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娥传 杨娼传 非烟传
谢小娥传 (李公佐撰)
小娥姓谢氏,豫章人,估客女也。生八岁丧母,嫁历阳侠士段居贞。居贞负气重义,交游豪俊。小娥父畜巨产,隐名商贾间,常与段婿同舟货,往来江湖。时小娥年十四,始及笄,父与夫俱为盗所杀,尽掠金帛。段之弟兄,谢之生侄,与僮仆辈数十悉沉于江。小娥亦伤胸折足,漂流水中,为他船所获。经夕而活。因流转乞食至上元县,依妙果寺尼净悟之室。初父之死也,小娥梦父谓曰:“杀我者,车中猴,门东草。”又数日,复梦其夫谓曰:“杀我者,禾中走,一日夫。”小娥不自解悟,常书此语,广求智者辨之,历年不能得。至元和八年春,余罢江西从事,扁舟东下,淹泊建业。登瓦官寺阁,有僧齐物者,重贤好学,与余善,因告余曰:“有孀妇名小娥者,每来寺中,示我十二字谜语,某不能辨。”余遂请齐公书于纸,乃凭槛书空,凝思默虑,坐客未倦,了悟其文。令寺童疾召小娥前至,询访其由。小娥呜咽良久,乃曰:“我父及夫,皆为贼所杀。迩后尝梦父告曰:“杀我者车中猴,门东草。'又梦夫告曰:'杀我者,禾中走,一日夫。'岁久无人悟之。”余曰:“若然者,吾审详矣,杀汝父是申兰,杀汝夫是申春。且“车中猴”,“车”字,去上下各一画,是“申”字,又申属猴,故曰“车中猴”;“草”下有“门”,“门”中有“东”,乃“兰”字也;又“禾中走”,是穿田过,亦是“申”字也。“一日夫”者,“夫”上更一画,下有日,是“春”字也。杀汝父是申兰,杀汝夫是申春,足可明矣。”小娥恸哭再拜,书“申兰、申春”四字于衣中,誓将访杀二贼,以复其冤。娥因问余姓氏官族,垂涕而去。尔后小娥便为男子服,佣保于江湖间,岁余,至浔阳郡,见竹户上有纸牓子,云召佣者。小娥乃应召诣门,问其主,乃申兰也。兰引归,娥心愤貌顺,在兰左右,甚见亲爱。
金帛出入之数,无不委娥。已二岁余,竟不知娥之女人也。先是谢氏之金宝锦绣,衣物器具,悉掠在兰家。小娥每执旧物,未尝不暗泣移时。兰与春,宗昆弟也,时春一家住大江北独树浦,与兰往来密洽。兰与春同去经月,多获财帛而归。每留娥与兰妻(“妻”原作“宴”,据许本改。)兰(陈校本“兰”作“染”。)氏同守家室,酒肉衣服,给娥甚丰。或一日,春携文鲤兼酒诣兰,娥私叹曰:“李君精悟玄鉴,皆符梦言,此乃天启其心,志将就矣。”是夕,兰与春会,群贼毕至,酣饮。暨诸凶既去,春沉醉,卧于内室,兰亦露寝于庭。小娥潜锁春于内,抽佩刀,先断兰首,呼号邻人并至。春擒于内,兰死于外,获赃收货,数至千万。初,兰、春有党数十,暗记其名,悉擒就戮。时浔阳太守张公,善娥节(“娥节”二字原空缺,据陈校本补。)行,为具其事上(“为具其事上”五字原空缺,据黄本补。)旌表,乃得免死。时元和十二年夏岁也。复父夫之仇毕,归本里,见亲属。里中豪族争求聘,娥誓心不嫁,遂剪发披褐,访道于牛头山,师事大士尼蒋(“蒋”原作“将”,据陈校本改。)