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史

李旦为什么被称为六味地黄丸?他的经历有多离奇?

时间:2023-08-0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4

  李旦,即唐睿宗,他是唐朝的第五位,同时也是第七位帝王,后世给他取了个有趣的绰号“六味地黄丸”。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何叫他‘六位帝皇丸’呢?因为李旦他们一家人,可以组团做帝王!李旦他爷爷唐太宗李世民是帝王,他爹李治是帝王,他妈武则天是帝王,他哥哥唐中宗李显是帝王,他侄子李重茂是帝王,他儿子唐玄宗李隆基还是帝王!

  更有趣的是,李旦一生做过两次帝王,但这两次登基,都不是他自己争取来的。

首次是他妈武则天,把皇位送到了他手里。

第二次则是他的儿子唐玄宗李隆基,再次把皇位送给了他。

image.png

  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古代,有着这种离奇经历的帝王,恐怕只有李旦一人了。

  公元662年,李旦出生于长安。

李旦出生的时候,唐朝正处于空前强大的时期。

他的父亲李治,已经在位十余年,将唐朝治理得井井有条。

但同时,因为李治有严重的头疼病,所以李治选择让自己的皇后,也就是李旦的母亲武则天,帮自己一起打理朝政。

夫妻二人共同处理朝政,这被后世称之为‘二圣临朝’。

  在李旦出生之前,李治和武则天就已经有了三个儿子。

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唐中宗李显,李旦则是老四。

而身为长子的李弘,早在几年之前,就已经被封为了太子。

  前面有了三个哥哥,照理来说,李旦是绝对没机会做帝王的。

所以李旦从懂事的那天开始,就从未想过自己以后能做帝王,只想做一个闲散王爷了事。

李旦少年时所接受的教育,也都是以一个闲散王爷的标准进行的,这让李旦少了所谓的皇帝才干,却在书法、文学等方面,颇有建树。

  然而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就在李旦14岁那年,他的大哥李弘,却突然因病暴毙。

李弘一直是一个十分出色的储君,深受李治和武则天的爱慕。

在李弘死后,李治甚至破例追赠李弘为帝王,这也是唐朝古代上唯一一次父亲追赠儿子为帝王的先例。

  李弘死后,按照传统的宗法继承制,就该轮到嫡次子李贤做太子。

李贤做了太子之后,也表现得十分贤明,得到了大臣们的爱慕。

但是,后来李贤却因为种种真相,和皇后武则天产生了矛盾,母子二人成了敌人。

最终,武则天派人在李贤的太子府内,搜出了数百具盔甲,举报李贤谋反。

在历史,私藏甲胄是谋反的大罪,就算是太子也不能免罪。

所以最终,李治只能无奈之下,废掉了李贤的太子之位,改立老三唐中宗李显做太子。

image.png

  唐中宗李显成为太子之后,吸取了之前哥哥的教训,开始老老实实做他的太子,再也不和武则天争权。

与此同时,身为帝王的李治,身体情况则开始越来越差。

公元683年,李治因病去世,唐中宗李显终于顺利登基为帝。

  不过,唐中宗李显虽然当上了帝王,但当时的朝政大权,依然都掌握在太后武则天手里。

唐中宗李显之前虽然做了很长时间的温顺太子,但如今做了帝王之后,他也打算抓稳皇权。

为了和太后武则天争权,唐中宗李显决定重用自己皇后韦氏那边的族人,组成一个强大的外戚集团,和武则天抗衡。

然而就在唐中宗李显刚刚表现出这个态度之后,武则天却在第一时间动手,直接废掉了唐中宗李显的太子之位,将唐中宗李显改封为庐陵王,赶出了京城。

  就这样,在老三唐中宗李显被废之后,身为老四的李旦,被武则天扶上了皇位,做了新的帝王。

  只不过,李旦的这个皇位,几乎就等于是天上掉下来的一样。

李旦原来只打算做一个闲散王爷,从小到大也一直都是过着闲散的生活。

突然让他做了帝王,李旦自然不知道该怎么行使自己帝王的权力。

再加上当时武则天把持朝政,也用不着李旦过问朝政。

所以李旦登基之后,直接就成了一个傀儡帝王。

  虽然是帝王,但李旦的日子,却过得十分凄惨,反倒还不如之前做闲散王爷的时候了。

  因为是傀儡帝王,武则天怕李旦图谋不轨,所以将李旦彻底软禁在皇宫内,根本不让李旦一家接触外人,完全没了自由。

而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所有支持李旦,反对武则天的李家宗室,几乎都被武则天屠戮殆尽。

image.png

  直到公元690年,此时的唐朝,已经完全被武则天掌控。

武则天终于按捺不住,开始暗示李旦禅位。

李旦也早就乐得如此,连忙将皇位让给了母亲武则天。

就这样,武则天从自己的儿子手里,抢过了皇位,成了中国古代上唯一的一位女帝王。

  武则天登基之后,将李旦封为了太子。

虽然不再是帝王,但李旦的处境,反倒比做帝王的时候更加危险。

因为武则天的几个侄子,都在一旁虎视眈眈,企图夺取李旦的太子之位。

武则天亦是对李旦严加防备,生怕李旦找机会复辟。

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李旦,生活反倒是更加艰难了。

非但没有自由,就连一家人的性命,都很难保全。

  公元693年,李旦得罪了武则天身边的一个婢女。

这个婢女随后向武则天告发,说李旦的太子妃刘氏,以及妃子窦氏,通过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

