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苏轼在文学上大放光彩,他在官场有过什么功绩是真的吗?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不仅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脍炙人口的诗句,而且在书法、散文、文人画等方面都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帆叶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然而,在他非凡的文学成就之外,苏轼在现实中还是一位果敢立断,颇有作为的领军者。当我们拂去历史的灰尘,还原真实的场景,看到的是一位勇武担当、济世救民的“父母官”。

  当苏轼刚刚调任徐州知州,黄河便在曹村决口,洪水暴发,汇聚在徐州城下,情势非常危急。洪水越涨越高,冲击着城墙,眼看有崩塌的危险。富有的百姓争相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民出城,全城百姓都会动摇,我在这里,洪水决不能冲毁城墙。”看到太守毫不动摇,富民也重新回到城里。

  苏轼果断地调用军队,他到了武卫营,对着士兵长官说:“河水即将冲毁城墙,事情危急,虽然你们是禁军,但也请你们尽力相助。”士兵长官说:“洪水来了,太守都不怕,我们还怕什么呢?”于是,军将们带领士兵拿着畚箕铁锹出来,修堤筑坝。

  雨日夜不停地下,城墙露出水面并不是很高,看上去情况危急。苏轼在城墙上搭起一个小草屋,住在里面,日夜指挥着防洪的事务。即便从城墙下来办事,路过自己家门也不进去。军民一心,上下协力,终于挡住洪水保全了徐州城。

  洪水退出后,苏轼把徐州凡是有薄弱的地方,都予以修补,修建木质护岸,以防洪水再来。

image.png

  在宋哲宗执政之后,苏轼请求出外任地方官,被派往与契丹相邻的定州。在定州这个地方,军政败坏松弛,没有法度。军校们蚕食士卒的口粮和赏赐的财物,而兵士们又骄惰不服教诲,前任地方官也不敢把他们怎么样。

  苏轼到定州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变现状。他把贪污的军官发配到远恶的地方,修缮营房,禁止饮酒赌博,拒绝让败坏的风气在军营驻留,并且保障军士的衣服粮食不被克扣,于是用战法部署约束士兵,士兵都畏服他。然而军校们害怕不安,有的士兵拿着赃物控告他的长官,苏轼说:“这件事我自己处理是可以的,听任你告状,会在军队中造成混乱。”立即把他判决流放,于是大家才安定。

  适逢春天大检阅,将校官吏们很长时间废除了上下级的名分,苏轼命令全按旧有的规章制度,主帅穿平常的服装到帐中来,将校官吏按照自己的级别穿戴军装。副总管王光祖自认为是老将,觉得这样做耻辱,假装生病不来。苏轼叫来书吏,让他起草奏章,王光祖听到后惧怕受到严惩,而出来参加阅军,检阅结束,没有一个怠慢的人。

  定州的人说:“很长时间没有见过这种检阅礼了,真是军纪严明呀!”

image.png

  苏轼以苦为乐,乐在其中,虽然一生不停地转换任职的地方,但他从来没有怨言,在每一个地方都把管理的事情做到最好。当苏轼到杭州时,正值杭州大旱,饥馑和瘟疫一起发生。

  苏轼集中多余的公款二千缗,又拿出自己的黄金五十两,办起慈善病坊,收治穷苦无助的百姓。

  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卖常平米,做了很多的厚粥和汤药,派人带着医生分街坊给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在苏轼的治理下,杭州的瘟疫得到了抑制。

  南宋以后,杭州成了一个大都会。可是在那以前,那里还是很荒凉的。因为那里近海,地下的泉水都是咸苦的。唐朝有一位刺史李泌,引西湖水,凿成六口井,百姓才喝到淡水。白居易修白堤,疏濬西湖,引湖水入漕河(即大运河),再从漕河引水灌田千顷。从此那里的百姓逐渐富裕起来。此后官府经常疏濬西湖和这里的河道,使这一带保持了富庶。

