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史

宋哲宗赵煦亲政之后,为何会贬斥旧党成员

时间:2023-08-0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宋哲宗赵煦是宋神宗赵顼第六子,元丰八年即帝王位。今天趣古代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宋哲宗赵煦是宋朝的第七位帝王,在位十五年,他做帝王的时候是北宋时期党争最激烈的时期,赵煦刚继位时因为年幼,由祖母高滔滔 宋英宗之妻,宋神宗之母垂帘听政,高滔滔支持的是旧党 保守派的主张,所以赵煦亲政以前是旧党拼命的打压新党 变法派,高滔滔死后,赵煦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执政,他是支持变法的,因此又开始大力提拔新党,拼命打压旧党。

  赵煦初登基时只有九岁,被祖母高滔滔和旧党士大夫们看管的很严,即便他所崇拜的父亲宋神宗实施的一系列政策被几乎全部推翻,他也不敢表现出有反对的意思,所以他做帝王的前八年过得很憋屈,为了能保存自己,赵煦一直隐忍不发,直到祖母高滔滔去世。

image.png

  高滔滔死了,压迫得赵煦几乎喘不过气来的大山没有了,赵煦开始意气风发,他召回以章淳为代表的所有新党成员,贬斥几乎所有的旧党成员,除了新党的政治主张被他认同外,久被压制后而产生的报复性快感大概也占据了重要因素。在旧党代表中,赵煦最厌恶的有三个人。

  被旧党强制安排的老师程颐

  程颐和其兄程颢并称“二程”,是当时的儒家学派“洛学” 因其长期在洛阳讲学而得名的创始人。他们主张的学说在后世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程颐是支持旧党一派的政治主张的,又有名气,因此被旧党选中为赵煦的老师 擢崇政殿说书,程颐的学说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本来是很有利的,程颐也试图以此来影响赵煦接受他的主张。

  但程颐忽略了赵煦才十岁,年轻人是有叛逆心的,如果仅仅是灌输旧党的保守主张还很正常,那仅仅是政见不同而已,可程颐和其背后的旧党成员为了塑造他们心中的完美君王,不停的干涉赵煦的私生活,强制性的要求帝王按照他们的标准来做人。札记《古今谭概》中记载:

  程颐为讲官。一日讲罢,未退,上偶起凭栏,戏折柳枝。颐进曰:“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拆。”上掷枝于地,不乐而罢。

  小孩子刚下了课,一时高兴,折根树枝来玩,也被程颐干涉批评,如何能不让赵煦反感?程颐做为旧党选定的主讲老师,担负着监视、警告、改造赵煦这个帝王的重要职责,他的教学方法不是循循善导。《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中记载:

  颐每进讲,色甚庄,继以讽谏。

  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而且是一个帝王来说,在胸襟还没有养成的时候,程颐的这种教学方式是很让赵煦厌恶的。程颐后来因为得罪了太皇太后高滔滔和旧党大臣,被政敌 以苏轼为首的蜀派大臣攻击而辞官。《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中记载:

  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累日,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

  但赵煦并未领情,在亲政后任由新党打击程颐,将已辞官在家讲学的他贬斥到四川涪州看管,直到赵煦病死,也没有一丝宽宥这个老师的心思。赵煦的兄弟宋徽宗赵佶继位后,为了给兄长出气,还曾下旨剥夺程颐所有的功名,销毁其所有著作。程颐并非无才,可他把帝王当成普通学生一样的说教,终于招致赵煦的厌恶,是很可惜的。

  呼吁“以母改子”,以此推翻宋神宗在世时所有政策的司马光

  司马光是《资政通鉴》的作者,仅此就值得他流芳百世了,但这位古代名人在宋神宗、宋哲宗两朝的新党和旧党之争中也干过不少龌龊事。

image.png

  司马光是旧党这个群体的头号扛旗大佬,好不容易熬到宋神宗这个变法的最大老版驾崩,他当然要出面代表旧党来废弃新法,但人死为大,何况是先帝王制定的政策,要变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强行更改,那岂不是逼迫新帝王不孝?结果司马光鼓捣出一个新方法,以太皇太后的名义废除新法,恢复旧制度。《宋史·列传第九十五》中记载:

