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姜维的大半生为何都纠缠在了北伐战争上?

时间:2023-08-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姜维这个人在三国中出场比较晚,远没有五虎上将那么有名。众所周知姜维出身于曹魏营,但是在曹魏军中发挥不了自己的能力啊,于是在两次被拒之后转投了蜀汉。在诸葛亮第一次指挥北伐时,他就参与其中了,那个时候他26岁,领兵人是诸葛亮。但是到最终一次北伐的时候,领兵人变成了姜维,但是那个时候他已经62岁了。数次北伐战争跨越了他的大半生。那么姜维的大半生为什么会纠缠在北伐战争上呢?

做为北伐战争自始至终的亲历者和指挥者,姜维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将自己的黄金岁月和聪慧才智悉数奉献在匡扶汉室的宏伟大业上。本来姜维很清楚,在接过丞相接力棒的同时,他就被诸葛丞相牢牢绑在北伐这一命中注定的事业上,别无选择。

1.感恩戴德,姜维希望继续北伐

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明珠暗投之后转投蜀汉,遇到诸葛亮,这对姜维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此前程似锦。诸葛亮十分器重姜维,无论言辞上还是行动安排上,都把姜维当做行政和军队的双重继承人来培养。而姜维本身也比较争气,只用一年的时间,便完成了人生的三级跳,身份也从曹魏的弃儿转变为蜀汉的当阳亭侯。想当初,刘备南征北战12年才被封为汉宜城亭侯,关羽冲锋陷阵14载,才被封为汉寿亭侯!

事实证明,姜维的军队才干的确令人心悦诚服,从他首次独立行使指挥权即可看出。当时诸葛亮病重,安排北伐撤退,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而魏延正和杨仪闹不合,不顾大局抢先撤退,断后大任完全落在姜维身上。姜维临危不惧,命令军事高悬诸葛亮大旗,摆出战斗阵势,让生性多疑的宣帝王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而停止追击,圆满完成北伐大军的撤退事宜。

姜维的大半生为何都纠缠在了北伐战争上?

姜维知道自己能有后来的成就,离不开丞相诸葛亮的知遇,也少不了后主刘禅的信任。他唯有回报以诸葛丞相一样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他要完成蜀汉未完成的大业,所以他希望北伐。2.建功立业,姜维必须进行北伐

姜维自幼就立下宏志,苦读兵书,勤练武艺,以期将来能够报效朝廷。得遇明君后,姜维在蜀国春风得意,步步高升。他追随诸葛亮参加了几次北伐战争,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接过这一古代重担,同时也暗合他心中建功立业的抱负,于是他高举北伐大旗再上战场,掀起新一轮的北伐高潮。

蒋琬主政时,曾分析诸葛亮数次北伐却无功而返的真相,得出结论说是因为秦川地势险要,后勤粮草运输苦难。蒋琬据此制定出离谱的作战计划,遭到蜀国将领们的反对。

于是姜维被推举为代表发言人,他面见蒋琬,转述了将领们的意见,然后姜维又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率领精锐小分队深入边塞要地,一方面骚扰曹魏,扩大北伐声势,另一方面争取少数民族的民心。

姜维的深谋远虑令蒋琬叹服,于是他取消了自己荒唐的计划,而实施姜维的计策。结果大军又举行了两次北伐,与郭淮战成平手,驰援王平、大败曹爽,一平一胜,战绩还不错。

3.避祸自保,姜维只能北伐

虽然姜维对曹魏展开了袭扰式打击,战绩可观,但并未伤到曹魏实质。而蜀国内部,却因为连年征战,劳民伤财,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士兵毫无斗志。因此,蜀国政团对姜维群起而攻之。

在姜维第八次北伐前,荆州集团的老将张冀首先与姜维展开了激烈的争辩,虽然反对无效,但他说出了大部分官员的心声。继而炮轰姜维的,是益州集团的领袖谯周,接着是对刘备忠心耿耿的荆州集团军方代表廖化几乎每个人都对伐持否定态度。

姜维的大半生为何都纠缠在了北伐战争上?

