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女英雄赵一曼牺牲前曾留遗书 21年后才被发现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七十多年前,一封封家书成为抗战战场和家乡亲人之间唯一的连系。如今,战争远去,家书仍在,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

从今天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中,首次集中展出十余封珍贵的抗战家书。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重读这些书信,依然能读到那时的硝烟和苦难、战士的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热血青年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家书故事

  赵一曼 牺牲前留遗书 21年后才被发现

宁儿: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摘录)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该校唯一一届女学员中的一员。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党组织派往东北进行抗战工作。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负伤被俘,1936年8月牺牲。

女英雄赵一曼牺牲前曾留遗书 21年后才被发现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党组织派往东北进行抗战工作。赵一曼毅然抛下了还在襁褓中的幼子,奔赴东北抗日前线。她深知此一别,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临行前,母子二人留下了一张仅存的合影。

1936年,赵一曼在与日军作战时身负重伤,被俘牺牲。在牺牲前,赵一曼给儿子写下了这封遗书。但在唯一能留下的遗嘱中,赵一曼也没有泄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而这份存在日军审讯档案中的遗嘱,直到1957年才被发现。

新中国成立后,赵一曼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日女杰,女英雄的故事也被拍成电影,搬上大荧幕。

此时,她的丈夫与21岁的宁儿观看了这部电影。但他们哪里想得到,这荧幕上的抗日女杰赵一曼就是他们朝思暮念的妻子和母亲。

1957年,当原东北抗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到赵一曼的家乡四川宜宾进行烈士身份核实时,宁儿才第一次知道了母亲的身份。

赵一曼的孙女陈红在《重读抗战家书》节目中回忆说,父亲知道以后,很伤心的大哭了一场。他觉得他的母亲是很伟大的母亲,但是他心里很难受。这也是为什么父亲后来连烈士证和抚恤金都没有去领,因为他觉得那是用自己母亲的鲜血换来的,他不敢去碰那个证。

知道赵一曼就是自己的母亲之后,宁儿曾专程前往东北,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他用笔抄下了这封被翻译成中文的遗书。

陈红说,父亲抄完后用钢笔在自己手上刺了赵一曼三个字,直到父亲去世,那三个字都仍留在他手上。

如今,家书传到了陈红的手上。陈红说,自己后来也做了母亲,对这封家书的感慨就越来越多。

左权 战场叱咤风云 书信展铁汉柔情

志兰:

希特勒“春季攻势”作战已爆发,这将影响日寇行动及我国国内局势,国内局势将如何变迁不久或可明朗化了。

我担心着你及北北,你入学后望能好好的恢复身体,有暇时多去看看太北,小孩子极须(需)人照顾的。

……

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经常去看她?来信时希多报道太北的一切。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到)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真痛快极了。

……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叔仁

五月二十二日晚(摘录)

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山西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突围转移时,血洒十字岭,时年37岁。

从1940年11月到1942年5月牺牲的前三日,左权给妻子刘志兰写了十多封信。这些信不但谈论战争及形势、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妻子的关爱、对不满两岁女儿的牵挂,体现了这位抗战将领的铁骨柔情。

在左权将军牺牲四十周年时,女儿左太北才第一次读到家书。那时她42岁了,才知道,有一个多好多疼爱她的父亲。

女英雄赵一曼牺牲前曾留遗书 21年后才被发现

也就是在读到父亲的家书之后,左太北踏上了追寻父亲足迹的旅途——她多次前往太行山,走遍了父亲和战友们当年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并将父亲的家书集结成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2005年展览家书时,只是搁在展柜里。这一次,采用幻灯投影的方式,把家书投放到墙上,便于观众阅读。

而在展示左权将军家书的时候,同时展出了他的话语,“我们决心与华北人民共甘苦、共生死。”据介绍,这句话也是首次展出。

家书摘录

抗日将领吉鸿昌写给妻子的信

红霞吾妻鉴: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喻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家中继母已托二、三、四弟照应教(孝)敬,你不必回家可也。

