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朱见深的儿子: 皇长子(无名),母万贵妃,成化二年正月十九日(1466年2月4日)生,成化二年十一月薨。
悼恭太子朱祐极(1469年6月7日-1472年3月5日),明宪宗第二子,母贤妃柏氏。成化七年(1471年)十一月甲寅受封皇太子,成化八年(1472年)正月癸亥(3月5日)去世,追封为悼恭太子。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母孝穆皇后纪氏。在位期间,努力扭转宪宗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用自己的宽容与勤奋使明王朝得到了一次中兴的机会,史称“弘治中兴”。
兴献王朱祐杬(yuán),(1476年7月22日-1519年7月13日),母孝惠皇后邵氏,明宪宗第四子、明世宗之父,妻为蒋氏。追谥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1487年7月30日)受封兴王,弘治七年九月十八日(1494年10月16日),到封地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市)就藩。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1519年7月13日)逝世,明武宗朱厚照赐谥“献”,正德十五年四月初三日(1520年4月19日)葬于松林山之原。作有《恩纪诗》。
岐惠王朱祐棆(1478年11月12日-1501年12月2日),母孝惠皇后邵氏,明宪宗第五子。成化二十三年(1483年)受封岐王。弘治八年(1495年)就藩德安,弘治十四年(1501年)去世,谥岐惠王。岐惠王妃为中兵马指挥王洵女,弘治六年四月十八日(1493年5月3日)封妃,十四年七月初八日(1501年7月22日)薨,与岐惠王合葬于京城西山之原。岐惠王无子,国除。有两女。皇太后怜岐惠王两女早孤,接入宫中。岐惠王第二女为王妃王氏所生,生于1500年12月19日,秀丽聪慧,但于1503年7月12日即夭折,葬于其父坟侧。
益端王朱祐槟,明宪宗朱见深第六子,母庄懿德妃张氏。生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正月初四日。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七月受封益王。弘治八年(1495年)到封地建昌府(今江西省抚州市),居住在原来的荆宪王朱瞻堈的府邸,生性俭约,衣服洗了又穿,每日都吃素食。爱好读书史,爱民重士,无所侵扰。嘉靖十八年(1539年)八月二十四日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谥号端王。
衡恭王朱祐楎(1479年12月8日―1538年8月30日),明宪宗朱见深第七子,明孝宗朱祐樘异母弟,母德妃张氏。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封为衡王,1499年(弘治十三年)就藩青州。1538年8月30日(嘉靖十七年八月七日)去世,谥号恭王,葬于今青州市王坟镇王坟村北三阳山前。
雍靖王朱祐枟,(1481年6月29日-1507年1月17日),明宪宗第八子、母孝惠皇后邵氏。成化二十三年(1483年)受封雍王。弘治十二年(1499年)就藩衡州(今衡阳),雍王就藩衡州后,看中了金鳌山的风水。在此辟山移土建造雍王府,形成了一条繁华街巷。正德二年(1507年)雍王薨,谥雍靖王,无子国除。1643年,张献忠率部攻占衡州(今衡阳),一把冲天大火烧掉了雍王府,宫室灰飞烟灭,如今只留下金鳌巷(金鳌巷因当年此地有一座形似金鳌的山头)地名。
寿定王朱祐榰,(1481年12月2日-1545年),明宪宗第九子、母安妃姚氏。弘治四年(1491年)受封寿王。弘治十一年(1498年)就藩保宁,正德元年(1505年)改就藩德安,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去世,谥寿定王,无子封除。
(无名),母敬妃王氏(1483年8月19日-1483年10月8日)
汝安王朱祐梈(1484年10月13日-1541年),明宪宗第十一子,母德妃张氏。弘治四年(1491年)受封汝王。弘治十四年(1501年)就藩卫辉,嘉靖二十年(1541年)去世,谥汝安王,无子封除。
泾简王朱祐橓(1485年3月31日-1537年7月10日),明宪宗第十二子,母恭妃杨氏。弘治四年(1491年)受封泾王。弘治十五年(1502年)就藩沂州,嘉靖十六年(1537年)去世,谥泾简王,子朱厚烇未封而卒,泾国封除。
荣庄王朱祐枢(1486年1月22日—1539年2月16日),明宪宗朱见深第十三子,明孝宗朱祐樘异母弟,母端妃潘氏。弘治四年(1491年)封荣王。正德三年(1508年)就藩常德府。嘉靖十八年正月二十八日(1539年2月16日)去世。谥号庄王。史称荣庄王。

蒋毅《后宫》饰演明宪宗
申懿王朱祐楷,(1487年2月3日-1503年8月20日),明宪宗第十四子、母恭妃杨氏。弘治四年(1491年)受封申王,未就藩叙州,弘治十六年(1503年)去世,谥申懿王,无子封除。
女儿
仁和公主,母王顺妃,弘治二年,公主下嫁鸿胪寺少卿齐佑之子齐世美。次年,明孝宗赠公主三河县庄地二百一十五顷。弘治十七年,赐仁和长公主武清县利上屯地二百九十四顷。嘉靖二十三年,公主去世。嘉靖二十三年薨。
永康公主,下嫁崔元。
德清公主,母不详。弘治九年(1496年)下嫁林岳。林岳(1480-1518年)字镇卿,应天人,少习举子业,对母亲孝顺,对弟弟林峦极友爱。公主也有贤行,侍奉公婆如同普通人家礼节。林岳卒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公主孀居三十一年后去世。
四公主,早薨。
长泰公主,成化二十三年薨
仙游公主(?―1492年),母岳静妃,弘治五年(1492年)八月去世,未下嫁,被异母兄明孝宗朱祐樘追封为公主,并按照长泰公主标准行葬礼。
鲁智深的菜园子有多大?为什么能养二三十个泼皮?
