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李世民只给秦琼五千骑兵,如何击败比罗艺和李勣更厉害的刘黑闼?

时间:2024-09-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正史中的秦琼比隋唐英雄系列小说中的秦琼要厉害很多:小说中的秦琼在隋唐十八条好汉中仅位列第十六,正史中的秦琼却是隋末唐初第一悍将,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莫不如志,也就是想杀谁就能杀谁。

骑着忽雷驳、手持大铁枪的秦琼人挡杀人神挡杀神,总是能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齐郡通守张须陀被瓦岗军击败阵亡,时任隋军六品建节尉的秦琼收拢余部突出重围撤往虎牢关;跟随裴仁基加入瓦岗军后,秦琼在黎阳童山之战中救了为流矢所中,堕马闷绝,左右奔散的李密,然后又收拢败兵与宇文化及力战并反败为胜。

秦琼不但个人武功高强,指挥能力也是相当出众,真正具备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名将素质,他一生中最艰难的一战,应该是在武德五年二月的列人之战,他的对手,就是已经打遍唐军无敌手的刘黑闼。

李世民只给秦琼五千骑兵,如何击败比罗艺和李勣更厉害的刘黑闼?

曾为瓦岗军裨将的匈奴人刘黑闼打败了多少大唐名将,这还真不好统计,因为就连唐军第一悍将秦琼秦叔宝,也曾吃过刘黑闼大亏,秦琼的好兄弟罗士信,就是被刘黑闼擒斩的。

秦琼跟刘黑闼交战先败后胜,算是为唐军挽回了一些颜面,而我们熟悉的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和李艺(罗艺,跟李勣一样,都是赐姓李),则被刘黑闼打得抬不起头来——李勣后来跟李靖并称大唐双子将星,但是提起刘黑闼,他肯定是一肚子苦水。

我们细看《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就会发现疆场厮杀,只有秦琼能克制住刘黑闼,而且必须是斗智斗勇才能艰难取胜,其他的名将,在刘黑闼面前,好像都不堪一击。

罗艺就是小说中罗成的父亲,但实际上他跟秦琼半点亲戚关系都没有,也没有死在隋朝,而是在玄武门之变后叛逃突厥,结果路上被手下干掉了。

李世民只给秦琼五千骑兵,如何击败比罗艺和李勣更厉害的刘黑闼?

罗艺是李渊赐姓并封为燕郡王的,跟李建成的关系也很好,但是跟秦王世民和瓦岗旧将的关系不太好。

为了对付已经击败并斩杀多名唐将的原瓦岗裨将刘黑闼,李渊派遣一个真本家、一个假本家出战:淮安王神通将关内兵至冀州,与李艺兵合。

又发邢、洺、相、魏、恒、赵等州兵合五万馀人,与刘黑闼战于饶阳城南……神通大败,士马军资失亡三分之二。

李艺退保藁城;黑闼就击之,艺亦败,薛万均、万彻皆为所虏,截发驱之。

罗艺大败亏输,同为赐姓的李勣也不甘人后,输得比罗艺还彻底:武德四年十二月,黑闼既破淮安王神通,将兵数万进逼宗城,黎州总管李世勣先屯宗城,弃城走保洺州。

甲子,黑闼追击世勣等,破之,杀步卒五千人,世勣仅以身免。

刘黑闼一点情面都不留,把在瓦岗时的老长官徐世勣打成了光杆司令,也狠狠地扫了唐高祖李渊的面子——他赐姓的两个王公都被原本不太有名的刘黑闼击败,薛万钧薛万彻这两个悍将也被割发代首屈辱放归,这时候再不派出杀手锏秦琼,那么唐军的面子就丢光了。

李世民只给秦琼五千骑兵,如何击败比罗艺和李勣更厉害的刘黑闼?

