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谁才是大清的开国皇帝?

时间:2024-07-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按照古代谥法,开基创业的皇帝庙号称祖,看摊守成的皇帝称宗。

所以我们一般在史料中只要见到高祖、太祖一类的庙号,都知道他是开国皇帝。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谁才是大清的开国皇帝?

不过到了清代,这种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十二个皇帝中,庙号称祖就有三个,分别是太祖努尔哈赤、世祖福临、圣祖玄烨。

此外,太宗皇太极改元称帝,始有大清之国号。

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清初的三位皇帝,到底哪一个才是大清真正的开国皇帝呢?

习惯上,我们都以努尔哈赤为开国皇帝,但在很多史料中往往又存有争议,说皇太极的也有,说顺治的也有。

事实上,这些说法都没有错,而是各自的出发点不一样,得出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谁才是大清的开国皇帝?

先来说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率领部众经过二十余年的征战,才得以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但这一时期的努尔哈赤顶多算是个部落酋长,在明王朝的眼中,连个王都算不上。

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伐明,攻陷辽东重镇抚顺,自此明王朝才感到事态严重,将后金政权视为一大威胁。

而自萨尔浒一战后,明军在辽东地区丧失军事优势转攻为守。

此后数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劲旅攻城略地,占据了辽东大部分地区。

不过终努尔哈赤一生,后金军队始终没有突破宁锦防线,更没有踏入过山海关内一步。

对于明王朝来说,后金就像历史上诸多叛乱者一样,是个占山为王割据一方的诸侯而已。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谁才是大清的开国皇帝?

话虽如此,但努尔哈赤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其军事力量已经足以与明朝相抗衡,并为后来大清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努尔哈赤,那么历史上也就不会有皇太极改元称帝以及清军入关。

所以,本质上来讲,努尔哈赤是名副其实的奠基者。

皇太极称帝后,追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如果和历史上的其他人物进行比较,努尔哈赤与曹操、司马懿应该同属一类,他们生前是没有做过皇帝的,所以算不上开国皇帝。

其次是皇太极

御史窃以为,以文治武功而言,皇太极与努尔哈赤相比可以用有过之而无不及来形容,尤其是在文治方面。

努尔哈赤死后,留给皇太极的政治遗产并不那么富裕。

当时满汉矛盾十分尖锐,蒙古各部在明朝与后金之间徘徊不定,朝鲜作为明朝的藩属国也是明从暗不从。

最为关键的是袁崇焕在宁锦一带已经站稳了脚跟,与八旗军队正面对峙。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谁才是大清的开国皇帝?

皇太极继位之初,手中的权力也极其有限,处处受到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的制约,在努尔哈赤遗诏八王共治国政的枷锁下,要想有所作为实为不易。

经过数年的努力,皇太极扫除了这些矛盾和障碍,在政治、军事、外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正是有了这些基础,他才得以在天聪元年改元称帝。

应该讲,在大清创业阶段,皇太极的功劳总体上要胜过努尔哈赤。

皇太极由于改后金为大清,以大汗升级为皇帝,所以他应该才是清代的开国皇帝。

只是与其他王朝比起来,皇太极这个开国皇帝的分量似乎不够,因为他在位期间,大清的政权也仅限于关外地区,不是真正大一统的王朝。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谁才是大清的开国皇帝?

如果后来多尔衮没有继承皇太极的遗愿,大清也没有入关,那么后世甚至都不会认同他的地位,就像同时期的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后来的吴三桂那样,不过是历史上的一个匆匆过客而已。

最后是顺治帝

皇太极去世时,已经占据了辽东地区,并多次越过山海关兵指京师,如果他不是暴亡,大概率会入主中原,成为正式的皇帝。

但历史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而是让六岁的福临捡了个天大的便宜。

明王朝的灭亡的标志是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为标志的。

也就是说明朝是亡在李自成手中的,而非清军。

多尔衮率八旗精锐入关后,也是打着为崇祯帝复仇的旗号。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谁才是大清的开国皇帝?

