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赤壁之战东风是怎么来的?这风真的是由诸葛亮借来的吗?

时间:2024-05-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赤壁之战东风是怎么来的 这风真的是由诸葛亮借来的吗

赤壁之战东风是怎么来的?这风真的是由诸葛亮借来的吗?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借东风,演义中是诸葛亮开坛做法借来的,这个东风真的是诸葛亮吗借来?究竟是诸葛亮还是周瑜借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演义中诸葛亮,开坛做法,借来东风

三国演义中的记载是这样的,孙刘联合后,双方终于想出了一条大破曹军的绝世妙计,采用火攻之法,为这火攻双方可以说是费尽了心力了,做了许多前期的准备工作。

但是周瑜在山顶观看曹军水寨之时,一阵狂风袭来,周瑜猛然惊醒,想到了此时正值冬季,风向只有北风,西风,根本没有东风,顿时觉得一切白费,忧愁涌上心头,气急攻心,口吐鲜血,不省人事。

影视剧中周瑜

诸葛亮听闻周瑜病重后,前来探望,一眼望穿了周瑜的心病,将周瑜生病的病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给写了下来,交由周瑜,周瑜心中暗叹神人,详细与诸葛亮讲述。

诸葛亮这时候提起我曾经遇到过神人,传授给了我八门遁甲奇术,可以进行呼风唤雨,都督若是想要东南风,只需要建造一座祭坛,我作法便能将这东南风借来。

后来果然借来了东风,大败曹军。

正史均未提及诸葛亮借东风,更未提及作法

当然这都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但是在正史的记载中,并没有关于诸葛亮借东风的记载,也没有提到任何要建造祭坛作法的记载,那这东风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赤壁之战东风是怎么来的?这风真的是由诸葛亮借来的吗?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曹公败於赤壁,引军归鄴。

这是《诸葛亮传》中记载的赤壁之战时的情节,未曾有关于东风的任何记载,也没有描述诸葛亮的开坛做法。

在《三国志.周瑜传》中记载: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赤壁之战画

在《周瑜传》的记载中描述的是这个季节的正好有东南风,而且还刮得很迅猛,这其中也未曾提到过诸葛亮开坛做法,或者是有关于诸葛亮借东风的记载。

在《资治通鉴》中也提到过时东南风急,《资治通鉴》中记载的与《周瑜传》中记载的相差不大,记载中均未描述诸葛亮开坛做法,亦或是对周瑜说能借东风这一件事,但是这其中都提到了一个时东南风急,我们也可以推断出这个东风确实不是诸葛亮借来的,也不是周瑜借来的,而是属于这个时候的风向就是这么吹的,但是当时的季节是在冬季,原本东风、南风确实非常稀少,甚至根本没有,那这个反常理的东风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赤壁之战时形势图

天公作美,气候变化,东风由来

赤壁之战东风是怎么来的?这风真的是由诸葛亮借来的吗?

根据地理学家郦道元的考证,三国时的赤壁地处长江东南岸,冬季气候如果转暖,气压增强,赤壁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是完全有可能刮上几场东南风的,这种情况是可能出现的,也并不是一直都是西北风。

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十三年十月癸未朔,日有蚀之,在尾十二度。

热带高压气象图

公元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战的这一年,赤壁之战前两个月时候出现了日食,气压异常,这时候沿海一带的所带来的热带高压增强北上,形成了这场冬季反常理刮的东南风,这才是东南风的由来。

大规模的风向属于自然原因,人们只能预测,肯定不是人借来的,由此可见,这东风还真不是人借来的,是属于天公作美,正巧赶上气候的变化,吹过来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

古代历史上的无事不登的三宝殿在哪三殿?