律师。娥志坚行苦,霜春雨薪,不倦筋力。十三年四月,始受具戒于泗州开元寺,竟以小娥为法号,不忘本也。其年夏月,余始归长安,途经泗滨,过善义寺,谒大德尼令操。见新戒(“见新戒”原作“戒新见”,据陈校本改。)者数十,净发鲜帔,威仪雍容,列侍师之左右。中有一尼问师曰:“此官岂非洪州李判官二十三郎者乎?”师曰:“然”。曰:“使我获报家仇,得雪冤耻,是判官恩德也”。顾余悲泣。余不之识,询访其由。娥对曰:“某名小娥,顷乞食孀妇也。判官时为辨申兰、申春二贼名字,岂不忆念乎?”余曰:“初不相记,今即悟也。”娥因泣。具写记申兰、申春,复父夫之仇,志愿粗(“粗”原作“相”,据陈校本改。)毕,经营终始艰苦之状。小娥又谓余曰:“报判官恩,当有日矣,岂徒然哉。”嗟乎!余能辨二盗之姓名,小娥又能竟复父夫之仇冤,神道不昧,昭然可知。小娥厚貌深辞,聪敏端特,炼指跛足,誓求真如。爰自入道,衣无絮帛,斋无盐酪;非律仪禅理,口无所言。后数日,告我归牛头山。扁舟泛淮,云游南国,不复再遇。君子曰:誓志不舍,复父夫之仇,节也;佣保杂处,不知女人,贞也。女子之行,唯贞与节,能终始全之而已,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乱常之心,足以观天下贞夫孝妇之节。余备详前事,发明隐文,暗与冥会,符于人心。知善不录,非《春秋》之义也,故作传以旌美之。
杨娼传 (房千里撰)

杨娼者,长安里中之殊色也。态度甚都,复以冶容自喜。王公钜人享客,竞邀致席上,虽不饮者,必为之引满尽欢。长安诸儿一造其室,殆至亡生破产而不悔。由是娼之名冠诸籍中,大售于时矣。岭南帅甲,贵游子也。妻本戚里女,遇帅甚悍。先约,设有异志者,当取死白刃下。帅幼贵,喜淫,内苦其妻,莫之措意。乃阴出重赂,削去娼之籍,而挈之南海,馆之他舍。公余而同,夕隐而归。娼有慧姓,事帅尤谨。平居以女职自守,非其理,不妄发。复厚帅之左右,咸能得其欢心。故帅益嬖之。会间岁,帅得病,且不起。思一见娼,而惮其妻。帅素与监军使厚,密遣导意,使为方略。监军乃绐其妻曰:“将军病甚,思得善奉侍煎调者视之,瘳当速矣。某有善婢,久给事贵室,动得人意。请夫人听以婢安将军四体,如何?”妻曰:“中贵人信人也,果然。于吾无苦耳,可促召婢来。”监军即命娼冒为婢以见帅,计未行而事泄,帅之妻乃拥健婢数十,列白挺,炽膏镬于廷而伺之矣。须其至,当投之沸鬲。帅闻而大恐,促命止娼之至。且曰:“此自我意,几累于渠。今幸吾之未死也,必使脱其虎喙,不然,且无及矣。”乃大遗其奇宝,命家僮傍轻舠。卫娼北归,自是帅之愤益深,不逾旬而物故。娼之行适及洪矣,问至,娼乃尽返帅之赂,设位而哭曰:“将军由妾而死,将军且死,妾安用生为?妾岂孤将军者耶?”即撤奠而死之。夫娼以色事人者也,非其利则不合矣。而杨能报帅以死,义也;却帅之赂,廉也。虽为娼,差足多乎!
