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高祖刘邦,游手好闲到中年,却以一个底层混子身份,仅用7年时间,开启了大汉盛世。
他生性懒散,好酒好色,一身的毛病,前半生碌碌无为。
后半生却低开高走,一路逆袭,几年时间灭秦灭项,开启大汉天下。
刘邦是凭什么做到的呢?
《历史的帘子2》一书用八千余字,精炼地展现了刘邦荡气回肠的崛起生涯。
纵观刘邦的一生,你会发现,他之所以能成大事,在于这3点。

对错事低头
刘邦出身于普通农户家庭,在家排行老三。
年少的刘邦不喜欢下地干活,整天与杀狗仔樊哙、乡村吹鼓手周勃等社会青年喝酒闲逛。
刘老汉经常骂他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不能像其他儿子一样本分种地、置家置业。
司马迁评价他也说:高祖为人,好酒及色。
一晃几十年过去,刘邦一直在秦朝基层做泗水亭长。
秦二世当政,百姓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47岁的刘邦也抓住机会,开始崭露头角。
他一路高歌猛进,于公元前206年,率军入主咸阳,灭了令世人心惊胆战的大秦帝国。
进入咸阳后,看到美轮美奂的咸阳宫、莺莺燕燕的六国佳丽,数不尽的珍宝,刘邦深陷其中,流连忘返。
军师张良劝诫道:秦王缺德,您才能进入咸阳,您现在为天下人除了祸害,如果贪图享乐,恐怕会重蹈秦的覆辙。
刘邦顿时清醒,虚心接受劝谏。
他不仅下令封存了秦朝的府库和财物,分文不取,还跟当地百姓约法三章。
后来,军队井然有序地还军灞上,秦人争先恐后为军队送来酒肉粮食,盛赞刘邦仗义。
正所谓: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拒绝接受别人的意见,就会闭塞视听,独断专行,容易遭到孤立。
刘邦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能做到从善如流,不断改正自身缺陷,做出正确决策。
即使开启大汉盛世后,刘邦依然时刻注意克己修身。
儒生陆贾经常跟刘邦谈论《诗》《书》,听得不耐烦了,刘邦大骂:我的天下是在马上打下来的,《诗》《书》有什么用!
陆贾硬怼道:您在马上打天下,能在马上治天下吗?
刘邦立刻变脸,恭敬地对陆贾拜道:对不起,我错了,请先生著书,总结秦失天下、我得天下的原因。
一代开国之君,意识到错误后,竟愿向一个书生道歉,如此气度着实堪称明君。
常言道:人常闻誉而喜,闻过而怒。
世人听到别人的赞誉,往往会很开心,听到别人的批评,却忍不住发怒和否定,错失许多改正的机会。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真正厉害的人,以人为镜,从别人的言语中反躬自省,琢己璞玉。
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不断完善自我,才能让自己越来越强大。

对人才低头
楚汉相争之际,刘邦和项羽都广纳天下贤才,却有不少贤人弃项羽而投奔刘邦,最后为大汉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其中之一就有贤士陈平。
陈平起初在项羽麾下任职,但觉得项羽是个难成大事的莽夫,于是放弃一切,为刘邦效力。
刘邦听他说话逻辑清晰,观点精辟,便给了他比项羽军中还高的职位。
将军们不服气,认为陈平只是个叛逃来的小兵,怎能让他担任要职?
