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被誉为兵仙神帅的韩信为何难及刘邦的帝王之术?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是中国古代兵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兵家四圣”之一,有“兵仙”的称号。韩信一生战功赫赫,对兵家思想的传承也有重要贡献,却敌不过朝堂上的鬼蜮伎俩,结局令人叹息。兵仙神帅韩信为何难及刘邦帝王之术?

u=4282917283,2368011385&fm=26&gp=0.png

韩信,字重言,汉族,淮阴人。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却刻苦读书,熟演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苦于生计无着,于不得已时,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钣,屡屡遭到周围人的岐视和冷遇,受到过市井屠夫的欺凌;也遇到过漂母的同情与救济,经历的道路坎坷曲折。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渡过淮河北上,韩信在此时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项梁战败身死后,继随项羽,但未受项羽重用,只是充当一名执戟卫士。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韩信离楚归汉,依然不被人所知。

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眼看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目仰视,看到了滕公夏侯婴,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掉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再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很是欣赏他,于是进言刘邦。

刘邦只封了韩信做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有了这个官职,韩信接触到了萧何。经过几次交谈后,萧何也向刘邦举荐过韩信,但刘邦当时并没有发现韩信与众不同的地方。应该说萧何确实是具有慧眼识人能力的人,他能在韩信还只是一个普通小官的时候,就能看到韩信的大将之才。

韩信见刘邦不肯重用,决意离汉营而去。丞相萧何素知韩信之才,闻讯即刻骑马苦追,将他劝回,由此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

军中有人向刘邦报告“丞相萧何逃跑了。”刘邦大怒,如失去了左右手。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刘邦,刘邦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刘邦问道:”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刘邦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

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商量了。请大王自己定夺。”

刘邦道:“我当然是要争夺天下了。”萧何道:“大王争夺天下,如果肯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如果不用,他一定还会再次逃跑的。”刘邦道:“我封他做上将。”萧何道:“他不会留下来的。”刘邦想了想,又道:“那么,我拜他为大将军,统帅三军,如何?”萧何道:“那太好了。”

于是刘邦在萧何的建议下,择良日,戒斋沐浴,筑了将台,登坛拜韩信为大将军。刘邦问韩信:“萧丞相几次对我说将军才能非凡,不知有何奇计可以教我?”韩信回答道:“如今和大王争夺天下的,不就是项王么?”刘邦回答:“是。”韩信道:“大王自己认为勇悍精强能不能比上项王?”刘邦摇了摇头,半天道:“不如。”

于是韩信慷慨陈词,说道:“我也以为大王不如项王,可这也正是大王的优势啊!我曾经在项王的部队里呆过,知道项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勇猛无比,一声大吼,千人战栗,然而不能够任用手下的贤能之士,这叫匹夫之勇;

项王见人就恭敬慈爱,见了有生病的人,他总是哭着将自己的饮食分给大家,但如果有人立了功,当封侯爵之位,他就不肯给了,这叫妇人之仁;项王需称霸天下,但是不以关中为都,而选择彭城,这就有违义帝之约,诸侯多有不服之心,项王残暴、天下多怨、百姓多不亲附,只不过仗着武力,已经失去了天下人心。

虽然号称强大,其实不堪一击。大王你只要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勇士,有谁不能被征服?用天下城邑封给功臣,又有谁不会诚心拥护你?以义兵而讨伐诸侯,又有谁不来归服?况且,大王按照当初约定,应该称王关中,如今被逼入汉中,秦民又有谁不恨此事?民心可用,大王只要出兵,定可一战而灭项王,拥有天下。”

于是刘邦大喜,只恨自己得韩信太晚,一切军事,皆交给韩信调变指挥。这一番问答,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汉中对”,又叫“韩信登坛对”。韩信的这番议论,实际上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

u=2029134216,3085677134&fm=26&gp=0_副本.jpg

兵仙神帅韩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汉高祖元年五月,韩信派人修复刘邦进入汉中时烧毁的栈道,迷惑雍王章邯,自己却率军悄悄沿南郑古道东出陈仓,大败章邯军,一举拿下关中地区,使刘邦得以还定三秦。

