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朱升:明朝开国谋臣,最后是何结局?

时间:2023-08-1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朱升:明朝开国谋臣,最后是何结局?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猥琐发育别浪”翻译成文雅一些的表达方式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元末明初之际,有一个人向明太祖朱元璋提出了如此具有高度前瞻性的战略计划,此人就是明代开国谋臣之一的朱升。一个文采斐然,知识渊博而又能审时度势知进退的完人。

  朱元璋曾经对朱升有这样的评价:“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又多次称赞他是“老实人”。可惜朱升虽然自己躲过了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清洗,他的儿子朱同却最终结局凄惨。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这对父子。

image.png

  隐士出山,开国谋臣朱升,徽州休宁人(今安徽省休宁县),生于元成宗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此时大元的开国皇帝忽必烈去世都还没几年。换句话说,朱升的一生基本是在元朝度过的。朱升八岁开蒙,此后辗转多个学馆,最终拜在同郡人陈栎门下。十九岁之时经陈栎举荐考中秀才,得以在故乡一边务农,一边开馆讲学,生活足以温饱。

  元顺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朱升登乡贡进士,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授池州路学正。元代的学正,是从九品的芝麻绿豆官,主要负责讲说经义文字,导约规矩。但不知是何原因,朱升一直拖到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才去赴任,此时他已经52岁了。

  就在朱升赴任不久,蕲州罗田人(今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徐寿辉起兵反元,建国号为宋。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三月义军攻克徽州,兵锋距离朱升所在的池州路已经近在咫尺。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元廷调集大军集中围剿徐宋政权,义军领袖彭莹玉战死,国都蕲水被攻破。面对险恶局面,徐寿辉等人并未放弃,而是化整为零,继续坚持抗争。此时的朱升已经预感到大元气数将终,他毅然辞官隐居徽州石门(今安徽省歙县石门乡)开馆讲学。

  蕲、黄盗起,弃官隐石门。数避兵逋窜,卒未尝一日废学。—《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image.png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七月,朱元璋手下大将邓愈、胡大海率军攻下徽州。胡大海接着领兵攻打婺源,邓愈则奉命镇守徽州(此时已改名兴安府)。就在这段时间,邓愈发现了朱升的才能,将他推荐给了朱元璋。据朱升之子朱同日后的记述,双方见面的地点是在南京。朱元璋虚心求教,朱升则提出了那句千古流芳的著名战略构想:

  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善之。—《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在元末义军中,朱元璋的发家条件算是比较差的。因为在他的周围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这样的豪强,每一寸土地的扩张都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而在朱升的劝说之下,朱元璋坚定地奉江北的韩林儿龙凤政权为主,让刘福通的红巾军和元军主力纠缠,他本人可以腾出手来猥琐发育。这也是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张士诚兵围安丰,企图将韩林儿和刘福通一网打尽之时,朱元璋不顾陈友谅大军压境,拼了老命也要去救小明王的根本原因。韩林儿要是被张士诚杀了,他朱元璋怎么办?自立为帝?条件还不允许。反过来当时极力反对此行的刘伯温,恐怕要么是战略眼光差劲,要么就是居心叵测,就盼着龙凤政权垮台。

  功成身退,安度晚年朱升自从在60岁的年纪出山之后,一直担任朱元璋身边的近臣。由于朱升比出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的朱元璋大了近三十岁,老朱对他的感情甚至是“亦师亦父”。由于二人同姓,朱元璋一直称呼朱升为“宗长阁下”,还曾经说过“朕与卿分则君臣,情同父子”这样的话。

  韩林儿蹊跷去世后,朱元璋改龙凤年号为吴元年(即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开始为建国称帝做准备。当年四月二十二日,是朱元璋之母的忌日。此时的朱元璋大业将成,可是回想母亲当然凄凉去世的场景,还是情难自己,忍不住在朱升的面前痛哭流涕。以老朱的性格,恐怕也只会在最亲近的人身边才会如此失态。

  丁卯,仁祖后忌日。上诣庙祭毕,退御便殿,谓侍臣朱升曰:“昔吾母终时,吾年甫十七。侍母病昼夜不离侧,吾次兄经营家事。母遣吾呼与偕来,嘱曰:‘我今病度不起,汝兄弟善相扶持,以立家业。’言讫而终。今大业垂成,母不及见。语犹在耳,痛不能堪也。”因悲咽泣下。—《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三》

  明朝建国后,朱元璋惩于历代后妃干政的弊端,让朱升等儒臣纂述《女戒》及古贤妃之事可为法者,目的是使“后世子孙知所持守”。在大明建国之前,李善长、徐达和常遇春就已经被封为宣国公、信国公和鄂国公。三位国公的诰文,则均出自于朱升之手。同时老朱感念朱升年老,特地允许其可以“免朝谒”,也就是不用每天打卡上班。

  壬辰,以翰林侍讲学士朱升年老,免朝谒。—《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七》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已经71岁的朱升正式向朱元璋提出退休回乡的要求,也得到了老朱的同意。朱升先是回了自己讲学多年的石门,并最终在此离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二月,开国谋臣朱升寿终正寝,享年72岁。

  在朱升后裔于明代后期万历年间所撰的《翼运绩略》中,称朱升在退休前为自己的儿子朱同,向朱元璋讨了一份免死铁券。这些后人在编造先祖故事之时,往往不动脑子。所谓的免死铁券,是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的时候才出现的,朱升退休的时候还没有这玩意儿呢!

