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最尴尬的太后和皇帝,皇帝是太后叔,太后是皇帝母后

时间:2024-08-0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皇帝与太后之间的关系,历来颇为微妙,如果太后是皇帝的亲生母亲,那多半母凭子贵,双方一个战壕的共同体,相互扶持。

最多是皇帝幼年时太后把持朝政,大权回归皇帝手中颇费周折,历史上第一位太后芈月就在儿子嬴稷登基为王之后把持秦国朝政四十余年。

但是,如果太后只是嫡母却并非皇帝亲生母亲,那么两人反目为仇的可能性就要大多了。

比如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虽然慈禧太后是光绪亲生母亲的姐姐,也就是光绪的亲姨妈,但是,对这个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儿子,慈禧强势无比,恨不得视他为眼中钉,又有何情分可言?

最尴尬的太后和皇帝,皇帝是太后叔,太后是皇帝母后

芈月之于嬴稷,慈禧之于光绪名义上和实际上都算是长辈,长幼尊卑比较容易分辨,但是,在历史上还真的有皇帝辈分比太后还高的例子,这件奇事就发生在东晋。

首先出场的主人公是褚太后,原名褚蒜子,别看名字原生态,褚太后的战斗力可是满格的。

东晋开国皇帝是司马睿,他死之后,由儿子司马绍继位,又传位于司马衍,司马衍算是第三代皇帝。

司马衍有个一母同胞的弟弟叫司马岳,本来皇帝之位是轮不到他的,但是司马衍的舅舅擅权干政,想保住自己外戚的地位,不愿意让司马衍的儿子继位,耍耍手段,司马岳就这么作为太弟登基了。

最尴尬的太后和皇帝,皇帝是太后叔,太后是皇帝母后

褚太后就是东晋康帝司马岳的妻子,司马岳和他哥哥一样都是短命鬼,去世之后,褚太后与司马岳的儿子继位,号穆帝。

穆帝登基的时候才两岁,毛头小孩一个,朝政自然是褚太后说了算。

好不容易成年,亲政没多久又去世了,没留下子嗣。

皇家血脉不能断,大臣们一番商议,就把司马衍的儿子拉过来当皇帝,号哀帝。

哀帝二十岁继位,特别喜欢寻丹访药,一顿操作猛如虎,二十五岁就挂了。

东晋皇室又少了一人,哀帝英年早逝,没有孩子,哀帝的弟弟琅琊王司马奕继位。

最尴尬的太后和皇帝,皇帝是太后叔,太后是皇帝母后

东晋皇室简直有毒,一连五位皇帝都是命不长久,等到了司马奕,褚太后还是褚太后,皇帝却已经换了快两位数了。

司马奕破了皇帝早逝的怪圈,活的蛮久,但是他这个位子坐得一点都不安稳。

东晋权臣桓温靠着几次北伐的战争掌握了军权,野心不断膨胀,竟然想学曹魏,废了司马奕,自立为帝。

偏偏他在司马奕身上找不到什么把柄,就借口司马奕无生育能力,后宫三子并非皇帝亲生逼迫褚太后下诏废司马奕为东海王。

桓温权势极甚,褚太后只能就此照办。

但是,桓温也知道自己师出无名,不敢堂堂正正称帝,就推举会稽王司马昱继位,想让司马昱成自己的傀儡皇帝,司马昱就是后来的简文皇帝。

最尴尬的太后和皇帝,皇帝是太后叔,太后是皇帝母后

简文帝并不是个小孩子,桓温把他扶上皇位的时候他已经52岁了。

至于他的辈分,那就更高,简文帝实际上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小儿子,他的哥哥继位时他还是个小孩,就因为东晋的皇帝在位时间实在是太短了,轮到他登基已经是第八位皇帝了。

如果真的算起辈分,褚太后和丈夫司马岳都得管简文皇帝叫声叔叔才对,皇帝比太后辈分还高一辈。

但是,简文帝按照封建礼教,见到褚太后得称母后才对。

也不知道真实的历史上,两个人见面到底是怎么打招呼的,但是尴尬肯定是有的,这种情况在中国史上也是罕见。

最尴尬的太后和皇帝,皇帝是太后叔,太后是皇帝母后

司马昱已经年过半百,怎么会看不透桓温的心思,但是他一己之力也无法与其抗衡,只能拱默守道而已,又怕被桓温废黜,整日胆战心惊,难得安枕,忧愤之中曾写过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的诗句,他只当了八个月的皇帝就在悲愤中离世了。

此时,面对桓温的野心,褚太后依然默默坚守着,简文帝的儿子司马曜即位后,她再度临朝听政,一直用心辅佐司马曜直到成年。

司马曜成年后,褚太后就还政于皇帝。

又过了近十年,她才走到人生的终点。

可以说没有褚太后苦心维持,东晋能不能传到孝武帝司马曜这一代还是个问题。

褚太后死后,服丧礼制又成了问题,孝武帝司马曜算起来是褚太后的小叔子,名义上褚太后确实是太后,大臣们研究了一番,最后认为褚太后有德有功,还是按照母亲的丧制让孝武帝服丧一年,这也算是对褚太后为司马皇室做出贡献的认可吧。

崇祯皇帝帝是如何死的?为什么不逃江南去做帝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慈禧太后太后为什么可以统治中国47年?

