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太后们,您会想到谁呢?心狠手辣的吕雉?颇有智谋的大辽萧太后?女中尧舜高滔滔?还是杰出的政治家孝庄呢?
本文的主人公是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作太后的人,她生活在距今2300年的战国时期,是秦国第一任君王——秦惠文王嬴驷的妃子,也是在位长达57年的秦昭襄王嬴稷的母亲。
她就是影视剧《芈月传》的女主角芈月的原型,赫赫有名的秦宣太后。
宣太后即后人熟知的芈八子,一生肆意纵情,杀伐决断,这样的性格在《芈月传》中也有体现。
不过,历史上的宣太后可比影视剧中表现的更为豪放,最著名的就是她在外交活动中讲的一个段子,真是让闻者哑然。

《战国策》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韩国的外交大臣尚靳请秦国出兵营救被楚国围困的雍氏(韩国领地)。
尚靳苦口婆心地以唇亡齿寒之理相劝,谁知宣太后却说出了一番让人喷饭的话,差点惊掉尚靳的下巴。
宣太后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公然向韩国索贿。
她说:想当年我服侍先王的时候啊,先王总喜欢把大腿压在我的身上,我这等柔弱身姿,为此时常感到疲累。
但是,先王若是把身子全压在我身上,我反倒又不觉得有多重了,这是何故呢?因为这样会让我感到舒适愉悦,是对我有好处的事。
如今让我们出兵驰援韩国,倘若兵力不足、粮食不多,肯定是救不了韩国,毕竟解决韩国被围困的危机,每天怎么也要耗费千金吧,是不是应该给我点好处呢?
宣太后这番话直白得不禁让人面红耳赤,当朝太后以床笫之欢作为外交手段的话术,真是古今未见有之。
为此,清代著名文人王士桢便直言不讳地讽刺道:此等淫亵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

那么,宣太后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太后之位的呢?
史料中关于芈八子成为太后之前的经历,几乎是空白的。
只知晓她是楚国人,而芈八子是她作为妃嫔的一个封号罢了。
芈八子有两个能力出众的弟弟,一个是同父同母的弟弟芈戎,一个是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
尤其是魏冉,后面还要着重提到他。
从楚国嫁到秦国的芈八子,并没有得到丈夫秦惠文王的过多宠爱,他们之一唯一有点感情的证据,便是孕育了儿子嬴稷。
不过,秦惠文王过世后,芈八子母子的日子并不好过。
继位的嬴荡,也就是秦武王并没有善待这位庶母,还将弟弟嬴稷送到了燕国当人质。
由此可以想象,芈八子的内心该有多么煎熬。
不过人生总是世事难料,谁能想到秦武王如此争强好胜,非要和人家比试举大鼎,最后活活把自己玩死了呢?由于秦武王因举鼎导致绝膑而死,芈八子和儿子也迎来了转机。
此后,在赵武灵王和魏冉的帮助下,嬴稷回到了秦国,并在王位争夺战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就这样,芈八子摇身一变,成为了当朝太后。

当然,即便这对母子都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依然有人在觊觎王位。
在巩固权力的同时,宣太后也没闲着,尤其是她的桃色新闻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可是,宣太后与其他纵情享乐的女人又不同,她不会像嬴政的母亲赵姬那般,一味地沉溺于爱情不可自拔,反而充分利用自己的美色为儿子铺路。
在《芈月传》中,甘心为芈月赴死的义渠王不知道感动了多少观众。
但是,历史上的义渠王可不是心甘情愿地为宣太后而死的。
义渠是戎族国家,未开化的他们战斗能力爆表,早在秦惠文王在世时,便曾以千匹绣品和百名美人收买义渠君,可惜义渠君并不买账,此后更是与秦国对战不休。
宣太后执政后便意识到,光靠武力根本没法收复义渠,于是她便出人意料地采取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怀柔政策,就是为义渠王编织了一个温柔乡,成为了义渠王的情人,还让其堂而皇之地住进了甘泉宫,开启了二人世界。
她用女性特有的柔情腐蚀他的思想,让他沉迷于享乐,安于和平的家庭生活,从而丧失去了王者之志。