显然,北伐已成为千夫所指,姜维似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帆叶网,政治前途也已经岌岌可危。然而,姜维必须继续坚持北伐,他停不下来。

姜维的软肋,在于他的出身:曹魏降将。诸葛亮在世时罩着他,他亦没有出过差错,所以他的出身并没有引人注目,何况曹魏降将在蜀汉建功立业的大有人在;但是,当诸葛亮死后,一切便再不一样。而当费祎死于曹魏降人郭循之手后,姜维则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所以姜维在蜀国,虽然表面上风光无限,但却不得不时刻夹紧尾巴做人。怎么证明自己?依然只能是完成丞相的未竟之事,粉身碎骨死而后已,才干证明自己对蜀汉的赤胆忠心。

所以,姜维就把自己的一生赌在了北伐之上,紧着了诸葛亮的步伐行事,也最后让他成为蜀国中流砥柱一般的人物,但是这个时候的蜀国已经渐渐走向了末路。国势如此,远不是姜维一个人就能挽回的。但是对于姜维自身而言,在他36年的北伐生涯中,不管是蜀国政局上的勾心斗角还是他曹魏降将的出身,都始终让姜维在人生道路上走得十分艰难。所以他选择用北伐大业来避祸自保也是人之本能。但是也正是这样,姜维也亲手把蜀国这个渐渐失去生机的国家推向了覆灭。

南宋北伐名将张浚:宋高宗一生最为痛恨的人

尽管宋高宗也迫切希望收复失地,但在此过程中一些只可意会、的隐忧却让他耿耿不寐,徘徊不前。网络配图 一方面,北伐一旦开始,必是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军力,胜算多少,他心中没底;另一方面,草创,根基未稳,一些战争中壮大的武夫势力日渐抬头,各自为政,纷纷自称张家军()、刘家军()、韩家军()、()等等。 远有老祖宗陈桥兵变的先例,后有他亲身经历的“苗刘兵变”,他对军阀、藩镇势力不断坐大简直惧如猛虎,只要有机会,必定快速剪除。 宋高宗自登基之日起,便一直在主战与主和之间犹豫不决,这从他任命宰相的人选中,也可看出端倪。当他倾向于北伐,主战的张浚任相;一旦因情况有变而犹豫,稍稍保守的赵鼎任相;如果他倾向于向金求和,主和的就出任宰相。所以,张浚的去留与升降,是与宋高宗的政策指向密切相关的。 最终推动宋高宗彻底主和这一“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第一张骨牌,就是发生在绍兴七年(1137年)的“淮西兵变”。网络配图 在与伪齐对垒的过程中,由于兵骄日盛,张浚便与宋高宗商量整编军队,以免尾大不掉。在宋高宗的安排下,这年三月,张浚解去了刘光世的淮西军军权,将淮西军收为自己的都督府,以都督府参谋、兵部尚书吕祉去节制和统率。 同时,以刘光世的部将王德为都统制,郦琼为副都统制。郦琼出身流寇,与王德积隙很深,而吕祉又是,难以服众,这种安排为兵变埋下了伏笔。不久,张浚意识到这样安排欠妥,打算召回郦琼,夺其兵权,谁知消息走漏,被郦琼得知。郦琼于当年八月发动兵变,杀死吕祉,迫使4万多淮西军投降当时还未被金废除的刘豫,史称“淮西兵变”。 兵变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张浚一时成为众矢之的,随即被罢相,以秘书少监分司西京。当时,南宋总兵力才20余万,“淮西兵变”使南宋失去了一支关键力量,敌长我消,北伐更加难以提上议事日程了。网络配图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解除了韩世忠、岳飞等将领的兵权,制造了岳飞冤狱,取得了与金和谈的资格,随后杀掉岳飞,正式与金签订“”。在满足了金国杀害抗金英雄、向金称臣、割地、赔款等诸多屈辱条件之后,南宋得到了所谓的“和平”。自此,宋高宗任用秦桧为独相近20年,一直执行屈辱的乞和政策。“绍兴和议”之后,张浚一步一步逐渐成了宋高宗的“眼中钉”。宋高宗把他谪贬到湖南、广东等地,前后放逐达20余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后主刘禅与宦官黄皓如何压制蜀国北伐派?