汉高祖二年二月,韩信引兵出函谷关,将兵锋逼至洛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邛等项羽所属的封国,先后归降。然后再与齐赵联合共谋击楚。四月,大军就已进至楚都彭城。攻势之凌厉,令人赞叹。未曾想到的是刘邦进入彭城后就把防务丢在一边,到处搜寻金银财宝与美女。

正在与齐军鏖战的项羽听说彭城失守,急率三万精骑星夜赶回,一战就将刘邦击败。韩信闻讯即刻赶来收集溃败的部队,和刘邦在洛阳地区会师,又成功地进行了阻击战,在京县、索亭之间把楚军打得大败,使项羽西进的兵锋顿挫。战线最后在荥阳稳定了下来。

刘邦兵败彭城,齐、赵、魏等又重新倒戈向楚。八月,刘邦封韩信为左丞相,领兵攻魏。魏王豹陈重兵于黄河东岸的蒲坂,韩信针对魏军部署,将大量船只集中在蒲坂对面,佯作正面渡河之势,而伏兵却从夏阳暗用木框架绑扎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奇袭安邑,突然出现在魏军背后,大破魏军,俘获魏王豹。平定了魏国,改魏为河东郡。

汉高祖三年九月,刘邦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师于荥阳”,对楚实施战略包围的建议。刘邦在坚持对楚正面作战的同时,给韩信增兵3万,命其率军东进,开辟东方战场。

韩信又引兵东向阏与,收复了代郡。这时,刘邦却命韩信急调主力赶至荥阳加强该地守备,故韩信只带了万余部队去井陉攻赵。韩信、张耳统兵,欲过太行山井陉口进攻赵国。赵王与成安君陈馀统兵二十万在井陉口阻击汉军。

广武君李左车献计成安君说:“韩信渡西河、掳魏王、擒夏说、血洗阏与。现又有张耳加盟,乘胜欲下赵国,军队锐不可当。可是我听说:‘千里运粮,士卒就有挨饿的危险;到吃饭时才去打柴做饭,军队就不会餐餐吃饱!

这井陉口,车不可并行,骑兵不可列队,行军数百里,其粮草必落在后面,希望您暂时拨给我三万奇兵,我从小路截断汉军辎重粮草;您深挖护营壕沟,加高兵营围墙而待。

汉军前不得战,退不得回,我的部队断绝汉军后路,荒野无食可掠,不出十日,韩信,张耳的头颅就可悬在您的旗下。希望您考虑采纳我的计谋,否则我们定被韩信、张耳擒获。”但成安君陈馀是一个书生,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所以表示反对。最终没有采纳李左车的计策。

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韩信派人暗中打探,得知李左车的计谋没被采纳,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大胆引兵前来,离井陉口三十里驻扎下来,半夜选二千轻骑兵,乘夜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

天明后亲率主力前出到河边背水例阵,诱使赵军出营攻击。汉军背河而战,无路可退,人人拚死作战。预先埋伏下的两千轻骑乘机攻入赵军空营,遍插汉军红旗,赵军见状,军心大乱。韩信趁势反击,大破二十万赵军,斩杀赵军统帅陈余,生擒赵王歇。韩信又下令军中不许杀害李左车,有能擒获者赏千金。不久,擒获李左车,韩信亲自上前松绑,请李左车面东而坐,自己执弟子之礼。

韩信大获全胜,诸将前来祝贺,问到:“兵法上说,布阵应是‘右背山陵,左对水泽’,如今将军却背水为阵,还说破赵军之后会餐,当时我们不服,然而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韩信说:“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留心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取胜呢?”诸将听了都自叹不如,更加佩服韩信的用兵之术了。

u=260722846,2251854148&fm=26&gp=0_副本.jpg

韩信向李左车请教攻燕、伐齐之事。李左车向韩信提出了按兵不动,休整士卒,安定赵地,抚恤遗孤,日日牛酒犒赏将士,摆出攻打燕国的态势。而后遣辩士去游说燕国,把自己的优势充分显示在燕国面前,燕一定不敢不降。

燕降服后再派辩士以燕国已降汉去游说齐,齐必从风而降服,即使有再聪明的人也不知道该怎样替齐国谋划了。韩信听从李左车的计策,派使者去燕,燕国听到消息立即投降。韩信又请求立张耳为赵王,镇抚赵国,刘邦同意,就封张耳为赵王。

