有变化。如今皇上因为太后不置办您,如果太后去世了,您还能依靠谁? 一语点醒梦中人,梁王痛哭流涕交出公孙诡。公孙诡畏罪自杀,景帝既往不咎,梁王派人杀袁盎的这笔烂账,算是被韩安国一把抹干净了。从此,景帝与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 五、抵御匈奴 除了是一名颇具谋略的谋士,韩安国还是一员大将——在梁国时曾参与平叛七国之乱,入朝后也曾领兵前往闽越平乱。后来,韩安国到朝廷为官,因主张与匈奴和亲,而被人认为是窝囊的投降派。但是到了汉武帝决意要打匈奴时,韩安国却勇敢地冲在了第一线。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有人献计在马邑伏兵收拾匈奴单于。韩安国担任最高统帅——护军将军率兵埋伏于马邑,最后计策泄露,马邑之围无功而返。丞相死后,韩安国担任代理丞相,汉武帝有意将他扶正,哪知韩安国时运不济,竟然从马车上摔下,跌跛了脚,只得家中养病,汉武帝只好改任他人。 韩安国病好后,担任材官将军,驻守渔阳。马邑之后,汉朝与匈奴等于撕破了假面和平,匈奴单于为了报复,带军攻打汉朝,而渔阳正是最前线。有一天,韩安国抓到几个匈奴俘虏,得知匈奴军队已经远去。于是,他上表汉武帝,请求暂时停止屯军,趁着农耕时节都回家进行农业生产。 可谁知匈奴玩了花样,没多久转身又回来攻打渔阳,韩安国军营里只有不足千人,被打得措手不及,从未吃过败仗的他,这次遭受惨败,匈奴劫掠两千多人与财物。汉武帝得知后,专门遣使将他一顿责备,再调他向东驻守右北平。韩安国感到,皇帝的宠信越来越少,加上被匈奴打败,损失严重,耻辱,失意,郁闷......,只短短几个月后,韩安国就生病吐血而亡。 只是,韩安国不知道,正是他在渔阳的坚守,牵制住匈奴的部分军力,使得大将军有机会兵出北郡,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绕到匈奴后方对其造成大包围态势,活捉敌军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取得河套大捷。 河套大捷成了汉匈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此后大汉一雪旧耻,扬眉吐气吊打匈奴;汉军“全甲兵而还”,卫青因功被封为长平侯,而所有这些荣光的背后,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韩安国以一员老将的身份,在渔阳的浴血坚守,在抗匈前线站好了最后一班岗,他也是汉朝雪耻匈奴的大功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匈奴汉武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