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灭六国,刘邦做了哪一国的亡国奴呢?
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搞清楚。
《史记·高祖本纪》交待有刘邦的出生地,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必须说明一下,东汉学者应劭曾解释说:沛,县也;丰,其乡也。
《史记集解》中孟康也称:后沛为郡而丰为县。
即沛原先是一个县,而丰是一个乡;后来沛改为郡,丰改为县。
据说,以前丰县老县衙门匾有云:古宋遗风,汉皇故里。
说明了这个刘邦的故里所在,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宋国领地。
事实上,丰县不但属于宋国领地,还是宋国最后一任国君宋王偃的都所。
但《史记·宋微子世家》记: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
宋王偃四十七年就是公元前286年,这一年,宋国被齐、魏、楚三国联手瓜分了。
注意下这个时间点:公元前286年。
然后,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刘邦的出生年。
刘邦生年现在还是一个谜。

《高祖本纪》只记录了刘邦的卒年——汉十二年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
这里的汉十二年为公元前195年。
宋代人裴骃的《史记·集解》引用西晋人皇甫谧的说法:皇甫谧曰: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二。
秦昭王五十一年就是公元前256年。
如果皇甫谧的说法靠谱,那么刘邦就出生于公元前256年。
不难看出,刘邦降生时,宋国已经灭亡了三十年。
即刘邦不能算是宋国人,但他父亲刘太公可能是。
《汉书·高帝纪》引用有汉元帝时专门掌管皇族相关事务的宗正、汉朝封国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向说过的话: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
这里提到的太上皇,是指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而太上皇父指的就是刘邦的爷爷。
这整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刘氏本是唐帝后裔,先祖在秦国时以刘为姓,后来迁入魏国。
刘邦的爷爷被魏王封为丰公,因为迁到丰邑时间太短,所以丰邑没有刘氏先人的坟墓。
这说明,刘邦一家,是在他爷爷辈才搬到丰邑的。
不过,刘邦爷爷这个丰公并不是宋国封的,而是魏国封的,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史记·楚世家》又说:(楚顷襄王)十五年,楚王与秦、三晋、燕共伐齐,取淮北。
即顷襄王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84年,楚王联合了秦、魏、韩、赵、燕五国伐齐,攻取了齐淮北之地。
丰邑属于淮北之地。
按照这条记载,宋国灭亡后,丰邑先是被齐国占领,两年之后,又落入了楚国手里。
不过,《史记·楚世家》又记:(楚顷襄王)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顷襄王闻,召而问之。
对曰:‘……还射圉之东,解魏左肘;而外击定陶,则魏之东外弃,而大宋、方与二郡者举矣。
’
这段文字说的是:楚顷襄王十八年,楚国出现了一个善用小弓射击北归鸿雁的人,顷襄王慕名传召他前来问话。
他用射箭来比喻攻略六国,其中提到:回头射击圉的东部,就等于斩断魏国左肘;射击定陶,就会迫使魏国放弃东部要地,那么,就可以轻松合拿下大宋、方与这两个郡了。
大宋,就是今河南商丘及江苏砀山一带,而方与为今山东嘉祥及江苏丰县一带。

由此可知,丰邑已为魏国所得。
那么,刘邦的爷爷被魏国封为丰公,应该是楚顷襄王十八年,即公元前281年前后的事。
即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并不是宋国人,也没属于过齐国,他和刘邦都应该属于魏国人。
上面所引刘向的话里,其实前面还有一句: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
即魏国都城大梁被秦国占领后,魏国的流亡士大夫,又以丰邑为新都,组建了流亡政府,继续抗秦。
刘邦后来起事,留雍齿驻守丰邑,自己出征薛地。
陈胜乘机让魏国人周市前来攻城。
雍齿没有作太多考虑就投降了。
这其中除了有雍齿不服刘邦的因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丰邑城大多为魏国人。
刘邦回来攻打了三次丰邑,都未能攻下,也充分说明丰邑是按国都标准修建的。
而结合周巿劝降雍齿说的那句话——丰,故梁徙也,也可以推知,在秦灭魏国时的公元前225年,丰邑还是属于魏国。
当然,楚国比魏国多存活了两年,丰邑后来被楚国占领了,从这一点上说,刘邦原本是魏国人,因为魏国亡了,他就成了楚国人,也未尝不可。
秦灭六国,丰县被并入了沛县,刘邦做上了沛县泗上亭长。
由于泗上是前楚国沛县属地,秦的沛县县治也是前楚国沛县县治,刘帮从此居住到了前楚地沛县城乡,受楚风熏陶,善楚歌、能楚舞,也为他的楚人身份增添上了几分色彩。
最重要的是,楚国南公死前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诅咒,陈胜、项羽叔侄都以楚人的身份反秦,并且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响应,刘邦以楚人身份投入反秦洪流之中,也不足为奇了。
有人也许会感到奇怪:刘邦先属魏,再属楚,当了两次亡国奴,为何他在反秦过程中没提过半句关于亡国之恨的话呢?