  朱升之子,究竟为何而死?当然朱家后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朱升之子朱同,是他老人家在41岁的时候才有的独子。对于朱同的结局,《明史》称其为“坐事死”,某百科称其“坐蓝玉案,赐自缢”。那么朱同到底是怎么死的?又是因为牵连到哪个案子里面呢?

  和他老爹很像,朱同也是一把年纪始终没有出仕。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39岁的朱同才举明经出任徽州府儒学教授。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举人材出任吏部司封员外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三月,44岁的朱同升任礼部试侍郎。

  丙寅,(升)吏部司封员外郎朱同为礼部试侍郎。同,前翰林学士升之子也。—《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三》

  仅仅一年以后,朱同官职上的“试”字就被取消,成为了正式的礼部侍郎。当年年底,朱元璋特赐袭衣给朱同以及佥都御史詹徽。詹徽之父詹同,当年和朱升一样都是老朱身边的近臣。从这个角度看,朱元璋对于朱同也好,詹徽也罢的第二代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可惜朱同在《太祖实录》中的记录,就此戛然而止了。詹徽倒是死于日后的蓝玉案,朱同如果也是,没理由不予记录。在朱同所著的《覆瓿集》中,记录了他的一首诗《遭诬得罪赋此以见志·其二》,内容是这样的:

  自知廉洁可匡君,岂料颠连更殒身。七载仪刑多制作,百年经史岂无闻。人情汹汹何时定,世事茫茫总莫伸。九死一生何足报,尽将心事付苍旻。

  此诗题下有朱同自注:“乙丑三月”。明初乙丑年是洪武十八年,而在当年三月,《太祖实录》在第一百七十二卷己丑条下有这样一段记录:“户部侍郎郭桓坐盗官粮诛”。

  郭桓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此案之中郭桓等人的贪污集团合计黑掉了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明史》中称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员全都被杀,那么朱同身为礼部侍郎,自然也是难逃一死。

  结语:朱同虽然写诗明志,认为自己是无辜受到牵连。但是在朱元璋整顿吏治的重锤之下,恐怕也顾不上顾念当初朱升定鼎之策的情分了。好在朱同是因为贪污案被杀,并没有株连家人,朱家后人尚可在石门平安生活。

  当年朱升在世之时,为自己选定了风水宝地詹田,死后也最终葬在了詹田。至于如今位于盐城的朱升墓,则大概率是一座衣冠冢。这一支朱升后人的始祖,可能为其七世孙朱从馨,其身份则是到盐城从事盐业生意的徽商。