对的,居然能养二三十个泼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传》第七回“,误入白虎堂”讲,刚到大相国寺的花和尚鲁智深被寺院派去看菜园子,却被一群泼皮盯上了,设计要把鲁智深扔到粪坑里。结果鲁智深就制服了这二三十个泼皮,泼皮们跪在鲁智深面前求饶时说道: 这二三十个泼皮没有像样的收入来源,平时赌钱、讨钱,而吃饭、穿衣主要靠的就是鲁智深看管的这片菜地。后面的段落中,这群泼皮又连请了鲁智深数日,好酒好菜,还杀了猪。 可见,依靠大相国寺里的这片菜地,这二三十个泼皮活的还不错。 《》中提到卖菜行业的笔墨着实不少,杀当天下午,去菜市场上很容易就买到了“猪头、鸡、鸭、酒、果品”这些东西,比起90年代的俄国,甚至某些经济发生问题的现家,都要繁荣很多。而一百零八将中,坐第一百零二把交椅的地刑星,外号就是“菜园子”,因为他曾经在孟州明寺专职种菜。 靠偷寺院的菜卖就能养活二三十个无赖,其实这在今天市场经济如此繁荣的情况下,也是很难做到的。毕竟种菜容易,却未必卖得出去。 因此,破皮们的美好生活不仅证明大相国寺的菜园子底子后,更表明当时的市场经济活跃,有菜不愁卖。武松、张青等人所在的各地的菜市都很发达,则证明北宋的繁荣是全面的。 留存至今的各类北宋年间的材料,也完全能够印证《水浒传》中对市井繁荣的描述。 《东京梦华录》中说: 这个相国寺就是鲁智深出家的大相国寺,每个月开放五次“交易大会”,很像现在的庙会。史书记载,东京富人排队都排不进去。可想而知,这些泼皮本身就在大相国寺附近,想要卖菜还是很容易的。 北宋时期,政府还专门设立规定:商业区与住宅区分离,住宅区不可以搞夜市----其繁华可见一斑。 如此繁茂的社会景象,老百姓们是不是靠着种菜就能够过上幸福生活呢? 两宋三百年,农民起义数百次,创造历史之最 《农民起义列表》中,从开始到结束,两宋三百多年,居然发生了数百次农民起义,堪称中国历史的奇迹! 《水浒传》中我们看到,除了、的起义之外,小规模的土匪几乎也遍地都是,许多梁山好汉在上山之前曾经在其他山头干到大王。 历史上真正的宋江、方腊起义,影响也是很大的。宋江的弟兄们最初只有三十六人,在各地募兵起义,依靠河道转战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地,官兵难以捉拿。最后宋江等人中了爱国将领张叔夜的圈套,被迫投降。 方腊的起义规模就更大了:义军巅峰时占领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县,这些地方是北宋的重要财政来源,整个王朝岌岌可危。且方腊义军的抵抗决心坚定,被包围后7万大军全部战死,方腊本人、妻子、儿子以及宰相数十人死战不降,最终被杀。而方腊虽死,他的义军却仍然在全国进行反抗活动。可见方腊的军队,与宋庭是有深仇大恨的。 自古以来,农民选择落草为寇,起兵造反,无一例外的日子过不下去了。可宋朝作为最富裕的古代王朝,为何造反却是最多的? 百可落在梁山,也不肯在家好好卖菜? 回顾鲁智深在《水浒》中的历程,从打死镇关西到五台山出家,从大闹桃花村到火烧瓦罐寺,以及随后的经历,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勤恳的普通百姓们的生活其实远远比不上泼皮。 有人会问,那么繁荣的市场,像金翠莲父女这样的人为什么不种点菜谋生呢? 事实上,北宋的市场经济确实很繁荣,但这并不意味着老百姓可以从繁荣中获益。繁荣确实带来了好处,却没有到农民手里。 历史上真正的,起源于北宋政府为了搜刮财务,突然宣布八百里水泊为公有,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 方腊起义则是因为从南方运送花石纲导致的,方腊本人家里有个漆园,做着买卖。但是地方官吏却压榨方腊家,让他心生怨恨,趁机煽动因为运输花石纲而不堪重负的百姓造反。 道理就很明显了,北宋的蔬菜确实很好卖,却不是人人都能从中获益的。 大相国寺里的二三十个泼皮,获取蔬菜的途径靠偷,不用本钱,他们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也不用缴纳人头税。