当然,满朝上下对于宣太后与义渠王的关系更是心照不宣,这件事也成了不是秘密的秘密。
对此,众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放任不管。
最让人哑然的是,宣太后和义渠王的这段关系维持了足有30年。
在这期间,义渠王完全被宣太后所麻痹,并没有意识到危险来临。
毕竟秦国太后不仅与其私通,甚至还为其生下两个儿子,难道还会害自己不成?义渠王终究还是太天真了。
公元前272年,筹划多年终于等到机会的宣太后,毫不犹豫地将义渠王诱杀于甘泉宫,而后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攻打义渠,最终将其灭国,领土直接并入秦国。
这个女人何其狠辣啊!但是,她的这种超长的忍耐力也是让人佩服。
精心谋划三十年,出手时丝毫没有犹豫,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试问有多少女子能做到呢?

当然了,义渠王只是宣太后生命中逗留较长的过客,在宣太后的后宫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他就是宣太后的情人魏丑夫。
宣太后非常喜欢魏丑夫,以至于在自己临死前,还要让魏丑夫陪葬不可。
年轻的魏丑夫自然不想这般早死,于是便请好友庸芮去说情。
庸芮也很有手段,他开门见山地问宣太后:请问太后,人在百年之后是否还有知觉呢?
宣太后当即摇头,庸芮抓住机会继续说:既然没有知觉,太后何必让魏丑夫陪葬呢?毕竟他已经无法再带给你快乐。
倘若人死后真的有知觉,那么先王恐怕早在地下对你恨之入骨了,你又如何让魏丑夫陪葬呢?
宣太后听了庸芮的话,也觉得非常有道理,就这样,魏丑夫逃过了一劫。
不过,他的名字也因此被记入史册,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

至于宣太后,这位站在权力顶端的女人,开创了太后执政的先河,更是常以朕自称,而后才被历代皇帝所沿用。
她懂得利用外戚巩固权势,也有雷霆手段整治秦国弊端。
相较于她的政治成就,那些花边新闻也不过是个小小谈资罢了。
毕竟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利益,她有宽广的胸怀,自然也有豪放的性格。
顶着重重压力恢复商鞅之法,重用李冰修葺都江堰,巧用外交手段扩张领土等等,一介女流做出如此功绩,并非赵姬、吕雉、慈禧等太后可以媲美的。
也难怪影视剧会偏爱她,她确实有被敬佩的实力!