结果就在几天之后,恰逢过年,刘氏和窦氏去给武则天拜年,武则天直接命人打死了两人,尸体都不知所踪。

  刘氏是李旦的太子妃,之前还曾做过皇后,而窦氏则是后来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母,也是当时李旦的宠妃。

这样的两个人,身份显然都不一般。

然而在这两人死后,当作丈夫的李旦,却要假装什么都不知道一样,第二天依然扮出一副笑脸面对所有人。

当时李旦的处境,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种担惊受怕做太子的日子,李旦过了整整八年。

直到八年之后,随着武则天年龄越来越大,武则天才开始认真思考继承人的问题。

在狄仁杰等大臣们的劝说之下,武则天终于决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武家的那几个侄子。

不过武则天最终却并没有选择李旦,而是选择了早已流放多年的老三唐中宗李显,当作自己的继承人。

  公元698年,武则天将唐中宗李显从外面接回了京城。

李旦得知之后,直接称病不出,坚决将太子之位让给自己的哥哥李旦。

就这样,在李旦的识趣退让之下,同年九月,老三唐中宗李显再次成为太子,李旦则被改封为相王。

image.png

  虽然从太子变成了王爷,但李旦的生活,却好了很多。

因为从这时开始,武家人的进攻目标,就不再是他,而是身为太子的哥哥唐中宗李显。

而且,武则天也不再防备他,允许他正式做官,拥有一定的权力。

  公元701年,突厥入侵,李旦当作名义上的唐军主帅,前去抵抗。

虽然只是名义上的统帅,但这时的李旦,好歹有了兵权,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

战争结束之后,李旦又被封为左、右羽林卫大将军。

  此后的几年里,李旦虽然依然过着闲散王爷的生活,但却有了一定的兵权,再也没有人敢欺负他了。

和之前做帝王和太子的那段屈辱岁月相比,如今的生活,实在是好了太多。

  这样的日子,李旦过了四年。

四年之后,随着武则天逐渐病重,宰相张柬之发动了政变,拥立唐中宗李显登基。

唐中宗李显登基之后,对于李旦这个弟弟,非但没有任何提防之心,反倒是极为信任,让李旦执掌京城兵权,并且以宰相身份参与朝政。

不过,李旦知道哥哥对自己的这份信任,只是因为当时武家的势力还很强,哥哥需要他帮忙制衡武家。

所以不久之后,李旦就再次让出了所有的权力,继续做他的闲散王爷。

  此后的五年里,李旦继续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不管是朝堂上的任何一方势力,都没有人来找他的麻烦。

因为当时的李旦,手里根本没有什么权力,没有让他们觊觎的价值。

然而五年之后,到了公元710年,情况再次出现了变化。

  这一年,李旦的哥哥唐中宗李显,突然暴毙。

唐中宗李显死后,皇后韦氏立唐中宗李显的儿子李重茂为帝,同时彻底把持了朝政,妄图再次重演当年武则天的旧事。

先做一个掌权的太后,然后再抢夺李重茂的帝位,做唐朝的第二位女帝王。

image.png

  对于这场政治动荡,李旦其实不愿参与其中。

奈何他的身份太过特殊,最后还是被卷了进去。

唐中宗李显去世后,李旦被新上任的帝王李重茂,拜为太尉。

如此一来,执掌兵权的李旦,也就成了韦氏的眼中钉肉中刺。

  如果就这样进展下去的话,接下来李旦恐怕就会被韦氏找机会除去。

但万幸的是,李旦生了一个好儿子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眼见时局至此,积极联络自己在京城内部结交的一些势力,并且得到了自己姑姑太平公主的支持。

最终,唐玄宗李隆基率兵深夜入宫,突然发动政变,诛杀了韦氏,彻底掌握了京城。

  此后,京城大权基本落入唐玄宗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手里,当作帝王的李重茂,见到这个局面,也就再没了办法,最终只能将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叔叔李旦。

于是,李旦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第二次当上了帝王。

  虽然当上了帝王,但此时的李旦,依然权力有限,朝政权力都掌握在儿子唐玄宗李隆基,以及妹妹太平公主手里。

唐玄宗李隆基并非李旦的长子,李旦的长子名叫李成器,此时还活着。

如果按照传统的宗法继承制,李成器就该做太子。

不过李成器倒也识趣,知道自己做太子没有任何好处。

干脆高风亮节的表示,自己不做太子,将太子之位,让给了弟弟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做了太子之后,开始在朝中继续扩充自己的势力。