皓善于投所好,为取得的欢心,他玩弄权术,不择手段,起初他对刘禅百依百顺,这使刘禅有一种做皇帝的满足与快乐。 就蜀汉的政治腐朽而言,黄皓仅是其中一分子,他罪责难逃,但说他是罪魁祸首,则又显然是不公允的。恰恰是在朝诸公容身自保,不进正言的状况,为黄皓的售奸创造了大好条件。至于“民皆菜色”,恐怕极难叫黄皓负责。看看一组数字就可以明白了。蜀汉晚年,只有28万户,94万人,带甲将士却有10万2千,供奔走驱使的吏也有4万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平均不到三户要负担一个兵,七户要负担一个吏,大群官吏的挥霍浪费也落在他们的头上,更不要说频年出动的临时性摊派了,岂能不“民皆菜色”呢。蜀汉初年决不是这样的,《·郡国志》载,后期,巴蜀有117万5千余户,522万4千余人,汉末战乱,由于地理因素,这里未遭破坏,中原大批人户流入益州,所以说:“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 在对的回应中刘禅说还谈着黄皓不过是“小人”、“不过是吃个饭的”,可见他并非宠信黄皓,刘禅让黄皓掌有一定权力的目的可能是为了遏制住以姜维为首的劳民伤财的北伐势力。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觉得黄皓比较听话,这是每个领导都喜欢的。 据说在公元236年的夏天,刘禅见国家太平无事,就外出观赏风光,流连忘返,110多天以后才满意而归。这时刘禅有一种感觉;自己已长大了,能有自己的思想了,因此他也开始嫌自己的宫廷乐队不够气派,后宫的宫女嫔妃也不尽如人意。因此,下令选择美女,充实后宫,刘禅的计划遭到老臣的反对,董允敢于直言劝谏,他说,历代帝王都是因为耽于声色而使国灭人亡,只有居安思危,有之志,方能在艰险之中做出大事业,实现先帝的愿望。刘禅对这些老臣的直言劝谏很不高兴。就在此时,宦官黄皓逐渐取得他的信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使本来对军国大事就不懂不通的刘禅,更加昏愦软弱无能,不理朝政。黄皓善于投皇帝所好,为取得刘禅的欢心,他玩弄权术,不择手段,起初他对刘禅百依百顺,这使刘禅有一种做皇帝的满足与快乐,但、费袆去世之前,黄皓一直未被重用。董允死后,黄皓同侍中陈祗相勾结,开始参与政事。黄皓升迁为中常侍、奉车都尉。中常侍是皇帝的侍从,传达皇帝诏令,掌理文书,奉车都尉掌陪皇帝乘车舆。黄皓身兼二职,出则奉车,入则侍奉左右,成为皇帝的亲信。到258年,他完全控制了朝政。 刘禅的兄弟刘永,对黄皓得势非常不满,黄皓就经常在刘禅面前说刘永的坏话,最后刘禅就把刘永放到外地去作官。姜维是军事方面的继承人,他也无法忍受刘禅对黄皓的越来越信任,他向刘禅秘密进言说:“历史上宦官权重以致亡国的事例并非罕见,陛下如此重用小人黄皓,国家将要败坏在他手里,应该把他杀掉以正视听”。刘禅不同意,他说:“黄皓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一个供人驱使的小臣罢了。过去董允恨他,当面怒斥他,我就感奇怪。今天你又何必再介意于他呢?”姜维见黄皓在朝中和宫中的党羽越来越多,刘禅又如此昏庸愚昧,自己在蜀汉内部又没有根基,心中有些疑惧,担心被害,便请求领兵外出,经常屯驻沓中(今青海东南境),不敢回成都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开始的时候,黄皓对刘禅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当黄皓的势力越来越大,刘禅对他越来越信任时,刘禅对他也就言听计从了。正当此时,魏国正整肃兵马,伺机灭蜀攻吴,统一天下。公元262年,任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准备伐蜀,姜维上表刘禅说:“听说钟会治兵关中,图谋进取蜀汉,应派张翼、率军分别护守安阳关口(即阳平关)和阴平的桥头(今甘肃文县北),以防魏军。” 刘禅同黄皓商量这件事。黄皓早就痛恨姜维,正想找机会报复,夺其兵权,就对刘禅说:“姜维恃功自傲。总想在战争中显示才华,而不为陛下的江山着想。这次他是制造战争气氛,想让您准许多备战出征啊!”然后又带刘禅去,结果果真应验了黄皓的话:魏军不会进攻蜀国。刘禅听信了他的话,就把姜维反映的情况和建议搁置一边,没有告知群臣,自己反而在宫中仍旧,歌舞笙萧,日夜玩乐,最终迎来了亡国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