此时,楚多次派兵渡黄河击赵,赵王张耳和韩信往来救援,安定了许多赵国城池,并发兵支援刘邦。当时楚国正在荥阳围困刘邦,刘邦逃跑到宛、叶间,收服英布同入成皋,楚又急忙围攻成皋。

汉高祖三年六月,汉王刘邦在没有预先通知的情况下,突然来到军营夺取了韩信的印符和兵权,还召唤众将,更换了他们的职务。刘邦命令张耳守备赵地,任命韩信为相国。收集没有调到荥阳的赵兵去攻打齐国。

汉高祖四年十一月,韩信引兵东进击齐,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郦食其已说服齐归汉。韩信想停止伐齐,范阳辩士蒯通劝韩信说:“郦生不过是个说客,凭三寸不烂之舌就降服齐国七十多个城邑,将军统帅几万人马,一年多时间才攻占赵国五十多个城邑,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吗?”

韩信听从蒯通说法,率兵渡河击齐。这时齐国已决计降汉,对汉军的戒备松懈,韩信乘机袭击了齐驻守历下的军队,一直打到临淄。齐王田广惊恐地逃到高密后,派人向楚求救。当韩信袭破临淄时,项羽闻讯派遣龙且率兵马与齐王田广合力抗汉,号称二十万之众。

龙且轻视韩信,又急求战功,率兵与韩信军队隔潍水东西摆开阵势。韩信连夜派人做了一万多条袋子,盛满沙土,堵塞潍河上流。率一半军队涉水进击龙且之阵,龙且出兵迎战,韩信佯装败退,龙且以为韩信怯弱,率军渡江进击。

这时韩信命人决开堵塞潍河的沙袋,河水奔流而至,龙且的军队大半没有渡过河去,被淹死无数。岸上的龙且军被韩信挥军猛烈截杀,杀死龙且。东岸齐、楚联军见西岸军被歼,四处逃散。韩信率军急渡水追击至城阳,楚兵皆被俘虏。齐王田广逃走不久被杀。汉高祖四年齐地被全部平定。

韩信攻占了齐地后,项羽恐慌万分,连忙派人去游说韩信,以三分天下为条件,希望韩信反汉联楚,被韩信所拒绝。韩信的谋士蒯通劝他:“将军难道没有听说过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久的道理吗?将军如今即有震主的威名,又挟难久的大功,归楚,楚不信;归汉,汉王震恐。若不自立为王,何处是你的归宿呢?”

韩信听了连连摆手道:“请不要再说了,汉王待我十分厚恩,把他的车给我乘,把他的衣给我穿,把他的钣给我吃。古人说过:乘人家的车要替人家分忧患;穿人家的衣服也应当替人家分担忧患;吃人家的钣,就应该替人家卖命。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于是,谢绝了蒯通的建议。

下载_副本.jpg

齐国平定之后,韩信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困在荥阳,自顾不暇,看罢来书后勃然大怒,本不想应允。

后来在张良的暗示下,即刻反应过来后又说:“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是真王,当假王干什么!”直接封韩信为齐王。张良曾劝告韩信,说了6个字:满招损、谦受益。但韩信却没有放在心上。当时的韩信虽然达成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但其对刘邦威逼的做法,却为自己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

汉高祖五年十二月,楚汉两军在垓下展开决战。刘邦以韩信为主将,统领指挥各路大军。项羽指挥十万楚军,从正面向汉军阵地猛攻。韩信采用典型的侧翼攻击战法,令汉军中军稍稍后退,避开楚军锐气,而将两翼展开,实行侧击,然后再令中军推进,一下完成了合围。

入夜,韩信令汉军在楚营四面唱起楚歌,终使楚军丧失斗志,被汉军一举聚歼于垓下。力拨山兮气盖世的项羽眼见大势已去,无奈地演绎出了传诵千古的霸王别姬后,慷慨自刎于乌江边。

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夺得天下而告终。韩信以项羽账下执戟卫士的低微身份,几年内登坛拜将,屡建奇勋,终至成为左右楚汉战争的一方诸侯。蒯通以“略不出世”来赞誉这位叱咤风云的军事人物。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曾著有《韩信兵法》三章,可惜已经失传。

