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为什么说王夫人害了袭人?原因是什么?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袭人是《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二位,宝玉房里四个大丫鬟之首。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中,因袭人发自肺腑的话,深得王夫人的喜欢和信任,王夫人更是在心里把她看作宝玉未来的姨娘。

image.png

  正是有了前面的这个铺垫,到了红楼梦第三十六回中,王夫人突然像管人事和工资晋级的王熙凤问起了赵周两位姨娘的工资待遇。

  原文如下:王夫人又问道:“正要问你:如今赵姨娘周姨娘的月例多少?”凤姐道:“那是定例,每人二两。赵姨娘有环兄弟的二两,共是四两,另外四串钱。”

  王夫人接下来又问:“老太太屋里几个一两的?”凤姐道:“八个。如今只有七个,那一个是袭人。”王夫人说:“这就是了。你宝兄弟也并没有一两的丫头,袭人还算老太太房里的人。”凤姐笑道:“袭人还是老太太的人,不过给了宝兄弟使,他这一两银子还在老太太的丫头分例上领。如今说因为袭人是宝玉的人,裁了这一两银子,断乎使不得。若说再添一个人给老太太,这个还可以裁他。若不裁他,须得环兄弟屋里也添上一个,才公道均匀了。就是晴雯、麝月他们七个大丫头,每月人各月钱一吊,佳蕙他们八个小丫头们,每月人各月钱五百,还是老太太的话,别人也恼不得气不得呀。”

  从这里我们知道,袭人的工资原本也不低,是贾母屋里领一两银子的大丫头,晴雯这么出色,贾母那么喜欢,也仅仅是一个领一个月一吊钱的二等丫头。赵周两位姨娘也才是一个月二两银子的待遇,赵姨娘生育了两个孩子,工资仅比袭人高一两银子。

  王夫人的问话,本来已经很明显,相信王熙凤的心里也是清楚的,所以后面王夫人给王熙凤交代袭人的事时说的那些话,王熙凤立即就秒懂了。

  原文如下:王夫人想了半日,向凤姐道:“明儿挑一个丫头送给老太太使唤,补袭人,把袭人的一分裁了。把我每月的月例,二十两银子里拿出二两银子一吊钱来,给袭人去。以后凡事有赵姨娘周姨娘的,也有袭人的,只是袭人的这一分,都从我的分例上匀出来,不必动官中的就是了。”

  王夫人的这段话交代了三个内容,一是把袭人从贾母的部门划去,再招一个人补袭人的位置。二是提拔袭人做宝玉的姨娘,按照赵周两位姨娘的工资待遇给袭人涨工资。三是把袭人变成了贾府里的黑户,王夫人的情报员,因为袭人的工资不是从贾府出,帆叶网,而是从王夫人的个人收入中支出。而且袭人的工资水平很高,王夫人给袭人的工资零头就和晴雯的月工资一样高,可见袭人不仅被提拔,更是薪资翻了两倍还多。这样的事搁在谁身上都会心里偷着乐的,袭人自然也不例外,心里早已乐开了花。

  可王夫人自己也没有想到,她对袭人的破格提拔,不是成全了袭人,而是害了她。真相有三,如下:

image.png

  一、让袭人成了贾府的黑户。袭人原来是贾母部门的大丫头,王夫人提拔她之后,就把她的名字从贾母部门划去了,补上了新人。袭人的工资是从王夫人那里领,但却不是贾府官中出的钱支付,自然在贾府的工资名单上就没有袭人的名字,毕竟王夫人给的钱算是个人支付,与贾府工资总支出无关。这样一来,袭人既不是贾母部门的人,又不算是王夫人部门的人,她虽然是宝玉怡红院里的大丫头,但却不在这个部门领工资,所以她也算不得宝玉部门的人。

  等于说王夫人的破格提拔,让袭人在贾府成了四不是,也成了贾府里的黑户。黑户大家都懂,就是有这个人,没有户口,袭人在贾府,等于是有这个人工作,没有这个人领工资的记录,也是黑户。

  二、让袭人遭赵姨娘的忌恨。王夫人突然把一个丫头提拔到与为贾政生育两个孩子的赵姨娘一样的身份待遇,自然会遭到赵姨娘的忌恨。赵姨娘曾说自己在这个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多年,越发连个袭人都不如了。

  赵姨娘之所以说这样的话,除了袭人的工资待遇与她一样高之外,袭人的母亲去世,王夫人给了四十两银子的安葬费,而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探春当家也只给了二十两银子的丧葬费。这些事虽然只是小事,但却让原来心里就不平衡,就对王夫人和王熙凤不满的赵姨娘忌恨。

  既然忌恨,赵姨娘只要找到机会就会出这个口气。因为是赵姨娘伺候贾政休息,自然枕头风要比王夫人管用,她就在伺候贾政休息的时候,提到了宝玉早已有姨娘的事,当时贾政觉得很意外,从贾政的这个反应来看,王夫人提拔袭人这件事,应该从来没有给贾政打过招呼,而贾政自己心里早已为两个儿子看好了两个丫头,因为外面突然响了一声,贾政也就没有再提这件事。

