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流传着很多歇后语,有的当作名言警句警醒着世人,有的当作平常用语让我们朗朗上口,帆叶网,还有的则是一个完成的故事缩影。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就是这么一个故事。赤壁之战后刘备向东吴借来荆州,说拿下益州后就归还。但当刘备拿下益州之后孙权派人前来索取却被拒绝,最终导致两边联盟破裂。一心想拿回荆州的孙权暗中联合一代奸雄曹操,在两边势力合围关羽兵败身死,荆州也被孙权和一代奸雄曹操瓜分。但这终究是演义里面的内容,真正古代上刘备有借过荆州吗?

事情还得从赤壁之战后说起,当时一代奸雄曹操亲率大军南征,他以为凭借雄厚的兵力还有高昂的士气,这场战争过后定能统一天下。但让他想不到的是,刘备就像打不死的蟑螂一样,不仅和孙权结盟,而且还使用连环计,一把火把一代奸雄曹操的大军烧成灰烬,一代奸雄曹操含恨败逃北方。当作获胜方的孙刘联军自然而然接管了荆州。但当时因为江东当作主力,他们分到的战利品更多些,于是才有了荆州是他们的说法。但本来并不是,他们只是拿了富裕的南郡,剩下荆南四郡给了刘备。
刘备虽然得到荆南四郡,但这四座城还抵不上一个南郡,而且南郡当作荆州的咽喉,只要派重兵把守在这里,荆南四郡很容易就能打下来,所以刘备得到的相当于没有得到,这也是刘备为什么极力进攻益州的真相。但因为钱粮兵马有限,所以刘备向江东借来了南郡,说只要攻下益州之后就归还。孙权打着坐山观虎斗的意思,本想着刘备这点实力绝对打不下益州的,等他们两败俱伤之后自己就可以趁机拿下荆州和益州全境,届时就可以二分天下了,于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但令孙权没有想到的是,刘备凭借手上不多的军力居然拿下了益州,而且还得到了马超的加盟,又在汉中正面打败了一代奸雄曹操。此时刘备羽翼已成,孙权觉得这下子玩大了,于是派人拿回南郡。此时荆州是关羽镇守,他知道南郡的主要性,而且刘备此刻的实力已经超过了东吴,当场拒绝了这个请求,大有你有能耐就过来抢的意思,于是才有了有借无还的这种说法。
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孙权和一代奸雄曹操联合,两家人共享情报。一代奸雄曹操负责牵制关羽主力,孙权趁关羽后方空虚的时候截断他的粮道并且派兵拿下南郡和荆南四郡。受到两个势力合力的关羽最终被杀,荆州也被两家人瓜分。丢失了荆州的刘备相当于丢失了一半家产,从此蜀国一落千丈,这也是他后来发动夷陵之战的真相,目的只想拿回荆州,但可惜的是再也拿不回了。
结语: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诸侯们讲究的是利益,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也正是为什么当年反董联军已经攻破洛阳了但却没有追杀董卓的真相,因为大家都在捞好处,追击贼兵还要费时费力,而且指不定还被打败得不偿失,后来的诸侯混战以及三国的序幕也就因此拉开。刘备借南郡的手法同样如此,当实力达到以后拿就拿了,反正对方不敢怎么样。但令他没料到的是,荆州丢得那么快,自己也刚到巅峰时刻,还没坐稳的情况下就走下坡路,实在可悲。
孙策——三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少年霸主
《志·传》:评曰:“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孙策,的少年英雄,自16岁时随父亲征战到26岁鹿山殒命,这点恰然和唐太宗神似。少年时代便开疆阔土乃至“割据江东”,成为东吴基础;和一般的少年相比,更胜一筹。 其一,志向远大,气度不凡。 孙策,吞日月者也。人言策弟为日,策为月。以此推之,策故以明亮,然未能长久,以其依赖日而生光。其实不然。东吴基础为孙策所建,孙权拱手承受,如无孙策,以权而面对固然难以成事。这就是孙策临终时嘱咐其弟的:与天下争锋,汝不及我。而基业就是“争锋”而得,而非拱手所得。这样的经历,孙策应为“日”,而孙权为“月”,以孙策开疆阔土,而孙权拱手治理。然,自古以天子为日,所以孙策屈居于月。 孙策志向远大,以复仇兴业为先。和众多英雄一样,孙策也意识到“汉家不可能复兴”,当时正是的时代。所以,孙策走的便是“路线”。 以30骑殒命于砚山,余部归袁术。孙策的兴业,所谓“凋零”,首先面对的是发展部队。这里,孙策的举动堪为“经典”——玉玺换军队。孙策以父亲所遗留之洛阳玉玺换取袁术的几千人马。这个魄力真是伟大。或者,可以说,孙策以玉玺换取了“孙家军”这样自己的武装,换取了江东六郡,换取了东吴基业。不是英雄断然难为此。至于等,自然不能与孙策相比。 乃至于袁术、赞誉孙策。