刘邦其实在心里从来都没有真正信任过韩信,韩信被其两次夺取兵权,就是刘邦内心真实想法的具体表现。韩信可能不会想到,因为他的绝世军功和才华,会让刘邦在一旦得到了天下之后,就可能会第一个拿他开刀,因为他功高震主。

放眼汉朝的开国功臣中毕竟韩信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其威望甚至盖过了刘邦,这怎么能让刘邦放心,况且刘邦还是个生性多疑、过河拆桥的小人,一个十足的政治流氓。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韩信手中握有兵权,对于刘邦来讲,这就是个威胁,是自己身边最危险的因素,说不好哪天这种危害到自己和帝国的危险因素就会爆发。所以韩信活着一天,自己就得提心吊胆一天,只有把这个危险因素给消除掉了,他才会安心。

而韩信在灭楚后,随着时局的变化,他并没有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也不懂得明哲保身,相反还自命功高、居功自傲,恃宠而骄、轻狂和抱怨的得罪了不少人。刘邦和他之间出现的是严重的、不可调和的信任危机。

后来出现的一件事,更是加速了刘邦对韩信猜疑的恶化。项羽败亡后,他手下的将领钟离眛因素来与韩信关系很好,就逃亡投奔了韩信。刘邦记恨钟离眛,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楚王逮捕他。

汉高祖六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说:“我要游览云梦泽。”其实是想要袭击韩信,韩信却不知道。刘邦将到楚国时,韩信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认为自己无罪;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

这时韩信在万般无奈中想到,如果杀了钟离眛去谒见汉高祖,刘邦必定高兴,自己也就不用担心有祸患了。于是韩信在痛苦矛盾中逼好友钟离眛自杀而亡,钟离眛临死时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用我的人头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

韩信持钟离眛首级去陈谒见刘邦。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说:“有人告你谋反。”就给韩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阳,刘邦没有杀韩信,改封他为淮阴侯,软禁于自己的身边。

u=3876927524,4096509747&fm=26&gp=0_副本.jpg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整天长吁短叹,满腹牢骚。《史记》对此记载,韩信“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一天刘邦和韩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刘邦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说:“你怎么样?”韩信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刘邦冷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

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韩信虽然后几句话拍了刘邦的马屁,但刘邦心里对韩信更加忌惮。韩信这么骄狂且居功自傲、得罪了不少人,也让刘邦更加忌惮和猜疑,进一步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韩信可能在此时还没有意识到刘邦对他的猜疑越来越重,危险也正在一步步逼近。他还在错误的显示自己的军事才能比刘邦更厉害,不懂得给刘邦留面子,也不懂得顾忌刘邦心里对他逐步加深的猜疑和忌惮,乃至杀心。

他心里也许还在天真的认为,自己为刘邦做了那么重大的贡献,刘邦最起码也要给他加官进爵,更不会杀了他。只是韩信不知道,刘邦想的都只是他自己和国家的利益,决不会允许别人的利益和想法,与他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之间有冲突。

同时刘邦还是一个精通帝王之术、善于驭人的优秀政治家,权谋高手,十足的政治流氓。兵仙神帅的韩信,当然难及刘邦的帝王之术了。韩信的绝世军功和才华终于招来了杀身之祸,汉高祖十一年,在刘邦的默许下,吕后和萧何诱韩信至长乐宫的钟室,以谋反罪名将韩信杀害。

兵仙神帅的一代名将,就这样死在了主子的刀下。假使韩信学习道家的谦让,不矜持自己的才能,他于汉家的功勋,本来是可以比之周公旦、姜子牙等人的啊!如今却死非其所,千古以下,空自令人扼腕而叹。

出身不如汉高祖刘邦,成就不输秦皇!他才是史上的千古一帝!