非烟传 (皇甫枚撰)
临淮武公业,咸通中,任河南府功曹参军。爱妾曰非烟,姓步氏,容止纤丽,若不胜绮罗;善秦声,好文笔,尤工击瓯,其韵与丝竹合。公业甚嬖之。其比邻天水赵氏第也,亦衣缨之族,不能斥言。其子曰象,秀端有文,才弱冠矣,时方居丧礼。忽一日,于南垣隙中,窥见非烟,神气俱丧,废食忘寐。乃厚赂公业之阍,以情告之。阍有难色,复为厚利所动,乃令其妻伺非烟间处,具以象意言焉。非烟闻之,但含笑凝睇而不答。门媪尽以语象,象发狂心荡,不知所持,乃取薛涛笺,题绝句曰:“一睹倾城貌,尘心只自猜。不随萧史去,拟学阿兰来。”以所题密缄之,祈门媪达非烟。烟读毕,吁嗟良久,谓媪曰:“我亦曾窥见赵郎,大好才貌。此生薄福,不得当之。”盖鄙武生麄悍,非良配耳。乃复酬篇,写于金凤笺曰:“绿惨双娥不自持,只缘幽恨在新诗。郎心应似琴心怨,脉脉春情更拟谁?”封付门媪,令遗象。象启缄,吟讽数四,拊掌喜曰:“吾事谐矣。”又以剡溪玉叶纸,赋诗以谢曰:“珍重佳人赠好音,彩笺芳翰两情深。薄于蝉翼难供恨,密似蝇头未写心。疑是落花迷碧洞,只思轻雨洒幽襟。百回消息千回梦,裁作长谣寄绿琴。”诗去旬日,门媪不复来,象忧恐事泄,或非烟追悔。春夕,于前庭独坐,赋诗曰:“绿暗红藏起暝烟,独将幽恨小庭前。沉沉良夜与谁语,星隔银河月半天。”明日,晨起吟际,而门媪来传非烟语曰:“勿讶旬日无信,盖以微有不安。”因授象以连蝉锦香囊,并碧苔笺诗曰:“无力严妆倚绣栊,暗题蝉锦思难穷。近来嬴得伤春病,柳弱花欹怯晓风。”象结锦囊于怀,细读小简,又恐烟幽思增疾,乃剪乌丝阑为回简曰:“春日迟迟,人心悄悄,自因窥觏,长役梦魂。虽羽驾尘襟,难于会合;而丹诚皎日,誓以周旋。况又闻乘春多感,芳履违和。耗冰雪之妍姿,郁蕙兰之佳气,忧抑之极,恨不翻飞;企望宽情,无至憔悴。莫孤短韵,宁爽后期;恍惚寸心,书岂能尽?兼持菲什,仰继华藊。诗曰:见说伤情为见春,想封蝉锦绿蛾颦。叩头为报烟卿道。第一风流最损人。”门媪既得回简,径赍诣烟阁中。武生为府掾属,公务繁夥,或数夜一直,或竟日不归。是时适值生入府曹,烟拆书,得以款曲寻绎,既而长太息曰:“丈夫之志,女子之心,情契魂交,视远如近也。”于是阖户垂幌,为书曰:“下妾不幸,垂髫而孤。中间为媒妁所欺,遂匹合于琐类。

每至清风朗月,移玉柱(“柱”原作“桂”,据陈校本改。)以增怀;秋帐冬釭,泛金徽而寄恨。岂期公子,忽贻好音,发华缄而思飞,讽丽句而目断。所恨洛川波隔,贾午墙高,联云不及于秦台,荐梦尚遥于楚岫。犹望天从素恳,神假微机,一拜清光,九殒无恨。兼题短什,用寄幽怀。诗曰:“画檐春燕须同宿,洛浦双鸳肯独飞。长恨桃源诸女伴,等闲花里送郎归。”封讫,召门妪,令达于象。象览书及诗,以烟意稍切,喜不自持,但静室焚香,虔祷以俟息。一日将夕,门妪促步而至,笑且拜曰:“赵郎愿见神仙否?”象惊,连问之。传烟语曰:“今夜功曹直府,可谓良时。妾家后庭,郎君之前垣也。若不逾惠好,专望来仪。方寸万重,悉俟晤语。”既曛黑,象乃跻梯而登,烟已令重榻于下。既下,见烟靓妆盛服,立于花下。拜讫,俱以喜极不能言,乃相携自后门入堂中。遂背釭解幌,尽缱绻之意焉。及晓钟初动,复送象于垣下。烟执象泣曰:“今日相遇,乃前生因缘耳,勿谓妾无玉洁松贞之志,放荡如斯。直以郎之风调,不能自顾,愿深鉴之。”象曰:“挹希世之貌,见出人之心,已誓幽庸,永奉欢狎。”言讫,象逾垣而归。明日,托门媪赠烟诗曰:“十洞三清虽路阻,有心还得傍瑶台。瑞香风引思深夜,知是蕊宫仙驭来。”烟览诗微笑,因复赠象诗曰:“相思只怕不相识,相见还愁却别君。愿得化为松下鹤,一双飞去入行云。”封付门媪,仍令语象曰:“赖妾有小小篇咏,不然,君作几许大才面目。”兹不盈旬,常得一期于后庭。展微密之思,罄宿昔之心,以为鬼神不知,天人相助。或景物寓目,歌咏寄情,来住频繁,不能悉载。如是者周岁。无何,烟数以细过挞其女奴,奴阴衔之,乘间尽以告公业。公业曰:“汝慎言,我当伺察之。”后至直日,乃伪陈状请假。迨夕,如常入直,遂潜于里门。街鼓既作,匍伏而归。