清军入关后,很快占领了京师,并与农民军以及南明政权展开对决。

经过十余年的征战,清军才得以定鼎中原,成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这期间,虽然没有顺治帝什么事,但他毕竟是名义上的皇帝,而且在他亲政后,统一天下的战事也尚未完全结束,直到康熙初年除了少数地方没有纳入版图之外,基本上统一了全国。

顺治帝由于是第一个入关的皇帝,而且其政权已经不是偏安一隅,和历代的大一统王朝无异,所以很多人就认为顺治帝才是真正的开国皇帝,这也是他本人政绩不及太祖、太宗,但却能以世祖为庙号的主要原因。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谁才是大清的开国皇帝?

在御史看来,称皇太极、顺治帝为开国皇帝应该都是没毛病的,唯独努尔哈赤存有不小的争议,但还是那句话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也不同。

史上最牛老丈人 他女婿是隋朝开国帝王!

老丈人是对妻父的称呼,又叫泰山、岳父。老丈人也不是哪个男人都有机会当的,你需要符合两个条件:有女儿,并且能嫁出去。听起来也不是很复杂。女儿都想嫁个好人家,在中国古代,如果能嫁给一国之君,便是祖坟冒青烟,全家烧高香了。算命的总说,谁谁是娘娘的命,便是极言其命带富贵。也许有人要说那种被打入冷宫的日子是多么凄苦辛酸,后宫的钩心斗角又如何让人胆寒,但“一朝选入君王侧”仍为许多人梦寐以求。网络配图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历史上各朝各代的贪官,明知将来有身陷囹圄诛灭九族的可能,却还是地前赴后继着,一样的道理。其实就算是嫁给普通人家,一样会有争宠的烦恼。人们在设想未来时,总是看到光明的一面,比如专宠自己,比如有一天荣登皇后宝座。没有谁进宫就是想奔冷宫去的。杨贵妃结局再惨,她也不会后悔进宫,如果上天再给她一次重来的机会,我想她会说四个字:我还入宫。当笑话说毕竟是后来的事。“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应该反映的也是一种现状。 老丈人牛不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女儿嫁得好不好,嫁给皇上又被封后,老爹就是国丈。皇上的岳父,肯定是牛得不能再牛了。不光老丈人牛,一家跟着牛。这样一来,老丈人选女婿便要有眼光了,将来能否出息,这需要敏锐的判断力。牛就牛在他给他的三个女儿挑了三个好女婿,最后三个女儿都被尊为皇后,而且是三个不同朝代的皇后。皇帝的老丈人已是别人无法比的,“三朝国丈”更是绝无仅有,堪称史上最牛的“老丈人”了。 独孤信(503~557),本名独孤如愿。生于北魏末期,武川镇(今内蒙武川西南)人,祖籍云中(今山西大同),是鲜卑化的匈奴人。独孤信,长相俊美。《》称其“美容仪,善骑射”,武功还很过硬。就像现在的歌星,既有型又能唱,肯定迷倒一片。当时独孤信也是被众多粉丝争睹风采,素有“独孤郎”的美誉,属于级的人物。独孤信家世显赫,世代为贵族,但独孤信没赶上好时候,到他这辈家道中落,又适逢北方六镇起义,风暴席卷北魏,独孤信便开始了他一生的戎马生涯。他参与过镇压义军,也参加过葛荣的河北起义军,后来又归附官府,操控北魏大权后,他投奔了雄踞关陇的统领,他的同乡,也就是后来西魏的实际建立者和掌权者。在刀光剑影中,独孤信的官也越做越大。网络配图 独孤信有着明张大义的真性情。《北史》记载,北魏孝武帝不甘权臣高欢操纵,想借宇文泰的势力对付高欢。独孤信不顾一家老小全在高欢领地,“寻征入朝”,为国尽忠。