他们着手调查陈平的黑历史,状告他背信弃义、收受贿赂。
刘邦却不以为然,听完陈平的陈词后,不仅整理衣冠躬身一拜,而且又赏赐了他大量财物,并加封他为护军中尉。

全军将士看到陈平如此受重用,再也不敢造谣了。
陈平从此彻底放开手脚,尽情施展自己的奇谋妙计,为汉朝屡建奇功。
刘邦深谙用人之道,他的头脑极度开放,不会在意贤才的过去,只要有才能,都会加以重用。
韩信,在发迹之前,不过是项羽营中的小小折戟郎中。
投靠刘邦后,他见升迁无望,连夜逃跑了。
萧何及时将他追回来,并举荐给刘邦。
尽管刘邦对韩信的出逃非常不悦,但依然听从萧何的建议,重用韩信。
他盖了一座拜将坛,挑选了一个黄道吉日,沐浴斋戒,严格按照礼仪,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从无名小卒,成为风光无两的大将军,此后对刘邦忠心耿耿,战功赫赫,对刘邦平定天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刘邦手下的顶级人才,张良是破落贵族,萧何是小吏,樊哙等人不过是屠狗之辈。
但他从不计较锱铢小事,打破世俗的标准,任人唯贤,吸纳了一众忠臣良将的辅佐,终成一代霸主。
不被固定思维桎梏,头脑极度开放的人,看待事物视角更多维,往往能做出质量更高的决策。
一个人头脑的开放程度,决定着未来人生能到达的高度。
拒绝抱残守缺,时时更新思维,以包容的心态接纳一切,方能不断强大自己,谋定全局。

对输赢低头
刘邦与项羽对战几十场,输多赢少,最惨的一次,是偷袭项羽都城不成,被打得狼狈不堪。
项羽带兵北上伐齐时,刘邦合纵连横,组建了56万联军,一举攻克了项羽的都城彭城。
项羽得知消息后后,立刻亲率3万骑兵直奔彭城。
刘邦不以为意,以为双方兵力悬殊,且项羽长途奔波,人困马乏,这场战争毫无悬念。
可没想到,项羽的骑兵势如破竹,短短时间内就将联军杀的落花流水。
刘邦慌忙带着几十名心腹没命狂奔,最后侥幸西逃。

这是刘邦起兵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他的父亲和妻子都被项羽俘虏了,众诸侯也纷纷倒戈。
刘邦不仅没被打倒,反而自我反思,开始找对策,此后步步为营,终于拖垮项羽,夺得天下。
而反观项羽,屡战屡胜,却被一次失败彻底击垮。
垓下一战中,项羽率领10万楚军与刘邦的40万汉军进行了生死大战。
项羽兵败,率八百兵马突围,行到乌江江畔时,楚骑几乎全军覆没。
有人曾劝项羽先渡乌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毕竟江东还有数十万子弟兵,可卷土重来。
可项羽过不去心里那道坎,无言面见江东父老,最终自刎江边,葬送了宏图霸业。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胜败乃兵家常事,没有谁能一路顺风顺水,坎坷、失败、挫折都是筛选胜利者和失败者的。
难关,没渡过去是天堑,渡过去了就是垫脚石。
刘邦和项羽对失败的态度,决定了两个人截然不同的命运。
登顶之路,会危险重生,命运不会轻易允许一个人直达山巅。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绝不放弃,就永远有逆风翻盘的机会。
▼
公元前196年,61岁的刘邦御驾亲征,平定了淮南王叛乱。
归长安途中,他回了老家沛县,大摆酒席,邀请家乡父老相聚。
畅饮酣处,刘邦不由击筑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首《大风歌》,唱出了刘邦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克己修身,知人善用,屡败屡战,最终,在知天命的年纪,创造了自己的人生奇迹。
若你对人生感到迷茫,不妨读一读《历史的帘子2》刘邦篇,看他如何一步步改掉陋习,博采众长,走向人生巅峰的。
或许,从他的故事里,你能找到向阳而生的力量。
袁崇焕是真的被错杀的吗?只因做了三件不该做的事!