但如此一来,唐玄宗李隆基就难免和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产生权力冲突。

太平公主此时已经是权势滔天,但却依然不满足,打算更进一步。

如此一来,唐玄宗李隆基就成了她的敌人。

这对之前曾联手诛杀韦氏的姑侄二人,终于就此成为了敌人。

image.png

  所有的这一切,李旦都看在眼里。

在经过了数十年的朝堂斗争,见惯了李家内部相互厮杀之后,李旦实在是不忍李家内部再次同室操戈。

所以,李旦做了很多事情,希望能够幸免那个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李旦先是帮唐玄宗李隆基剪除对手,将自己其他的几个儿子,都明升暗降,全部削去了兵权。

同时还打算将太平公主外放,以此来解决矛盾。

然而最终,太平公主却靠着自己在京城内根深蒂固的势力,硬是留了下来。

非但如此,太平公主还继续在朝堂上对唐玄宗李隆基发起进攻,企图废掉唐玄宗李隆基的太子之位。

  眼见于此,李旦也没了办法。

最终,李旦只能想出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那就是直接禅位,直接将皇位让给自己的儿子唐玄宗李隆基。

希望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之后,太平公主能够放弃夺权,唐玄宗李隆基也能对姑姑太平公主网开一面。

所以,公元712年,李旦再次禅位,将自己的皇位,让给了儿子唐玄宗李隆基。

  然而李旦万万没料到的是,在他禅位之后,太平公主和唐玄宗李隆基双方,依然没有放弃的意思。

太平公主在朝中权势极大,当时朝中的七名宰相,有五人都是出自太平公主门下。

太平公主甚至曾公然提出过废帝,最终被很多文臣反对,这才没有得手。

而在这次废帝失败之后,太平公主更是暗自开始集结自己的势力,打算通过政变,夺取最高权力。

  唐玄宗李隆基也不傻,见到姑姑太平公主如此行事之后,心中最终一丝亲情,也彻底泯灭了。

公元713年七月,唐玄宗李隆基抢先下手,在京城内大肆清理太平公主的党羽,最终赐死了太平公主。

  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李旦,虽然有心阻止,但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毫无权力的太上皇,根本无法阻止自己的儿子,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妹妹被赐死。

此后的李旦,彻底心灰意懒,放弃所有权力,安心做一个不问世事的太上皇。

image.png

  三年之后,李旦因病去世,终年55岁。

  李旦这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环境当中生活的。

而且,因为李旦的身份实在太过特殊,就算李旦有心躲避,也根本躲不开这些纷争。

在几十年的人生当中,李旦先后见到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哥哥、妹妹、儿子……为了所谓的权力,同室操戈,对自己的亲人下手。

而李旦本人,从始至终只想做一个闲散王爷,他不想去争夺什么最高权力,所以才干在妹妹和儿子斗争最激烈的时候,选择让出自己的皇位,并希望以此平息他们的纷争。

  但事实证明,李旦想的还是太简单了。

他的退让,本来什么都改变不了。

  李旦两次做帝王,都是别人将皇位硬塞给他的,而李旦本人,本来并没有去争取。

想要做帝王的人,处心积虑去斗争,往往求而不得;而李旦这种只求做闲散王爷的人,却偏偏有人将皇位送到了他的面前。

不得不说,古代有时候真的是很有趣。

  从始至终,李旦只是一个被时代裹挟着前进的可怜人而已。

但因为他的身份太过特殊,所以无法远离这些纷争。

李旦的一生,也清楚地告诉了后人,什么才叫真正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唐朝名将黑齿常之的生平简介,黑齿常之的人物事迹

当时朝鲜半岛上并存三个独立国家,北部为高句丽,南部偏东为新罗,南部偏西则为百济。

其中新罗一直与保持朝贡关系,而高句丽和百济则与唐朝为敌。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太宗曾亲征高句丽,但未取得胜利(参见唐太宗攻高句丽之战)。

即位后,唐与高句丽、百济之间几年内相安无事,百济还曾遣使入朝。

永微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夺其33城,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派兵攻打高句丽。

至此,唐与高句丽、百济之间烽烟再起。

在高句丽与唐军苦苦作战的同时,百济却依恃高句丽为援,多次侵扰新罗。

唐高宗遂决定先攻下百济、再灭高句丽。

显庆五年三月命左武卫大将军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10万出兵百济,并诏令新罗出兵5万策应唐军行动(参见)。

八月,百济国王扶余义慈率众归降,百济国遂被灭亡。

唐在百济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当苏定方平定百济之初黑齿常之也曾率部归降。

灭掉百济后,苏定方军纪不严,纵兵劫掠,丁壮多被杀戮。

黑齿常之见状,非常害怕,便与左右10余个酋长逃归本部,然后招兵卖马,纠集散卒,共保任存山(在今韩国全州西),筑栅自固。

10天左右兵众即发展到3万余人。

苏定方见状,遂派兵围攻。

黑齿常之[/font]率敢死之士拼死抵抗,大败唐军,随后一举收复二百余城。

苏定方又率军亲自围攻黑齿常之。

苏定方本是唐朝名将,善于用兵,但因黑齿常之指挥有方,结果使苏定方“不能讨而还”(《·黑齿常之列传》)。

苏定方回军后,黑齿常之与别将沙吒相如各自据守险要,响应百济故将、拥众据周留城(今韩国扶安)抗唐的扶余福信。

事实上这是错误的 , 黑齿常之根本没所谓击败蘇定方一说, 八月二日,大置酒劳将土{士},王与定方及诸将,坐于堂上,坐义慈及子隆于堂下,或使义慈行酒,百济佐平等群臣莫不呜咽流涕。

