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唐玄宗时期,有宫女四万人,这些宫女的来源都有哪些?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中国古代后宫制度源远流长,后宫妇女人数众多,汉魏时期已然。到了唐朝,宫女人数也不少,太宗时期,据李百药《请放宫人封事》,“窃闻大安宫及掖庭内,无用宫人动有数万”。这仅仅是长安宫廷的人数,还不包括洛阳宫殿内的宫女。到了玄宗时期,宫女就更多了,《新唐书》称:“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数量之多,实属惊人。那么这么多的宫女,她们是如何进入宫廷的呢?
采选
采选是唐代宫女的基本来源。采选对象主要是民间容貌秀丽、素质上乘的“良家女”。这种制度形成于东汉时期。据《后汉书·皇后纪》,每年农历八月,朝廷会派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带领精通相术之人,一起到洛阳乡间,选择姿色秀丽,相貌端庄,且年龄在13岁以上20岁以下的女孩,“载还后宫”,然后再从中择优进荐给帝王。由于八月初是朝廷征收算赋(一种人头税)的日子,所以也叫“八月筭人”。这一制度为后世继承。
不过在唐初,却并非如此。贞观十三年(639)二月十五日,尚书省经过讨论,认为近代以来,后宫宫女的来源,要么是“微贱之族”,或是“刑戮之家”,她们“怨愤充积”,入侍宫闱极不合适,建议选取有才行的“良家”女充任。太宗采纳这一建议,贞观十七年(643)冬十一月,“敕选良家女以实东宫”,并说:“吾不欲使子孙生于微贱耳。”

从此之后,唐朝便沿用此制度。到了唐玄宗时期,因天下太平无事,皇帝渐趋于奢侈享乐,每年都会派宦官到各地采选天下美女,以充后宫,称为“花鸟使”。
“花鸟使”因为是替皇帝办事,可以随意出入士民百姓之家,闺闱女眷不许回避,看见漂亮的女孩,便直接纳入宫廷。所以采选对于百姓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被选中的女孩无不哭天喊地,呼爹唤娘,所谓“侯门一入深如海”,骨肉分离几无再见之日。虽然有机会得到皇帝宠幸,不过这种可能却是微乎其微,绝大多数被选入宫中的女孩,一辈子都是使唤婢女。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上阳白发人》写的就是这种情况:
天宝年中花鸟使,撩花狎鸟含春思。满怀墨诏求嫔御,走上高楼半酣醉。醉酣直入卿士家,闺闱不得偷回避。良人顾妾心死别,小女呼爷血垂泪。十中有一得更衣,永配深宫作宫婢。
所以,皇室每次采选,都会引起民怨沸腾。《新唐书·李绛传》:
教坊使称密诏阅良家子及别宅妇人内禁中,京师嚣然。
籍没
所谓籍没,是指犯了重罪或死罪的人,家属子女受到株连,被收入后宫充当奴婢的一种制度。罪犯家眷配没于掖庭,早在《周礼》中便已经有了记载,唐代沿袭前朝的做法,也实行籍没制度。
最有名例子当属上官婉儿。他爷爷因建议高宗废掉皇后武则天,结果事情泄露,被武则天杀死,并“籍没其家”,襁褓中的上官婉儿与母亲一起被收入后宫。婉儿成人之后才学出众,明习吏事参与政令,深为武后、中宗所器重,显赫两朝,中宗拜为昭容。