话说,在天下诸侯共尊周天子的西周,各诸侯国的子民并不是很看重自己所在诸侯国的国籍的。
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对那些志在四方,一心要施展自己抱负的人来说,他们也不会被自己所在的诸侯国的国籍所羁绊。
比如说,百里奚本是齐国没落宗室子弟,早年在齐游学,壮年投虞为大夫,虞灭为晋灭,奔楚牧牛,最终入秦为相。
又比如商鞅,他本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卫国人,入魏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再入秦效力。
再比如范雎,出生于魏国,先入齐,后事秦。
还有张仪,魏国人,长大后游走于赵、楚、秦等国,成名于秦国。
与张仪齐名的苏秦,雒阳人,得燕昭王赏识,使齐,一度兼佩六国相印。
……
秦灭六国,六国原贵族子弟不甘沦为平民,不断以恢复故国为口号,一种故国情怀才倏然兴起。
比如汉初开国功臣张良,他的祖上三代为韩丞相,因韩被秦所灭,他就积极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并在古博浪沙行刺秦始皇。
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兵,因为两人的家乡原先都是在楚国境内,起义之后,就以张楚为国号,意思是张大楚国。
还有项梁、项羽叔侄,先是拥立景驹为楚王,后来又拥立楚怀王的孙子芈心为义帝,打出了楚国旗号。
……
刘邦除了出身不显,和张良、项羽这些人不可比之外,还要注意前面刘向那句话里说的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即刘邦的爷爷原本就是从秦国迁到魏国的,而且,从秦国迁到魏国后,直接就在丰邑落户了。

那么,说不准刘邦还是在秦国都城咸阳出生的。
我们看,刘邦举事,他的妻子吕雉家族里立刻有人出来追随,比如吕雉的哥哥吕泽、吕释之等等;刘太公的亲戚,却都是在刘邦攻入秦国都城咸阳后才来投奔的,比如刘贾、刘泽等等。
还有一个小细节可以间接佐证刘邦对秦国咸阳饱有感情——刘邦成为了沛县泗上亭长,常繇咸阳,他之所以这么热衷于到到咸阳出差,说明他不但对咸阳熟,而且,咸阳那里有自己的亲属。
也就是说,刘邦先是秦国人,后来迁居成了魏国人,魏国亡后成为了楚国人,秦灭六国又成为了秦国人,最后灭秦建立了大汉朝,成为了大汉帝国的主人。
从这一点上来说,刘邦实在没有什么亡国恨可提。
解析:宋微宗怎么样从帝王到亡国奴的心酸路!