是日捕斩毛尺。

毛尺本新罗人,亡入百济,与大耶城黔日同谋陷城,故斩之。

又捉黔日,数曰: 汝在大耶城,与毛尺谋,引百济之兵,烧亡仓库,令一城乏食致败,罪一也。

逼杀品释夫妻,罪二也。

与百济来攻本国,罪三也。

以□{四}支解,投其尸于江水。

【百济□{余}贼□{据}南岑贞岘 城,又佐平正武聚众庄豆尸原岳,抄掠唐罗人。

二十六日,攻任存大栅,兵多地崄,不能克,但攻破小栅。

九月三日,郞将刘仁愿,以兵一万人,留镇泗沘城,王子仁泰与沙 日原级 吉那,以兵七千副之。

定方以百济王及王族臣寮九十三人,百姓一万二千人,自泗沘乘舡回唐。

金仁问与沙 儒敦大奈麻中知等偕行。

】二十三日,百济余贼{兵}入泗沘,谋掠生降人,留守仁愿出唐罗人,击走之。

贼退上泗沘南岭,竖四五栅,屯聚伺隙,抄掠城邑,【百济人叛而应者二十余城】。

唐遣左卫中郞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

二十八日,至三年山城,传诏,文度面东立,大王面西立。

锡命后,文度欲以宣物授王,忽疾作便死。

从者摄位毕事。

十月九日,王率太子及诸军攻 礼城。

十八日,取其城置官守,【百济二十余城震惧,皆降】。

三十日,攻泗沘南岭军栅,斩首一千五百人。

七年,十三日,义慈率左右,夜遁走,保熊津城,义慈子隆与大佐平千福等,出降。

十八日,义慈率太子及熊津方领军等,自熊津城来降。

王闻义慈降,二十九日,自今突城至所夫里城,遣弟监天福,露布于大唐。

【八月二日,百济余贼据南岑、贞岘城,又佐平正武聚众庄豆尸原岳,抄掠唐罗人。

二十六日,攻任存大栅,兵多地崄,不能克,但攻破小栅。

九月三日,郞将刘仁愿,以兵一万人,留镇泗沘城,王子仁泰与沙餐日原、级餐吉那,以兵七千副之。

】二十三日,百济余贼兵入泗沘,谋掠生降人,留守仁愿出唐罗人,击走之。

贼退上泗沘南岭,竖四五栅,屯聚伺隙,抄掠城邑,【百济人叛而应者二十余城。

】唐皇帝遣左卫中郞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

二十八日,至三年山城,传诏,文度面东立,大王面西立。

锡命后,文度欲以宣物授王,忽疾作便死。

从者摄位毕事。

十月九日,王率太子及诸军攻尔礼城。

十八日,取其城置官守,【百济二十余城震惧,皆降。

】三十日,攻泗沘南岭军栅,斩首一千五百人。

初,百济自扶余璋与高句丽连和,屡侵伐封场。

我遣使入朝求救,相望于路。

【及苏定方既平百济军回,余众又叛】。

王与镇守使刘仁愿、等,经略数年,渐平之。

高宗诏:扶余隆归,抚余众及令与我和好。

先是、百济首领沙咤相如、【黑齿常之自苏定方军回后】、【鸠集亡散】、各据险以应福信、至是率其众降。

仁轨谕以恩信、令自领子弟以取任存城、又欲分兵助之。

《》载,八月二十六日,派遣军队攻任存大栅,兵多地崄,不能克,但攻破小栅.九月三日程回唐献俘.之间相隔时间很短,才几天,遂复200余城不可能在这段时间发生.一开始叛乱规模其实并不大.十万唐军都回国,只派刘仁愿一万兵和七千新罗兵留守百济,大规模叛乱是大军回国后的事 在唐大军回国前《三国史记》没有提到其他大小战事和叛军复200城的任何记载,但唐军一走,叛乱就漫延开来了,响应的城有20余城也提到了, 两国史书也可印证,《旧唐书》刘仁轨传,“黑齿常之自苏定方军回后、鸠集亡散、各据险以应福信”,《三国史记》记载也是“及苏定方既平百济军回,余众又叛”,等苏定方走后才敢反叛, 高宗时期 龙朔元年(661年)至三年,唐检校带方州刺史刘仁轨率军多次击败百济军,并于白江口一举击败倭国(今日本)援军,再次征服百济。

