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南京保卫战中的汉奸:夜里为日军晃火把指路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我们是1937年11月到达南京的,当时的南京几乎已经成了一座空城,市民们大部分都逃难了,不仅仅是因为南京就要打仗了,还因为日军从8月开始就不断对南京实施空袭,在南京保卫战开打之前,其实南京就已经成了一座血与火构成的城市,在日机的不断轰炸下,南京城内早已到处都是废墟。

刚到南京的时候,我经常因为去医院领用药品出入南京,每次都要经过一个叫八府塘的地方。那个地方在南京城南,距离战略防御要地中华门不远,算是南京的贫民区,到处都是低矮的房舍,很多都是木制结构的房屋,但因为靠近城防要地,所以这片完全不具备任何战略意义的贫民区几乎是遭到了灭顶之灾……

我记得有一次,那个时候为了构建雨花台方面的野战医院,我回南京城领取医疗器材,刚刚走到八府塘附近时,就遭到了日军的空袭,我们就下车躲避。鬼子的飞机把一串串的炸弹扔了下来,把八府塘变成了一片火海。

当空袭结束后,到处都燃着火,我们连忙帮着救护伤者。很多无辜的民众或被炸死,或葬身火海,有一个母亲带着一个孩子,双双被烧死,母亲的尸体都被大火烧焦了,却依然牢牢地牵着孩子的手。

“南京保卫战”中的汉奸:夜里为日军晃火把指路

当时的南京城基本上在开战之前就已经被炸毁了大半。这里不得不说说一些可恶的汉奸。当时南京一到晚上根据命令是要实行全城宵禁的,所有灯火都要熄灭以免遭到日军的轰炸。但有一次我晚间经过水西门附近的时候,又遇到日本轰炸机的轰炸,却意外地发现那边居然有个地方有火把在晃动,接着火把附近就遭到了日军的准确轰炸。第二天才听说水西门附近守军储备军火的地方遭到了轰炸,弹药损失很大。而那个晃动的火把应该就是潜伏在城内的汉奸所为。

当时真的是很气愤,也很悲痛。都已经到了国破家亡的地步了,还有汉奸不遗余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帮着鬼子祸害自己的同胞,这是怎样的心理在作祟?我百思不得其解。

汉奸为日军的飞机指示轰炸目标,除了用火把外,电筒也是重要的工具。后来有一次巡城的宪兵在一次轰炸后抓住了一个汉奸,第二天,那个汉奸即被下令枪毙。那个男人很年轻,二十出头,却痞气十足,听说本是青帮的流氓后来被日本人收买了,专门为日军轰炸机引导轰炸目标的。在押解他出城枪决的路上,南京的市民们纷纷唾骂,甚至一次次地上去殴打,小孩子们也在旁边丢石头砸。那个汉奸开始还装出一副江湖好汉的模样,在这样的羞辱和殴打下也没了气焰,听说在枪决前还吓得尿了裤子。

除了轰炸之外,汉奸还利用投毒的方式来毒害我们的士兵。我有一次在医院吃饭的时候正好遇到一个班的士兵被送来洗胃,食物中毒,后来才发现是他们喝水的水井被人投了毒,全班士兵除了少数人未中毒之外,大部分中毒严重。虽然经过紧急抢救救活了大部分人,还是有一名士兵因为中毒太深而去世,想来应该也是城内汉奸的“杰作”。

所以,从那以后,对于汉奸我有了一个相当直观的认识,相比于听命行事的鬼子兵来说,这些泯灭人性的汉奸更让人痛恨,当抗战结束后,大批曾经的汉奸摇身一变又成了国民政府座上宾的情况屡有发生,这也成了我抗战后坚决脱离国民党部队的一个主因。

朱棣为什么要放弃六朝古都南京而迁都北京?

的在历史上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对于他的亦是令人感到疑惑。而明朝朱棣为什么迁都北京也是令人非常不解。接下来我一起来看看这迁都的其中真相是什么。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北面昌平县境天寿山南麓,距首都北京约五十公里,陵域面积达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环葬着的十三位皇帝,统称十三陵,是中国帝墓中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处遗址。网络配图 明十三陵中的首陵,是成祖永乐皇帝的长陵。这位皇帝虽在明代历史上的名气很大,却不是遵照封建帝位继承法,用和平的手段当上皇帝的,而是以武力强取豪夺争得了天下。 原来,明朝开国皇帝的太子早死,不得已只好改立皇太孙朱建文为合法继承人,另外分封诸子为诸王。 可是,他驻守北平的叔父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也就是说以铲除现任皇帝身边的坏人为名,起兵推翻了他的统治,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以胜利者的身份做了皇帝,这便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永乐皇帝。 按正常的国家制度和君臣伦理原则,燕王作为一方诸侯起兵反对中央政权本是大逆不道,而明朝的官员忠于国家合法制度的建文皇帝,积极抵抗燕王的军队,应该算是明朝的忠臣。 可是,当建文帝一完蛋,燕王率领他的难兄难弟控制了局势,本人成了永乐皇帝,这事态也就随着急转直下了。网络配图 尽管明朝还是明朝,但却是燕王的明朝,而非建文帝的明朝了,那些拥戴文帝的忠臣也就自然地来了个驴打滚儿,猛地变成了反明朝的“奸恶”,也就是现行反革命分子。 这朱棣受他朱元璋奢杀成性的性格和理论的影响,也是一个极其出色的杀人魔王。根据“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的原则,对那些直接参与抵抗运动的男性反革命分子,所采取的惩罚方法或剥皮,或油炸,或水煮,搞得整个南京城,哀声一片。 与此同时,那些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妻女、姊妹、儿媳、乃至外甥媳妇等等一切沾得上边的女人,统统弄到妓院里充当妓女,包括五十六岁的老太太在内。 以上的惨景有的发生在南京,有的延续到北京。自从朱棣称帝后,一是觉得南京的血流得太多,在明代的广场上,近自朝廊,远及附郭的雨花台,无不是血迹斑斑,这使得新上任的皇帝难免目击而心有不安。 在这种刺激下,便动了迁都的打算,来一个眼不见心不烦,或者叫眼不见心可安。二是由于朱棣镇守北平多年,深知此地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便毅然决定将明朝的首都搬过来。网络配图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北平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今天游客看到的故宫、天坛、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等规模宏大的建筑,就是自此开始陆续建造的。不知当时的杀人魔王朱棣是否意识到,他的这个抉择,客观上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永乐五年,皇后徐氏(开国名将之女)死去,朱棣经过慎重考虑,没有在南京建陵安葬,而是派礼部尚书及“江西派”风水大师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也就是通常说的风水宝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崇祯皇帝如果去南京的话 明朝能恢复到盛世吗