北宋最后一位,宋微宗是北宋最后一位皇帝,本来帝位倒是不属于他的,然而万万没想到皇帝落在他的身上。公元1100年,的哥哥病死。宋哲宗死前,并没有安排好皇位的继承事宜。只能由皇帝的母亲、的正宫娘娘向,召集几位朝廷重臣讨论选择继位新君这一重大问题。这位向太后出身名门,是朝的曾孙女,与宋神宗结为夫妻后,二人感情极好。公元1085年,宋神宗崩于福宁殿。与神宗的生母宣仁太后一起,策立为帝,就是宋哲宗。后来,宣仁太后命人修缮庆寿宫给向太后居住。向太后坚决拒绝。原因是,庆寿宫在宣仁太后住所的东面。按照帝国的习俗,东面为上。向太后不肯乱了婆媳上下之分。哲宗即位后,挑选皇后,并为诸弟娶妻。向太后告诫家族的女子,不要汲汲于富贵,不得参与其间。家族中有求官者,也一概拒之门外,不肯通融。因此,这位正直而贤淑的太后,在朝野上下臣民之中相当有威望。由于哲宗病逝时无子,向太后认准了端王仁孝端正,且有福寿之相,因而坚决主张由赵佶继位。网络配图谁知,向太后的主张,遭到了宰相的抵制。这位后来名声很糟、被认为是奸臣的宰相认为:赵佶太轻佻,不适合做皇帝君临天下。正在此时,宰相的反对派知枢密院事当场厉声指责宰相:“所发议论,令人惊骇,不知居心何在?”言外之意是说他目无尊上,别有用心,居心叵测,搞得这位宰相乖乖闭上了嘴。就这样,后来证明绝不仅仅是“行为轻佻”的赵佶,变成了宋徽宗。那位被认为是奸臣的宰相章惇,——赵佶不光是不适合做皇帝。那些自以为不别有用心的人们,包括当时人们很尊敬的向太后和后来同样被列入奸臣行列的曾布,为帝国选择的,根本就是灾难与死亡。所谓轻佻云云,显然太看轻了这位皇帝祸国殃民的本事。宋徽宗赵佶生于1082年。据说他降生之前,他的父亲宋神宗曾经来到秘书省,观看过那里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画像,对这位亡国之君的儒雅风度极为心仪,随后就生下了宋徽宗。并且,史书很认真地记载说,在他出生时,他的父亲宋神宗梦见李煜前来谒见。这使稍后一点的人普遍相信:宋徽宗赵佶是由李煜转世托生的。今天,熟悉中国文学艺术史的人,会发现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惊人的相似:他们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天分,才华横溢,文采风流;不同的是,在诗词曲赋上,赵佶略输文采;在书法绘画上,李煜则稍逊风骚。在治理国家上,他们同样弱智,同样昏庸,同样不管别人死活,只顾自己享受快乐,极其可恶;不同的仅仅是祸害人的程度与范围而已。他们同样是亡国之君。李煜的南唐国亡在了宋徽宗赵佶的祖先手里,赵佶的北宋帝国则亡在了金国女真人的铁蹄之下。网络配图最后,他们的归宿也同样悲惨不堪。李煜成为俘虏后,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妻子被赵家天子屡屡召去侍酒侍宴侍寝;宋徽宗被女真骑兵掠到的黑龙江边时,除了年老色衰的之外,几乎所有妻子女儿都被女真人瓜分,沦为姬妾;失宠后,再沦为奴婢侍女。正如《宣和遗事》中所说:“这个官家,才俊过人,善写墨竹君,能挥书;通三教之书,晓九流之典;,依稀似剑阁孟;爱色贪杯,仿佛如金陵。”假如赵佶真的是李煜托生的话,他倒是确实为李煜报了亡国灭家的一箭之仇——让赵匡胤开创的北山断送在他的子孙手中,这是中国人特别的轮回报应。奋发有为从现有资料上看,宋徽宗赵佶并不是个纨绔子弟,这从他的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与诸多艺术成果上可以看出。他在当皇帝之前,是一个好学上进,相当讨人喜欢的好青年,在宫廷内外、朝野上下的口碑很不错。据说,他从小就。当时的皇家贵戚子弟大多喜欢追逐,唯独宋徽宗每日沉浸在笔研、丹青、图史、射御之中,这显然是一些相当正派健康的嗜好。