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刚反唐》是中国传统故事,作者是如莲居士,主要讲述了唐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所害,全家抄斩。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不肯屈服,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的故事。小说从讲史演进而来,故事情节多半出于民间传说,然而书中人物如薛丁山、樊梨花、陈金定、薛刚、薛金莲等等男女英雄都已成为民间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
第87回 方彪入牢见家主 赵武大怒闹武衙

再说夏去矜,原是他买嘱王强扳害方表,又叫全忠嘱托郑知府屈打收监,把方表诬为叛党,要害他的性命,希图谋占秦氏,所以设此毒计。
当下秦氏分付方彪,到牢中见了相公,通知此事是武全忠设计陷害,叫相公安心在牢,只等金塔信到,便可救出。又将金银交与方彪,叫他买嘱禁卒狱官,上下使用。方彪领命来到牢中,见了禁卒姜元,将金银托他上下使用。姜元引他见了主人,备说这事是武全忠设计陷害,图占大娘,并寄信报知金墉秦爷,细细说明。方表点头会意,分付方彪回去。
方彪遵命回家,到了门首,只见一个大汉,面分五色,武军打扮,手下有十余人,各背包袱。方彪问道:“你们在此,是做什么的?”那人道:“我们是奉金墉秦爷之命,到方府祝寿的。”方彪道:“请里面坐下。”急急进内禀知主母。秦氏即走出外厅,赵武呈上书札,秦氏拆开看了,对赵武道:“原来贤弟是哥哥结义兄弟。目今你姐夫遭了一场冤枉官司,被人陷害在狱,十分苦极。我差方龙到金睛去送信,不知到否?”赵武道:“不知方姐夫受何屈事,请道其详。”秦氏就把大慈庵遇着武全忠,被他设计买通知府,着王强扳入叛党,囚在牢内,又遭媒婆前来引诱,细细说了一遍。
赵武听了大怒,叫声:“姐姐,你明日等那老虔婆再来,许他去见武公子,待我假作姐姐,坐了轿子到他府中,要他放了姐夫便罢,若不肯时,待我捉他到金睛去,等哥哥发落。”秦氏道:“贤弟,且忍耐些,到明日再处。”不一时酒筵齐备,赵武送上礼物,自在前厅坐下吃酒不提。

且说花蜜蜂到了次日,来见夏去矜与武全忠,将秦氏的话说了一遍,全忠赏了他些银子,叫他来见秦氏讨回信。秦氏一见媒婆,道:“奴家只为要救丈夫性急,就是今日,奴亲身去见武公子,求他救我丈夫出狱,恩当重报。”花蜜蜂道:“娘子且等一等,老身叫抬轿子来接你,娘子只说往监中去看方相公便了。”就罢,急急走到武府,见武全忠说出来意。
武全忠大喜,即叫家人抬轿子到方家去,只说方娘子要往监中去看方相公,速去速来。家人领命,引轿子竟到方府,歇在庭上。里面丫环出来说:“大娘分付,把轿子抬进内宅。”家人叫抬轿进内,丫环叫家人并轿夫且出去,在外厅等候,家人、轿夫领兵出外。这赵武结束停当,外罩青衣,走入轿中坐下,将轿帘紧紧遮盖停当,然后丫环出来,叫轿夫进内。抬出外厅,竟出大门,一直抬到武府内宅歇下,轿夫往外去了。
花蜜蜂同两个妇人来到轿边,伸手揭开轿帘一看,唬得两个妇人仰面跌倒,花蜜蜂欲走不及,早被赵武抢出轿来,一把抓住,喝道:“老虔婆,武全忠在那里?快快说来,饶你狗命!”花蜜蜂见赵武犹如鬼王一般,先唬慌了,便道:“那,那,那,那腰门口站,站,站着的,不,不。不是公,公,公,公子么!”赵武闻言,赶上前去,见一个穿得十分华丽的,一把抓住道:“你好好说出来,为何抬我到此?”
