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古代,成就了一批人,也埋没了一批人。而有一位明君,因为低调,现在被人遗忘。从阶下囚到皇帝,他拯救了西汉,却因痴情又“葬送”了江山!欲知这位皇帝是哪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汉武帝刘彻晚年时候,穷兵黩武,不断对外征战,劳民伤财,估计是年纪大了,武帝脑子也有些不清楚。江充和宦官苏文借着“巫蛊之祸”陷害太子刘据,刘据害怕直接起兵反杀了江充,不过还是被武帝镇压了。于是皇后卫子夫和一众人等全部自杀,只留下襁褓中的皇曾孙刘病已。

能做皇帝的人,命都特别大,明太祖朱元璋差点被郭子兴杀了,还好马皇后救了他。汉高祖刘邦鸿门宴差点被楚霸王项羽杀了,还好张良好计谋救了他。而刘病已也是差点被杀,不过廷尉丙吉救了他。怪不得有句话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像人家这种大富大贵的命,一般人奢求不来。
汉宣帝的童年就是在监狱中度过的,后来新帝即位大赦天下,他又流落民间。这些经历很是宝贵,让他了解了国家的司法机构和民间的疾苦,对他以后施政造成巨大的影响。后来昭帝驾崩,昌邑王做了28天皇帝又被废,刘病已在霍光的扶持下做了皇帝。
汉宣帝即位后,第一任皇后许平君被霍家设计害死,霍光让他立自己的女儿为后。汉宣帝隐忍不发,最终想办法除掉了霍家,废除霍成君。独揽大权的宣帝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先是整顿国家司法机构,其次轻徭薄赋,恢复生产,最终打服匈奴,设立西域都护,真正意义上解决了匈奴这个问题。
不过人都有弱点,汉宣帝是一位明君,却也是一个情种。太子不堪大用,可是顾念皇后许平君,他到死都没有废黜太子。临死之前,他说的很明白:乱我家者,太子也。果不其然,太子即位后,宠信宦官,西汉自此开始没落。
汉朝张汤儿子张安世是个如何样的人?为什么能风光无限
时期,有一个酷吏叫, 历史上凡是被称为酷吏的都是、冷酷无情,比如时的。 酷吏以杀人为乐,但最终的结果都是被杀。 以杀人折磨人为乐趣的人, 能有几个有好下场的, 查遍历史,几乎没有。 这也许是因果,也许是报应。 张汤也不例外。 所不同的是,他不是被杀, 而是自杀的。 张汤死后,汉武帝才知道他是被诬陷的,一个为自己效命的人,被诬陷得自杀了,汉武帝觉得心有点酸,有点过意不去,于是,他把这点内疚就转嫁到张汤的儿子身上。 张汤有俩个儿子, 一个叫,一个叫张贺。 张安世被提拔重用。 张贺因为卷入了一场巫蛊之案,被判了死刑,经张安世苦苦哀求,才死罪可免,活命难饶,张贺被庵,成了一个阉人。 一个血气方刚的男人,被阉了,这心情没有感同心受是无法理解的。 做为男人,最大的悲哀也不过如此。 张贺很痛苦,痛苦得几乎痛不欲生, 可是,痛苦有用吗? 没用。 无论有多大的痛苦,最终还要面临一个事实,那就是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更好。 也许,这就是痛苦的价值。 张贺也是这么想的,他要活得更好,在被阉之后,他担任了宫中掖廷令。 人的转机往往在最低谷的时候,只要你不沉伦自弃,好运还会找到你。 张贺也碰到了这样的好运。 这个时期,他结识了汉武帝的曾孙,废太子的刘病己,俩人很快成了铁哥们。 当然,他不会想到, 会成为。 由于跟刘病己关系密切,张贺在言语之中常常流露出对刘病已的夸奖赞美之词,每当这个时候,张安世都告诉他,用语言招来祸端是最愚蠢的表现。 父亲的惨死使张安世深深懂得了低调做人的道理。 后来,张安世与一起废掉了,拥护刘病己当了皇帝,称,开创了西汉又一个繁盛的时代。 由于拥立刘病己有功,霍光和张安世成为了朝中重臣,而张安世与霍光不一样,霍光张扬高调,目中无人,在霍光死后,家族遭到了清算,结局悲惨。 一个人有没有能力,不在于你多么风光,而是能不能给子孙后代带来福趾。 从这一点看,霍光是失败的。 霍光死后,张安世以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衔,做到了人臣之极,虽然他官高位重,但对皇帝极为尊重,对下属宽厚和谒,没有一丝拔扈之气。 他与汉宣帝关系特殊,国家大事几乎都是皇帝和他俩人商定,而每决定一件大事之后,张安世都请假休息,等到皇帝的诏书公布天下,他才上朝,装做一副不知情的样子,在群臣面前称颂皇帝的英明决策。 低调是什么? 就是绝顶的精明。 他从来不会让群臣知道,皇帝的这些决策他参与过,这样既给足了皇帝的面子,又让自己的计划得以顺利推行。 到了张安世的这个位子,拍马屁的人自然不少,每次遇到这样的人,他都好言相劝,从不,使那些人知耻而退。 让一个人知道自己做错了事, 就是善良。 他从不以个人的名义提拨官员,当发现有优秀人才的时候,都与皇帝商量,以朝廷的名义任命,使那些被提拔的官员感谢皇恩,没有心里负担。 由于张安世对国家有重大贡献,他又被封为富平候,并且世袭。 张安世这种低调谨慎的美德,传承给了后世子孙,让张家得到了极大的回馈,使富平侯这个爵位一直延伸到整个灭亡,足足一百八十年,其中,篡权时也没有中断。 大诗人曾专门写过一首诗赞扬张安世: 七国三边未到忧, 十三身袭富平侯。 张安世一生低调,却风光无限。 低调,才是一个人最大的风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朝一代名将霍去病,浑身上下都是毛病,除了能打胜仗
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最强音。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霍去病身上,也有不少缺点,比如生活奢侈、铺张浪费,不爱惜士卒。并且在正史上是有明确记载的。 《》记载:然(霍去病)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司马迁写的这段文字,意思是说(霍去病)很小就当上侍中,被宠惯了,并不关心士兵。他率军队出征,武帝派遣太官赠送数十车食物给他。回来时,膳车丢弃了多余的精米肥肉,但与此同时士兵中却还有人在挨饿。在塞外(作战)的时候,士卒缺乏粮食,有的饿得直不起身子,但霍去病却还在踢球。 从上面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霍去病行军打仗固然所向无敌,但是他做不到对士兵嘘寒问暖,明明还有士兵没吃饱,他却将自己吃不完的精美的膳食扔掉;霍去病甚至经常在士兵缺少粮食,忍饥挨饿的时候踢球玩耍,毫不关心下属。 以现代人的视角,客观的来看,当时的霍去病的年龄只有20岁左右,并且没怎么吃过苦,无法感同身受的为底层士兵着想,霍去病少年时期在皇宫中长大,他并没有经历过底层人民的生活,可以说不知道民间疾苦。不体恤士卒也就难免了。 也许这一切都因为也许是霍去病太年轻,没有想到这一层,但是无论如何,终究是霍去病的一大缺点,这个缺点霍去病到死也没有改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