这里要顺便说一句,当时唐军名将已经有很多了,后来成为李世民头号打手的尉迟敬德,也已经在被秦琼在美良川击败后投降。

身于瓦岗军的唐军名将,除了徐世勣、秦琼、程咬金,还有张亮、王君廓、罗士信,其中的王君廓和罗士信即将跟刘黑闼正面对决,咱们放在后面再说,现在还是来看看刘黑闼有多不好对付,以及秦琼那一战打得有多艰难。

秦琼在武德二年阵前投唐后,被李渊安排到秦王李世民军中当马军总管,也就是骑兵司令,在讨灭王世充、窦建德之后,秦琼已经晋升为上柱国、翼国公(后被李世民改为胡国公),异姓武将勋爵已经到了顶峰。

刘黑闼每战必胜气势汹汹杀奔洺水,秦王李世民却只给了秦琼五千骑兵去迎战,并且在修改的《高祖实录》中把功劳记在了自己头上:(武德五年二月)癸亥,秦王击刘黑闼于列人,大破之。

李世民只给秦琼五千骑兵,如何击败比罗艺和李勣更厉害的刘黑闼?

秦琼当时归秦王李世民指挥,所以说是秦王破刘黑闼也符合当时的规矩,比如黄忠阵斩夏侯渊,在《三国志·卷一·武帝纪》中的记载是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为备所杀;《三国志·卷九·诸夏侯曹传》中的记载是为备所袭,渊遂战死。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的时候,详细描述了列人之战,明确证明是秦叔宝破黑闼于列人。

秦琼五千骑兵击败士气高昂的刘黑闼数万大军有多困难,熟悉古代冷兵器战争规律的读者诸君自然清楚,秦琼与刘黑闼正面交锋,根本就打不动,第一次冲锋铩羽而归(为闼所败)。

首战失利,秦琼及时调整部署,在河边埋下伏兵,正面以疑兵交锋的同时,秦琼亲自带领主力攻击刘黑闼大军侧翼:横击刘黑闼,败之。

秦琼五千骑兵击败刘黑闼数万大军,自己损失肯定也不会太小,所以在获胜后要占据列人县城防守的同时进行必要的休整,而刘黑闼却收拢败兵向王君廓一千五百兵力驻守的洺水进攻,又把秦王李世民打得一筹莫展。

李世民只给秦琼五千骑兵,如何击败比罗艺和李勣更厉害的刘黑闼?

秦琼在列人一时脱不开身,王君廓守洺水必然守不住,而李世民又攻不进去,徐世勣对战场形势的分析也很悲观:刘黑闼攻洺水甚急,世民三引兵救之,黑闼拒之,不得进。

世民恐王君廓不能守,召诸将谋之,李世勣曰:‘若甬道达城下,城必不守。

李世民无奈,李世勣悲观,结果就是罗士信带着二百人替换王君廓的一千五百人入城据守,这指挥的离谱之处,笔者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王君廓有一千五百人尚且必然守不住,为什么李世民只让罗士信带着二百人换防?王君廓冲得出来,罗士信冲得进去,说明刘黑闼的防线并不是坚不可摧,李世民为何三次总攻都无法突破?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是令人费解:黑闼昼夜急攻,会大雪,救兵不得往,凡八日,丁丑,城陷。

黑闼素闻其勇,欲生之,士信词色不屈,乃杀之。

刘黑闼能攻城,李世民却不能从背后突击,莫非那场大雪对唐军有影响?已经是鸡肋的洺水城为啥一定要固守?所谓中心开花内外夹击的说法也根本不通:即使是想用洺水城牵制刘黑闼主力,也不应该只让罗士信带二百人当诱饵呀!

李世民只给秦琼五千骑兵,如何击败比罗艺和李勣更厉害的刘黑闼?