风流皇帝乾隆共立过三个皇后,结局分别如何?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自从后宫的各种阴谋论在荧屏上演之后,每一任皇上的情史,反倒成了人们最为关注的。同样作为,乾隆的情史应该是最引人关注的,他的后宫同样拥有诸多女人,一生还立过三个皇后。这三个女人在他生命的不同时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么他最爱哪个皇后?这三个皇后又有什么结局? 确切来说,第一任皇后是他真正所爱的人。她的祖上曾经和先皇开疆扩土,是满身战功的大功臣,皇上向来厚待她家。她本人作为贵女,所爱的教育比大部分女更加完善,见识也比其他女子更宽广。作为内定太子,早就在暗地里替他物色皇后人选了,经过他的观察,此女不管是在学识还是在气度方面,都非常适合做国母。于是便把她指配给了弘历,并且亲自替他们举行婚礼。雍正死后,乾隆上位,他的原配也被封为皇后,封号“孝贤仪”。她虽说是为皇后,但是皇宫从来不缺女人,她又用什么方式让乾隆对她始终如一呢? 首先是身段,不管乾隆是否身为皇帝,热爱美女的心思是绝对不会变的,她既然能够长久霸占宠爱,在外表方面是绝对的。其次,她能为皇帝分忧解难。大家都觉得乾隆在世的时候国泰民安,可以说是经济最鼎盛的时候,实际上作为皇帝的乾隆同样非常辛劳。据乾隆所说,治理国家并非他一人的功劳,而是背后有皇后替他排忧解难。虽说治理国家是皇帝的责任,但是皇后功劳不小。皇后从小生活非常优越,而她向来淳朴,但凡遇到需要祭祀农神时,皇后都会带领后宫的女人们祭祀,以保朝廷安顺。正是因为她处处贤德,所以乾隆对她始终如一。可惜,两个儿子的早夭彻彻底毁了她的心智,大病一场。好不容易在身子稍微好些之后,陪皇帝外出,却不料在还没到达皇宫之前,就病逝了,年仅三十七岁。她的去世,让皇帝过了很多年依然无法放下。 继后的出身比富察氏低很多,她同样是雍正所赐,分位是侧福晋。同样是陪着乾隆登基的女人,先皇后深受乾隆重视,她却一直都没有得到宠爱。不过她也有优势,因为她拥有一副好身体,寿命比富察氏长。在皇后以及贵妃都去世之后,她在的力挺之下成功上位,管理六宫。不过她管理后宫十多年,而且管理得极为到位,依然被皇帝厌恶,就连她所生的儿子都得不到皇帝的关注。 因为乾隆的过度冷落,再加上皇帝无视她的尊严,两人发生了很大的争执。继后为了向乾隆表达心中的不满,以及抗议,竟然选择了断发。既然她在皇帝心里没有任何地位,皇帝更加不允许她挑衅皇威,所以对她极尽羞辱。面对的种种不公行为,继后宁可选择孤独终老,也没有再向皇帝低头。可惜她的这种行为,哪怕是在去世之后,依然不讨好,乾隆在她去世之后,只是以纯贵妃的规格下葬,连个都没有追加,所以后人才会叫她为“继后”。 魏佳氏的皇后名号,是她死后皇帝才追加的,皇帝虽说让她管理后宫,但只是以皇贵妃的身份管理。她原本是皇帝身边的一个宫女,因为姿色尚佳,很快就迷住了乾隆,成为了令嫔,之后又被提为令妃,也是乾隆最为喜欢的妃子之一。 魏佳氏在生育方面非常了得,共生下了四儿两女,成为了清宫生孩子最多的女人。原本皇帝就心仪她,再加上她生下了那么多子女,对她更是恩宠不断。她所生下的十六皇子是皇帝最喜欢的儿子,可惜这个儿子却夭折了,让两人都非常悲痛。乾隆挂念魏佳氏的丧子之痛,对她更是无限怜惜,让彼此的情感更加坚定。话说继后之所以会绝望到断发,正是她所引发的,因为乾隆竟然不顾常规,学习皇帝,皇后还在世,就想把令妃提为皇贵妃,继后这才用断发来抗议。 不过继后的断发行为,并没有阻止乾隆分毫,在继后被打过冷宫之后,皇帝还是把令妃的封号提了上来。已经升为皇贵妃的魏佳氏,总共管理后宫长达十年以上。不知道是乾隆真的那么喜爱她,还是为了报复继后的忤逆。不过从他在魏佳氏去世之后,还为她追加封号“孝纯仪”,还把她的儿子立为太子的行为来看,应该是前者居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姓家奴吕布手下的猛将都有谁 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