还不知道:如果去南京能恢复盛世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说起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明朝的某几个,虽然富有才华,但是不喜欢被人拘束,所以时常闹出来引人发笑的事情,比如皇帝不喜欢上朝。他们达到的最高纪录,就曾有皇帝坚持二十八年不上朝,这是皇帝干出来的事情。令人感慨的是,虽然他不上朝,却不代表着他没有理会朝政,真正的掌权人还是他。不仅如此,他还征战其他国家,积极扩充版图。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坏处。 因为多年征战,明朝的国力亏空。看起来像是正值强盛之际,实际上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而且皇帝比较奇葩,不喜欢上朝,对于朝政的影响还是有的。虽然当时没有显现出来,但慢慢的,明朝的政权就已经开始出现漏洞了。在皇帝看不到的地方,到处都是各种算计,大臣们也不想理会政事。 万历因为继承人这件事情,断断续续闹了好几年,更是把朝堂的水搅得越来越混。没曾想,继位的这个人,更是让人想象不到。他和上任皇帝有些相似,不喜欢政务缠身。好歹上个还会处理政务,但是他更奇葩。把国家大事放在一旁,只想要专心做一个木匠。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权臣上马,把朝廷弄成了 一言堂 ,好的臣子基本都被害了。 崇祯确确实实就是被这些个老祖宗给坑的不轻,他刚刚继位,经验不足,但是明朝已经到了衰败的边缘。即便是他想要做出一番成就,也得耐着性子把隐患全部清除了。所以,他上台不久,就开始着手把前朝的 重臣 给杀了。小编觉得,像这样的皇帝,基本上不会有臣子愿意跟随着他。 看过明朝历史的朋友也知道,那个时候,明朝已经到处都是漏洞,早已不是之前那个强盛的明朝。放眼江河,百是满含怨气。有些能力的人,都在想着推翻旧政成立新的王朝。其实,在这种四处都是危险的时刻,他能够做到镇压部分起义,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真正的敌人并不会给他休息的机会。远在关外,早就有人一直垂涎着中原这块富饶的土地。 想要把这个国家彻底治理好,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是人再有本事,面对这样的危急状况,也不可能想出来立以起效的办法。不得不说,崇祯还是一位比较机智的皇帝,他一开始也没有急着把这一切治理好,而是决定慢慢的整改。,所以他对于朝政的事务,从来不假其他人之手。为了重建明朝的辉煌景象,他做出了不少的努力。 来看看崇祯是怎么做的,他将有异心的臣子全部换掉,换上的人都是自己的心腹,安插在各个朝政部门的重要位置上。但是,他这个人有一个非常大的毛病,就是疑心很重。古语曾言:用人不疑。你要是想要给某一个人重任,就必须先给予相应信任。不能把人安插在重要的位置,你反而过来再怀疑别人的忠心。崇祯或许是从小生长在勾心斗角的环境中,所以从来不肯信任自己身边的人。 就拿实例来说吧,在他掌权的时候,手底下那些重要位置上的官员,大大小小被他处理掉了五十多个。首辅更换更是频繁,按理说,这么重要的位置,他应该任用自己最信任的人。但是无论谁坐上那个位置,他都会怀疑是是有私心。所以国家一直没有安定下来,官员们更是担心自己的安危。别看现在皇帝还对你态度这么好,但是谁也不确定,他会不会觉得你有造反的意思。在这样的皇帝手下做事大臣中整日忙着藏拙,没有人愿意去当那个出头的鸟。在这种四面都是敌人的情况下,即便是崇祯多活几年,估计明朝还是在相应的历史节点破灭。 即便是他能够活着到南京,但是身边根本没有愿意跟随着他征战的大将。臣子们都害怕这位疑心重的皇帝,在他出逃的时候,身边更是只有一个,又怎么可能凭借着这个。别看当时那些起义的行为被制止了,但是引发矛盾的根源还在,所以明朝根本没有民众支持。这么一个没有支持的皇帝,没有人愿意去挽回的王朝,即便是留着崇祯的性命,想必也不能干扰历史的走向。明朝曾经鼎盛时期的样子,才是真正的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