洺水之战打得一塌糊涂,作为诱饵的罗士信被刘黑闼吃掉,李世民也被包了饺子:秦王世民与刘黑闼相持六十余日。

黑闼潜师袭李世勣营,世民引兵掩其后以救之,为黑闼所围,尉迟敬德帅壮士犯围而入,世民与略阳公道宗乘之得出。

刘黑闼这就有点欺负人了:吃柿子专捡软的捏,偷袭先打李世勣,围点打援差点干掉李世民,而秦琼远在列人,实在是远水不解近渴,而且没有李世民的调令,他也不能擅自带兵到洺水参战。

列人、洺水两战,面对同一个对手刘黑闼,李世民给了秦琼五千骑兵,给了罗士信二百人马,他这样指挥调度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秦琼不改变打法,会不会被刘黑闼数万大军歼灭?罗士信如果多带一些兵马,还会被刘黑闼破城擒斩吗?如果李世民肯冒雪袭击同样顶风冒雪攻城的刘黑闼侧背,那场战役的结果又会如何?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唐太宗李世民的高层视野:自上而下如何看济世安民

末年,荒淫残暴,天下大乱。劝父亲李渊起事,态度很积极坚决。而且他已经联络了裴寂、刘文静等人,对于起兵很有把握。刘文静是晋阳令,有人事脉络。他认为现在有许多避乱的人来到太原(李渊当时坐镇太原),“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再加上李渊的府兵数万,一下子就能够以十多万人起义,“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新唐书.列传》) 李世民去见父亲,摆出这个情况,提议可以起事了。李渊先是装做不同意,“欲执世民送官”,但后来还是决定了,同意了。 这时李渊本来在为隋炀帝镇压盗贼(造反的人),对付突厥犯边。李渊本来是很会打仗的,他的箭法也极好,但是这个局面中,他一次次“兵出无功”,隋炀帝遣使者要他回江都,可能要怪责他了。李世民说:“事急矣,可起事!”网络配图 终于起事。李渊“杖白旗,誓众于野”。从太原出发,先打下了隋军虎牙将宋老生。几个月后,就打到了隋帝的长乐宫,“克京城”。这时李渊还不自称,不马上赶走隋帝,隋帝只好封他为唐王,三个儿子便成为唐国世子,李世民为秦国公,元吉为齐国公。再过几个月,终于“隋帝逊于位”,把皇帝玺绂奉给李渊,李渊做个样子,“三让乃受”。这年就成了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这样,既是武力起事,又是和平转移,省事得多。 这时各地的反王还很多,要一一征讨。几年间,平定了最强的对手薛仁杲、李密、、、周、刘黑闼等等。李世民的功劳最大,所以最后是由他继承李渊的帝位。 这个过程,似乎很简单。一切是有条有理地进行。短短时间内从隋帝那里承袭到了皇帝位,然后平定天下,打的也只是局部性的战争。 认真说来,唐朝的开国皇帝应是李渊,但如果说是李世民也可以。因为整个夺取天下的过程,李世民都参与了,甚至是主动的推进者。年纪轻轻的李世民,怎么能够有这样开阔的视野、胸襟、主张?这与他的出身关系很密切,很直接。 李世民的出身,使他从小就浸在从高层看世事的气氛中。 甚至从取名“世民”开始。网络配图 有个书生给李渊看相,说李渊的相,在相法,是贵人也。还会有贵子。这时李世民才四岁,书生见到了这个四岁的孩子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说他将来能够济世安民,期许很高。李渊“乃采其语,名之曰世民”。(《新唐书.本纪》)。 不知道四岁的李世民那时懂不懂“济世安民”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就是从小已经习惯听到什么济世,什么安民的议论。 高层的视野不会都是济世安民,高层也会只看到自己的权力,追求自己的享受,隋炀帝就是这样,但高层要巩固自己的地位,也必须留意如何济世安民,这是高层视野中光明的一面。 李世民的出身,使他很自然地具有了这么一些特点:第一,从小就注意和了解大局,从大局看问题;第二,熟知上层社会的结构;第三,熟悉及掌握人事脉络。因此,他能够那么有主张,行动起来那么有步骤(这方面,李渊有经验,把握住方向)。唐朝的天下,就那么打了下来。网络配图 更可贵的是,李世民从这个角度,很注意应该如何才能济世安民,他不能走隋朝灭亡的道路,所以开辟出了“”那样的盛世。他很开明,但也有局限。这局限,又与出身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的疯狂私生活:竟想立弟媳为皇后