  是时天下之民,引领拭目以观新政,而议者犹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但毛举细事,稍塞人言。光曰:“先帝之法,其善者虽百世不可变也。若安石、惠卿所建,为天下害者,改之当如救焚拯溺。况太皇太后以母改子,非子改父。”

  对于宋哲宗赵煦来说,司马光的这种做法是让他相当厌恶的,不单单是新法、旧法之争,最重要的是司马光做为臣子,在宋神宗尸骨未寒的情况下,就一举推翻了宋神宗生前的一切政策,翻帝王的案。且不说赵煦和父亲的深厚感情,从皇帝的角度来讲,身后事无法保障是最不能容忍的,司马光毫无疑问上了赵煦心中的黑名单,而且是最令他痛恨的人,没有之一。

  司马光死的时候,赵煦还没有亲政,被迫追赠司马光各种荣誉职位。《宋史·列传第九十五》中记载

  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太皇太后闻之恸,与帝即临其丧,明堂礼成不贺,赠太师、温国公,襚以一品礼服,赙银绢七千。诏户部侍郎赵瞻、内侍省押班冯宗道护其丧,归葬陕州。谥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

  等到赵煦一亲政,马上把司马光一贬再贬,最终贬成崖州司户参军,好在赵煦还要顾及名声,没有同意章淳提出的开棺戳尸的建议。等到宋徽宗继位后,立奸臣“元祐党人”碑,把司马光的名字列在第一,刻在碑上。当然,现在普遍的说法把“元祐党人”当成是忠的,刻碑的重要经手人蔡京是奸的。

  宋哲宗执政的最大障碍:“女中尧舜”高滔滔

  高滔滔历经四朝,从皇后做到太皇太后,因其出身世家,所以成为了旧党在皇族中的最大代理人,宋神宗驾崩后,她开始垂帘摄政,在她的支持下,宋神宗搞的“熙宁变法”时的政策全被推翻,为了巩固胜利果实,高滔滔寄望于下一代,也就是赵煦能延续她和旧党执行的政策,因此对赵煦的要求极端严格。

  据说,高滔滔对于赵煦的监视几乎达到极致,连帝王睡觉都只能在她的眼皮子底下睡。对于赵煦的平常生活,更是“关心备至”,无一隐私可藏,对待赵煦的生母朱太妃也异常苛刻,曾因为朱太妃受臣子的迎接而大发脾气,指责朱太妃行事不当。大臣们上朝奏事,都是面对高滔滔,背对帝王赵煦。种种这些都让亲孙子赵煦产生反感直至厌恶。

image.png

  不过高滔滔是唯一有能力和名义废除赵煦皇位的人,所以在高滔滔生前,赵煦即使多有不满,也只能忍耐。高滔滔死后,赵煦估计也想报复,在《宋史·列传第二百三十》里有一段记录说章淳诬陷高滔滔和她的父亲有废掉赵煦皇位的想法,然后上奏赵煦,建议废掉高滔滔的追谥。

  结中官郝随为助,欲追废宣仁后,自皇太后、太妃皆力争之。哲宗感悟,焚其奏,随觇知之,密语惇与蔡卞。明日惇、卞再言,哲宗怒曰:"卿等不欲朕入英宗庙乎?"惇、卞乃已。

  但赵煦没有同意,于是章淳又建议废掉高滔滔给赵煦找的老婆、皇后孟氏,这个意见被赵煦同意了。但在《宋史·列传第二百三十》的记录上还有之后赵煦懊悔废掉孟皇后的语句,可直到赵煦驾崩,也没见赵煦有懊悔的行动。