孝武帝感念“世乱识忠良”,于是“雅相委任”,封他为浮阳郡公,后来又晋升他为骠骑大将军、大司马。宇篡魏立周后,他又因“佐周代魏有功”,被封为柱国大将军,是朝廷倚重的“八大柱国”之一,位极人臣,地位显赫一时。 独孤信还是位治世能臣,在坐镇陇右时,治绩突出,“信著遐迩”,声名远播。宇文泰因此给他赐名为信,这便是独孤信名字的由来。功高盖主在哪朝哪代都不会是好事情。东魏大臣魏收在奏折《檄梁文》中,称独孤信“据陇右不从”,说独孤信想割据称霸,其实是放出话去挑拨离间,果然引起宇文泰的疑心,独孤信预感不妙,便主动提出还朝。宇文泰死后,他的侄子掌权,同为“八大柱国”之一的赵贵遭受排挤,便与独孤信密谋除掉宇文护,结果事情败露,独孤信受牵连,被御赐毒酒,逼令自尽,时年55岁。 独孤信是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这不仅体现在他能征善战、屡立奇功上。最重要的是他生了三个贵为皇后的女儿,分别是明敬后、唐元贞后和隋文献后,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独孤信的长女嫁给了宇文泰的长子,当时宇文毓还没当皇帝,是个地方官,“帝之在藩,纳为夫人”。在任岐州刺史时,便“有美政”,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宇文护废杀15岁的傀儡皇帝后,迎立宇文毓为“天王”。史书上说宇文毓“宽明仁厚,敦睦九族”,颇“有君人之量”。如果能一直当下去,该是个好皇帝。可惜他命不好,在位只3年便被宇文护毒死。独孤信的大女儿命运也不济,仅做了两个月的王后便死了。宇文毓正式称帝后追封她为明敬皇后。网络配图 独孤信的四女儿是开国皇帝李渊的母亲。李家在当时也是显赫之家,于是“八大柱国”之一的太尉李虎的儿子李昺,便成了独孤信的女婿,也就是李渊他爹。李渊称帝时母亲已死,于是追封为元贞皇后。独孤信的小女儿嫁给了后来的开国皇帝,。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皇后了,而且管丈夫管得严,不让文帝碰别的女人,还“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不过独孤伽罗天赋异禀,很有政治头脑,对隋文帝的帮助不小,时人将她与隋文帝并称“二圣”,可见有多厉害。独孤信看上杨坚也是有原因的,《》上说独孤信见杨坚“有奇表”,才将女儿嫁给他,杨坚是隋国公杨忠的儿子,也属于高干子弟,而且小伙子够帅,面有富贵之相。从这上面也可以看出,独孤信选婿是很慎重的。 独孤信能成为三朝国丈,在笔者看来,也是因为他位高权重,所以女儿也要嫁相应身份的人,倒不是他沾了女儿的光。既然在朝做官,就要讲究强强联手,所以门户很重要,两路诸侯结为亲家,势力何止增加一倍!如今更有官商结亲的新趋势,讲究体现立体实力,也是强强联合的一种变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司马伦:宣皇帝司马懿的儿子,直接了引发八王之乱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被囚禁后,宫中怨声载道,东宫侍卫首领本想联合大臣和一起诛杀妖后,还政太子,但是张裴两个读书人怕兵变影响稳定。于是两人想起了握有部分军权的的小儿子司马伦。 司马伦,司马懿与的独子,也是最小的儿子。长大之后一事无成,全凭血缘关系享荣华富贵。称帝后,这哥们就因为偷穿侄子的御裘穿被卫兵发现,判了死刑,结果司马炎念在血亲的份上于是饶了他。后来他又被封到关中,结果搞得一塌糊涂,,惹得关中氏族和少数民族纷纷起义。