  但是,宋朝开国以后,这里的水利工程逐渐失修,漕河淤塞水浅,三年就得挖一次,不然就无法行船,成了百姓的一项长期负担。西湖浅滩也长满了“葑”,是一种类似茭白的水草,这些水草死后化为泥土,称为“葑田”,使湖面越来越小。据当时的统计,这样的“葑田”有“二十五万余丈”,湖面已经所剩无几。当年的六井也差不多淤废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苏轼开凿了两条河,让漕河有足够的水以通航运,还修一条大堤挡住海潮,使潮水不再灌入市内,又挖深了六井。最大的工程是在湖中的葑田上取土,修造成一条三十里长的大堤,一是使湖水加深,扩大了湖面;又在堤上形成一条大道,方便了行人。这就是现在的苏堤,当时被称为“苏公堤”。为了解决水草淤塞,一是让在这里种菱的农民,每年收获后把残根等除尽。再一个是雇人在湖上种菱,有了菱之后,“葑”这类杂草就无处生长了。

  二十年后,当苏轼再次回到杭州的时候,他发现,杭州的百姓几乎家家都挂着他的画像,连吃饭的时候,也要向画像去祝颂几句。还有人为他修了生祠,就是活着的时候为他修的庙。对于这些功绩,苏轼都淡然处之,他认为是做了自己应当做的事情而已。