众家人一见,各执棍棒打来,赵武大喝一声,犹如雷响一般,众人大惊,不敢近前。有几个大胆的上前来打赵武,却被赵武将武全忠左手抓住衣领,右手抓住腰胯,望众人迎挡。武全忠连忙喊叫:“众人不可动手!”那些家人一窝风乱打乱叫,那里听得真,早被赵武把武全忠东撞西挡,早已呜呼哀哉死了。
众人见公子死了,大喊一声,一齐来打。赵武在腰间取出双锤,两手抢开,乱打乱杀,打得尸横遍地,血流满庭。有几个要命的四下跑开,分头去报各衙门知道,早有几处即刻到了,先来救应,围住大门,不敢进去。
赵武听得外面喊杀连天,索性把两扇大门上了拴,然后寻了引火之物,四下放起火来。外面节度使武元嗣亦领兵到来,看见一个大汉手执双锤从火里打出大门来,打得众人东倒西歪,如入无人之境,杀了半日,不能获住。武元嗣分付布下绊马索,扯开地网。赵武虽勇,这就叫虎落平阳被犬欺,早被众人拿住,绳穿索绑,解到节度使衙门来,一边救灭大火,计点打死军人五百有余。

元嗣回衙坐在堂上,两边将赵武推至堂下,赵武立而不跪。武元嗣喝道:“你这厮是何处强徒,在此行凶?从直说来,免受苦楚。”赵武骂道:“我因一时不识路径,被你这狗官拿住,要杀就杀,问我怎的!”元嗣道:“这贼不打不招!”叫取夹棍夹起来。
赵氏大怒,大吼一声,绳索俱断,走上前来,隔着案桌把元嗣一提,平空提过案桌,横在手中,众人一齐来救,此时各官俱到,止住众人,便道:“好汉,不可如此,有话好说。”赵武道:“有甚好说,要叫我放他,实是不能。话是有得说:那方表好好在家,为何嘱盗扳害收他在狱?今日你们要我放他,必须还我一个方表,我便放他。”众官道:“监中快快放出方表来!”不一时方表取来,众官问方表道:“你可认得这人么?”方表把赵武一看,回说:“小人不认得这人。”
此时赵武与众官说话,就把武元嗣夹在胁下,大喝道:“你们既要无事,把方表放他回家,去取锤来还我。”众官听了,就分付:“快送方表回家,去取锤奉还,请好汉放手。”赵武道:“我今若放他,他必然害我,必须送我出城,万事全休。”众官道:“好汉要出那一门?”赵武道:“我要到金墉州秦爷那边去的。”众官分付让开一条路,凭赵武走。赵武一只手取了一锤,插在腰内,又取一锤,走出大门。众人要抢,又恐像武全忠的故事,恐难为武元嗣,只得引赵武出城。到了城外,赵武将元嗣向地上一丢,早跌得无气了,赵武向前走了。欲知如何,再看下回——
天朝上国这种说法是何时出现的?是在清朝吗
熟读近代史,我们便会对“天朝上国”这个概念不会陌生。一般来讲,满清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洋人的时,不仅不痛定思痛、深刻反省,反而充斥着盲目的自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是世界的中心;而别人不过是“蕞尔小邦”,是蛮夷。 当然,我们今天再来看这段历史的时候觉得当时人是多么的愚昧。其实大可不必,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若干年后,我们也会成为古人,别人再来看我们的时候恐怕也是这个样子。因此,我们看待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充满同情与敬意,遵循历史主义的原则。 图1 《万国来朝图》 故宫博物院藏 接下来我们就谈谈“天朝上国”的前世今生,看看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实质内涵到底是什么? 所谓的“天朝上国”并非一个事实的描述,而是一个价值问题,即认为自己处于天下的中心,自己所代表的文明是最优越的,由此来判定华夏与夷狄。当然,在16世纪以前,这种价值的判断与历史事实是同一的,因为当时的中国的确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华文化辐射到较广的范围,如儒家文化圈影响下的朝鲜、日本、越南如是。但是自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史开始形成,西方国家逐渐崛起,与此同时伴随的是的崩溃。如果此时再以“天朝上国”自居,无疑是一种虚幻的想象,一种盲目的陶醉。 图2 禹贡九州图 一、天下观的下的朝贡外交 先秦时期,很多思想家开始思考世界,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对世界的看法。时人认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总体空间叫作“天下”,天下共由“九州”构成。