  但从贾政的意外反应来看,他对袭人被提拔成为宝玉侍妾这件事是不知情的,当然还有一点,那就是贾政对袭人这个名字也是反感的,前面就有描写。再加上赵姨娘的枕头风,还有王夫人做事不给他打招呼,自然会让他对袭人更加的反感。所以后面贾政就把早已成为黑户,又没有明确身份的袭人撵了出去,这才有袭人一女侍二男的故事,最终嫁给了身份地位都很低的戏子蒋玉菡。

image.png

  三、遭到晴雯等同事的忌恨。袭人与晴雯在贾母的部门就是同事,到了宝玉的怡红院也是同事,不同的是袭人永远都比晴雯高一级别,这个级别除了身份不同,就是工资待遇的不同。

  所以当袭人被王夫人提拔并涨了一倍的工资之后,怡红院里的其他丫头心里就有了怨言,特别是晴雯,她觉得大家都一样,都是基层的员工,没有谁比谁高贵些,也没有谁比谁出色些,怎么袭人就被提拔还涨了一倍的工资,这件事也成了晴雯心中的忌恨。

  正是因为这份对袭人的忌恨,才让晴雯在说话的时候,特别是和袭人说话的时候,多了一份夹刺,总是话里话外的讽刺袭人,那句花点子哈巴狗就是大家对袭人被提拔和涨工资的忌恨。