白江口海战后,唐高宗遣使招抚黑齿常之等人,黑齿常之遂率所部降唐。

当时百济虽再次得以平定,但还有百济将领迟受信所据守的任存城(在百济西部任存山)尚未归降。

黑齿常之等降唐后,刘仁轨好言相慰,然后命黑齿常之等各率所部攻取任存城,并准备派唐军相助。

唐熊津道行军总管、右威卫将军师因黑齿常之等人曾经降而复叛,所以对他们非常不信任。

孙仁师曾对刘仁轨说:“相如等兽心难信,若授以甲仗,是资寇兵也。

”(《旧唐书·刘仁轨列传》)而刘仁轨却不这样认为,他说:“吾观二人皆忠勇有谋,敦信重义;但者所托,未得其人,今正是其感激立效之时,不用疑也。

”(《·卷第二百一》)于是发给黑齿常之等粮食和武器,分兵相随。

刘仁轨的信任和理解使黑齿常之非常感动,指挥所部很顺利地便攻下了任存城,迟受信抛弃家属,投奔高句丽。

至此,百济全部平定。

唐朝初年 不久,黑齿常之被调回国内,任左领军员外将军、洋州(治西乡,今陕西西乡,一说自桃林、虢州)刺史。

在唐朝初年,唐在军事上对周边各族大都占有明显优势,唯一一个例外便是吐蕃。

吐蕃是居住在我国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今的前身),于公元6、7世纪建立的奴隶制国家。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以入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关系在此后30余年内十分融洽。

唐高宗即位后,唐与吐蕃的战争逐渐增多,规模也日益扩大。

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西域十八羁縻州,又联合于阗(今新疆和田)攻陷龟兹(今新疆库车)的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唐被迫罢龟兹、于阗、焉耆(今新疆焉耆)、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四镇;此前数年,吐蕃又攻灭吐谷浑,占有其地。

这些军事行动,严重威胁了唐在该地区的统治。

在这种形势下,唐军出动10余万人进攻吐蕃,结果先胜后败,唐军伤亡殆尽(参见大非川之战)。

唐军失利原因 唐军的失利除军事指挥原因外,还有其它多种原因。

如吐蕃国法严整,上下齐力,内部较稳固,民风剽悍尚武,且河陇一带的军事地理形势对其十分有利。

吐蕃位于青藏高原,攻唐可居高临下,直入平川;而唐击吐蕃却要仰攻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行军作战十分不便。

唐高宗李治鉴于来自吐蕃的威胁,于仪凤二年(677年)八月令宰相刘仁轨镇洮河军(军在鄯州城内),同时还颁发《举猛士诏》,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勇士,选择臂力过人、弓马娴熟的军事人才编入新军,准备对吐蕃大举反攻。

仪风三年(678年),吐蕃局势初定,大论噶尔·赞聂多布已率军平定内乱,牢牢控制了局势。

赞普器弩悉弄正式为父王发丧,唐认为有机可乘,企图利用吐蕃发丧,人心不稳之机而取胜。

由于刘仁轨与中书令李敬玄不和,遂向唐高宗奏请让李敬玄统军。

李敬玄不谙军旅,本欲推辞,但被唐高宗所拒。

正月十九日,李敬玄代替刘仁轨为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仍检校鄯州都督;工部尚书、左(一说右)卫大将军刘审礼为洮河道行军司马,统军出击;并敕益州长史李孝逸、巂州都督拓王奉益调动剑南道(治益州,今四川成都)等地之兵,配合作战。