(战国时期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提出“大九州说”和“小九州说”)此外,还有一种看法,就将天下划分为“五服”,此以周人为典型。所谓的“五服”由内向外分别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每一服之间的距离是五百里。 无论是“九州”的划分还是“五服”的划分,总的一个原则就是天下为天子所有,天子代天临民,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莫非王臣。”基于“天下”的划分,古人又根据地理位置和文明的程度区分了华夏与夷狄,具体则为:、西戎、、南蛮。 图3 记录商鞅变法后耕作景象的石刻 图4 商鞅变法 当然,地理位置的划分并不是主要的,所谓的夷夏之别最主要的还是文明程度的不同。为何如此说呢?因为“夷狄进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哪怕你是夷狄,如果心向中原文明,接受这套教化,你就可以成为华夏的一份子。比如春秋时期的,一直被视为蛮夷,因为进行了一系列文明化的改革,故而获得了中原王朝认可。一直被中原王朝视为“虎狼之邦”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渐富国强兵,走上法制化道路,以至于荀子对之,认为其有古代遗风。 这种“天下观”到了秦汉以后,则体现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一种“朝贡关系”,如与乌桓、扶余、月氏等国的外交关系。到了曹魏时期则“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支、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到了隋唐时期,由于武功的强盛,这种关系体现的更为淋漓尽致。如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由于其一视同仁,“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因此,周边国家对唐太宗极为拥护,称之为“”。 图5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图为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和亲使者 二、朝贡外交下的天朝意识 到了,其所面对的外交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周边的少数民族已经与过去不同了,进行了大规模的汉化运动,除了风俗、服饰、饮食等方面可能与汉人存在较大差异外,在政治制度、文化等方面与汉人几无差别。如辽、金、都进行了改革,政治制度仿照政权而设立,并采取取士,信奉儒家文化。说句不恰当的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因此,我们再看待的时候不能一味的批评它对外军事软弱,如果能够理性、客观的看待当时的政治格局就不会得出如此充斥着情绪化的、婴孩般的想法。 面对如此险恶的外交关系,因此华夷之别这个问题重新被唤醒,得到了空前的强化。时期采取过“雍熙北伐”,可惜。如此,传统的朝贡贸易便不复存在,宋朝甚至还要向这些国家输送“岁币”。如此,宋朝士大夫的民族自尊心空前强化,对夷夏之别的问题更加强调。虽然在军事上无法战胜这些国家,但至少在文化上是有优势的。如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写过《中国论》,“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他希望“四夷处四夷,中国处中国,各不相乱”。因为四夷的风俗是“被发纹身”、“毛衣穴居”,与中原绝不相同。 图6 宋朝的上层阶级生活 (北宋-赵佶-文会图) 三、走向奔溃的虚幻的天朝意识 明清时期,“天朝意识”可谓是登峰造极,如攻打蒙古的口号便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鼎定后,为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说道:“万国来朝进贡,仰贺圣明主,一统华夷,普天下八方四海,南北东西。