循墙至后庭,见烟方倚户微吟,象则据垣斜睇。公业不胜其忿,挺前欲擒,象觉跳去,业搏之,得其半襦。乃入室,呼烟诘之。烟色动声战,而不以实告。公业愈怒,缚之大柱,鞭楚血流。但云:“生得相亲,死亦何恨!”深夜,公业怠而假寐。烟呼其所爱女仆曰:“与我一杯水。”水至,饮尽而绝。公业起,将复笞之,已死矣。乃解缚举置阁中,连呼之,声言烟暴疾致殒。后数日,窆于北邙,而里巷间皆知其强死矣。象因变服易名,远窜江浙间。洛阳才士有崔李二生,常与武掾游处,崔赋诗末句云:“恰似传花人饮散,空床抛下最繁枝。”其夕,梦烟谢曰:“妾貌虽不迨桃李,而零落过之。捧君佳什,愧仰无已。”李生诗末句云:“艳魄香魂如有在,还应羞见坠楼人。”其夕,梦烟戟(“戟”原作“战”,据明抄本改。)手而言曰:“士有百行,君得全乎?何至矜片言苦相诋斥?当屈君于地下面证之。”数日,李生卒,时人异焉。
每个朝代都有削藩,为什么到了宋朝就没有这个情况出现了
让皇室子弟领兵,从来没有什么好结果,基本上都是导致兄弟阋墙,手足相残。 初期的时候,还有一些分封的异侯王存在,为了掺沙子,在这些诸侯王周围分封了一些自己的兄弟子侄为诸侯王,进行控制。还有一些朝廷当时无法直接有效控制的地区,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为诸侯王。 刘邦的本意当然是认为,在这种比较混乱的时候,自己的兄弟子侄有血缘关系,是最值得信任的,要比那些还没有血缘关系的诸侯王更可靠,有利于朝廷控制这些地区。换句话说,就是中央集权管不到的地方,用血缘关系来提高忠诚度,增强控制力。 第一代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但是经过两三代人,问题就开始出来了。分封的第一代宗室子弟除了血缘上比较近,还曾经有过一起生活的经历,也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相互之间也比较了解和信任,所以还不太容易出现叛乱。 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情况就变了。首先是血缘上就远了,以前一奶同胞的兄弟,现在只是堂兄弟了。其次是各自都是在各自的封地长大的,没有一起生活朝夕相处形成的感情基础,相互之间也不信任,对继位的和诸侯王来说,那些遥远的堂兄弟还不如自己身边的大臣可靠。 更重要的是第三点,经过之前的积累,朝廷已经有能力对这些地方直接进行控制,不需要通过诸侯王来控制了。而诸侯王经过之前第一代人的积累,在自己的封地上也形成了固定的既得利益,谁都不愿意轻而易举的放弃,这就是直接的利益冲突了。 所以,时期,这些宗室诸侯王对朝廷来说,是需要依赖的力量。到了时期,一开始汉文帝入朝继位时还很怕功臣集团,就是因为有宗室诸侯在外面夹辅王室,他才能安心的在长安当皇帝。这时候的总是诸侯也还是在发挥正面作用。 但等到汉文帝逐步把功臣集团打压下去之后,已经完全控制了长安的局面,要考虑的就不是自己的安全问题了,而是能否把诸侯王控制的地盘也纳入朝廷的直接控制范围。但这时候朝廷的实力还达不到,所以刘濞颉抗朝廷,汉文帝也还是忍让。 到了的时候,朝廷已经不存在能够威胁到皇权的力量,就开始考虑逐步加强对地方上的控制的问题。被杀之前之所以受到汉景帝的很大信任,就是因为他一直在为景帝削藩出主意,这是景帝最想做的事。从这个角度说,也可以说是景帝削藩逼出来的。 七国之乱之所以能够发生,就是因为这些宗室诸侯王在地方上是完全自主的,朝廷除了进行一些政治上的监视和控制之外,各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上完全是自己说了算,政治、经济都是自己控制的,并且有自己的军队,战时还可以征发自己国内的老百军。 西晋是第二个让总是诸侯王领兵的失败例子。 在时期,独挡方面的将领基本上都是他的宗族子弟,比如、,到时期主要也还是、曹休、,曹操临死前甚至有意让他的儿子镇守关中。