  史书上记录赵煦报复高滔滔的行为都是“奸臣”章淳唆使帝王干的,跟帝王赵煦无关,可追废高滔滔也好,废掉皇后孟氏也好,都是皇家的家务事,以章淳的政治敏感性,大概不会主动的去提出相关的建议,可能是赵煦暗示章淳这么干的,也有可能是史官为避帝王的讳,把赵煦主动干的事硬按在章淳身上。赵煦被高滔滔压制了那么久,没有怨气是不可能的

每个朝代都有削藩,为什么到了宋朝就没有这个情况出现了

让皇室子弟领兵,从来没有什么好结果,基本上都是导致兄弟阋墙,手足相残。 初期的时候,还有一些分封的异侯王存在,为了掺沙子,在这些诸侯王周围分封了一些自己的兄弟子侄为诸侯王,进行控制。还有一些朝廷当时无法直接有效控制的地区,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为诸侯王。 刘邦的本意当然是认为,在这种比较混乱的时候,自己的兄弟子侄有血缘关系,是最值得信任的,要比那些还没有血缘关系的诸侯王更可靠,有利于朝廷控制这些地区。换句话说,就是中央集权管不到的地方,用血缘关系来提高忠诚度,增强控制力。 第一代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但是经过两三代人,问题就开始出来了。分封的第一代宗室子弟除了血缘上比较近,还曾经有过一起生活的经历,也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相互之间也比较了解和信任,所以还不太容易出现叛乱。 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情况就变了。首先是血缘上就远了,以前一奶同胞的兄弟,现在只是堂兄弟了。其次是各自都是在各自的封地长大的,没有一起生活朝夕相处形成的感情基础,相互之间也不信任,对继位的和诸侯王来说,那些遥远的堂兄弟还不如自己身边的大臣可靠。 更重要的是第三点,经过之前的积累,朝廷已经有能力对这些地方直接进行控制,不需要通过诸侯王来控制了。而诸侯王经过之前第一代人的积累,在自己的封地上也形成了固定的既得利益,谁都不愿意轻而易举的放弃,这就是直接的利益冲突了。 所以,时期,这些宗室诸侯王对朝廷来说,是需要依赖的力量。到了时期,一开始汉文帝入朝继位时还很怕功臣集团,就是因为有宗室诸侯在外面夹辅王室,他才能安心的在长安当皇帝。这时候的总是诸侯也还是在发挥正面作用。 但等到汉文帝逐步把功臣集团打压下去之后,已经完全控制了长安的局面,要考虑的就不是自己的安全问题了,而是能否把诸侯王控制的地盘也纳入朝廷的直接控制范围。但这时候朝廷的实力还达不到,所以刘濞颉抗朝廷,汉文帝也还是忍让。 到了的时候,朝廷已经不存在能够威胁到皇权的力量,就开始考虑逐步加强对地方上的控制的问题。被杀之前之所以受到汉景帝的很大信任,就是因为他一直在为景帝削藩出主意,这是景帝最想做的事。从这个角度说,也可以说是景帝削藩逼出来的。 七国之乱之所以能够发生,就是因为这些宗室诸侯王在地方上是完全自主的,朝廷除了进行一些政治上的监视和控制之外,各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上完全是自己说了算,政治、经济都是自己控制的,并且有自己的军队,战时还可以征发自己国内的老百军。 西晋是第二个让总是诸侯王领兵的失败例子。 在时期,独挡方面的将领基本上都是他的宗族子弟,比如、,到时期主要也还是、曹休、,曹操临死前甚至有意让他的儿子镇守关中。曹操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这时候对其他人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所以对自己的宗族子弟更加信任,让他们独立领兵镇守一方。 