  导读:人们在佛教寺庙中有礼拜等法事的时候才能踏进佛殿,没有事情的时候不能随随便便在佛殿里面走动吵嚷。这就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最初的意思。后来这句俗语被引申为有事而来,没有特别重要的事不找别人的意思。那么什么是“三宝”呢?原来,“三宝”又称做三尊,属于佛教名词范畴,具体指代的是佛教徒尊敬供养的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  “佛”是指觉悟人生的真相,进而教导他人的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诸佛;“法”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的教法、真理;“僧”是指修学教法的僧团。三者都是信徒学习、行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其实,三宝的“宝”用的是譬喻的手法,彰显的是佛、法、僧的胜德。这个“宝”字用得好,因为其中透露着深层次的含义:和拥有金银、珍珠、玛瑙等世间珍宝能使我们物质生活十分富裕一样,佛、法、僧等世间珍宝则能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安静,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比起来身体所受之苦,精神上的愉悦才是最为重要的。具体到这句俗语来说,“三宝殿”泛指一般的佛殿,佛殿是十分神圣的地方,人们对三宝更是怀着一种尊敬与敬仰的心态来进行祭拜的,在其中大声喧哗或者嬉戏都是被认为对佛的不尊敬的行为,是会受到谴责的,故而才有“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句俗语以及其引申义。  皇帝在“金銮殿”上,行使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时,才是人性与神性的最大分离,皇帝的威严也尽在于此。不知不觉间,“金銮殿”不再仅仅是一座建筑,而是凝聚了帝灵王气的象征,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足以令人胆战心惊的威慑力,逼迫着人们畏惧和退缩。但是,明清故宫里所有的宫殿当中,没有一座宫殿叫金銮殿,这个地方不存在吗?如果存在的话,指的是哪座宫殿呢?紫禁城里的宫殿确是非常多,而且每一座宫殿都有着自己的职能、功用,并非随意修建。明永乐时期,自紫禁城始建成后,随着历朝历代的不断修建,逐渐形成了外朝与内廷两大相对独立的建筑群。外朝是皇帝平时处理政务的地方,而内廷则是皇帝及其家眷日常居住之所。从人们对“金銮殿”的印象看,这座宫殿是皇帝与众大臣议政的处所,由此可见,这座宫殿应该是位于外朝的一所宫殿。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古代历史所占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帆叶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魏晋时期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有人说,中国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统一国家,这与秦始皇的一统天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还有人说欧洲历史上也缺少一位秦始皇。没错,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但是西欧历史上的贵族政治在我们中华大地上同样发生过,让我们一起走入这个非常时代——“魏晋南北朝”。  说到魏晋南北朝,可能有一些朋友会感到疑惑,说“魏晋南北朝”到底是哪朝什么代呢?发生了什么呢?读完这篇文章,相信有此疑惑的朋友一定会打消这些疑惑的。  我们的古代历史最广为人知的是隋唐宋元明清,魏晋南北朝在教科书或者影视剧中被刻意淡化,以至于有一段时期平台上掀起了一场“隋以前是什么朝代?”的讨论。如果说对于魏晋南北朝大家不甚了解的话,那在他之前的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相信大家一定熟稔于心了吧!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魏晋南北朝这个以混乱为特征的时代。说他混乱,除了东汉末年的天下纷争,还有西晋灭亡后的各路政权,“十六国时期”。我将在本文中着重介绍两晋的宗族战争以及与皇权的关系。并简单论述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古代历史所占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  总的来看魏晋南北朝是前继秦汉,后接隋唐的一次长期分裂历史时期。是门阀士族(也可以说是贵族)居于历史舞台中央的特殊时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也是封建典章制度不断变动,孕育新体制的时期。  西晋短暂的统一  在东汉的统一政权瓦解后,地方势力并起,地方军阀混战,最后形成三国并立的稳定局面,后又经过90年的战争动乱,西晋在公元280年统一全国。  由于司马氏是权臣上位,因此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重重。  