你真的了解为啥被错杀?做了三件不该做的事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末年,满清时刻威胁大清的江山。袁崇焕可以说是唯一的希望,然而却把袁崇焕错杀了。,的为袁崇焕平反,说他是一名忠臣,中了的反间计。可惜的是,崇祯杀袁崇焕的时候,老百姓也非常恨袁崇焕,争抢着生吃袁崇焕的肉。那么,袁崇焕为啥会被错杀? 袁崇焕生于1584年,35岁考中进士,之后就在福建任知县,后来到兵部任职。但是,袁崇焕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的老兵时,袁崇焕与其讨论边塞上的事情,所以对边塞的状况比较了解,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 1622年,广宁被后金军攻陷,朝廷商议应该派人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得知后,一个人往关外查阅地形。回朝之后,袁崇焕上言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朝中大臣也夸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又破格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 就这样,袁崇焕成为明朝和后金对抗的联军司令部总司令。 期间,袁崇焕拖住了后金兵,打出了很多经典战役,比如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等,成为后金皇太极的心病。然而,1629年,意外发生了。当年十一月,后金主皇太极举兵数十万绕过袁崇焕,直扑京师,袁崇焕急忙率兵回京。经过一些列战争,后金退兵,袁崇焕解了京师之围。但是,不久袁崇焕也被杀了。主要原因有三。 1、擅自议和 当时,明廷大臣认为,后金之所以能够绕过袁崇焕包围京师,是袁崇焕故意放清兵入关,诽谤谴责袁崇焕与后金军有勾结。对于此事,袁崇焕是一个有前科的人。他刚起经营辽东的时候, 想更多地了解后金虚实,便派出使者到后金,还向皇太极提出了议和的建议,目的在于争取更长的时间备战。皇太极也派遣使者来见袁崇焕,就议和一事提出种种条件。袁崇焕一面虚与周旋,一面抓紧修筑塔山、大凌河、锦州的城防。袁崇焕与皇太极议和不过是权宜之计,因此开始时并没有上报朝廷。后来,虽然奏报上去,朝廷又以宋与辽、金的议和为教训严加告诫不许。袁崇焕向朝廷申明,自己的用意只是缓兵而已,争取时间在辽西建立一条坚固的防线,对付后金。 2、错杀毛文龙 袁崇焕还做了一件错事,就是擅自杀死了毛文龙左都督平辽总兵官。毛文龙当时在后金的后方建立了根据地东江镇,该地在今日朝鲜境内,时刻牵制后金。只要后金向南侵犯明朝土地,毛文龙就侵扰后金的后方,因此皇太极迟迟不能也不敢入关。但是,毛文龙为人骄恣,上事多浮夸,索饷过多,袁崇焕矫诏把这个人杀了。这是袁崇焕一生中做过的一件错事,如果他不杀毛文龙,清兵无法入关。 3、不与清兵对面作战! 还有,皇太极用了离间计,当时清兵保卫北京城的时候,袁崇焕带兵解围,但是时时不与清兵面对面作战。按照袁崇焕的意思,清兵粮草有限,只要进不了北京城,几日后就会撤退。期间,皇太极故意放走了被擒获的崇祯身边两位小,且故意让他们听到了袁崇焕要投降的假话。当崇祯听到太监的描述后,认定袁崇焕叛国无疑,所以就要杀掉他。 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被割了3000多块。行刑之时,刽子手每割下其一片肉,围观百姓争相食之。能够说,当时的老百多么恨袁崇焕。 明末清初大学者朱舜水在他的著作《朱舜水集》里,将袁崇焕称作“卖国贼”,明末将领徐石麒认为,袁崇焕表面上主战,而实际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杀毛文龙的方式取信于清廷,市米则资盗并非空穴来风。乾隆对袁崇焕进行了平凡,钦定修编的《》里突然多出了“反间计”的记载,认为崇祯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错杀了袁崇焕。 那么,崇祯错杀了袁崇焕,为啥老百么恨袁崇焕呢?当时偌大的北京城,就没有一个明白人?其实,当时的老百姓是最务实的,最恨的也是袁崇焕杀了毛文龙。毛文龙死后,手下群龙无首,孙可望、、投降后金,使得后金如鲠在喉的江东镇一朝解散,所以才会往南开拔。在进攻明朝的过程中,很多老百姓失去了亲人。沉浸在痛苦之中的老百姓认为,这种痛苦是袁崇焕造成的。再加上,明朝政府的宣传,老百姓更加认为,后金之所以能够进攻明朝,都是袁崇焕的错。所以,老百姓生啖其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最牛锦衣卫,让千古奇才张居正低头