最后,朝廷只得把他召回洛阳养着,此时恰逢主政,司马伦靠着阿谀奉承得到贾后信任,直至封王。 朝中大臣先找到的是司马伦的亲信谋士孙秀,在得知来意后,孙秀突然灵机一动觉得国无储君,大有作为,但时机未到,于是决定也使一出借刀杀人,他对司马伦说:我们是贾后的人,现在朝里的重臣准备诛杀贾后,请我们帮忙。但我们之前名声不好,恐怕太子回来了,我们也是功过相抵。何不如先让贾后灭了太子,我们再灭了贾后呢,,功劳全是我们的。 司马伦听后暗暗叫好,于是命孙秀操办此事。孙秀先是放出消息,说宫中大臣要废掉贾后,迎立太子回宫继位,贾南风知道后方才觉得自己这一把废太子确实玩大了,于是忧惧不已。随后司马伦又联合贾谧等人窜段贾南风尽早除掉太子,以绝众人期望,乱了方寸的贾南风遂决定杀掉司马遹,一了百了。她命太医制毒,然后命黄门孙虑带药前去谋害太子,司马遹虽然长大了不学无术,但还是天性聪慧,知道贾南风会迟早杀他,常常自己做饭吃。孙虑便撤掉他的灶台,逼其就范,结果司马遹还挺抗饿,誓死不吃孙虑送来的饭菜,结果孙虑便直接逼司马遹服毒,司马遹不从,孙虑情急之下便用药杵将当朝太子活活打死。 司马遹一死,司马伦便立即以为太子报仇、诛灭贾后的名义兴兵讨伐,此举得到很多司马宗室及大臣的响应,也就是司马懿的八子司马肜(rong)也率兵前来,两王入宫后立即杀掉的贾谧,随即又派齐王在宫中搜捕贾后。贾南风见司马冏全身披甲深夜闯宫,自知大事不妙,惊问:你来干什么!司马冏正色厉声道:奉旨搜捕皇后。贾南风接着说:圣旨都是从我手里发出去的,你奉的谁的旨?司马冏不再理睬,立即逮捕,随后押上大殿,及至大殿,贾南风隐约看到的身影,于是开始撒泼喊道:陛下,你难道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老婆被人家废了吗,到头来还不是废了陛下你自己吗?司马衷默默听完,打了个哈欠,不予理睬。贾南风见无人应答,又问司马冏起事者何人,司马冏回答道: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肜。贾南风听后悔恨不已,恶狠狠的说: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 贾南风被囚禁于金墉城后,她的同党也被一网打尽,而在搜捕过程中,司马伦为方便后期专权,将为数不多的两位正直大臣司空张华与尚书仆射裴頠一同处死,张华的十四世孙很有名,既是大诗人又是当代,他就是写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开元名相。 不久后,悍后贾南风被灌金屑酒,体内重金属超标毒发身亡,结束了45岁的罪恶生命。 贾南风死了,但她一手把晋王朝搞得乌烟瘴气,纲纪大乱,这一波操作下来,让司马诸王都看到了司马衷懦弱白痴,谁都有可能称霸天下。就这样,大家都蠢蠢欲动,准备相机而动。 贾南风死后,司马伦独掌大权,第二年,也就是公元301年,司马伦废司马衷自立为帝,随后囚司马衷于金墉城。 司马伦称帝后,大封臣属,甚至连自己府中的奴役都受了爵位,一时间乌烟瘴气的程度不亚于贾后时期,每次临朝,殿中冠饰者满座,简直一群魑魅魍魉,当时有谚语道:。西晋官员的帽子上都要用貂尾装饰,结果司马伦手一滑,封的人太多,致使貂尾不够用,只能用狗尾代替,这就是的典故了。 眼见坐朝的妖孽司马伦倒行逆施,在地方上手握重兵的司马诸王开始蠢蠢欲动,准备掀起一场更大的腥风血雨。而当世的文人学子则不耻与司马伦为伍,不再谋取官职,纷纷转投山林,。 于是,一场统治阶层司的大乱与一段文人士族内部的大趴即将同时上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