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简谈“马嵬驿兵变”及其政治背景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发生在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十四日的“马嵬驿兵变”,在历史上算不上一个重大事件,过程也不复杂。然而,其知名度之高、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了事件本身。因为这个事件的内涵相当丰富,透过它,可以看到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特点。

  那么,这一事件何以发生?主谋,或者说策划者是谁呢?无可置疑,前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关于后者,学者们各执一词,争议颇多。是太子李亨?龙武将军陈玄礼?还是宦官高力士?学者们各持己见,各有其辞。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对开元、天宝年间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有所了解。

  唐开元年间,由于唐玄宗李隆基励精图治,国运升平,百姓安乐,出现了“开元盛世”的景况。随着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兵力的强盛,唐玄宗的骄奢淫逸之心日趋显露,“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以声色自娱”(《纲鉴易知录》卷四十九)。尤其是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杨玉环入宫后更是沉湎酒色,倦于国事。而杨玉环的得宠,使其家族也一步“升天”:“姊妹兄弟皆列土”,特别是她的堂兄杨国忠,位居右相,兼任四十多个职务。权盖朝野,势倾天下:“自公卿以下,皆颐指气使,无不詟惮”(《旧唐书》卷一百六)。杨国忠掌握了如此大的权力,朝中文武百官无人能敌。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只有拥有重兵,实力渐大的边将安禄山。

  开元末年,由于边疆形势的变化,唐玄宗对胡将的重用,使得安禄山很快崛起,其地位在天宝年间扶摇直上。到了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玄宗赋予安禄山的权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边地任何一个将领,身兼平卢、河东、范阳三镇节度使,“恩宠特殊,总握兵柄。”安禄山的崛起,对杨国忠无疑构成了极大地威胁。“国忠知其跋扈,终不出其下,将图之,屡于上前言其悖逆之状”(《旧唐书》卷一百六),二人之间颇多仇隙;而安禄山呢?他早已把朝廷的腐败、皇帝的昏庸看得清清楚楚。因此,他一方面用花言巧语、奇珍异宝取悦唐玄宗和杨贵妃,博得他们的信任;一方面加紧积累钱粮军资,招兵买马,伺机以反。和杨国忠矛盾的激化,更使他加快了反叛的步伐。

  谈到“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和唐玄宗、和杨国忠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可忽视、不能不提及的。从表面上看,他们之间的矛盾似乎和安禄山反叛没有关系,或者说不是导致“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却与发生在“安史之乱”中的“马嵬驿兵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简谈“马嵬驿兵变”及其政治背景

  为什么这样说呢?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立第三子玙(天宝三年改名亨)为太子。起初唐玄宗还对他多有扶持,到了天宝九年(公元745年),针对太子的韦坚、皇甫惟明、王忠嗣几次事件的发生,唐玄宗对李亨的疑忌逐渐加深,并予以防范。李亨为此极为忧虑和不安。而杨国忠呢?在李亨初为太子时拉拢不成的情况下,深恐日后太子监国与自己不利。几欲动摇李亨的地位,使李亨十分痛恨,又无可奈何。“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想亲自领兵平叛,让太子监国,亦担心李亨在监国过程中提高了威望。但出于对安禄山反叛的气愤,决定御驾亲征时还是准备让李亨监国,“逆胡横发,朕当亲征,且使之监国。事平之日,朕当高枕无为矣”(《资治通鉴》卷217)。在这种情况下,杨国忠则利用上述唐玄宗的矛盾心理,鼓动杨氏姐妹、尤其是杨贵妃对唐玄宗施加影响:“太子素恶吾家。若一旦得天下,吾与姊妹并命在旦夕矣”,“使说贵妃衔土请命于上,事遂寝。”(《纲鉴易知录》卷五十)使得李亨终未监国。这无疑更加深了李亨对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仇恨。

  这些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对发生在“安史之乱”中的“马嵬驿兵变”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这里,有必要略谈一下“马嵬驿兵变”: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自幽州南下诣阙,以诛国忠为名”(《旧唐书》卷九),率十五万大军扯旗反唐。唐王朝由于承平已久,武备松弛,安史乱军一路攻城夺隘,势如破竹。很快就兵进洛阳,逼近潼关。翌年六月,潼关失陷,唐玄宗携杨贵妃及亲信官员在龙武将军陈玄礼的保护下,仓皇逃蜀。十四日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马嵬)时,“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杀了杨国忠极其家小,并要求处死杨贵妃。唐玄宗无奈之下,“命高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縊杀之”,“与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处死杨贵妃后,唐玄宗这才得以逃往四川。