解析侬智高因为向宋朝求官不得而起义的吗

侬智高是北宋少数民族起义首领,他是起义的发起者。他在一个叫傥犹州的地方建立大历国和交趾的李朝相抗衡。在同李朝抗衡的同时,他向表示臣服,希望求得一个职位,可以震慑和联合各个部落,用来组织反抗交趾的掠夺。但是遭到宋朝的拒绝,于是就在他自己的家乡安德洲建立了南天国,称自己为仁惠。他曾多次打退交趾的入侵,再三请求归附遭到拒绝后造反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韦、黄、周、侬四大姓称雄于广源州,在相互的争夺中,侬姓占了上风。在宋朝一开始的时候,侬氏就和宋朝皇室交往密切。党犹州的侬民富是个富豪,在民间威望很高,被宋朝封为司空、御史大夫。等到了侬智高父亲的时候,权力就更大了。之后为了取得宋朝的信任和支持,侬智高的父亲侬全福注定归附宋朝。因为侬智高的父亲自己自封为“昭圣皇帝”立自己的妻子为“”,因为拒绝向交趾奉土称臣,所以被交趾派兵俘虏了,之后还被斩首了。侬智高为了逃避战乱是在安德州长大的、 侬智高因为仕途的不顺利又因为亲人被杀了,这两种怨恨都聚集在他一个人身上。便在傥犹州建立“大历国”。交趾的统治看到侬氏家族居然又有人想要,就派兵去攻打,侬智高不敌被抓回了交趾的都城中国。之后,李德政看到杀了侬智高的父亲都没征服侬氏势力,就把侬智高放回去了。侬智高想向宋朝求个官职,但是下来,宋国都没有同意,他就召集部众说自己得罪了交趾,宋朝又不接纳我们,我们已经无处藏身,只有造反了,不久就爆发了侬智高造反起义的事情。 侬智高民族 侬智高是北宋中期广西的少数民族首领。广西,就是现在我国现在的广西自治区,所以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侬智高的民族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的自治区,当然民族是壮族啦。侬智高是一名壮族的首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五个少数名族自治区之一,也是中国唯一一个沿海自治区。地处于我国华南地区的西部。广西这个地方聚居着、壮族、、等民族,是个多民族聚居地,不过多数应该以壮族为主。广西壮族自治区因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气候孕育了很多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自治区中奇特的喀斯特地貌,还有许许多多惨蓝的古代遗迹,浓郁的民族风情,是广西别具魅力。 说起壮族来,壮族旧称僮。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一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西,云南、广东等区域。当然,在国外当然也有分布,国外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 壮族服饰的颜色主要有蓝色、黑色、棕色三种。在壮族,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有不同,各具特色。在壮族未婚女子喜欢留长发,有刘海,通常把左边的头梳到右边,用发卡固定住,劳作是会把头发盘上头固定。已婚妇女则要梳龙凤髻。女子喜欢佩戴簪钗,耳环和手镯等首饰,有钱的用金制得,没什么钱的则用银制得。 壮族人居住坝区或者城镇附近的房子一般多是砖木结构,外墙会粉刷称白灰色。屋檐会画上装饰用的图案。但是如果是住在山区的壮族人,他们的房舍则多数为土木结构,建筑样式一般为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侬智高起义的历史意义 侬智高因为宋朝不答应他的归附,又因为觉得时间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处,便开始起义造反。侬智高起义是壮族人民反抗宋王朝的武装战斗,是一次规模比较大的由壮族的侬智高领导的起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侬智高失败回到邕城,率领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城北,就是现在的南宁人民公园这个地方扎营,直面大南国城下。这时候的侬智高已经陷入寡不敌众的情况了,战况很是不利,于是不得已之下一把火烧了营房,便逃离大南国帝都邕城,逃回广源,之后有辗转流亡到大理,两年后就死在大理。 壮族起义领袖侬智高反对赵宋朝廷的起义,可以说是一场反对内外统治的压迫和剥削的完全正义的战争,这次的起义还得到沿途各个民族人民群众的拥护,至今某些地区还有在流传着许许多多歌颂当时侬智高反对宋朝统治的诗歌、民间故事等等。这就是最好的证据。 虽然,起义的最终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但是这次起义还是狠狠地教训了宋朝的统治集团。在经过平定了侬智高起义后,当时朝廷更是更改了对广源等地区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矛盾。 侬智高所说是起义,但是由于侬智高的起义引起的战乱,在极大程度上损害的都是岭南汉族的利益,所以在汉族的史书中,侬智高不是一个正面人物,侬智高的起义是被定义为侬智高叛乱,当然在现代历史观中,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 侬智高墓 侬智高是北宋安德洲人没因为成年后一起和他的父亲活跃在广源州,所以被人认为是出生在广源州。侬智高在傥犹州建立大历国,还请求向宋朝内附,但是被拒绝,之后起兵反宋,曾多次打败宋朝派来剿灭他的士兵。之后被狄青打败,流亡大理后不知所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宋期间,壮族首领侬智高率领士兵多次打败外敌,争取统一的行为,是广西以壮族为主各个少数民族为辅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侬智高的功勋还是在如今壮族的各族人名中广为流传,如今还是有很多人民用许许多多的方式对他进行纪念。关于壮族民族英雄侬智高的墓葬在哪里,大家各有各的说法,有的人说“侬智高因为之后流亡大理,所以死后葬在大理了”;有的人说“侬智高的首级被人砍下来送到京城去了”;有的人说“侬智高的两个贴身护卫,在为了整个民族的安全,牺牲了侬智高保全大家把他葬在某个不知名的山洞里”;当然更多的说法是侬智高不知所踪了。 广西那坡县坡荷乡中山有一座神秘的金山,它是一座由三块石壁合成孤峰,石壁上下连通。当地的人说这里是侬智高的藏宝地,在节日的时候回出现珠宝,但是用完的时候要归还,不然三天内会病死。还有群众反应说在这个山洞存放尸体,尸体不会腐烂。之后,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些专家认为这座山可能是侬智高的墓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历史:宋朝名将岳飞因何事差点两次打死人