再如肃宗的皇后吴氏,也是因父罪没入宫廷。肃宗还是忠王的时候,玄宗见他身边没有侍女,遂听从高力士的建议,“取掖廷衣冠子”三人,赐给肃宗,吴氏就是其一。后来吴氏生下李豫,也就是代宗皇帝。
在很多人的常识中,古代造反要被诛九族,其实在唐代,很多造反者的妻女并不会被杀,而是实行籍没制度。比如德宗兴元元年(784),讨灭叛臣朱泚,妻徐氏没入掖庭。宪宗时,李师道叛乱遭诛,妻魏氏没入掖庭;李师古妻裴氏、女宜娘和李宗奭妻韦氏,“坐李师道族人籍没”。
唐代籍没制度非常严厉,就算是皇族宗室的姬妾,都不能幸免。唐太宗时,庐江王李瑗造反,他本是太宗的叔父,兵败被杀后,姬妾同样被收入后宫。宪宗朝李锜叛乱被平后,家眷被没入宫中,内中便有其爱妾杜秋娘,杜牧《杜秋娘诗》序:“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锜妾。后锜叛灭,籍之入宫。”文宗朝,宰相李训策划“甘露之变”,欲诛杀宦官,结果行动失败。李训的帮手李孝本,出身皇族,一样被杀,两个女儿也被“没入掖廷”。不过这应当属于特殊情况,因为当时已经是宦官掌权了。

进献
所谓进献,是一些人出于某些利益考虑,将女子作为礼物,献给皇帝的一种做法。
唐朝国势强盛,周边小国为取得唐王朝庇佑,常常进献贡品,其中就有女孩。太宗贞观五年(631),新罗“遣使献女乐二人,皆鬒发美色”。玄宗开元中,新罗“献二女”。天宝末年,康居国献“胡旋女”。此类记载还有很多,此不赘述。
唐代公主也爱进献女孩。这种风气大抵是由太平公主带起来的。《通典》说:“往缘太平公主,辄进人入宫,时以事须顺从,未能拒抑。”后来,肃宗女升平公主曾“进女口十五人。”宪宗女太和公主“进马射女子七人、沙陀小儿二人”。可能由于公主进献女孩较为普遍,因此唐敬宗还曾特别下诏,“诏公主、郡主并不得进女口”。
此外,唐代一些臣子也爱进献女子,姑举三例。元和元年(806),韩全义的儿子“进女乐八人”。元和十四年(819),韩弘进“女乐十人”。咸通七年(866),沙州节度使张义潮进“吐蕃女子二人”。这些人的目的,不外乎讨皇帝喜欢,以求加官进爵。

征召
征召指皇帝特别下诏,召某女子入宫,这类女子往往具备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比如大名鼎鼎的宋氏五姐妹(宋若莘、若昭、若伦、若宪、若荀)。这五姐妹出身儒学世家,皆聪慧有才学,有“誓不从人,愿以艺学扬名显亲”的志向。贞元四年(788),德宗召入宫中。历德、顺、宪、穆、敬、文六朝,备受宠信。若莘、若昭及若宪还担任过宫官之任,若昭拜尚宫,宪宗、穆宗、敬宗呼之为先生,六宫嫔媛、诸王、公主、驸马皆师之,“为之致敬”。若莘卒赠河南郡君,若昭受封梁国夫人。窦常《过宋氏五女旧居》:“谢庭风韵婕妤才,天纵斯文去不回。”称她们有谢道韫和班婕妤的才学。
代宗时的张红红,本来是一个卖唱的乞丐,后来被将军韦青纳为妾。因为她歌唱的好,名声都传到皇帝耳朵里去了,皇帝于是下诏,“召入宜春院”,宠泽隆异,在宫中被称为“记曲娘子”。

总的来说,唐朝宫女的来源,采选是最主要的方式,而籍没入宫者次之。但不论哪种方式,入宫的女孩大多情非得已,因为入宫基本等于与亲人、与整个社会隔绝,而得到帝王眷顾的机会少之又少,正如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云: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唐朝灭了突厥和高句丽,为什么灭不了吐蕃?