能够掌握清廷最高权力数十年之久,首先是基于清帝皇统继承乏人这一客观原因。 清王朝自天命汗至宣统帝溥仪,共计12帝。这12位子女的多寡,与大清王朝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联。及其之前的7位皇帝,子嗣最少的和帝也有14个子女;被称之为“多子翁”的帝甚至有55个子女;而到了帝,一生仅有二子一女;、和宣统帝,竟然一生子女皆无。这就使道光以前各帝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选择余地较大。而自咸丰开始的三位皇帝,少子或无子,几乎丧失了选择余地或可能,出现了皇位继承乏人的危机。网络配图 最后几位皇帝寿命之短促,则进一步加深了这一危机。道光以前各帝,除帝情况较为特殊,只活到24岁外,其他均活至五六十岁,甚至八九十岁。而同治帝只活了19岁,咸丰帝、虽寿命较长,但也不过才三十几岁。 如果清帝寿命较长,其子继承皇位时一般皆已长大成人,这就至少可以在年龄方面保障新君继位后即可独自处理政务,保证皇位与皇权的平稳顺利过渡。但如果皇帝的寿命过于短促,其继承人的年龄就必然偏小,不但没有任何基本知识的储备积累和政治经验,甚至不具备是非判断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新继位的小皇帝或借重于朝廷重臣,或依赖于亲近,或直接依靠自己的母后,出现一段时间皇位与皇权的分离错位,这就有可能导致权臣专擅或母后外戚专政之类太阿倒持的朝局。 道光以后各帝寿命之短促,子嗣之不旺,预示着大清皇统的危机。晚清御史胡思敬在谈到光绪帝死后无嗣继位时说:“国统再绝,而家无令子,识者早知其必有乱矣。”讲的正是这个意思。之所以能数十年干政,与清末三位皇帝、特别是其子同治帝继位时年龄太小,不无直接关系。网络配图 特殊的政治身份与地位 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掌握清廷最高权力数十年之久,并非仅仅因其具有多么高深莫测的政治本领或手段,而是依靠其特殊的政治身份与地位。 咸丰帝死后,清廷内部实行的虽是“(太后)垂帘(八大臣)辅政,盖兼有之”的权力机制,表面看慈禧太后与肃顺等八大臣的权力是旗鼓相当,但实际上慈禧太后占据新君生母这一更有利的地位,使其在与八大臣的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朝中部分大臣也都坚持“自古,民无二主”的政治理念,大都认为只有两宫太后才是皇权的真正代表。 妥善处理两大家族政治关系 外戚专权与保持皇权独立是一对势如水火的矛盾。慈禧太后则妥善地处理了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家族的政治关系,这也是她掌握清朝最高权力数十年最为根本的原因。如果将慈禧太后与的做一个比较,就会对此有一个极为清楚的认识。网络配图 武则天先是“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后来又正式登基称帝。不但立七庙,追尊自己上五代祖皆为皇帝,大力提拔重用武氏兄弟子侄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而且残杀唐皇的皇子皇孙。这不但引起李氏家族的全力反抗,也引起众多重臣和旧臣的强烈不满与反对。 第一,未予那拉氏族人以显爵重任。后,慈禧太后的大弟照祥被封为三等承恩公,其父惠征、祖父景瑞、曾祖父吉郎阿则被追封为三等承恩公。以上封爵,皆为清廷对于皇后或皇太后家族的恩封惯例,而非“违制”的特例。 其二弟桂祥,之所以在1888年被封为三等承恩公,是因其女被选为光绪帝的皇后,仍是循外戚封爵之惯例,与慈禧太后的个人意旨并无直接关系。慈禧太后之所以未对胞弟委以控制清廷实权的重任,除了与其弟缺乏才干有关之外,与慈禧太后特别关注爱新觉罗氏家族与那拉氏家族关系、不给其他人以攻诘口实的意识自觉或心理警觉不无关系。网络配图 第二,慈禧太后所选立的两任小皇帝——光绪帝载湉和宣统帝溥仪,都是爱新觉罗氏家族血统最近的近支亲王后代。她的独断专行,虽会引起皇室亲王和其他朝臣的不满,但没有人怀疑慈禧太后对爱新觉罗氏家族不忠或有所威胁。至于慈禧太后多次选立小皇帝,以及其与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等人的矛盾与斗争,皆被人理解为是清朝内部的权力之争,甚至不过是家族内部的叔嫂“家务”之争而已。 就如文中所讲,无论慈禧太后的主观意图如何。在客观上,她的确成功地使人们普遍认同其对爱新觉罗皇室是忠诚的,这应是她较为顺利地掌控清王朝最高权力长达近半个世纪的重要原因之一。身为一个女人,能做到如此程度,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