不可否认,是一代明君,但政治和私生活是两码事,他并没有因为私生活影响了政治建树。李世民好色,性功能也很强大,这一点,可以从他生十四个儿子、二十一个女儿的战绩上略见一斑。《旧唐书》所载“太宗十四子:文德皇后生高宗大帝、恒山王承乾、濮王泰,生吴王恪、愔,阴妃生庶人祐,燕妃生越王贞、江王嚣,生纪王慎,杨妃生赵王福,生曹王明”中的杨氏,就是李元吉的妻子,曹王(李)明即李世民与杨氏生的儿子。 李世民的原配长,从秦王妃到太子妃,后来成为。“玄武门兵变”前,秦王妃和齐王妃杨氏互为妯娌,关系和睦,交往密切,杨氏也曾劝李元吉不要与李世民为敌,但李元吉不听。对于这一点,李世民对杨氏是心存感激的。杨氏长得很漂亮,如吕抚《纲鉴通俗演义》说她“光彩发越,娇啼宛转,百倍撩人”,蔡东藩《唐史演义》说她“娇啼宛转,楚楚可怜……秀色可餐……令人魂销魄荡”。李元吉死后,杨氏请死,李世民顺势将其收纳。 因为这层关系,李世民对死去的死对头李元吉网开一面。贞观二年(628年),追封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曰剌。至于杨氏在后宫是什么状态,史载不详,但所载杨氏“有宠于上”是肯定的。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立即把心偏向了杨氏。《新唐书》载,“帝宠之,欲立为后”,想立这个名义上的弟媳为新皇后。这时,以著称的坐不住了,说了一句话。 《新唐书》载,魏征谏言“陛下不可以辰嬴自累!”《》载,魏征谏言“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以辰嬴自累!”记载虽稍有出入,但魏征的意思很明显,说陛下您是一代明君,自比尧舜,何必因为一个“辰嬴”而束缚和牵累自己呢?很显然,魏征把杨氏比作了辰嬴。说起辰嬴,这里有个典故,《春秋左传》载,辰嬴是美女,秦国人,先嫁晋怀公,后嫁给晋怀公伯父,生公子乐。晋文公死后,有人提议立辰嬴的儿子公子乐,赵盾坚决反对,说“辰嬴贱,班在九人,且为二嬖,淫也”。 魏征把杨氏比作辰嬴,显然是对杨氏看不起,认为他先嫁李元吉,后嫁李世民,“既贱且淫”。这样的女人,不贞不烈,不配母仪天下。再者,杨氏一旦生下皇子,亦为嫡出,李世民必深爱之,将来出现太子之争,那么如今的太子将何去何从?李世民深谙历史,也知晓辰嬴的典故,听了魏征的话后,“乃止”。李世民之所以提出要立弟媳杨氏为皇后,应该说是他早有这种冲动,且可能事先许诺过杨氏。魏征一句话,就让精明的李世民打消了立杨氏为皇后的念头。 出于对杨氏的愧疚,贞观十六年(642年),李世民又追封李元吉为巢王。后来,杨氏为李世民生下幼子(十四子)李明,但在后宫中没有任何名号,史称巢王妃。不过,自魏征谏言后,李世民至死没再立皇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左右,杨氏去世。同年,李世民封李明为曹王。即位后,诏令曹王李明做了李元吉的后嗣。李世民晚年最宠爱的女人是徐慧,她虽然倍受宠爱,但同样也没能当上皇后。说起来,李世民还是一个对长孙皇后有感情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