中国历朝历代中,唐王朝是公认实力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唐帝国军锋鼎盛,战力强横,在对外战争中大多数时候处于强势地位,其领土在鼎盛时期达到1230多万平方公里,是王朝疆域的最顶峰。就连强大的和东北亚的霸主高句丽,也在与多年来的纠缠中先后被灭掉,可见它实力之强大。 然而,就在唐朝横扫周边诸国时,却遇到了一个强劲的敌人吐蕃,两国之间时和时战,直到唐朝灭国,都没能奈何得了吐蕃。为什么实力如此强大,连突厥和高句丽都不是对手的唐朝,奈何不了吐蕃呢?事实上,当时吐蕃的强大,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而它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当时的吐蕃遇到了以下几方面走向强大的因素。 一、远比现在湿润的气候条件 唐朝时的青藏高原,远不像如今这样千里荒芜,渺无人烟。当时高原地区气候温润,优良的气候条件促成了青藏高原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业大发展。而吐蕃王朝的发祥地山南雅砻河谷,更是高原上少有的水草丰美的富饶之地。 除此之外,藏北的广袤草原,又为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牛羊、战以从这里获得。以上这些,都成为吐蕃王朝强大的物资支撑。 二、大一统政权凝聚成的强大实力 唐朝以前,青藏高原上还是各种势力纷争不断的混乱状态,这种情况在其杰出君主松赞干布继位后得到了彻底的扭转。松赞干布虽然只活了33岁就英年早逝,却完成了基本统一吐蕃各部的伟业,奠定了吐蕃强大的根基。 按照历史发展的规律,绝大多数新生的统一政权,都有着极高的凝聚力,这使得它对外显示出强大的实力。唐朝时期的吐蕃,便遇到了这一发展黄金期,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三、新技术的不断涌入 吐蕃完成统一的同时,眼界也不断变得开阔,历代赞普都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虽然技术最先进的唐朝禁止向外输出技术,但是当时吐蕃人另辟蹊径,从中亚和印度人那里掌握了炼铁,冶炼等很多先进技术,这些都促进了军事力量的强盛。 当然了,即使如此,吐蕃在唐朝末期,军事装备上面仍然“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趋敏”。但是至少在最短板的技术层面,它与唐朝缩小了差距。这对于吐蕃的强大,已经足够了。 四、庞大的军力储备 由于农牧业的大发展,当时的吐蕃能够养活足够多的人口。最鼎盛时期,吐蕃人达到了300多万,如果加上其控制地区的其他民族,竟然有近千万的人口。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大国,要知道,唐太宗贞观年间,因为之前数百年的战乱,全国人口才恢复到1500多万。 庞大的人口为吐蕃提供了足够多的军力储备,能够应付源源不断的战争消耗。史料记载中,吐蕃人多次进扰唐朝,军队能够有40万之巨。要知道,那可是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当时军队能够有如此数量,已经非常恐怖了。 正是以上这些条件,让吐蕃在有唐一代,都是西部的一大威胁,它也是唐朝三百年来,少有的难以攻灭的势力之一,足见其实力之强大和难缠的程度。 随机文章中古欧洲有名的骑士有哪些?中国发现200米巨蟒,苏联生化试验导致巨蟒变异长大十几倍(假新闻)揭秘甘肃天水文物大案,盗墓贼售卖文物时被抓获(100万元卖到国外)毕达哥拉斯定理是什么,其实就是勾股定理/中国商朝早有人提出揭秘越战中的美莱村惨案,美国士兵无情屠杀村民504人(不留活口)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他是唐朝的皇太子,为什么将父亲软禁起来?