  综上不难看出,“马嵬驿兵变”绝不是一次单纯的兵变,它实质上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场政治夺权斗争。从这个角度来说,杨贵妃不过是这场斗争的牺牲品而已。兵变后,李亨借口百姓“遮路乞留”,没有随唐玄宗前往四川,而是率众北上,并于一个多月后即公元756年7月12日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北)即位,即唐肃宗。可以说,太子李亨想除掉杨国忠,早登皇位是蓄谋已久的,而“马嵬驿兵变”不过是为他提供了一个机会而已。

长孙皇后杀亲兄弟及其家人,为什么还被称为贤后?

她是李世民背后的女人,成为一代贤后,原因其实很简单!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藏着一位不平凡的女人。回顾一下历朝历代的创造盛世的帝王们,或许他们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些帝王的背后也少不了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女人的鼎力支持。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李世民的。她是李世民背后的女人,被人称为一代贤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长孙皇后是长孙无忌的妹妹,是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嫁给李世民的时候不过才十三岁,后来李渊建立,李世民被封为了秦王,长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秦王妃。长孙皇后与李世民一共诞下了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长孙皇后,自幼聪慧过人,而成为李世民的妻子之后,更是将贤良淑德的品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而长孙皇后也成为了后宫女子的典范,后世皇后的楷模。那接下来,我们就对长孙皇后成为一代先后的原因进行一一的盘点。 其一,长孙皇后生性节俭。自古以来,后宫之中,奢靡之风盛行。后宫的们更是爱互相攀比,大多数都过着及其奢华的日子。但是,长孙皇后却是一个例外。长孙皇后虽然是后宫之主,但是她也依然坚持过的生活。她从来不愿意铺张浪费,,也是足够即可。对长孙皇后来说,不管是什么物品,够用就已经很好了,不用过于去追求形式。而长孙皇后也因为这样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而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赞赏,也赢得了后宫之人对她的尊重。 其二,长孙皇后懂得避嫌。唐太宗李世民知道长孙皇后自幼就无比聪慧,在下朝之后,经常会合长孙皇后谈论起一起朝堂之上的政事,希望能和她探讨一下。但是,长孙皇后却总是会制止他的这种行为。长孙皇后对李世民说,自己不过是一介女流,怎么对朝廷政事加以议论呢?不管李世民如何滔滔不绝,长孙皇后都不会妄言一句。而在贞观二年的时候,长孙无忌即将要担任一个重要的官职,被长孙皇后拒绝了。他表示自己贵为皇后,已经是无比尊贵了,她并不想将家人都置于朝堂之上,不想重演的家族的故事。长孙皇后极力反对李世民将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放在宰相那么重要的位置之上。但是,李世民执意要给长孙无忌高官和俸禄。后来,在贞观六年的时候,即将出嫁,而长孙皇后最是喜爱这位长乐公主。李世民便下令让给长乐公主准备嫁妆的时候,要比长公主出嫁的时候的嫁妆多一倍。但是,这种奢靡之风遭到了的批判,魏征觉得李世民此举不合乎礼法,于是大胆谏言,劝说李世民。李世民将此事说给长孙皇后听,长孙皇后不但没有生魏征的气。还夸赞魏征是一心为唐朝江山着想的忠诚。并且,还对魏征进行的赏赐,希望魏征直言上谏的这种精神可以一直存续下去,也是唐朝的江山社稷之福。 其三,长孙皇后严于律己。贞观十年的时候,长孙皇后病重,长孙皇后的儿子李承乾因为母亲的病情而整日忧心忡忡。为了给母亲祈福,有了大赦天下的念头,但是长孙皇后却直接拒绝了。对于生死,长孙皇后是一个看得很通透的人。她深知人的生命终究是有限的,哪里是人力就可以改变的呢?更何况大赦天下是国家的大事,自己不过是一介女流之辈,不足以做到这个地步。此事被知道以后,房玄龄也折服于长孙皇后的人格魅力。唐太宗本来不是一个尚佛的人,但是为了长孙皇后,李世民开始大修废弃的寺庙,希望长孙皇后能够康复。此事被长孙皇后知道了以后,在弥留之际用尽最后的力气对李世民说,希望以后不要让她家族的任何一个人再担任朝廷之中的重要职位。还说自己活着的时候并没有为唐朝立下过什么不世之功,身死之后,也千万不要铺张浪费,给予厚葬,一切从简就好。后来,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也是十分的悲痛。一代贤后,就这么了。 由此可见,以上就是李世民背后的女人——长孙皇后,成为一代贤后的原因。长孙皇后贤良淑德、聪慧过人,而且还严于律己,对自己严格要求,毫无疑问是历代皇后的楷模,是当之无愧的一代贤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长孙皇后杀亲兄弟及其家人,为什么还被称为贤后?