讬圣德,胜尧王,保护家国太平,天下都归一。”这样使得明朝维护了与周边国家较为良好的外交关系,而支撑这种关系的便是朝贡外交,周边国家只要承认明朝,就会得到很多赏赐,下西洋便是将这种朝贡贸易发挥到历史上的顶峰。 明朝我们不再展开,就说说吧。关于“天朝上国”最为有名的当属马戈尔尼访华。当时使团不愿意下跪,而认为这有关国体,断不可议论。最后马戈尔尼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妥协,采取了单膝下跪的折中做法。 图7 马戛尔尼晋见乾隆 此外,更为离奇的是英国国王给乾隆皇帝的来信,被翻译者做了大幅度的改动,变成了一副谄媚、讨好的样子。“如今闻得各处惟有中国大皇帝管的地方,一切风俗礼法比别处更高,至经至妙,实在是头一处,各处也都赞美心服的。故此越发想念着来向化输诚。”明眼人一看,这封书信就是被篡改过的,但乾隆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依然沉醉于其中。 这无疑是一种虚幻的想象,一种盲目的陶醉!这是十分可笑的,既缺乏,也缺乏知人之明,无论什么时候也是需要警惕的! 随机文章杨朱生平简介1934年8月8日营口坠龙事件,龙摧毁日资厂房掀翻火车著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密码,壁画中隐藏着各种人体器官挪威NSM精确制导导弹,曾受到F35青睐(制导方式奇特)新能源氢燃料电池的优缺点,清洁环保能量损耗低/氢气来源和安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清朝文字狱到底有多恐怖是怎么回事?死了都要挖出来鞭尸
,是指作者在其诗文、著作中流露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有反对当朝的思想倾向,或者文字中触及当政者某方面的忌讳等原因而遭到治罪的狱案。从建立之后,文字狱在各朝各代都时有发生,但论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当属了。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对于抱有以文化为中心的传统华夏观念的广大汉族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对满族人的统治大都怀有极强烈的敌对情绪。虽然大规模的武装反抗失败了,但反清复明的思想又通过各种文字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使清廷坐卧不安。所以,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清朝的统治者对汉人的反清思想一直严加防范,严厉打击,致使文字大狱泛滥,这是满、汉民族矛盾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清朝统治者以少数的满族人驾驭人口众多的汉族人的一种不自信。 清代的文字狱从康熙初年就拉开了帷幕。康熙二年(公元1663),还在四大臣辅政时期就发生了清代文字狱史上的一桩大案一—庄廷陇《》案。庄廷陇本是浙江湖州富豪庄允诚之子,明末入选,但后来因病双目失明。庄廷陇有感于左丘明失明后写《国语》的事迹,也想创作一部传世之作。他用1000两白银买到朱国桢撰写的《明史》稿本,又出资延臣请到一批江浙名士补写了朝和南明的史事,成书后名为《明史》。书中奉南明的弘光、隆武、永历政权为正朔;不尊清朝祖先,称为建州都督,直呼其名;不使用清朝年号,而用年号;对降清的明朝将领称为“叛”…….字里行间流露哀悼故国之情。 康熙二年,因贪污被贬的原浙江粮道李廷枢知道后,将此事告乍诉他的亲家也因贪污被革职的吴之荣,二人贪婪无度,想借此讹诈庄家,于是向朝廷告发此事,而成大狱。此时,庄廷陇已死,但他的尸体还遭屠戮,其父被捕,病死于大狱。此案株连甚众,凡为该书作序、校补、刻印、编撰的人,以及家族中15岁以上的子侄共70人被斩决,而被流放的达数百人。 康熙亲政后,实行仁政,一度控制了文字狱的恶性发展,但到康熙晚年又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南山集》案。