所以破皮们自然逍遥自在,而普通百姓们想做点买卖,则难得多。 除了繁重的苛捐杂税之外,宋朝中期随着土地兼并加剧,大多数农民并没有自己的土地,而封建社会的寺院本身就是土地兼并者的身份,是地主一样的存在,寺院有地方种菜,不代表农民有地方种菜。 所以大多数人不能够从繁荣的宋朝市场上获得好处。 社会繁荣,百姓却困苦,财富去了哪? 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北宋统治者看在眼里,又岂能不知社会矛盾加深? 但是北宋发展到中期,表面上看起来是《清明上河图》中的繁荣景象,宋朝政府却非常贫穷,眼睁睁看着社会矛盾激化,也无法停止对民间的盘剥。《》描述时的财政: 北宋从后,形成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安心发展生产,并在历史上罕见的鼓励内外贸易,是古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最繁荣的时候。而宋神宗正处于这100年中的好时候,怎么会出现国库亏空的情况呢?总结起来,宋代朝廷的主要支出有三块: 1、对二十几万岁币,对辽三十万岁币(时改为五十万); 2、军费,主要用在镇压农民起义上,一部分用于对北方和西方的战事; 3、统治阶层的寄生消耗 尽管北宋的军费以及岁币消耗巨大,但相比较颠峰时期7000余万两的财政收入,区区几百万根本无法对宋朝造成实质损耗。 宋徽宗所喜欢的花岗石,以南方物力、人力也是足以满足。 但北宋的寄生者并非徽宗一人,也不是一族。 宋太祖立下规矩,后世帝王在太庙起誓言,绝不因为意见不合而致人死地。这本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读书人地位的提升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到了宋神宗的时候,大批官员得到了封妻荫子的待遇,形成了属于北宋的独特“恩荫制度”。 《宋朝典章制度》中提到,神宗时每年有500人以上因恩荫制度当官。 《宋代荫补制度研究》中提到,这种“一人得道”的情况非常严重,一个八品的芝麻绿豆官,到了的的时候还能够得到从九品的待遇,而且这种人往往又不是一两个孙子那么简单,国家每年要为他白白付出几十户农民家庭的产出。 百年时间里,寄生阶层不断扩大,导致国家需要供养数十万寄生者。而北宋每年数千万的国家收入,大笔消耗于此。 此外,地方官吏欲望并不因为国家的优待而有所收敛。 比如直接刺激方腊起义的地方官吏 朱勔,本来依靠做生意、搜刮地方已经为富一方,却仍然贪墨了朝廷运输花石纲的全部拨款,导致民怨沸腾。令人惊叹的时,这个导致方腊起义的罪魁祸首不仅没被治罪,方腊死后朱勔又给徽宗送了一块十几米高的奇石,出动了上千纤夫拉到东京,并因此被徽宗升了官。 北宋市场经济繁荣的本质 其实除了庞大的苛捐杂税之外,北宋向全国敛财的方法还有很多,最为经典的当属纸币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不过当时只是用来做大宗交易。到了公元1024年,经济活跃的北宋货币换手率极高,于是就出现了著名的“”,以作民间流通。 这本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是超越时代的产物。 最初北宋政府会为纸币担保,后期不再担保,整个国家的财富迅速被朝廷用金融手段洗劫。金国后来在北方进行模仿,曾经印制了贬值率六千万分之一的纸币。(《中国大历史》)数以亿计的财富进了朝廷 这样的情况,北宋的市场虽然很发达,而且可能卖菜的价格还不低,但踏踏实实种菜的农民们却根本过不上好日子。而北宋繁荣的本质也只是地主、官僚们的繁荣。随着享受恩荫者家族不断扩大,强加给民众的负担越来越大,生活越来越苦。这时候,做个泼皮,当个草寇,反而更能享受北宋贸易繁荣的红利,生活则会富足的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于谦为什么不立朱见深为帝?真相是什么