因此,到十六七岁时,他已经“盛名圣誉布于人间”,就是说,不但知名度不低,美誉度也非常高。他也并不昏庸。从他当政之初的情形判断,的确称得上出手不凡。当时,他阔斧地整顿朝纲,平反冤狱,贬窜奸佞,提拔贤良,一时间,很有除旧布新的气象。他曾经发布一份诏书,相当谦恭地希望天下人能够地品评朝政,其诚恳平和、推心置腹在历代帝王诏书中十分少见。从这份诏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位青年天子涉世未深的坦诚、带有理想化浪漫气息的良好愿望,读来很是感人。宋哲宗在位时,也曾经发布过一份让天下人上书言事的诏书,献言者数以千计。结果,章惇做宰相后,断章取义地摘录这些上书,凭只言片语来整治上书者,搞得人们怨声载道。宋徽宗为了解除人们的顾虑,下令撤消了专门从事罗织罪名的办事机构,这显然是一个极为开明,大受欢迎的举措。在徽宗初政中,已经在哲宗朝当了六年宰相、在徽宗朝继续当了九个月宰相的章惇遭遇重大打击。网络配图这位章惇是的老朋友,年轻时以富有才华,豪爽大方出名。他们两人曾经一起结伴外出远游。在前往芦关的深山老林里,马上就要到达黑水谷的时候,他们碰到一处万丈深渊,下面急流咆哮,上面只有一架独木桥。章惇提议两人过到对面的峭壁上去题字留念,苏东坡不肯,章惇若无其事地走过深渊上的独木桥,然后把长袍掖在腰间,抓住一根老藤荡到急流对岸,在峭壁上写下“、章惇游此”六个大字,然后从容回到此间岸上。苏东坡对此的反应是,拍着对方的肩头说:“今后你这家伙会杀人不眨眼。”章惇问:“何来此说?”苏东坡回答:“不在乎自己性命的人,肯定不会拿别人的性命当回事儿。”以变法为契机,章惇渐次成为变法派的主力战将,苏东坡则立即加入到反对变法的阵营,并以自己如日中天的文名与官声,成为令变法派特别难受的主要对立面之一。章惇做了六年宰相,果然以无情地不给任何人包括自己留退路,证明了苏东坡当年的判断不错。在章惇那里,人们才终于明白,什么叫政治迫害,什么叫政治谋杀。于是,这位以不择手段地打击反对派着称的宰相,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徽宗初政的第一个被清算对象。最后,他被流放到雷州岛。这位前宰相从此再也没能返回京城,悄无声息地死在了贬居之地。欢迎关注鬼脸高中历史,更多历史真相让我们一起探究,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和鬼脸史叔进行交流,共同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最后令隋炀帝亡国丧命的小小缺点:讲面子讲上了瘾
隋炀帝杨广上马可挥刀杀敌;下马可赋诗作文,绝对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但是,隋炀帝爱面子。这个小小的缺点不仅拖垮了大隋王朝,而且还要了自己的小命儿。 公元610年,也就是隋炀帝西巡后的第二年,西域27个小国的国君相约到东都洛阳朝拜隋炀帝。隋炀帝西巡时,曾经吹嘘大隋帝国的富饶。可是,真正的大隋王朝并没有自己说的那么好。隋炀帝爱面子,他决定在西域各国面前炫耀一下。于是文艺演出、招待、服饰极尽奢华。据说,当时东都和西都的丝绸一夜间全部被政府买空了。 西域诸国国君和随从无论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身穿丝绸衣服的人,听到的都是美妙的音乐,吃到的全是免费的美食美酒。西域人感叹道:大隋王朝真的是很富有呀…… 讲面子讲上了瘾。隋炀帝接着又进行了南巡、北巡,耗资一次比一次大,排场一次比一次大,可老百姓的负担却一天比一天加重。最终,不堪忍受繁重赋税,纷纷起来反抗。结果,隋炀帝也被自己的部下杀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