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初著名学者,曾任编修。但他对清廷官修《明史》不满,想自己编写一部。后来,他的弟子龙云鄂和族人方正玉把他的文章、书信结集刊行,取名《南山集》。书中记录了南明抗清的史事,采用南明的帝号,触犯了清廷的忌讳。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都察院御史赵申乔参劾《南山集》倒置是非。又因为《南山集》一案被牵连进当时的诸皇子的储位之争,审理此案的过程中还引起两江总督噶礼和江苏巡抚张鹏翻之间的相互攻击,种种因素使得案情扑朔迷离。经过长达半年之久的审理,刑部最后的判决十分严厉,要判处戴名世凌迟处死等。康熙对此案很慎重,最终戴名世被判处斩,其余受株连的人都得以从宽处理。 朝的文字狱是最为严厉的。即位之初,雍正就将编修《古今图书集成》的著名学者陈梦雷父子发配边外,这还主要是因为父子当时依附在雍正的政敌诚亲祉的门下,而成为了皇权斗争的牺牲品。 此后,又有汪景祺案和查嗣庭案,皆因二人分别是的幕宾和依附隆科多,所以这些文字狱都是因雍正初期统治集团内部斗争而引发的。在雍正朝如此众多的文字狱案中,以投书案和文字狱案最为重要。 吕留良,浙江石门人。清初学者,早年参加抗清活动,明朝灭亡后,他始终不肯到清廷为官,拒不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后来,干脆削发为僧,归隐山林,。他的著作中强调“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义”,这实际上是表达了保持民族气节,不做满族臣民的强烈的民族情感,他的这种立场影响很大。 曾静是一名落第的书生,他就深受吕留良反清复明思想的影响,对吕留良十分崇拜。于是,曾静派他的学生张熙到浙江访求吕留良的遗稿,并与吕留良的门人严鸿逵及其再传弟子沈在宽等结识。 雍正六年(公元1728),曾静得知川陕总督遭到清廷的猜忌,他又误以为岳钟琪是抗金名将的后人,就写了一封信让张熙投书岳钟琪,劝他起兵反清。信中列举了弑父、逼母殉死、杀兄屠弟、、诛忠用奸等十大罪状,完全否定雍正即位的合法性。如此直指当朝,胆量之大,实在惊人。但岳钟琪在铲除年羹尧集团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得雍正信任,雍正命他接替年羹尧任川陕总督。本来这个职位一直由满人担任,而他以汉官高升此职,确实引来一些人的诽谤和攻击。为了向皇帝表明心迹,岳钟琪立即亲自审问化名张倬的张熙,但张熙宁可舍身取义,也不肯开口。 岳钟琪无奈密报雍正,雍正则回复说让他设法诱使张熙招供。岳钟琪便谎称自己早有谋反之心,对张熙用刑不过是想考验他。于是,这个毫无经验的张熙将老师曾静,以及平时往来交好诋毁清朝的人物姓名、住处都说了出来。岳钟琪将张熙供出的湖南、浙江等地十余人的名单密报雍正。雍正借曾静案又进一步挖掘出这些关于他失德的谣言都来自于皇八子允禩集团,于是一场文字狱与一次彻底消灭允禩集团的斗争同时开始了。雍正命人将有关这个案子的上谕,连同曾静、张熙的口供和忏悔,以及吕留良的诗文,还有自己的辩驳文章编成了一本《大义觉迷录》,刊行于世,并下令将此书作为州县官学的教材,以宣扬自己初政的伟业和嗣位的合法。 对一脉则严厉惩处:吕留良和其子葆中,被开棺戮尸;门人严鸿逵死于监狱后,又被戮尸,斩首示众;吕家全部财产被没收充官;吕留良的学生以及刻印、收藏吕氏书籍的人,不是被杀,就是被革去功名,或流放到边疆为奴。曾静和张熙却没有被杀,雍正命他们现身说法,到江浙一带宣讲皇帝的“圣德”。 雍正皇帝在处理曾静、吕留良一案上奇特又富有策略,他以曾案为导火线、以谋反书为突破口,从而把焦点自然地引到“华夷之辨”上,刊行《大义觉迷录》,证明清朝统治的合理性和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将政治斗争和思想控制有力地结合起来,适应了巩固自己统治的政治需要。曾、吕之案后,雍正更加密切注意对知识分子即阶层的思想控制,文字狱案仍屡有发生。 随机文章隋朝是怎么灭亡的?中国重庆小寨天坑,深达666.2米的天下第一坑史上最强双翼战斗机,英国剑鱼蹂躏德军潜艇(时速仅222公里/时)中国的军用无人机排名,翼龙无人机屌炸天(能发射千枚武器作战)与墨菲定律相反的定律,莎莉定律(你认为糟糕的事往往会出现惊喜)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