还不知道:手下猛将都有谁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根据记载,无论是演义还是小说,吕布手下的有名的将领也就是八健将,高顺加魏越几人,哪来的二十名呢?但是,如果再算上归附吕布的势力,倒是能凑上二十个将领,不过不一定都是猛将。而且,这次是正史出场的还比演义多,一个个说吧。吕布直辖的部将(共计十一位): 高顺,正史里是吕布的中郎将,也是最重要的是部将,能带兵打仗,统领着陷阵营,又能在适当的时机劝解吕布,可惜吕布对他任而不亲,最后和吕布一起被所擒杀。演义里的高顺也差不多,曾经和大战四十五回合被打败,武力设定弱了一些,结局和正史差不多。 ,正史上,是之首,具体功绩就不一一说了。值得一提的是,张辽的真实武艺按照史书记载用“武力过人”来形容,后来斩单于蹋顿,逍遥津以800破敌,杀数十人,斩二将,更是印证了张辽的真实武力。历史中,张辽是病死,演义里张辽是被射中腰部,伤重而死。魏越,根据《志》记载,吕布曾经带领亲近骁将成廉,魏越大破黑山军,后来就下落不明了。在演义中,魏越没有出场,也没有记载魏越和魏续是否有关系,总之吕布倒是对两位将领挺信任的。 成廉,也是正史里的骁将,被曹操打败并擒获,下落不明。演义里,是八健将之一,吕布被两夏侯许典李乐围攻而走,成廉则被射死。郝萌,正史里郝萌谋反,吕布没有穿鞋就逃到高顺大营,被高顺打败。随后,郝萌和部将火并被杀。演义里,八健将之一,后被生擒,曹操斩杀。 曹性,正史里同上,只是曹性杀了郝萌后,吕布让他统领其军,此后不见记载,看来火并中被斩断一臂,影响不小。演义里,八健将之一,射伤夏侯惇的眼睛,被反杀。 魏续,吕布的亲戚,取代高顺统领陷阵营,后和侯成,宋宪谋反,导致吕布失败被擒,后来不见记载。演义里,八健将之一,魏续为替宋宪报仇,一合被斩杀。 宋宪,和魏续,侯成谋反后,不见记载。演义里,八健将之一,三合被颜良斩杀。侯成,正史里侯成因为偷酿酒违反了军令,于是才策动魏,宋一起谋反,此后不见记载。演义里,八健将之一,谋反后不见记载。刘何,高雅。这两人演义中都没出场,刘何是句阳守将,被生擒,高雅是吕布别将,被攻破。归附吕布的泰山势力(泰山派共计六名): ,正史里属于吕布的联盟,吕布败亡后归降曹操,地位和功绩在吕布原降将中仅次张辽,一直到继位后才去世,由儿子臧艾继嗣。演义里,臧霸是八健将,吕布的直接下属,曾经和乐进大战三十回合,归属曹操后,与一起镇守长安,此后没有记载。孙康,正史里泰山群寇之一,孙观的兄长,一开始归附吕布,后为曹操效力,官至城阳太守,生卒年无载,演义没有出场。 孙观,正史里和臧霸一起,先是归属吕布阵营,后为曹操效力,功劳和地位仅次于臧霸,后任青州刺史。但是,由于讨伐东吴时,作战勇猛,被箭射中,伤重而亡,不过他的儿子孙毓才能出色,也官至青州刺史。 演义里,孙观和吴敦,尹礼,昌豨俱为泰山四寇,被许褚一对四打败,后来吕布中了陈登的“离间计”,把支援他的孙观等人杀散,此后泰山四寇不见于小说。吴敦,泰山群寇,归投曹操后,官至利城太守,生卒无载,演义同上。尹礼,泰山群寇,正史里参与了三路伐吴的东路军,攻入徐陵,被东吴援军全琮,斩杀。演义同上。昌豨,泰山群寇,反复无常,先是被张辽劝降,再次造反后被于禁斩杀。演义同上。叛迎吕布的势力(兖州派共计3位): 陈宫:正史里,陈宫对曹操入兖州是有功的,但是曹操怒杀边让等名士,让陈宫等人不安,于是叛迎吕布,给曹操带着巨大的打击,兖州只剩三城。吕布下邳城被攻破,陈宫不愿投降被处决,不过曹操答应照顾他的老母。值得一提的是,陈宫不算猛将,但是算大将,事见《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郝萌造反,陈宫也涉嫌其事,吕布以陈宫为大将而不问。演义里,陈宫为吕布重要的谋士可惜吕布不听,导致殒命,陈宫的结局和正史差不多。 ,曾经是讨董联盟的诸侯之一,本来和曹操挺好的,因为惧怕曹操会为对他不利,于是和陈宫等迎吕叛曹。后来,吕布势微,张邈去处讨救兵,半路被部下所杀。演义里,张邈投奔了袁术,就不见记载了。张超,是张邈之弟,也是方面讨董联盟诸侯之一。二人一同反曹,张超负责带着家小守雍丘,被曹操攻破身死。在演义里,雍丘攻破,张超自杀。另外还有两个人要交代,一个是吕布的彭城相侯谐,不知文武,所以没有列上,被曹操攻破擒获,记载不明,演义也没有出场。一个是陈登,属于无间道,不算猛将,却是能文能武,镇守广陵时还打败了派出的等别部,可惜最后得病而亡,事见《三国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