前以“若有子如孙郎,死无恨”,后以“狮儿,难以争锋”。孙策,“初生牛犊不畏虎”,壮哉! 其二,政治明晰,决断果然。 袁术俨然是个反面教材。实力孤单,城池不过一曲,而擅自独立称帝。这样,自然是引来了诸侯的不满,何况他称帝时,众多家臣一致反对。的确因“称帝”而成了孤家寡人,成了众矢之的。比起孙策让出玉玺来说,袁术太卤莽无谋了。 孙策是袁术军衍生出来的。在四诸侯围猎袁术的时候,孙策便是四诸侯之南路诸侯,与曹操、、一起围追堵截袁术。道理很简单,维护汉家皇权之不可侵犯。尽管末年,诸侯野心膨胀,但一直存在,诸侯也名义上以汉家臣子为据,都不敢擅自谋篡权。袁术的确是“出头鸟”,死在了前面。 袁术至此陨灭,而孙策得以更好的控制江东地区,毕竟在江东,袁术和孙策是两雄对峙。袁术称帝,进而陨灭,无形中给孙策兴起乃至称霸奠定了好的环境。如果袁术存在,孙策或许显得制肘些。 其三,任人惟才,人心相应。 孙策的用人方略很好,不管是血亲还是疏离,甚至是过往的仇敌,孙策都以才录用。血亲如孙权、孙河、孙静等;旧将如、、等;新臣如、张昭、张宏等;仇敌如、祖郎等。众将“乐为之用”。孙策做到了“用人不疑”和“知人善任”。至于临终嘱托张周以后事,也称得上是“古今之盛轨”。 其四,勇猛。 总之,孙策真如“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真一时之美士。 至于孙策未得称帝。一来诸侯战斗不止,大势力仍然存在。“挟天子”的曹操是最大的敌手,而称帝带来的则是众多诸侯的齐力反对,这个在当时暂时行不通;二来,孙策血性如其父,单身犯险,为一将之力有余,为一君之度不足。 孙策单骑弋猎,导致许贡部下寻仇得以实现。这个俨然和10年前孙坚30骑陨灭砚山如出一辙。悲夫!向使不如此,天下数未可量也! 从孙策处,学得见识当远大,英气当纵横;所借鉴者,自然是要谨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惜才?刘备为什么一定要请诸葛亮出山
导读:时期群雄奋起争霸,都想为自己谋得一处江山。可是单凭自身的实力是不行的,于是人才变成了珍惜之物,因此才有了的故事。可是三国奇才众多,刘备为何单单看中了,三顾茅庐背后还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隐情呢?网络配图 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可以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延揽人才,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刘备手中的人均属中等人才,想要定国安邦,必须要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当时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得一可得天下。”再加上的推荐,刘备找诸葛亮是必然的,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当然要找诸葛亮这样的人才。而且,拥有更多的人才才能够更好地复兴汉,作为的子孙后代,想重振刘家,这是必须的。这也是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 第二种:利用诸葛亮在荆襄地区的社会关系,刘备三次枉驾以见,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诸葛亮的势力和影响,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与荆州三方面势力都有密切关系。一是,以公为首的襄阳地方豪强势力;二是,通过黄言承与荆州集团发生了潜在关系;三是,成为刘琦的,获得了长子的信任。正是由于他的广泛、复杂的这会关系,所以刘备才找到他。网络配图 刘备三顾茅庐后,结果怎么样呢?史书上说:“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这难道和诸葛亮的社会影响力没有关系吗?这就是刘备利用他得到的好处。 官渡大战后,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网络配图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大家都清楚了吧,刘备三顾茅庐是蜀汉历史上一件重要事情。正是因为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才有了当时的三国鼎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