为了加强统治,同时错误估计曹魏政权的灭亡原因在于没有分封宗室,于是晋朝采取了与曹魏时期截然不同的宗室政策,比如曹魏时期严厉规定宗室权利,除了食邑户若干,任何政治活动都不允许参与,没有官员任免权,没有人身自由权(禁止离开封地),处处受到官员节制,更有形同虚设的护卫“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与之相反,西晋王朝不仅以宗室诸王为藩王辅助皇帝执政,而且多次扩大其权力,使受封的诸王可以自己遴选地方主要官吏,也可以置办军队,甚至西晋允许诸王都督各州军事。  权力不断扩大的西晋宗室诸王野心也日益增长,最终导致了皇位争夺的八王之乱,致使黄河南北生灵涂炭。常理而言,西晋分封的诸王应当恪尽职守,竭尽全力得辅佐皇帝,虽然中央集权因此被严重削弱,但地方诸王尽心尽力,不争权夺利的话,国家应当向好的方向发展,可惜晋武帝的儿子是低能儿,造成了中央的权力真空,对于地方诸王也没有节制的规定,随着朝政的混乱,诸王间大打出手争夺中央权力便容易理解了,晋武帝过于相信宗族的忠心程度了。八王之乱,诸王相互攻杀,千里无鸡鸣,西晋的统一安定局面仅仅维持了30余年。  可以说西晋王朝的“八王之乱”是他亡国的重要推手因素,除了宗室相残外,西晋统治阶级的奢靡腐化也应当担负责任。西晋统治阶级的奢靡历史罕见:开国之君晋武帝“后宫殆尽万人”;贵族官僚日食“万钱”却仍抱怨道“无下箸处”,再加上贵族之间相互攀比,斗富,皇帝纵容,刚刚建立的国家便迅速没有了朝气,只剩下思想的空虚和道德的沦丧,给黑暗的政治推波助澜。  再说八王之乱时诸王为了战争不择手段,不惜重金大量招募胡族雇佣军,又为永嘉之乱埋下了祸根。最终中央衰弱,西晋后期匈奴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灭亡了西晋。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这个西晋的皇子在南渡士族的扶持下,在江南建立了东晋。  贵族的力量  西晋时期的贵族主要指晋的宗族势力,大力分封诸王并给予大量权力,导致诸王入朝即是卿相之列,出朝则可以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不是专权,而是典型的擅权,当时各王爷的攀比相信大家也都听过,什么百米丝绸,什么千年珊瑚,无一不是在宣示着诸王的财富,不仅贪财,而且贪权,八王之乱属于皇室内乱,贵族用自己的力量毁灭了自己。  与西晋的皇室贵族不同,由于八王之乱影响太大,破坏太大,东晋皇帝的宗族,就是原西晋的皇族或者诸王大多兵败身死,宗室贵族实力大大降低。东晋也是在南渡士族的扶持下建立的,因此东晋时期皇权衰微,士族作为新进贵族,以士人加家族的方式取代旧的宗室贵族,并开始出现士族专政的格局。皇帝不满士族专政,多次利用宗室进行压制,但是东晋的高位几乎都是名门士族掌握着,满朝官员可能出自同门,至高无上的皇权此时受到压制,以皇帝为代表的司马宗室,自然也被这个新贵族打压。  在九品官人法和谱牒等制度保障下,大的士族相沿数百年,东晋尤甚,四五个门阀家族相继控制朝政,皇帝大权旁落。  如果说旧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不可靠的话,那这个新贵族以利益为纽带就比前者稍稍可靠一些,九品中正制也是晋朝贵族政治在教育上的表现,我举荐提拔你,你就要感恩,投入我的门下,日后飞黄腾达则不能忘了老师,门阀政治,十分盛行。任人唯亲,使得整个晋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当时比较显赫的士族有琅琊王氏,清河崔氏,陈郡谢氏等。其中,又以琅琊王氏最为显赫。西晋灭亡时,琅琊的王导、王敦兄弟凭借他们所处的高位,辅佐琅琊王司马睿创建了东晋,可以算是开国重臣,东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位皇帝都“以殊礼待”,甚至有“天下与共,御床同登”的特殊关系,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这反映了门阀士族实力的强大,以及在门阀政治下皇权依赖世家大族支持而维持统治的状况。  但作为皇帝老被压着,他也不愿意啊,于是东晋皇权与宗室联手,一定程度上用宗族力量压制士族力量,其中的斗争不再赘述。这种状况一直到东晋后期士族专政的局面才有所改变。但是士族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唐后期。  北方的变化  此时的北方,众多少数民族和汉族一共建立了近二十个割据政权,统称为“十六国”,实力比较大的有氐族建立的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并试图征服江南,与他相对,东晋也多次北伐,虽然一度有祖狄收复黄河以南大部,但最终依然未能完成统一。最终是鲜卑族的北魏在较长时间内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东晋时期在内地还有一些流民所建立的政权,比如割据益州的成汉政权等。  魏晋南北朝的结束  北魏在实现北方统一后,东晋被刘宋取代,刘宋是中国南朝时期的第一个朝代,其后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经过前后两百年的南北对峙小,隋军于公元581年灭陈,统一全国。  结束了这个几百年的乱世,在这个历史时期,南方经济由落后到初步发展,北方经济由发达到破坏,再重新开始发展,使得中国南北方经济发展程度逐渐趋同。总体而言,南北经济地位在这个时期开始持平。民族融合程度也在这个时期进一步加深。  而一开始所说的典章制度变化,也在这个时期发生了极大的改动,有一些当时的权宜之计得到保留等。中国汉制和唐制的极大差别,也是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演变有关系,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的制度建设和政治思想,奠定了隋唐一统以后的政治格局。
标签:古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