伊丽莎白一世给明朝帝王写了一封信是怎么回事?结果信没有送到人却死了

有人说英国能有今天,完全是女人的功劳,英国人听后也不生气,而是大力赞扬,事实上英国的发展真的是靠女人发展起来的吗?答案是正确的。 英国最巅峰之时,被后世人称之为“黄金时代”其执政者则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2009年英国BBC电视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项投票:谁是英国最伟大的人?伊丽莎白一世当之无愧名列第一名。 理由则是1588年,海上帝国、的袭击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带领英国皇家海军将领们力挽狂澜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一举奠定了英国成为近代史上最强大帝国基础。 西班牙舰队之所以入侵英国,主要原因则是西班牙扶持的代理人,苏格兰女王玛丽被伊丽莎白一世处决,为报复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西班牙国王二世发誓要入侵英国,并让一名天主教徒取代伊丽莎白一世。 不久之后,西班牙组建史上规模最庞大的舰队,150余艘战列舰、3000余门火炮,及数万士兵浩浩荡荡出征誓杀英国女王(相比舰队,这支舰队就像过家家...) 西班牙国王认为,懦弱的英国人,不料被英国人想出来的纵火爆破船让西班牙舰队损失惨重,从此之后,被英国人力压一头,一蹶不振。(英国人这个技术,有点像火烧曹营加强版。) 伊丽莎白一世除了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外,还成功的维持了英格兰的统一,并让英格兰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至今在体系里,英国能保持金融中心的地位,伊丽莎白一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此,伊丽莎白一世被英国人称之为,她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没有之一。强势如伊丽莎白一世这样的女王,在给明朝写信之时,也得客客气气,甚至一度用上了敬语。 160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书房写了一封亲笔信,交由使者约翰·纽伯莱带给明朝万历皇帝,信中表达了英国愿同大明帝国开展贸易往来的愿望。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约翰在前往明朝的途中遭遇不幸,虽然信件没有丢失,但最终因约翰逝世,英国舰队打道回府,这封信再一次回到英国人手中,而此时伊丽莎白一世已经逝世。 由于写信人已死,因此英国决定将这封未送达到万历帝手中的信保存起来,目前游客可前往博物馆观看原件。有网友曾说,伊丽莎白一世写这封信的目的,是想与明皇帝结成亲家,不过似乎都有恋母情节,也不知真假。 随机文章宋朝的所有皇帝有哪些?超炫街头疾走运动跑酷,中国小伙获冠军奖金仅4500美元神农架不明飞行物成拍摄背景,专家分析是软件效果所致小行星飞掠地球虚惊一场,最近3.15亿公里存在潜在威胁美国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特点,性价比高种类多(单价150万美元)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为什么电视剧里明朝读书人都爱习武?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从武侠小说到武侠电影、电视剧,我们总会看到许多将背景时代设定在,在江湖上大显身手的主角们,与明朝的社会风气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明朝,并不是只有政治气氛肃杀的、,在与平民阶层中所展现的,又是不同的风景。 明朝直到灭亡,都一直有着蒙古人、满洲人、日本人和流寇这四大外患隐忧,可说整个明朝一直都在与这些外患打仗,也导致整个社会军事气氛相当浓重。明朝也极为重视边区(云贵地区)开发,而开发就会与当地的居民起冲突,有冲突就有战争。 明朝因京杭大运河的兴建,让城市发展越发兴盛、商业发达,从明代小说《》中的描绘,可以看出在大运河的发展下,明代士人很重视城市生活,广交居住在城市的友人、乐于花钱挥霍。这样繁荣的江南城市,也是明政府积极处理倭寇问题的原因。和蒙古人不同,倭寇直接搭船南下,明朝最为繁华柔弱的地区。倭寇们擅于近身战、游击战,长长的倭刀(中国古代对日本刀或仿制日本刀的称呼)一出鞘,便是死伤无数,让居住在江南地区的士人从日常生活中,切身体会到官府需加强边防与个人需要习武防身的危机感。因为倭乱的关系,也刺激各个地方人士聘请习武之人,召集乡里平民一起学武自保。地方上的动乱,也加深了明朝尚武风气,从官员到下层百姓,无一不习武,无一不以有一身武艺自豪。 从隋唐时期建立的制度,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特别是形成八股文“代圣立言”的传统,已经变成禁锢考生思想的牢笼。而且庞大的科举压力,让这些读书人希望能跳脱科举的框架,想寻求不一样、充满刺激的人生,这就是明代士人的任侠心态。这些不甘于现实,又因考场落魄不得志的读书人因此纷纷走上习武的道路,成为除了科举考试外另一个出口、更是他们的生命追求。 由于内忧外患战事不断,明代士人一方面希望透过军事表现、战场功绩走上顺遂仕途,另一方面也期望透过习武获得的能力为国家安危尽一份心。翻开,许多带兵打仗的将领都是科举文人出身,从战术兵法规划到决策指挥都是文人。不仅如此,他们也相当推崇文武双修、知行合一的实践家与学问家。 像是明代儒学思想家王阳明,不仅有后世人所研究的“阳明学”,在军事上也有许多建树,平定江西乱事、擒获起兵叛乱的宁王,成为明代士人的武功典范与偶像。王阳明的墓志铭透露了他一生中各个阶段时期的喜好志向:“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王阳明15岁时,跟随父亲至北京,并偷偷出长城观察蒙古人:“宪宗成化二十有二年丙午,先生十五岁,寓京师。先生出游居庸三关,即慨然有经略:询诸夷种落,悉闻备御策;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 王阳明在28岁中进士顺利踏上仕途,但后来因宦官专权揽政,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但之后平定江西、擒拿宁王等一连串功绩,让王阳明之后的官途相当顺遂,放眼整个明朝是个突出的例子,但绝不是特例。 除王阳明之外,明朝还有个想当大将军不想当皇帝的皇帝─。,虽然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换个角度看不也是追求武学、向往武侠的表现吗? 到明代后期,士人尚武风气已经到了“不知兵为耻",甚至还会鄙视那些凭借一身武功,攀权附贵之人,将武功的标准提升到一个道德观感,对那些会几个拳脚功夫,就索要或是坐拥大官之位的人相当不屑。这些在茅元仪(明代大儒茅坤之孙)《暇老斋杂记》记载:当东奴(满洲)初起,朝廷求才之法虽不如十科取士之广,而士大夫亦以不知兵为耻……或力能挽强,技能舞剑,无不挟所长,以游于贵人之门……骤猎美官而去……有拳勇之匹夫,而坐索大将。"社会风气使然,造成用高标准看待习武求官之事。 由此可见,许多武侠小说作者选择明朝并非没有原因或道理,这样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充满习武为侠的风气,从士人留下的书信记录都告诉后世,明朝就是这样一个商品城市经济繁荣却又让人不安,才造就侠气纵横的社会。 随机文章地球灭亡后人类去哪,美国NASA发现宜居星球成为人类退路墨西哥最毒的山王蛇,一口毒液令人类30分钟死亡(长相美丽异常歹毒)玄武岩超音速巡航导弹,苏联最强反舰导弹(号称美国航母杀手)宇宙中黑洞是怎么被发现的,黑洞最早是谁提出的(爱因斯坦)宇宙空间是无限的吗,爱因斯坦的理论E=mc^可证明宇宙无限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明朝古代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