二十六日,唐高宗又派金吾将军曹怀舜等分赴黄河南北等地广招精兵良将,很快组建了一支精锐之旅。

这次,唐以18万兵马逼近吐蕃,可谓空前。

黑齿常之也以本部兵马随李敬玄、刘审礼出征。

吐蕃闻讯后,即以名将噶尔·钦陵(即论钦陵)为帅,督兵严阵以待(参见青海之战)。

七月,双方在龙支(今青海乐都南)交战。

唐军将领张虔勖率精兵,一日连取两阵。

吐蕃军诈败,一退数百里。

唐军轻率进击,刘审礼领前队人马深入,屯兵于濠所。

噶尔·钦陵突出奇兵,猛攻唐军营帐。

刘审礼率军力敌,但寡不敌众,未能突破重围。

此时唐军形势危急,但身为主帅的李敬玄看到吐蕃兵士众多,却怯懦畏战,按兵不动,以图自保。

结果唐军前锋部队于九月二十日,刘审礼被俘。

李敬玄闻讯,狼狈撤退,率部奔逃至廓州广威县西南的承凤岭(今青海西宁西南干户庄),凭借泥沟结阵自固。

吐蕃追兵赶到后,先占据制高点,形成居高临下之势,然后以优势兵力围唐军,使唐军陷于死地。

李敬玄,只好率部。

此时黑齿常之看到形势对唐军不利,遂率由500兵士组成的敢死队,深夜偷袭吐蕃兵营。

吐蕃自恃兵多,没有料到唐军会有此举,所以未设防备。

黑齿常之偷袭成功,吐蕃兵营顿时大乱,死300余人,将军跋地设匆忙中引军逃命。

李敬玄这才得以收集余众,返回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但已损兵过半。

吐蕃与唐 此次征战,唐军主帅李敬玄由于怯懦畏战,又消极防守,使唐军陷于被动挨打的绝境。

幸亏身为部将的黑齿常之在关键时刻能够审时度势,率猛士,夜袭吐蕃军营,方使唐军能够化险为夷,可谓力挽狂澜。

唐高宗闻报后,嘉赏黑齿常之之功,擢其为左武卫将军,兼检校左羽林军,充河源军(今青海西宁东南)副使,并赐黄金五百两、绢五百匹。

将指挥不力的李敬玄贬为衡州刺史。

不久,唐高宗又遣以猛士从军的监察御史娄师德出使吐蕃,双方达成和解。

由此吐蕃数年不再犯边。

黑齿常之和娄师德从此成为抵抗吐蕃入侵的著名将领。

承风岭战败以后,唐高宗常以吐蕃为忧,故多次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由于大臣们意见不一、争论不休,竟议而未决。

后来太学生魏元忠在上书中提出了防御三策:即“选将当以智略为本,勇力为末”;“赏厚有功”,“罚重有过”;“开畜马之禁,使百姓皆得畜”(《旧唐书·魏元忠列传》)。

此举深得高宗“叹异”,从此,唐在河陇一带改取守势,屯田备边。

吐蕃虽然与唐达成和解,但并没放弃河陇,而是伺机再发起进攻。

调露元年(679年),吐蕃由于连年征战,国内厌战情绪日益增高。

十月,文成公主遣吐蕃大臣论塞调傍就赞普去世之事到唐告丧,请婚求和,双方遂再开和谈。

但调露二年(680年),吐蕃噶尔家族利用短暂的休战之机,产除政敌,清理“叛臣”,重新巩固其地位,唐蕃亦再度破裂。

七月,吐蕃军再次向河源(今青海西宁一带)地区发起进攻。

黑齿常之率部迎击,将其击退。

黑齿常之因功被擢升为河源军经略大使,并赏物四百匹。

黑齿常之任职后,认为河源地区为唐蕃力争冲要之地,但地处边远,运输不畅,遂于该地置烽燧70余所,开屯田5000余顷,每年收粮达500余万石,由是军粮充足,有力地保障了唐军的供给。

在黑齿常之不懈的努力下,唐的河源防线更为牢固,成为抗御吐蕃的中坚力量。

吐蕃见河源防线牢不可破,被迫将主功方向改为西域和剑南两个方向。

而西域方向又因安西都护王方翼经营有方,也使吐蕃无计可施,只好改向剑南(治益州,今四川成都)方向发展。

不久,吐蕃又在生羌的导引下,攻占了茂州的安戎城(今四川汶川西南),留兵据守。

由是吐蕃“地方万余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比”(《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

吐蕃对西南边境的大肆侵扰,引起了唐廷的极大关注。

此时,吐蕃驻防河源前线的将军噶尔·赞婆自从唐加强了防卫力量,不甘心受黑齿常之所制,也率部3万屯田于良非川(即古赤水,今青海共和西南恰卜恰河)。

唐高宗遂决意对吐蕃用兵。

开耀元年(681年)五月二十一日,黑齿常之奉命出击。

此次出击的目的一是破坏噶尔·赞婆的屯田,二是牵制吐蕃在剑南的军事力量。

黑齿常之率精骑万余乘夜突袭吐蕃兵营,唐军,斩首2000级,缴获羊、马数万,噶尔·赞婆等单骑而逃。

随即黑齿常之将吐蕃粮仓等尽数烧毁,引军回撤。

与吐蕃情况 黑齿常之在河源军前后共7年,多次打败吐蕃,使吐蕃兵众闻风丧胆,多年不敢侵犯边疆。

嗣圣元年 嗣圣元年(684年),黑齿常之迁左武卫大将军,仍检校左羽林军。

此时,国内的形势已经发生的巨大变化,最突出的就是的临朝称制。

武则天于贞观十一年(638年)入宫以后,开始步入最高统治层。

唐高宗即位不久,再次将她接纳入宫。

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从此参预处理朝政,宫中呼为“二圣”。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继位。

次年二月,武则天废唐中宗为庐陵王,更立豫王为,自己临朝称制。

武则天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大肆翦除异己,打击政敌,并滥杀一些被她怀疑的大臣。

唐初的元老重臣如、褚遂良、于志宁、裴炎等,少数被贬逐,多数遭到诛杀,使唐宗室与亲唐臣僚人人自危。

光宅元年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二十九日,因受贬的原故司空李绩(本姓徐,赐)之孙眉州(治今四川眉山)刺史、英国公李敬业和其弟李盩厔令李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薄、詹事司直杜求仁及被罢黜御史职的魏思温等会集于扬州(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以匡复庐陵王为号召,讨伐武则天(参见武则天平李敬业之战)。

武则天获悉李敬业等起兵,即令刘行举为游击将军、其弟刘行实为楚州刺史,让其共同抗拒敬业;十月初六,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行军大总管,将军李知十、马敬臣为副大总管,率军30万,进讨李敬业。