曹操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世家大族已经完全不把自己和国家利益捆绑在一起了,而是有自己独立的利益诉求,经常把家族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所以,曹操任用宗族子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到了曹丕去世之后,对自己的兄弟子侄严密控制,逐步崛起,最后果然是司马懿篡夺了曹魏的皇权。 在之后,司马懿吸取曹魏防范宗室过严导致皇权旁落的教训,就开始用他的兄弟子侄掌握兵权,他的几个儿子也都镇守地方,握有兵权。除了他的两个儿子和先后掌权之外,他的其他几个儿子也都分别掌握兵权,比如琅琊王司马伷,他的侄儿司马望,在西晋建国之前,就已经在地方上掌握兵权了。 之后,分封宗室,而且很多宗室都带有将军军号,征镇安平都有,。这是为了防范当时的世家大族像司马懿一样篡夺皇权,夹辅王室,但结果是在中央出了问题,朝廷的权力斗争最后发展到征召外地的宗王率兵进京解决,从而演变成了,一直到西晋在中走向灭亡。 南朝时期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为了防止世家大族威胁皇权,各朝都分封宗室为诸侯王,领兵镇守地方,作为朝廷的声援。但在皇权继承交替之际,就容易出现宗王直接率兵进攻都城,取代皇帝的情况。当然,在南朝也出现了一些朝廷混乱的时候,宗王率兵平叛,延续国祚的情况,比如之乱后,死去,梁元帝就率兵平定了叛乱,继位为梁元帝。 初期也大量存在类似的情况,一些宗室王侯在地方上拥有兵权,但结果同样是出现了骨肉相残的情况,唐太宗时期,就出现了自己的亲儿子率兵叛乱的事情。但在篡夺皇权的时候,一些宗室诸侯王也能起兵反抗。一直到后,还曾试图让他的兄弟子侄率兵镇守地方,平定叛乱,但很快都被肃宗压下去了。 五代时期的情况更加糟糕,因为五代时期政治混乱,传统的伦理纲常已经难以维持正常的君臣关系,所以出现了大量的义子,但最后却出现了亲儿子继位后,被干儿子起兵夺权的情况。比如庄宗是的亲儿子,但最后起兵反对他的是李克用的干儿子,也就是。 建立之初,人心还没稳定下来,对自己的亲弟弟也是委以重任的,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他死后,被亲弟弟夺取了帝位,他的两个儿子反倒没什么好结果。登基后,才开始改变之前厚待宗室的政策,对宗室进行严格的控制和防范,宗室不仅不能掌兵,而且不能担任实际职务,也没有封地,即便是以宗王的名义之藩,实际上也是流放,并没有什么实权。 到了初期,也大量分封自己的子弟为诸侯王,镇守地方,并以护卫的名义给以一定数量的兵权,并且沿边的秦王、晋王、燕王和宁王都有带兵出征的经验。结果又把之前各朝代的历史又重演了一遍。建文帝继位以后,试图削藩,却被燕王打败。而朱棣当皇帝后,逐步废除了宗王的兵权,把在各地的宗王变成了圈禁。 随机文章美国三叉戟洲际导弹,4000万美元一枚可摧毁任何导弹发射井滚筒洗衣机羽绒服爆炸,别担心/专家教你怎么避免危险水星和金星哪个温度高,金星水星表面温度是多少(金星温度更高)传闻千年女尸复活走出古墓,开口说话吓晕专家/10小时候再次去世民国第一欲女余美颜,4年玩弄3000多男人/酒店裸睡纵欲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上的宋徽宗是宋朝第几位帝王,他是个怎么样的帝王?