  当然这些王夫人没有料到,袭人自己也没有想到,原来让她又体面又开心的一件事,竟然害了她,最后让她出局,被撵出了贾府,永远的离开了宝玉的身边,嫁给了戏子蒋玉菡。

清朝雍正帝:历史上被戏说频率高的一代传奇帝王

爱新觉罗·,第四子,入关后第三位皇帝,我们都习惯叫他。他是中国历史上,被戏说最多,传说也是最多的皇帝。实际上,他在位只有十三年,前面有康熙,后面有,但为什么在“夹缝”中上位的他,会如此受到后世的重视呢?因为,他的一生有传奇色彩:网络配图 其一:雍正。雍正当皇帝,野史质疑甚多。按清史专家阎崇年的说法,就有“遗诏继位说”、“改诏篡位说”和“无诏夺位说”三种。这个话题,都被人说烂了。此处不提。不过,我还是认为,雍正还是正当即位的。中国历史档案馆便存有《康熙遗诏》:“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野史之说,我不太相信。但是,有野史之说,就有编故事的基础。 其二:雍正残忍。一部清史,雍正手足相残、打击朋党,登峰造极。雍正即位之后,对心怀异心之兄弟痛下杀手。他的策略就是先造舆论。显然,雍正深谙舆论宣传之重要性。雍正二年七月,刊印《朋党论》下发,该文强调臣子要与君王同好恶,指出朋党之危害。大造舆论之后,雍正就下手了。降皇十四子胤禵为郡王,拘禁汤山,后来派去守陵,再后来降爵为贝子,受圈禁;皇九子发往西宁,由监视并名其为“赛思黑”;劲敌皇八子被圈禁,赐其名为“阿其那”;皇十二子胤祹被革职;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禁锢。 此后,雍正又拿亲信年羹尧、隆科多开刀。雍正三年,雍正以92大罪令其自尽。雍正五年,雍正以41大罪将隆科多圈禁,次年死所。兄弟可以镇压,亲信可以杀之,可见雍正之凶残。现在的电视剧创作,似乎都是喜欢有点血腥味的。 其三:雍正“”。史书评价,清朝文字狱。清朝帝文字狱7次,康熙帝文字狱12次,雍正帝文字狱17次,乾隆帝文字狱130多次。“文字狱”的无以复加、以及典型案例,我看都应该算在雍正头上。比如,著名的“清风不识字”案。翰林院庶吉士徐骏,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的儿子,顾炎武的甥孙。雍正八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马上把徐骏革职,再派人一查,在徐骏诗集里找出了“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的诗句。网络配图 于是,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按大不敬律“斩立决”。再比如,“维民所止”案。雍正年间,查嗣庭去江西做考试官,出一道作文题:“维民所止”,源出《·商颂·玄鸟》。原文是“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大意是说,国家广阔土地,都是百姓栖息之所,有爱民之意。这个题目完全合乎儒家的规范。然而,雍正听说后,觉得“维止”两字是“雍正”两字去了头,这岂不是要杀自己的头吗?雍正下令将查嗣庭全家逮捕严办,查嗣庭含冤死于狱中,并受戮尸之辱。查嗣庭的儿子惨死狱中,族人遭到流放,浙江全省人士不得入考。 其四:雍正勤政。如果说,仅仅将雍正理解成一个残忍的暴君,那就没有什么意思了。雍正还是位十分勤勉的皇帝。在位期间,他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每年,只有自己生日才休息一天,每天挑烛工作至凌晨一两点,次日居然还要上早朝。他有个原则,“今日事今日毕”,决不拖到明天。据说,他一生中批阅的奏折超过千万字,而且都是工笔写就,雍正朱批据说有360卷之多。有人计算过,这些字就是抄,也是不容易的。正是因为雍正的勤政,清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雍正起到了承上下的重要作用。性格这么复杂的一位皇帝,电视剧的编剧们自然是有得血拼胡写了。网络配图 其五:雍正暴死。雍正十三年,雍正暴死。关于雍正的死因,也是清宫谜案之一。阎崇年先生曾概括五种说法。比如“雍正被砍头”;和恋人竺香玉合谋杀雍正;雍正死于宫女;雍正中风之死;雍正死于丹毒。等等。不过,丹毒之说,较为合理。皇帝都想长生不老。雍正曾有两位道士,张太虚和王定乾,帮助其炼丹。雍正长期吃丹药,极可能汞、铅、硒金属中毒。一部中国历史,皇帝炼丹吃药而死的,据信有14位之多。但是,不管雍正是怎么死的,这些野史笔记承载的事因后果,后来都纷纷跑到清宫戏里了,胡缠烂打成了一锅粥。“雍正爷”要不忙,那也就真奇怪了。特别是现在,各种穿越小说盛行,雍正的题材,正是他们所期盼的十分理想的穿越之时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宸妃海兰珠:清朝唯一使用帝王封号的妃子,52岁无疾而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古代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不要说妃嫔,就连一国之母的皇后都很难使用的封号,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位妃子使用了皇帝封号,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妃子在历史上只存在短短的七年,她就是敏惠恭和元妃,即宸妃海兰珠。 海兰珠生于1609年,是一位来自蒙古科尔沁部的贵族之女,父亲是科尔沁部贝勒寨桑。关于海兰珠的早年经历,无论是官方史书,还是野史传闻,几乎都是一片空白的,而她第一次出现于史料是在天聪八年(1634年)。 据《清入关前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记载: “天聪八年(1634年)十月十六日。科尔沁部乌克善(海兰珠长兄)洪台吉率诸臣送妹至。汗偕诸福晋迎至,设大宴纳之为福晋。” 大家可以发现,当时海兰珠已经是一个26岁(虚岁)的大龄女了,这在古代早就嫁人为妻了,因此,有学者猜测海兰珠在入宫前曾有一段时间不短的婚史,至于第一任丈夫是谁,结合她入宫的时间点,察哈尔部汗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虽然海兰珠入宫时已经26岁了,身上却散发着成熟女人的韵味,再加上她贤淑文静的品性,令十分着迷,因此,海兰珠入宫不久便荣获圣宠。两年后(1636年),皇太极并封五宫后妃,海兰珠被封为东宫大福晋,封号为宸妃,入主关雎宫,地位仅次于中宫的国君福晋(皇后),在五宫后妃中排第二位。 宸字在古代指的是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帝王的代称。皇太极竟然将帝王封号赐给了一个妃子,不要说清朝仅此一例,就在整个古代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足以看出皇太极对这个女人的痴狂与倾心。 就在海兰珠被封为宸妃的第二年(1637年),她在关雎宫诞下了一位皇子,即第八子,皇太极听闻后欣喜若狂,命大赦天下,要知道这是立太子才会有的举措,可见在皇太极心中,这位皇八子从一出生就是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之选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件东西越是珍贵,便越容易失去。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二十八日,未满周岁的皇八子夭折,这令海兰珠伤心欲绝,令人想不到的是,就在皇八子夭折后的第二天,庄妃布木布泰便在永福宫生下了一位小皇子,这位小皇子便是皇九子福临,即后来清朝入关第一帝。 皇八子的夭折对海兰珠打击非常大,她郁郁寡欢,再加上当时大清国战事紧张,皇太极经常远在前线,不能陪伴她,由此,海兰珠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 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十八日,入宫仅七年的宸妃海兰珠在关雎宫闭上了眼睛,当时皇太极正在松锦前线,在听闻爱妃病重的消息后,他立刻地赶回盛京,却不想还是晚了一步,海兰珠至死还是没能看到皇太极一眼。 海兰珠的离去对皇太极的打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当他看到已经没有了呼吸的海兰珠时,竟因伤心过度而数次昏迷,人们纷纷劝他“自保圣躬,勿为情牵,珍重自爱”,他自己也自责“太祖崩时,未尝有此,天之生朕,岂为一妇人哉”。然而,海兰珠的一言一都深深地刻在了皇太极的脑海里了,这令他难以自拔。 最终,皇太极给这位至爱上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由此,海兰珠成为清朝唯一拥有四字谥号的妃子。这段清朝初年被传为佳话的帝妃之恋告一段落。 清朝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端坐于盛京清宁宫,无疾而终,享年52岁,庙号太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袭人清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