由于李孝逸指挥不利,武则天于十一月初四派黑齿常之时任左鹰扬卫大将军)为江南道行军大总管,增援李孝逸。

十一月十八日,唐军击败李敬业,平定了叛乱。

随后,唐宗室诸王李冲、李贞等举兵讨伐,也被武则天以大军平定。

国内局面虽然暂稳定下来,但边疆却,吐蕃、西突厥频繁进攻西北,青海(今青海湖)、安西(都护府治所碎叶镇,今俄罗斯托克)地区告急;东突厥复盛,唐连年出师,多面作战,疲于奔命。

其中对唐朝威胁最大的则是东突厥(又称后突厥)阿史那骨笃禄可汗。

阿史那骨笃禄乘唐廷内忧外患交加之机,大举入侵,以熟知唐边疆虚实的阿史德元珍(原为单于府检校降户部落官员)统帅东突厥兵马,自永淳元年起,不断攻掠唐北方边地各州。

河北、河东和西域地区均受其害。

但武则天为了实现自己改唐建周的政治目的,只是专心在国内推行酷吏政治,大杀反对派,甚至不惜诛杀立有赫赫战功的程务挺、王方翼等边境宿将,以树其威,这就大大地削弱了边防力量,致使阿史那骨咄禄的入侵势头愈演愈烈。

垂拱元年 垂拱元年(685年)二月,阿史那骨笃禄等多次攻扰北边,武则天又以左玉钤卫中郎将淳于处平为阳曲(今山西阳曲西南)道行军总管,讨击突厥。

四月八日,淳于处平引兵救援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行至忻州(治今山西忻县)时,被突厥击败,死伤5000余人。

十一月,武则天又以韦待价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出击突厥。

不久,引兵而还,被调任出征吐蕃。

武则天遂以黑齿常之主持边务。

垂拱二年 垂拱二年(686年)九月,阿史那骨笃禄可汗继续攻掠唐河东道(今山西)北部地区。

黑齿常之奉命领兵抗击。

当北进至两井(今河北鹿泉北)地区时,与东突厥3000余人(一说3000人)相遇。

突厥见唐兵已至,均下马着甲,准备交战。

黑齿常之见状,立即率200余(一说200)骑勇猛冲击,突厥措手不及,都弃甲逃走。

傍晚时刻,大量突厥兵赶来,欲与唐军会战。

黑齿常之见突厥军盛,难以力战取胜,遂改用智取。

黑齿常之派人伐木,然后令营中多处燃起篝火,以虚张声势。

突厥见遍野火起,如同烽燧,疑心有援兵相应。

这时东南忽然刮起大风(一说起火),突厥疑有伏兵,便乘夜狼狈逃走(参见两井之战)。

黑齿常之因功进封燕国公。

阿史那骨笃禄等军在两井之战被黑齿常之击退后,并没有收敛,继续进犯河东、河北地区。

垂拱三年(687年)二月二十二日,攻掠昌平(今属北京);七月又攻扰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县)。

武则天遂以黑齿常之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左鹰扬卫大将军李多祚为副大总管,率军进讨。

双方在黄花堆(今山西山阴县东北)遭遇,黑齿常之指挥唐军奋勇冲杀,大破突厥兵,然后乘胜追击40(一说40余)里,突厥军溃败,逃往大碛(蒙古大沙漠)以北。

十月,左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因妒忌黑齿常之[/font]的战功,遂上表请求穷追突厥。

武则天接到表章后,让爨宝璧与黑齿常之计议,遥为声援。

爨宝璧以为胜利只在朝夕,欲独占军功,所以不等黑齿常之同意,便擅自率精兵1.3万人先行,出塞2000余里,进袭突厥。

十月,爨宝璧追上突厥。

当时阿史德元珍等部均不设备,但宝璧却自持兵力强盛,派人告知突厥,使其严加防备,结果被突厥击败,全军覆没。

武则天一怒之下,不但诛杀宝璧,而且又将骨笃禄改名为不卒禄。

武则天自从镇压了徐敬业的叛乱以后,“疑天下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且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诛杀以威之,乃盛开告密之门”(《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

为此,武则天通过奖励告密,网络了一大批以残酷著称的官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恐怖的政治气氛,神都洛阳更是危机四伏,“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道路以目。

或因入朝密遭掩捕,每朝,辄与家人诀曰:‘未知复相见否?’”(《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包括、张光辅、徐敬真、张虔扇、仙等重臣在内,都相继被酷吏迫害甚至处死。

在武则天豢养的大批酷吏中,以、周兴、索元礼、侯思止、王弘义等最为著称。

永昌元年(689年)九月,周兴诬陷黑齿常之与右鹰扬将军赵怀节谋反,结果武则天下诏将黑齿常之拘捕入狱。

十月初九(即公元689年11月26日),黑齿常之在狱中自缢而死。

《黑齿常之墓志铭》记载:黑齿常之终年“春秋六十”。

他的生年应该是贞观四年(63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平顶山历史名将之四:唐朝中兴名将马燧