她是李世民背后的女人,成为一代贤后,原因其实很简单!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藏着一位不平凡的女人。回顾一下历朝历代的创造盛世的帝王们,或许他们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些帝王的背后也少不了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女人的鼎力支持。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李世民的。她是李世民背后的女人,被人称为一代贤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长孙皇后是长孙无忌的妹妹,是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嫁给李世民的时候不过才十三岁,后来李渊建立,李世民被封为了秦王,长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秦王妃。长孙皇后与李世民一共诞下了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长孙皇后,自幼聪慧过人,而成为李世民的妻子之后,更是将贤良淑德的品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而长孙皇后也成为了后宫女子的典范,后世皇后的楷模。那接下来,我们就对长孙皇后成为一代先后的原因进行一一的盘点。 其一,长孙皇后生性节俭。自古以来,后宫之中,奢靡之风盛行。后宫的们更是爱互相攀比,大多数都过着及其奢华的日子。但是,长孙皇后却是一个例外。长孙皇后虽然是后宫之主,但是她也依然坚持过的生活。她从来不愿意铺张浪费,,也是足够即可。对长孙皇后来说,不管是什么物品,够用就已经很好了,不用过于去追求形式。而长孙皇后也因为这样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而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赞赏,也赢得了后宫之人对她的尊重。 其二,长孙皇后懂得避嫌。唐太宗李世民知道长孙皇后自幼就无比聪慧,在下朝之后,经常会合长孙皇后谈论起一起朝堂之上的政事,希望能和她探讨一下。但是,长孙皇后却总是会制止他的这种行为。长孙皇后对李世民说,自己不过是一介女流,怎么对朝廷政事加以议论呢?不管李世民如何滔滔不绝,长孙皇后都不会妄言一句。而在贞观二年的时候,长孙无忌即将要担任一个重要的官职,被长孙皇后拒绝了。他表示自己贵为皇后,已经是无比尊贵了,她并不想将家人都置于朝堂之上,不想重演的家族的故事。长孙皇后极力反对李世民将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放在宰相那么重要的位置之上。但是,李世民执意要给长孙无忌高官和俸禄。后来,在贞观六年的时候,即将出嫁,而长孙皇后最是喜爱这位长乐公主。李世民便下令让给长乐公主准备嫁妆的时候,要比长公主出嫁的时候的嫁妆多一倍。但是,这种奢靡之风遭到了的批判,魏征觉得李世民此举不合乎礼法,于是大胆谏言,劝说李世民。李世民将此事说给长孙皇后听,长孙皇后不但没有生魏征的气。还夸赞魏征是一心为唐朝江山着想的忠诚。并且,还对魏征进行的赏赐,希望魏征直言上谏的这种精神可以一直存续下去,也是唐朝的江山社稷之福。 其三,长孙皇后严于律己。贞观十年的时候,长孙皇后病重,长孙皇后的儿子李承乾因为母亲的病情而整日忧心忡忡。为了给母亲祈福,有了大赦天下的念头,但是长孙皇后却直接拒绝了。对于生死,长孙皇后是一个看得很通透的人。她深知人的生命终究是有限的,哪里是人力就可以改变的呢?更何况大赦天下是国家的大事,自己不过是一介女流之辈,不足以做到这个地步。此事被知道以后,房玄龄也折服于长孙皇后的人格魅力。唐太宗本来不是一个尚佛的人,但是为了长孙皇后,李世民开始大修废弃的寺庙,希望长孙皇后能够康复。此事被长孙皇后知道了以后,在弥留之际用尽最后的力气对李世民说,希望以后不要让她家族的任何一个人再担任朝廷之中的重要职位。还说自己活着的时候并没有为唐朝立下过什么不世之功,身死之后,也千万不要铺张浪费,给予厚葬,一切从简就好。后来,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也是十分的悲痛。一代贤后,就这么了。 由此可见,以上就是李世民背后的女人——长孙皇后,成为一代贤后的原因。长孙皇后贤良淑德、聪慧过人,而且还严于律己,对自己严格要求,毫无疑问是历代皇后的楷模,是当之无愧的一代贤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