历史上的 历史上的宋徽宗是第八个,他是艺术家皇帝,不爱江山,酷爱书画。在中国的历史上,历代学者对宋徽宗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政坛上的人对宋徽宗的评价是无能的亡国之君,而在文坛之上他则是一位一流的书法大师,他的“瘦金体”与“花鸟画”受到各朝各代的文人的推崇模仿。 宋徽宗在执政上最大的错误就是特别相信,他几乎是将蔡京当做自已的偶像来看待的。他并不是不聪明,在文坛上能有如此高的建树的人,智商绝对是正常值水平以上。他对蔡京的崇拜就像是现在某的“死忠粉”一样,偶像做什么都是好的都是对的,所以他对蔡京的视而不见。正是他的这种行为,使得以蔡京为首的行事猖獗,导致民不聊生,百姓策反,最后在之乱中丢失了国家的主权。 他原本就不想当皇帝,但是在受当时儒家的“正统说”的影响下,皇位是父死子承、兄终弟继的。明明想要在江湖上过着逍遥自在,且听风月的生活,却在宫城内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他的内心其实是抵触的。既然做了这个皇帝,他索性利用皇权之便,发展他的爱好,他广泛收集民间书画,并且还在全国内推行他的字体,鼓励文人进行书画创作,这也是为什么北宋时期的书法绘画是整个古代中国的巅峰之期。 宋徽宗兄弟 宋徽宗是的第十一子,他既不是皇后嫡出的皇子,也不是长子,而且还有那么多的兄弟,按理来说皇位与他应是毫无关系的。然而他的哥哥却意外去世了,且膝下无子,当时掌握北宋军权的向就以他“文采风流”而扶持他成为北宋的第八位君主。 宋哲宗与宋徽宗有着很深的兄弟之情,在宋神宗的这么多的儿子之中,他们兄弟俩的感情是最好的。赵煦是北宋的第七位皇帝,他10岁登基为帝,由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从公元1085年到公元1093年高太皇太后去世,已经成年的宋哲宗才自己掌控朝堂。之前受太皇太后的压制太深,使得他像是一个傀儡。他按照高太皇太后的安排学习经史典籍,意图将宋哲宗身上的锐意进取的锋芒抹去,而使他成为一个恪守祖法,听她话的皇帝。他就像是北宋王朝的一个影子皇帝,看似高高在上,其实一点权利和自由都没能,所以他的内心是有恨的。因此他自从掌权以来,便阔斧地整顿朝堂,将在高太皇太后执政时期受到重用的保守派臣子,全都降职贬谪。 反之用革新派,重用当初被保守派压制的臣子,恢复变法中的各项税法制度。虽然他有反叛的心思在,但是他的举措的确是使当时内患很严重的朝廷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他变革的步伐太快,动静太大,保守派与革新派之间的矛盾被更加的放大,造成了朝廷的动荡,国事政局不安稳。他在位仅仅只有15年,真正掌权的时间只有7年,但就在这短短七年之内,他将宋朝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宋徽宗宋高宗 宋徽宗宋钦宗,虽然出身尊贵,但偏偏遇到金人入侵,徽宗钦宗做了阶下囚被软禁;而此时宋高宗却自立,做了南宋开国皇帝。可能赵佶赵桓父子会想着同人不同命吧。 宋徽宗赵佶,生于公元1082年。可以说他是一个昏庸无能,却有极高的艺术造诣的皇帝。公元1100年登基称帝,次年将年号改为“建中靖国”。提起宋徽宗,不得不提他沉迷美色的风流韵事。当时只要稍有些姿色与才情的女会将其收进自己的后宫。靖康之难时,简单统计了一下,有封号的妃嫔女官有143人,无封号的竟然有504个。但徽宗除了迷恋美色外,还有一点不得不说,那就是赵佶自创的字体“瘦金体”深受书法家的青睐,而他的花鸟画也自成一派为“院体”。 宋钦宗,也就是赵桓,宋朝的第九位皇帝。生于1100年,即元符三年。他是宋徽宗赵佶的长子,于公元1125年即位,将年号改为靖康,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14个月。赵桓可以说是历史上较为有名的懦弱无能,就是因为他听信了奸臣的谗言,撤免了,向金国求和。而金国则在公元1127年,也就是靖康二年围攻燕京,历史上称“靖康之变”。