曹操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这时候对其他人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所以对自己的宗族子弟更加信任,让他们独立领兵镇守一方。 曹操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世家大族已经完全不把自己和国家利益捆绑在一起了,而是有自己独立的利益诉求,经常把家族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所以,曹操任用宗族子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到了曹丕去世之后,对自己的兄弟子侄严密控制,逐步崛起,最后果然是司马懿篡夺了曹魏的皇权。 在之后,司马懿吸取曹魏防范宗室过严导致皇权旁落的教训,就开始用他的兄弟子侄掌握兵权,他的几个儿子也都镇守地方,握有兵权。除了他的两个儿子和先后掌权之外,他的其他几个儿子也都分别掌握兵权,比如琅琊王司马伷,他的侄儿司马望,在西晋建国之前,就已经在地方上掌握兵权了。 之后,分封宗室,而且很多宗室都带有将军军号,征镇安平都有,。这是为了防范当时的世家大族像司马懿一样篡夺皇权,夹辅王室,但结果是在中央出了问题,朝廷的权力斗争最后发展到征召外地的宗王率兵进京解决,从而演变成了,一直到西晋在中走向灭亡。 南朝时期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为了防止世家大族威胁皇权,各朝都分封宗室为诸侯王,领兵镇守地方,作为朝廷的声援。但在皇权继承交替之际,就容易出现宗王直接率兵进攻都城,取代皇帝的情况。当然,在南朝也出现了一些朝廷混乱的时候,宗王率兵平叛,延续国祚的情况,比如之乱后,死去,梁元帝就率兵平定了叛乱,继位为梁元帝。 初期也大量存在类似的情况,一些宗室王侯在地方上拥有兵权,但结果同样是出现了骨肉相残的情况,唐太宗时期,就出现了自己的亲儿子率兵叛乱的事情。但在篡夺皇权的时候,一些宗室诸侯王也能起兵反抗。一直到后,还曾试图让他的兄弟子侄率兵镇守地方,平定叛乱,但很快都被肃宗压下去了。 五代时期的情况更加糟糕,因为五代时期政治混乱,传统的伦理纲常已经难以维持正常的君臣关系,所以出现了大量的义子,但最后却出现了亲儿子继位后,被干儿子起兵夺权的情况。比如庄宗是的亲儿子,但最后起兵反对他的是李克用的干儿子,也就是。 建立之初,人心还没稳定下来,对自己的亲弟弟也是委以重任的,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他死后,被亲弟弟夺取了帝位,他的两个儿子反倒没什么好结果。登基后,才开始改变之前厚待宗室的政策,对宗室进行严格的控制和防范,宗室不仅不能掌兵,而且不能担任实际职务,也没有封地,即便是以宗王的名义之藩,实际上也是流放,并没有什么实权。 到了初期,也大量分封自己的子弟为诸侯王,镇守地方,并以护卫的名义给以一定数量的兵权,并且沿边的秦王、晋王、燕王和宁王都有带兵出征的经验。结果又把之前各朝代的历史又重演了一遍。建文帝继位以后,试图削藩,却被燕王打败。而朱棣当皇帝后,逐步废除了宗王的兵权,把在各地的宗王变成了圈禁。 随机文章美国三叉戟洲际导弹,4000万美元一枚可摧毁任何导弹发射井滚筒洗衣机羽绒服爆炸,别担心/专家教你怎么避免危险水星和金星哪个温度高,金星水星表面温度是多少(金星温度更高)传闻千年女尸复活走出古墓,开口说话吓晕专家/10小时候再次去世民国第一欲女余美颜,4年玩弄3000多男人/酒店裸睡纵欲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上的宋徽宗是宋朝第几位帝王,他是个怎么样的帝王?