出身不如,成就不输秦皇!他才是史上的千古一帝!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大家好,今天小编要跟大家聊的历史人物是。朱元璋的出生,大家都知道只是一介平民,他在人们心中的想象不怎么好看,脸上长满了麻子还是个马脸,农民出身,做过乞丐做过和尚,无权又无势,怎么看都是个粗俗平凡的人。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邪不压正》这部电影,里面有个情节是廖凡cos朱元璋的画像的,让人印象很深刻,可以说是很像了。朱元璋本人的形象,可能还没有廖凡好看,就是这么个普普通通的人,却在历史上做出了惊人的成就。 朱元璋的出身可以说是连刘邦都不如,刘邦至少家里是个富裕之家,而且还当过这样的小官。而朱元璋在那个时代就是一个的平头百姓,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后人也因此对他有不少轻视的地方,而忽略了他曾做过的对国家对后世有用的贡献。他在统治后期,为了继承者肃清障碍,杀了很多的功臣,现在不说这个做法是对是错,我们就从他为了老百姓做了什么这一点上来看,朱元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朱元璋小的时候,由于处在一个纷乱的年代,加上遇到了自然灾害,地里颗粒无收,他的父母兄弟都先后死了。他那时候还很小,所以连埋葬亲人的钱都拿不出来。他去找当地相对有点钱的地主去借点钱,想把亲人给葬了,结果不仅没有借到钱,反而被狠狠的打了一顿。他的邻居刘继祖看不下去了,才让朱元璋把他亲人葬在了自家的后院里, 于是朱元璋对刘继祖,做了以后也没有忘记当年的恩情,待他如亲生父母一般照顾。 朱元璋的家人都是被活活的饿死的,那时候元末朝廷其实也是有发放赈灾银子的,但是都被贪官污吏给贪墨了。最后老百姓根本就没有拿到分毫,所以朱元璋对贪官污吏可以说是恨之入骨,他发誓,以后若有了能力,一定杀尽天下贪官。所以等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整治官场。其他的朝代,也会颁布法度来惩治贪官,但是最多也就是降职或者罚款,除非是涉及的金额特别的巨大,不然是不会要了性命的。但是朱元璋对贪官可没有那么的仁慈,因为他最恨的就是贪官,所以他立下规矩,贪墨超过六十两就要被斩立决。他为了达到杀一儆百的作用,特地还建立了土地祠,这个土地祠可不是供奉土地公的,而是专门对贪官进行行刑的地方。贪官被杀了以后会被扒了皮塞上稻草做成假人放在土地祠里。让他的继任者看着,警示他不可以贪赃枉法,一定要为民做主。 可以说在朱元璋统治的时期,对于贪污可以说是零容忍。不管是谁触犯了这一点都不可能得到赦免,包括他的左膀右臂。其中有个人叫朱亮祖,这个人曾经追随朱元璋打天下,后来因战功显赫被封侯,后来他收到他人的行贿,把一个清白的官员给逼死了。朱元璋知道了这个事情的后,气愤异常,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亲自鞭打了朱亮祖,还剥皮示众。朱元璋在位期间,杀的贪官不少于三位数,能够在位置上坐到年老完美卸任的人可以说几乎是没有的。正因为朱元璋对于官员如此的严厉,才让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逐渐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全家被饿死的事情才越来越少。 后人都会根据帝王做过哪些丰功伟业来比较哪个帝王功劳最大,甚至经常会说,哪个皇帝就是“千古一帝”。在我看来,只要是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的,功劳大过于过错的,都可以说是个好皇帝。朱元璋在治官严厉这一方面,比更加伟大。秦始皇虽然他统一了六国,但是他带来给后世的,却不是安定的生活,而是无休止的征战,民不聊生。真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朱元璋却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致力于让普罗大众过上有饭吃,有衣穿的好日子,肃清了浑浊的官场环境,仅在这一个方面,就可以说他做得比秦始皇更加的伟大。能够带给人民幸福生活的,就不失为一个好皇帝。 人心向德才是正道,不管疆土的大小,能让底下的人过上好的生活,才是初衷。如果作为一个统治者,不从人们底层最普遍的需求出发,就算不得是个好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岳飞部下天下第一枪高宠和岳飞比输在哪里