抗日将领蔡炳炎写给妻子的信

志学内子雅鉴:

连日致书谅已恭览,先后汇带之款前函所述办法,务希切实作到,是为至盼。我等于本日仍在此间休息,因沪上连日胜利且战区狭,不能使用巨大兵力,故也困难。周难于此次过汉,乘机潜逃,此人瘦弱无忠骨,所以不可靠。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如到皖不得令其居住。慕兰之事时在念中,望设法促成 ,以免我一件顾虑。老八资质甚佳,我颇爱之,希注意保育为要,专此,敬颂。

时祺

洁宜手启

八月二十二日于常州城北之洪庙上午八时半发

新四军军部后方医院医疗队长刘宗歆写给妻子的信

舍子:

十日来信收到,我在义乌诊治鼠疫病人已得五十多人,半死半活(发病后一天内服药者多治愈,二天后服药者多死亡),疫势未减,很忙短时间不能走开,涛子很好,有潘家叫人何小姐照料大概还可以,家乡雅世伯来信平安我怕不能回乡啊。

何太太让她同斯炎走吧!你可设法同信客回乡转衢,行李等物要当心,到家后就写信给我,朋子可能时带来较好,寄给人家总不方便,你到家来信时若疫势平我可设法回乡,若病人仍很多那倒困难了,且等到乡后再说,钰弟来信说愿同来也很好!

母亲劝劝她说我明年一定来看他,保重身体要紧

再见!

宗歆上

十二,二十六

满都海:蒙古第一女英雄,33岁时下嫁7岁丈夫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满都海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的中前期,昔日的庞大蒙元帝国虽然已经成为了过眼云烟,但是生性骁勇善战的各个部落的人民还是锦绣江山英雄辈出,比如瓦剌部落中的,逼得在土木堡率领的几十万大军,要不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挽明廷于既倒,明朝说不好就迎来了第二次耻。 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除了披荆斩棘的蒙古男骑士,蒙古族也涌现出过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女性狠角色,但是这位“雄”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一面。 这位传奇性的女英雄就是后世被称为蒙古第一女英雄的满都海。 作为蒙古贵族出身的她,从小被周围的环境所吸引,从小不习小姑娘的绣花女红技能,就爱纵马驰骋在大草原之上,练得一身好武艺。 再加上她们家族和世代的亲缘关系,成年之后,她就嫁给了的大汗满都鲁为妻,在某些方面来看,这对结合也称得上草原上的珠联璧合。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这对璧人很快就遇到了危机,随着年纪轻轻的丈夫的去世,按照蒙古部落的传统和习俗,一个部落假如大汗没嗣可以继承这些财富,众人可以继续选择新的大汗来继承这些,包括满都海和她的两个年幼的女儿。 于是大家就按照一贯以来的传统,在蒙古历代的统治阶级黄金家族中选择继承人。 听说这消息以后,散落在蒙古各个地方的黄金家族的后代们都蠢蠢欲动,他们纷纷找到了满都海,向她(或者是向她前夫遗留下来丰富的遗产)表达了爱慕之情。 但是,满都海很快就做了一个当时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事情。 她地从民间找到了成吉思汗的嫡系后代巴图蒙克。但是虽然在蒙古,对女人的改嫁再嫁等,不像汉地有等条条框框限制着,但是这两人年龄的差距实在也是让周围的部落民众和追求他的人惊讶的掉了下巴,当时的巴图蒙克只有七岁,而满都海已经芳龄33岁,两人年龄差距实在有些不可描述。 那么这位女中豪杰,英姿飒爽的蒙古女性为什么会选择小他二十几岁的低三辈的年轻人结婚呢? 她不想让汗位落入非成吉思汗嫡系部落之手,再加上她的丈夫巴图蒙克年纪比较轻便于控制,于是满都海就代替她作为蒙古大汗的丈夫来发号施令,想实现成吉思汗时期的荣光,也为了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梦想。 在她的影响下,满都海那年幼的丈夫性格也慢慢的坚毅果断了起来。在攻打周围的部落的时候,由于满都海亲自披挂上阵加上指挥得当,他们的部落是屡战屡胜,很快帮年轻的丈夫巴图蒙克报了他的家仇。 因为蒙古部落的男女老幼,从小都是听着祖先成吉思汗南征北战,最后铁蹄踏遍几个大洲的故事长大的。 所以自然而然,蒙古部落从上而下对自己的祖先有特殊的崇拜之情,因为巴图蒙克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于是满都海也带着对成吉思汗那已经远远而去的英姿飒爽的敬慕,选择了巴图蒙克作为自己的丈夫,也希望自己年幼的丈夫能在长大以后和他光荣的祖先一样,恢复草原的荣光。 带着自己妻子的期待,成年之后的巴图蒙克被后世称之为达延汗,也是草原上很有为的中兴之主,即位之后,巴图蒙克带领着军队东征西讨,沿着自己妻子和卫拉特部落断断续续开战的痕迹,很快就击败了这个一直以来的死敌,紧接着他又讨平统一了周围的几个部落,虽然功绩不能比肩自己的祖先成吉思汗,但是也统一了漠南蒙古,这和他的妻子满都海的悉心教导和给他在各个方面的鼓励是分不开的。 虽然是老妻少夫,他俩也恩爱有加,生活和谐,满都海先后为巴图蒙克生下了七个儿子,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五次生育,有三次是生的双胞胎,即便是从草原人民喜闻乐见的繁衍子嗣的角度上来看,满都海也绝对是不折不扣的草原女“英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始皇嬴政生前曾经立过誓言,使得自己的陵墓无人敢动