马燧生逢乱世,历经和中后期的。

在平定军阀叛乱战中立下了不世功勋,成为时和李晟、浑瑊齐名的三大名将。

马燧是河南省郏县人,祖父、父亲都是唐朝官员。

他仪表不凡,身高1.9米,沉着勇敢多智谋,博览各种书籍,尤其擅长兵法。

年轻时和哥哥一起读书时,有一天扔下书本叹息说: 国家将有难了,英雄应立功于世,平定天下,怎能辛辛苦苦当儒生呢! 。

就开始改学兵法谋略。

安史之乱爆发后,马燧追随泽潞节度使李抱玉从县尉做起,因功一再升迁。

776年五月,汴州大将李灵耀反叛,占据州城,切断漕运,马燧和臣一起打败李灵耀,收复汴州。

779年,在马燧53岁时,升任河东节度使,成为一方诸侯。

781年,割据河北的魏博节度使田悦造反,率兵三万包围了邢州,自己到临洺,筑两重城墙,隔绝内外,阻挡救兵。

邢州守将李洪、临洺守将张伾固守城池。

宗下诏命马燧率步、骑兵两万和昭义节度使李抱真、神策行营兵马使李晟会合援救临洺。

同年十一月,马燧的军队到达邯郸,田悦派使者来到马燧的军营,希望议和,马燧就杀了试着示众,并派兵击溃了田悦的一支部队,射死了将领成炫之。

随后,马燧又杀死了田悦的大将杨朝光和卢子昌,斩首五千余级,活捉八百多人。

田悦亲率全军来会战。

马燧率接战,田悦军大败,斩首一万余级,活捉九百人,田悦连夜逃走,邢州之围解除。

782年正月,田悦向淄青、恒冀节度使求救,淄青节度使李纳派大将卫俊率军一万名救援田悦,恒冀节度使李惟岳也派兵三千名来救援。

田悦召集被打散的士兵两万多人,在洹水筑堡垒,淄青军队驻扎在他的东边,恒冀军队驻扎在他的西边,互相呼应。

马燧率各军进军驻扎在邺县,和增援的河阳节度使李秡兵汇合。

唐军驻扎在漳河边。

田悦派将领王光进率兵守长桥,筑城墙固守,唐军不能过河。

马燧就在下游将几百辆军车,用铁锁相连,横断河水,填上装土的口袋挡住水,水略微变浅了,各军都过了河。

这时唐军粮少,田悦坚守不出战,想等唐军粮尽。

马燧命各军带十天粮食,进驻仓口,和田悦隔洹水对峙。

李抱真和李秡问道: 粮食少却深入敌区,是为什么? 马燧说: 粮食少利于速战,兵法说要善于调动敌人,不受敌人摆布。

现田悦和淄青、恒州三支军队互相呼应,用意是不出战,待我军粮尽,如分兵攻他们左、右军,军队少不一定能攻破,田悦还会来救援,这样前后都受敌。

兵法说进攻敌人必救处,敌人一定会出战。

我要让各军打败会合的敌军。

马燧于是造三座桥过洹水,每天挑战,田悦不敢出战。

恒州军因兵少,怕被马燧歼灭,移军与田悦会合。

田悦认为马燧明天还会挑战,就埋伏一万军队,想伏击马燧。

马燧就命各军都半夜吃饭,鸡叫前击鼓吹号,悄悄出兵沿洹水直奔魏州,发令说: 听到敌军追来,就停下来列阵。

又命一百名骑兵击鼓吹号,都留在后边,又准备柴草火种,等军队都走了,停止击鼓吹号躲在一边,看到田悦军都过了河,就把桥烧掉。

唐军走了十几里路,田悦就带领淄青、恒州步、骑兵四万多人过桥跟随追来,顺风放火,击鼓呐喊前进。

马燧就坐下,命令军队不动,派人除掉百步见方地上的草和荆棘列阵。

马燧走出阵前,召募有勇力的五千多人,分别排在前边,等待敌军来。

等田悦兵到,火熄了人也直喘气,体力下降,马燧就出兵进攻他们,田悦军大败。

当时神策、昭义、河阳军都略退却,河东军战胜后,各军回军战斗,合击又大败敌军,追到洹水边,田悦军逃到桥头,桥已烧掉。

田悦军乱了,有的跳到水里,被杀头两万多颗,杀死了他的大将孙晋卿、安墨啜,活捉了三千多人,淹死的不计其数。

淄青兵几乎死光了,死人相叠三十多里地。

田悦部下纷纷投降马燧。

但是田悦又得到了军阀朱滔、王武俊军的救援,后又勾结李纳、,想颠覆唐朝,黄河南北混乱,盗贼横行,马燧等虽然效忠唐朝,最终没能平定叛乱。

后来马燧又平定河中军阀李怀光的叛乱。

浑瑊从此佩服马燧,私下对部将说: 我曾认为马燧用兵和我差不多,但奇怪他能多次地打败田悦;现看他用兵判断,我比他差得远! 贞元五年(789年)九月,马燧和太尉李晟在延英殿被接见,唐代宗嘉奖他们的大功,都在凌烟阁上画了像,列在开国元勋之后。

贞元十一年(795年)八月,马燧去世,享年七十岁。

其墓今在郏县城南关,据说上世纪已被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唐朝李旦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