这个滑铁车是金兵所用的,以铁和木头等材质所铸造的具有非常强攻击性的防守利器,在作战的时候,比传统的滚木在力量和速度之上要强的许多。而且滑铁车是从高处推下来的,一个重达一千斤的利器从高处高速滚落下来,这个速度和破坏力度可想而知。而就是死在了这个滑铁车之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牛头山一战中,和大战三十回合分不出胜负,高宠看了马上就上来帮忙,高宠一上来,金兀术一招都接不住。高宠所到之处,金兵无不是溃不成军,这个时候金兵的副统帅哈铁龙正好驾了数十辆的滑铁车赶来,看到金兵大败,于是就赶忙把滑铁车给推了出来。 高宠见状赶忙招架,那滑铁车一到面前的时候,就用那碗口粗的枪把滑铁车给挑了,高宠就这样连挑了十一辆滑铁车,到了第十二辆滑铁车冲过来的时候,高宠的战马承受不住这样的重量,就吐血倒地,高宠就从战马上摔了下来,第十二辆战车就从高宠的身上碾过去了。高宠被碾之后口吐鲜血而亡。就连金兀术也说,高宠能够连挑十一辆战车,简直就像是冲神。 后来这段故事也被改编成了戏剧《挑滑车》,《挑滑车》也是京剧中非常经典的选段。故事梗概大致也就和小说中相同,这出戏也因为许多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演绎而受到许多观众朋友们的青睐。 高宠为什么死那么早 高宠之所以要死的这么早是因为高宠实在是太强了,就像当初的李元霸一样,只要有他在就没有败绩。在这种人物设定之下,剧情是没有办法发展的,所以像他们二人这样武力值惊为天人,无人可敌的人,只能在某个时候死掉,不然的话后面的很多人物都不能够出场,在对立方的许多人也都没有办法安排故事情节的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小说之中后来还出现了金弹子、陆文龙等人,他们也都是有名的猛将。但是如果高宠不死的话,金弹子他就没有办法出场,王佐也没有办法断臂,所以高宠早死也是为了剧情的发展所安排的。 其实岳飞帐下并不是没有猛将,岳飞帐下有四枪四锤。四枪分别是高宠、陆文龙、和张宪,而四锤则是严成方、岳云、何元清和狄雷。岳云、张宪、何元庆都是有抵抗万夫之勇的,但是在他们在高宠面前也都变成了小儿科,可见高宠的勇猛。我们试想一下,如果高宠没有死话,身为天下第一枪的高宠,还有张宪、杨再兴什么事情,而且有高宠这样一位猛将,再奖赏岳飞的用兵战术,可以说是天下无敌了,那样的小说还有什么好看,而且岳飞最后也不会是被奸人所害而含恨终生了。 高宠的出场时间虽然短,但是却也非常有作用,不但解救了岳飞和宋高宗,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因为历史上没有这样一个人,所以若是觉得可惜的朋友也就可以书中的这位高宠就好了。 高宠和岳飞谁厉害 有人曾经对中国小说中的这些武将做排名,其中、李元霸还有高宠都曾经得过第一名,可见高宠的实力。而在小说中对高宠武力值的描述可以说已经媲美李元霸了,李元霸这个人设已经逆天了,能媲美李元霸的高宠,他的武力值也差不到哪里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小说中,高宠是第一枪,一出场就和牛皋,郑怀,张奎等人群战,以一对三,还处于不败之地。后来又枪挑金兀术,最后破了滑铁车,解了宋高宗和岳飞之围。高宠出场时间虽然短,但是战绩却非常的令人侧目。 小说中没有说高宠和岳飞哪个厉害,因为高宠是岳飞的下属,二人也不会打起来。但是从各种其他的描写中能够看出高宠的实力。首先就是高宠的那一把枪,这把枪有碗口一般粗,一般人根本都举不动,但是高宠却能挥舞自如,如此神力就像李元霸举起双锤一般不费。 另外高宠还一个人单挑了牛皋,郑怀,张奎三人,而且还立于不败之地。牛皋是谁,是宋军的大先锋,高宠是去投靠岳飞的,怎么会往死里打宋军的打先锋呢?所以在高宠保存实力的前提下,他还是能够和三人战成平手,可见一斑。后来高宠闯入金兵营的时候,四枪就把金兵的四大元帅给灭了,这四个元帅连还手的力气都没有。 所以这么说来,岳飞要是单打独斗,一定不是高宠的对手。但是岳飞本身就不是以武力闻名,要论用兵打仗,高宠就不是岳飞的对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