历史上的 历史上的宋徽宗是第八个,他是艺术家皇帝,不爱江山,酷爱书画。在中国的历史上,历代学者对宋徽宗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政坛上的人对宋徽宗的评价是无能的亡国之君,而在文坛之上他则是一位一流的书法大师,他的“瘦金体”与“花鸟画”受到各朝各代的文人的推崇模仿。 宋徽宗在执政上最大的错误就是特别相信,他几乎是将蔡京当做自已的偶像来看待的。他并不是不聪明,在文坛上能有如此高的建树的人,智商绝对是正常值水平以上。他对蔡京的崇拜就像是现在某的“死忠粉”一样,偶像做什么都是好的都是对的,所以他对蔡京的视而不见。正是他的这种行为,使得以蔡京为首的行事猖獗,导致民不聊生,百姓策反,最后在之乱中丢失了国家的主权。 他原本就不想当皇帝,但是在受当时儒家的“正统说”的影响下,皇位是父死子承、兄终弟继的。明明想要在江湖上过着逍遥自在,且听风月的生活,却在宫城内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他的内心其实是抵触的。既然做了这个皇帝,他索性利用皇权之便,发展他的爱好,他广泛收集民间书画,并且还在全国内推行他的字体,鼓励文人进行书画创作,这也是为什么北宋时期的书法绘画是整个古代中国的巅峰之期。 宋徽宗兄弟 宋徽宗是的第十一子,他既不是皇后嫡出的皇子,也不是长子,而且还有那么多的兄弟,按理来说皇位与他应是毫无关系的。然而他的哥哥却意外去世了,且膝下无子,当时掌握北宋军权的向就以他“文采风流”而扶持他成为北宋的第八位君主。 宋哲宗与宋徽宗有着很深的兄弟之情,在宋神宗的这么多的儿子之中,他们兄弟俩的感情是最好的。赵煦是北宋的第七位皇帝,他10岁登基为帝,由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从公元1085年到公元1093年高太皇太后去世,已经成年的宋哲宗才自己掌控朝堂。之前受太皇太后的压制太深,使得他像是一个傀儡。他按照高太皇太后的安排学习经史典籍,意图将宋哲宗身上的锐意进取的锋芒抹去,而使他成为一个恪守祖法,听她话的皇帝。他就像是北宋王朝的一个影子皇帝,看似高高在上,其实一点权利和自由都没能,所以他的内心是有恨的。因此他自从掌权以来,便阔斧地整顿朝堂,将在高太皇太后执政时期受到重用的保守派臣子,全都降职贬谪。 反之用革新派,重用当初被保守派压制的臣子,恢复变法中的各项税法制度。虽然他有反叛的心思在,但是他的举措的确是使当时内患很严重的朝廷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他变革的步伐太快,动静太大,保守派与革新派之间的矛盾被更加的放大,造成了朝廷的动荡,国事政局不安稳。他在位仅仅只有15年,真正掌权的时间只有7年,但就在这短短七年之内,他将宋朝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宋徽宗宋高宗 宋徽宗宋钦宗,虽然出身尊贵,但偏偏遇到金人入侵,徽宗钦宗做了阶下囚被软禁;而此时宋高宗却自立,做了南宋开国皇帝。可能赵佶赵桓父子会想着同人不同命吧。 宋徽宗赵佶,生于公元1082年。可以说他是一个昏庸无能,却有极高的艺术造诣的皇帝。公元1100年登基称帝,次年将年号改为“建中靖国”。提起宋徽宗,不得不提他沉迷美色的风流韵事。当时只要稍有些姿色与才情的女会将其收进自己的后宫。靖康之难时,简单统计了一下,有封号的妃嫔女官有143人,无封号的竟然有504个。但徽宗除了迷恋美色外,还有一点不得不说,那就是赵佶自创的字体“瘦金体”深受书法家的青睐,而他的花鸟画也自成一派为“院体”。 宋钦宗,也就是赵桓,宋朝的第九位皇帝。生于1100年,即元符三年。他是宋徽宗赵佶的长子,于公元1125年即位,将年号改为靖康,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14个月。赵桓可以说是历史上较为有名的懦弱无能,就是因为他听信了奸臣的谗言,撤免了,向金国求和。