宋钦宗赵桓无力对抗金兵,最终被当作俘虏,贬为庶人。至此,北宋灭亡。虽然往日尊贵的皇帝被沦为阶下囚令人同情,但造成这一切的推手就是宋钦宗与宋徽宗父子。公元1135年,宋徽宗逝世。 宋高宗,也就是,在发生靖康之难后,他侥幸逃回都城,做了南宋开国皇帝。甚至是等到宋钦宗的死讯传到南宋时,他还表现出放下心来的喜悦。在位期间,由于金朝的压迫。他迫于形势任用、等人一同抗金,但最后还是将岳飞处死。除了这些国事,还有赵构的书法值得提一提,他精通书法,落笔有神流畅,有草书《洛神赋》流传下来。 宋徽宗 为什么要将宋仁宗和宋徽宗放在一起说?这二人到底有什么联系?按照辈分来算,宋仁宗该是宋徽宗爷爷的堂叔,但二者在历史口碑上真得是天壤之别。 宋仁宗,大宋王朝史上的第四位皇帝,出生于公元1010年,七年后被立为太子。之后逝世,年仅13岁的赵祯即位,改元天圣。要说这位皇帝,娓娓道来的就是天性待人宽厚,喜怒不于言表,且善治国,会用人。宋仁宗是整个大宋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但他似乎有个癖好,就是喜欢改年号,在位时期前后共更改了9次年号。在位四十一年间,对属下宽厚,善于纳谏,在任时期屡次触犯仁宗,赵祯都没有怪罪于他;仁宗让百姓休养生息,一度使得宋朝发展处于顶峰状态,史称“仁宗盛治”。 宋徽宗赵佶,是个令人又爱又恨的皇帝,没有治国之才,却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他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生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于公元1100年登基称帝,次年将年号改为“建中靖国”。在位时期,只能用昏庸无能、沉迷美色形容,但又不能否认他的艺术贡献。“徽宗是个十足的有才之人,但独独不适合做皇帝”,只能说如果他不是出生于皇族,可能他也不会有那些骂名。对于宋徽宗,他的命运也确实有些凄惨,不仅沦为阶下囚,连妻子儿女都成为俘虏,但又不得不说,造成这个结局也是宋徽宗一手造成的。 宋徽宗宋高宗 宋徽宗与宋高宗两人同是宋朝的皇帝,宋徽宗是宋朝的第八任皇帝,而宋高宗是宋朝的第九任皇帝。宋徽宗赵佶与宋高宗赵构两人还是父子关系,宋徽宗赵佶是宋高宗赵构的父亲。 宋徽宗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是宋哲宗的弟弟。赵佶曾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赵佶本来是没有机会可以继承皇位的,但是他的哥哥宋哲宗年纪轻轻在二十三岁时就英年早逝了,并且还没有留下任何子嗣,于是就只能从宋哲宗的弟弟里面挑选继承皇位的人。按照长幼之序,本应是最为年长的大宁郡王赵佖继承皇位,然而因其患有眼疾而与皇位失之交臂,于是最后皇位落到了赵佶身上,总共在位二十五年。 赵佶即位后,成为了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在位期间,赵佶非常热衷于追求奢侈富贵的生活,为此耗费了很多钱财,还曾在南方开采“花石纲”,命人搜寻收集奇花异石送往开封,用来修建装饰自己的园林和宫殿。除此之外,赵佶在位时还重用蔡京、等奸佞之臣,放任他们强收苛捐杂税,加重了百姓们的负担,使得全国各地发生民变。 在赵佶在位期间,还发生了历史上颇为有名的事件——靖康之变。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底,金兵攻破宋朝京都汴京,宋徽宗赵佶和他的儿子赵桓被金帝废为庶民。第二年3月,金帝将宋徽宗、宋钦帝以及后妃、宗室、朝廷官员等数百人当作俘虏,以及众多珍贵的事物押送至北方,至此,北宋灭亡。总的来说,宋徽宗与宋高宗两人都不是优秀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赵煦宋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