打败和剿灭了李成、戚方、曹成等数支土匪劲贼后,累战功已至落武阶宫中卫大夫,超升正四品的镇南军承宣使,威名远扬,震慑敌胆。绍兴二年(即公元1132年)七月,宋高宗又让岳飞兼任了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负责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的差遣。同时,又将驻守蕲州(今湖北蕲春县)的统制李山,屯扎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的统制傅选两支部队并入。这年十二月,宋高宗考虑到岳飞任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全面负责淮南西路舒州和蕲州的防务,兵力严重不足,便再命江南西路兵马钤赵秉渊将驻守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的一万多兵马并入岳家军。可是,赵秉渊却死活不肯奉诏。之所以这样,主要还是他怨恨岳飞。两年前的一次宴会上,岳飞心情畅快,喝高了,酒醉之下,差点打死了赵秉渊。(“飞因饮酒大醉,殴击秉渊几死”)这件事后,赵秉渊老死不跟岳飞来往。接到宋高宗的命令,赵秉渊心存芥蒂,死活不肯交割军队,而托人转告刘光世,由刘光世出面向宋高宗提出申请,将自己的兵本马改隶在他的部下。醉打赵秉渊,其实已经是岳飞第二次酒后伤人了。岳飞第一次醇酒打人,发生在他的少年时代。那时,岳飞武艺刚刚练成,得到了家乡所在一个市镇长官的爱慕,被聘请到镇上做了一名游徼。游徼的职责是“逐捕盗贼”,类似于现在的巡警。那会儿,岳飞年少,血气方刚,好喝酒,且常喝得酩酊大醉,醉酒后常闹事。史书载其“尝为人庸耕,去为市游徼,使酒不捡”。“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诗仙才情在酒的激发下更显豪迈。少年岳飞仗着年轻气盛、身手不错,对饮酒从来不加约束,却又未能在酒的助兴下一展才华,反而因贪而差点酿成祸事。他低估了贪杯的害处。有一次,酒后把人打翻在地,他这个练家子酒后无法控制力度,出手很重,几乎把人打死了。看着躺在血泊中、一动不动的受害人,岳飞的酒一下子就醒了,全身直冒冷汗,家也不敢回,闪身走人。逃避,是涉世不深的少年犯错后的第一反应。而这次“使酒不检”的行为导致岳飞被迫离开了父母,走上了一条亡命天涯的道路。当年的岳飞是怀着怎样忐忑的心情,身无分文地开始的逃亡生活啊。以至于多年以后,的岳飞每回忆起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无不为自己年少轻狂、使酒任性的行为悔恨不已,他向部属解释自己长期滴酒不沾的原因,说,“某旧能饮”,“尝有酒失,老母戒某不饮。”这次赵秉渊拒诏,也让岳飞想起母亲曾经的告诫,懊悔万分,发誓彻底与酒绝缘。不过,后来,差一点岳飞就要破酒戒了。那是在郾城、颖昌两场大捷之后,岳家军士气高涨,大家纷纷底座,拿下东京,就在指日之间。岳飞受此感染,也,吩咐部下封烈酒、备长车,即日,一举荡平敌巢。他说:“此行杀虏人,直到黄龙府,当与诸君痛饮!”发誓彻底与酒绝缘的岳飞准备在大功告成之日,喝个一醉方休。的确,这两场硬仗过后,位兼将相,大权独撑,是金国国内实力派——兀术已经蔫了,金军的士气几近崩溃。素称“虏之黠酋也”的乌陵思谋甚至无法制约部众,只好哄他们说:“先不要轻动,待岳家军来了再投降罢。”不但乌陵思谋,金军猛将独眼狠人韩常也扛不住了,“密遣使,愿以其众五万降”。另外,金军的统制王镇、统领崔庆、将官李觐、秉义郎李清及崔虎、刘永寿、孟皋、华旺等汉将,表现得极为干脆,连夜率军投到了岳飞麾下。金国禁卫军龙虎大王麾下的忔查千户高勇之等人也纷纷举旗来降。被拘留在金国的宋使洪皓写回国,称:“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岳家军士气高涨,拿下东京,就在指日之间。然而,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宋高宗偏安一角,连发12道金牌将岳飞召回,并以金国的意愿和冤杀岳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