而金国则在公元1127年,也就是靖康二年围攻燕京,历史上称“靖康之变”。宋钦宗赵桓无力对抗金兵,最终被当作俘虏,贬为庶人。至此,北宋灭亡。虽然往日尊贵的皇帝被沦为阶下囚令人同情,但造成这一切的推手就是宋钦宗与宋徽宗父子。公元1135年,宋徽宗逝世。 宋高宗,也就是,在发生靖康之难后,他侥幸逃回都城,做了南宋开国皇帝。甚至是等到宋钦宗的死讯传到南宋时,他还表现出放下心来的喜悦。在位期间,由于金朝的压迫。他迫于形势任用、等人一同抗金,但最后还是将岳飞处死。除了这些国事,还有赵构的书法值得提一提,他精通书法,落笔有神流畅,有草书《洛神赋》流传下来。 宋徽宗 为什么要将宋仁宗和宋徽宗放在一起说?这二人到底有什么联系?按照辈分来算,宋仁宗该是宋徽宗爷爷的堂叔,但二者在历史口碑上真得是天壤之别。 宋仁宗,大宋王朝史上的第四位皇帝,出生于公元1010年,七年后被立为太子。之后逝世,年仅13岁的赵祯即位,改元天圣。要说这位皇帝,娓娓道来的就是天性待人宽厚,喜怒不于言表,且善治国,会用人。宋仁宗是整个大宋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但他似乎有个癖好,就是喜欢改年号,在位时期前后共更改了9次年号。在位四十一年间,对属下宽厚,善于纳谏,在任时期屡次触犯仁宗,赵祯都没有怪罪于他;仁宗让百姓休养生息,一度使得宋朝发展处于顶峰状态,史称“仁宗盛治”。 宋徽宗赵佶,是个令人又爱又恨的皇帝,没有治国之才,却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他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生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于公元1100年登基称帝,次年将年号改为“建中靖国”。在位时期,只能用昏庸无能、沉迷美色形容,但又不能否认他的艺术贡献。“徽宗是个十足的有才之人,但独独不适合做皇帝”,只能说如果他不是出生于皇族,可能他也不会有那些骂名。对于宋徽宗,他的命运也确实有些凄惨,不仅沦为阶下囚,连妻子儿女都成为俘虏,但又不得不说,造成这个结局也是宋徽宗一手造成的。 宋徽宗宋高宗 宋徽宗与宋高宗两人同是宋朝的皇帝,宋徽宗是宋朝的第八任皇帝,而宋高宗是宋朝的第九任皇帝。宋徽宗赵佶与宋高宗赵构两人还是父子关系,宋徽宗赵佶是宋高宗赵构的父亲。 宋徽宗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是宋哲宗的弟弟。赵佶曾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赵佶本来是没有机会可以继承皇位的,但是他的哥哥宋哲宗年纪轻轻在二十三岁时就英年早逝了,并且还没有留下任何子嗣,于是就只能从宋哲宗的弟弟里面挑选继承皇位的人。按照长幼之序,本应是最为年长的大宁郡王赵佖继承皇位,然而因其患有眼疾而与皇位失之交臂,于是最后皇位落到了赵佶身上,总共在位二十五年。 赵佶即位后,成为了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在位期间,赵佶非常热衷于追求奢侈富贵的生活,为此耗费了很多钱财,还曾在南方开采“花石纲”,命人搜寻收集奇花异石送往开封,用来修建装饰自己的园林和宫殿。除此之外,赵佶在位时还重用蔡京、等奸佞之臣,放任他们强收苛捐杂税,加重了百姓们的负担,使得全国各地发生民变。 在赵佶在位期间,还发生了历史上颇为有名的事件——靖康之变。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底,金兵攻破宋朝京都汴京,宋徽宗赵佶和他的儿子赵桓被金帝废为庶民。第二年3月,金帝将宋徽宗、宋钦帝以及后妃、宗室、朝廷官员等数百人当作俘虏,以及众多珍贵的事物押送至北方,至此,北宋灭亡。总的来说,宋徽宗与宋高宗两人都不是优秀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