曾经,由胡歌、主演的古装大剧《》火遍。 剧中老戏骨王永泉饰演的悬镜司夏首尊位高权重,手段狠厉,大虐主角胡歌,让人不寒而栗。 但在中国历史上明朝这个朝代,曾有一人权势比夏首尊更盛。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代首辅都不敢与之比肩,奸臣亦是不敢与之作对。 这个人就是陆炳,明朝唯一一个三公兼三孤的官员,堪称最强。 陆炳是锦衣卫指挥使陆松之子,其母亲是明世宗嘉靖帝的乳母。 幼时即和嘉靖帝相伴长大,时常随母出入宫禁。 嘉靖十一年(1532年)陆炳中武进士,授锦衣卫副千户。 陆松死后袭锦衣卫指挥佥事,后进指挥使,掌南镇抚司事。 嘉靖十八年(1539年)春日,嘉靖帝南巡至河南卫辉时行宫失火。 陆炳第一个冲进火场背着嘉靖帝逃离火海,并把嘉靖帝扶到乘舆上避火。 于是嘉靖赞叹陆炳道:忠臣也! 陆炳于是也越受宠幸,地位也犹如火箭般不断提升。 陆炳深谙权术谋略之道,为人处事圆滑。 三十多岁即为都督同知,当时他的同僚多为父辈,多以辈分欺压陆炳。 陆炳表面上对他们很尊敬,暗地里却逐步用计剪除那些轻视他的人。 陆炳对嘉靖帝,严刑拷打那些敢于上书劝谏皇帝的人。 打杀太仆寺卿杨最,捶杀兵马指挥,饿死户部主事周天佐,等等,愈加得到嘉靖帝重用。 陆炳为扩充权势,还曾巴结内阁重臣夏言、严嵩,后因湖广道试御史陈其学弹劾陆炳。 夏言欲起草圣旨要将陆炳逮捕治罪,陆炳害怕,私下以三千两黄金贿赂夏言。 夏言为人正直,不允,陆炳于是长跪夏言,哭泣谢罪,夏言不忍,遂放过陆炳。 陆炳入仕以来一直一帆风顺,春风得意。 他在夏言处失掉这么大的面子,心中早已对夏言恨之入骨。 等到严嵩和夏言争夺首辅之位时,陆炳便站到了严嵩的阵营。 揭发夏言与边将结交谋反,严嵩等奸佞之臣也趁机挑拨离间,夏言被判死罪。 严嵩上台后大权独揽,误国误民,曾意打击大学士徐阶。 徐阶为人正直清廉,家中称病谢客以避嫌,这时,陆炳居中斡旋才使徐阶免遭迫害。 平虏大将军贪戾险狠,暴戾不堪。 因入援勤王得到嘉靖帝恩宠,他的妻子看上了陆炳老婆的首饰。 于是他私下派了两人去陆家劫取,陆炳迫不得已把首饰交了出来。 心中甚是惧怕愤恨,于是隐忍不发。 后陆炳收集仇鸾罪证,并带至嘉靖帝前一一揭发仇鸾罪行,仇鸾被剖棺戮尸。 纵观整个明朝,宦官在其政治体系中权势颇大。 但是陆炳曾弹劾司礼监李彬侵盗嘉靖帝真殿工程所需物料及内府钱粮数以十万计。 并私自奴役军丁在黑山上为己营造坟茔。 当时李彬正得宠,满朝文武大臣都因此惊恐万分。 但陆炳深受嘉靖帝信赖,李彬及其党羽被下狱治罪处死,这在明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闰正月,陆炳以都指挥同知的身份掌管锦衣卫事宜。 锦衣卫也进入大明王朝权势最重的时期。 嘉靖三十六年秋,陆炳被加封为少傅。 彼时他已为太保兼太子太傅,由此,陆炳成为明朝唯一一位获得“三公兼三孤”的官员。 陆炳在任职期间,一方面折节对待士大夫、保护忠臣、打击奸佞、弹劾宦官。 不曾陷害一人,对于皇帝兴起的冤狱,陆炳多有保全。 另一方面他又收受贿赂,干涉选官。 与严嵩合谋构陷内阁首辅夏言,揭发仇鸾谋反,。 对于陆炳这样一个亦正亦邪的人,后世褒贬不一。 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评价其:功罪自不相掩!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十二月,权势熏天的陆炳死在任上,年五十一岁。 嘉靖帝赐予他的哀荣十分隆重,赠忠诚伯,谥号武惠,祭葬有加。 还任命他的儿子陆绎为本卫指挥佥事。 隆庆年间,明穆宗追查陆炳罪责,其子陆绎及弟陆炜被褫夺官职下狱。 罚没家产并追赃,三年(1575年),陆绎上书请求免罪。 张居正等人说,陆炳救驾有功,而且法律规定非谋反叛逆奸党之徒,不抄没家产。 况且抄家和追赃二罪并坐,不合法律。明神宗怜悯他,陆绎遂得免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