权力在古今都是不少人垂涎的东西,尤其是思想封闭的古代,想让某个人死,即使不叫人杀死他,也会有人代劳,从这展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故而一扯上皇位,每个王朝皆有因为它而死的人,特别是在人们眼中的盛世大唐,正是太宗李世民起的好头,以至于后面的子弟,为夺位不惜杀害亲人,连他儿子也想效仿。而在这一朝,也出了位不学好的皇太子,他便是,作为玄宗的长子,又是国家的储君,按理来说玄宗,便是他当皇帝,为何李亨要趁国乱世夺权? 说起李亨,就不得不了他父亲玄宗皇帝,也是人们口中的李隆基,年少有为长得还英武,父亲还是他发动政变拥立的,之后又与姑姑争权,结果在其中,李旦直接提前退休,把皇位让给儿子。李隆基的确是个英明之主,年轻时携手大臣们,开创了有名的,使大唐的国力再上升一个层次,但他晚年开始昏聩,尤其重新,导致的爆发。太子李亨便是在这场混乱中即位,他算比较得人心的。 因为当时安禄山的缘故,使得玄宗民心尽失,故而在李亨即位时,得到朝中大臣以及百姓的认可,并且他也参与平息战乱的事情中。李亨一开始并非太子,当时东宫的主人是,后来李瑛被诬陷致死,导致储君位置空虚下来,玄宗找来相问,到底是立哪个儿子才好,李林甫极力的推荐,因为李瑁的母亲,便是的武惠妃,她也是因为争储的事,才选择把李瑛杀死。玄宗虽然宠爱她,但考虑到了王朝的稳定。 同时也知道李林甫与走的近,于是把李亨立为新的储君,其实这个决定对于李亨来说,是幸运也是不幸,毕竟是个人都想当太子,但当了太子后,李亨便要面对许多政治敌人,首当其冲的便是武氏与李林甫,要知道李林甫可是朝中宰相,官职权力十分大,因此朝中出现两大派系,一以李林甫为首的反对官员,另一方便是太子党,那时太子党人员真是少的可怜。在大臣与儿子互相针锋相对时,玄宗谁也不帮,任由他们发展下去。 其实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不想看到哪一方的势力过大,李亨在长达八年的政治较量中,性格也发生一些改变,虽然李林甫暂时威胁不了自己,但他也害怕玄宗会随时废掉他。李林甫在朝堂上利用职权,经常打压太子李亨,还把太子的盟友韦坚一并拉下马,此后李亨又遭受两次大案,两任妻子在之中死亡,他的精神也受到极大刺激,在玄宗安排下,李亨第三次娶妻,对方是为很有背景的女子,但李亨却再也放不下心。 751年,权相李林甫去世,自此李亨少了位强大的政治对手,但也不是什么好人,他因为杨玉环的关系入朝为官,什么才能也没有,就能当一个国家的宰相,李亨对他甚是厌恶。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李亨终于掌握政治主动权,当时长安被安史大军攻破,玄宗带人往四川跑,途中就发生了兵变。这场兵变仔细看来,其中也有李亨的影子,玄宗还没跑出长安时,他就曾派人联络陈玄礼,两人密谋在路上杀死杨国忠。 他先是在军队中煽起将士的不满,把罪名全部往几个人头上按,杨国忠可没有兵权,所以根本反抗不了,杨家人在路上全部被杀死,另一方面李亨安排人把玄宗送去四川,自己趁机掌得军政大权,随即在灵武称帝,史称,并且把玄宗尊为太上皇。之后李亨带领大军平息叛乱,大唐又恢复昔日和平。当初李亨也是匆匆即位,但他可不会把皇位还回去,当年玄宗对他并不好,李林甫针对他时,玄宗只是在一旁冷眼观看,并没有去帮助他。 因此李亨对于这个父亲,自然也谈不上尊敬,收复长安后把让人把玄宗送回来,但不让他住进昔日寝宫,而是把玄宗安排在小偏殿里囚禁,不许任何人去看望他,直到玄宗驾崩。李亨虽有篡位之举,但史学家给他评价还不错,因为那时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故而即位时也得到多方支持,他是一位乱世太子,同时经历开元与安史之乱,又遭遇宰相后妃的打压,可以说过的十分艰难。 随机文章杨广弑父夺位:只是因为杨广想得到后宫妃子陈氏?英军发现12个英国不明飞行物,国防部认为是孔明灯什么是新72法则,最简单的计算本金翻倍的方法(投资必备)指南针为什么不叫指北针,中国以南方为尊/避开北极星的定位未确认生物之猛犸鱼,战斗力与两头虎鲸相当/鼻子像猛犸尾巴像虾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