中国文化已经浩浩荡荡的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在这一系列进程里,我们的祖辈们对神都是十分尊敬的。所以在传统的观念看来,对祖先的坟墓进行动迁或者挖掘,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因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对祖先的大不敬。 其中咱们接下来要讲的这位,他在死后留下了几十字的遗言,使得他的陵墓在他死后几千年都没有人赶去碰,其实也没有人也能动。 咱们上面说的这位就是我没大家都知道的创出了这个名字的,他的一辈子非常的有意义,做了好多为后人造福的大事。其中包括统一了整个中国,为以后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根基。而且他还使得人们日常中需要用的东西都有了统一的标准。其中包括文字和货币等等。这一点对于咱们国家来说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在这之后,不论中华怎样分裂,最后都能够走回统一。再加上他一直在,使得咱们的国家板块的到了很大的伸展。 因为这些原因,在秦始皇临死的时候,曾经立下了一个誓言。他说道,只要他在世一天,就会不懈的开辟疆土保卫国家。直到把四夷全部除掉,使得的疆土得以稳固。在自己死后,一定会化身为龙,永远的护佑着华夏子孙繁衍壮大,希望日月天地为他证明。就是这个誓言,非常清楚地给我们后人一个心理上的安慰,因为他说自己会一直为我们守卫疆土,就算死了也会化身为龙,保佑我们永远昌盛。 在秦始皇过世之后,这句话可以说是对人们造成了几千年的威慑,一方面,他把自己的陵寝给修筑的非常坚固,并且在里面设置了非常多的机关,这就使得盗墓的人根本就无从下手。比如当年前去挖掘的时候就什么也没有得到。 另外一方面。他是中国的首个皇帝,还在临死之前扬言要护卫华夏永远的昌盛。所以后面的朝代都会认为他的陵墓之处是中华文明的龙脉之所在。一旦这里被破坏,整个华夏的风水都会受到影响。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后人都很少会把主意打到这里来。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时长中,他的陵墓始终都保存的非常完好。咱们现在挖掘的兵马俑,只不过是陪葬的墓坑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