为何当初不立为帝,让孙监国,以避免后来被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当初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虏后,于谦为了避免灭国的危险,在征得孙太后同意后,把朱祁镇的弟弟扶起来,立为。并且组织了,打败了瓦剌,从而粉碎了瓦剌的阴谋。 但是,由于此后瓦剌把朱祁镇放了回来,引发了“”。最终,于谦被朱祁镇杀掉。这里也就有了一个问题,当初于谦如果不是把朱祁钰扶起来,而是把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扶起来,由孙太后监理国政,是不是会更好呢?至少,朱祁镇如果回来后,因为是自己儿子当皇帝,他当然可能不满意于谦,但至少不会杀于谦。 那么,于谦当初为什么没做这样的选择呢? 一、朱祁钰本来就是监国。 朱祁镇率军北伐瓦剌的时候,就已经安排朱祁钰监国了。也就是说,朱祁镇离开后,朱祁钰实际上是朝政的主持人了。如果于谦把朱见深扶起来,那么,怎么安排朱祁钰呢?朱祁钰干得好好的,权力被剥夺了,他能高兴吗?要知道,从后面的情况来看,朱祁钰实际上是有权力欲望的。让一个有权力欲望的人丢掉权力,那显然是会很麻烦的。 如果于谦真扶持朱见深,那么朱祁钰肯定会和于谦对抗。这样一来,就有可能造成内乱。内乱爆发了,怎么还打得赢瓦剌?由此可见,于谦是绝对不会做这种选择的。 二、于谦害怕被人议论。 于谦如果扶朱见深起来当皇帝,表面上是让孙太后监国。但实际上,孙太后一个女流之辈,她能有什么见识。也就是说,整个朝政大权,实际上将掌控在于谦手里,大事小事都得于谦来掌控。 于谦如果是一个权臣,他肯定有这样的心理,肯定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且,于谦做这样的选择,别人也不会说什么。但是,写过“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显然并没有权臣的心理,他并不愿意被人议论。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党争是很厉害的。于谦如果这样做,他一定会遭到其他朝臣的议论。这样一来,必然会在朝廷上掀起腥风血雨。这势必又会引发新一场内部争斗。这显然是不利于团结一致,共抗瓦剌的局面的。 三、于谦怕屈从于瓦剌的要求。 朱祁镇是孙太后的亲儿子,每个当母亲的,都非常爱自己的儿子,而朱祁钰并不是孙太后的亲儿子。 当初孙太后之所以答应于谦的建议,让朱祁钰当皇帝,是因为当时形势十分危急,再加上于谦等大臣逼迫,所以孙太后不得不答应。 虽说孙太后答应了,不过她也就仅仅有这么一点话语权。此后,也就没她什么事了。但是,万一让她监国,她虽然没什么见识,但是话语权是不小的。再加上于谦为了避免别人说他是权臣,因此肯定会事事征求孙太后的意见。 如果瓦剌把朱祁镇押解到北京城下,让明朝答应某种条件,并且威胁明朝说,不答应,就杀掉朱祁镇。那样一来,作为当母亲的孙太后,肯定是扛不住的,她是一定会答应的。她一旦答应了,事情就变得太麻烦了,明朝就失去主动了,对抗瓦剌,还怎么打得赢呢? 四、朱见深当皇帝不适合礼教。 我们知道,古代是礼治社会。在礼治社会里,“孝道”是最首要的,“百善孝为先”嘛。 如果朱见深当皇帝,朱祁镇是他的父亲,他救不救朱祁镇呢?不救,那他就不孝道。救,必然受制于瓦剌。总之,朱见深当皇帝,并没有让明朝处于主动地位。 而朱祁钰当皇帝,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朱祁钰是兄弟,兄弟对哥哥,不存在“孝”的问题,只存在“悌”的问题。“悌”的问题并不是礼制的首要问题,因此,不会陷入被动。 五、于谦没料到朱祁钰儿子会死。 瓦剌说要把朱祁镇放回来的时候,朱祁钰不想让他回来,特地征求了于谦的意见。于谦说,皇位已经确定了,不会再更改了,因此朱祁钰才答应接受朱祁镇。 从这里可以看出,于谦对朱祁镇回不回来,都是没怎么在乎的。他认为皇位已经在朱祁钰一脉上往下传递了,不会再有其它变故。谁料到,最终朱祁钰儿子死了,朱祁钰又生了重病,这才给朱祁镇夺位创造了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