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康熙时期的死鹰事件是什么 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时期的毙鹰事件是怎么回事?为何历史上的毙鹰事件扑朔迷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八阿哥胤禩给康熙进献了一只海东青,结果康熙看到的却是一只死鹰,于是康熙勃然大怒,认为这是胤禩对自己的诅咒,并当众说出了要与胤禩断绝父子关系的话,史称“毙鹰事件”或“死鹰事件”、“海东青事件”。

  这件事之后也代表着胤禩彻底失去康熙的宠爱,也彻底地失去了皇位继承人的资格。而且由于这件事在史书中记载十分含糊,胤禩又由此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所以关于此事的背后真相一直是扑朔迷离,后世有人认为毙鹰事件完全是对胤禩的栽赃陷害,更有人认为背后主使者很可能就是后来接替康熙继位的。

  在毙鹰事件之前康熙就已经对胤禩失去好感且带有偏见

  胤禩是康熙第八子,生母是良妃卫氏,不过胤禩的生母卫氏家族出身不高,是辛者库奴籍出身,康熙最初并不重视胤禩母子。

  不过胤禩自幼十分聪慧,喜好读书,勤奋好学,成年后为人谦逊温和,心思细腻,待人宽厚,很得朝臣们拥护。即便在康熙诸子中也很受兄弟们喜爱,其中老九胤禟、老十胤誐、老十四胤禵三人对他是马首是瞻,老大胤禔、老三胤祉、老五胤祺、老七胤祐、老十二胤祹这些较年长的皇子也多与胤禩关系亲近,就连老四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在最初时也与胤禩的兄弟关系十分亲密。

  所以胤禩凭借自己勤奋好学,人品好,得人心,好人缘获得了康熙喜爱,他的母亲卫氏都因他从良嫔晋升为良妃。

image.png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第一次大封诸子爵位,老大胤禔和老三胤祉因跟随康熙征讨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战功被封为郡王爵位,老四雍正、老五胤祺、老七胤祐和胤禩四人被封为贝勒。

  胤禩是被封爵的皇子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也只有当时未满18岁,胤禔和胤祉都是在征讨噶尔丹时立下战功的皇子,雍正、胤祺、胤祐也都跟随康熙亲征噶尔丹,胤祺和胤祐更是亲自带兵上过战场,所以康熙第一次大封诸子爵位时,只有胤禩最年幼还没有在征讨噶尔丹时立过战功,而他却能和哥哥们一同获封爵位,可见康熙对他的喜爱。

  由于胤禩生母家族出身低微,康熙为了抬高他的出身,还在他大婚的年纪特意给他聘娶了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郭络罗氏为嫡福晋。少年封爵,还娶了出身高贵的娇妻,可见康熙这时期对胤禩的喜爱。

  不过康熙对胤禩的喜爱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胤礽时就戛然而止了。康熙在最初废掉胤礽的太子之位时,老大胤禔觉得自己机会来了,于是对胤礽落井下石,还摆出了一副胤礽被废太子之位舍我其谁的态度。

  胤禔的这种表现让康熙十分反感厌恶,因此康熙为了杜绝胤禔想当太子的野心,对外宣布即便废掉胤礽也绝不会册立胤禔为太子。

  康熙如此明确表示不会立胤禔为太子,他却还不死心。他又想扶持一个与自己关系亲近的兄弟当太子,这样也算是有拥立之功,于是他就想到了扶立生母惠妃纳兰氏的养子老八胤禩为太子。

  后来胤禔向康熙进言:胤礽所行卑劣,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于胤禩必大贵。如诛胤礽,不必父皇出手。

  胤禔的意思就是说相士张明德曾给胤禩相面,称胤禩将来必定大贵,也就是说天注定胤禩有帝王之命,胤礽品行太差被废,已经失去了人心,不如将他杀掉,如果康熙不忍下手,胤禔愿意代替康熙去对胤礽动手。

image.png

  胤禔这一番表现不仅坑了自己还坑了胤禩,康熙认为胤禔有加害兄弟的心思,心肠歹毒至极,甚至怀疑胤禩与他串通谋取太子之位,于是下旨把胤禔和胤禩都监禁起来。

  之后老三胤祉又暗中调查出胤禔勾结蒙古喇嘛巴汉格隆镇魇胤礽,将此事报告给了康熙,而康熙又派人开始对胤禔展开全面调查,最后不仅查出胤禔勾结蒙古喇嘛镇魇胤礽,还查出了术士张明德身怀武术,胤禔曾企图收买他暗杀胤礽。

  这一下康熙更加震怒,他对胤禔和胤禩都十分猜忌憎恶起来,这件事史称“张明德相面事件”。后来随着深入调查,张明德交代胤禩并不知悉胤禔企图收买自己刺杀胤礽的事情,这时康熙才将信将疑没有追究胤禩,事后胤禩被释放出来,张明德被凌迟处死,胤禔被褫夺爵位,终身圈禁于直郡王府。

  虽然在“张明德相面事件”中胤禩没有参与谋害胤礽,但是由此康熙与胤禩就产生了隔阂,康熙并不完全相信胤禩没有参与胤禔企图谋害胤礽的事情之中。

  这件事结束之后不久,康熙又让大臣们投票在皇子中推举太子人选,结果以国丈佟国维、大学士李光地、马齐为首的朝廷群臣基本都推举了胤禩为太子。

  这一下康熙更加生气,他对胤禩更加猜疑,他认为胤禩结党营私谋取太子之位,于是康熙震怒,他驳斥了推举胤禩为太子的这些朝廷官员,对外称胤禩勾结党羽、妄蓄异志,不可立为太子,而推举胤禩的重臣马齐和佟国维都受到了处分。

  康熙为了稳定局面只得复立胤礽为太子,可是康熙对胤礽并不满意,所以胤礽复立为太子之后不久,就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时又被废除了太子之位。

  可以看出在一废太子时康熙就对胤禩已经失去了好感,父子二人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大,康熙越发不信任胤禩,对他有着很大的偏见,认为他的一切之所为都是为了谋取太子之位。而毙鹰事件更是让康熙彻底对胤禩爆发,对他说出了极为绝情的话。

image.png

  毙鹰事件彻底让胤禩从皇位继承人选中淘汰出局

  毙鹰事件发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而这一年正好是胤礽二次被废的两年后,在胤礽被废之后,太子之位虚悬,朝臣们对于太子人选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支持康熙再次复立胤礽,毕竟培养胤礽那么多年;另一派就是支持胤禩成为太子。康熙则对于这两点都不满意,他甚至对于册立太子的事都有些烦了。

  这一年康熙为了散心巡幸热河,当时陪伴康熙去热河的还有不少皇子,这些皇子分别是皇十子胤誐、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皇十七子胤礼。

  本来伴驾的皇子中也包括了胤禩,但是在康熙回京途中胤禩却半道先走了,这是因为这一年是胤禩生母良妃卫氏去世三周年的忌辰,所以胤禩中途先去祭奠了母亲良妃。

  祭奠完良妃之后,胤禩就派太监去康熙的行在请安,并向康熙表示自己在汤泉等候御驾一起回京。同时胤禩还派太监给康熙送来了他精心挑选的两只猎鹰海东青。

  结果康熙后来对外称自己看到的是两只死鹰,康熙认为这是胤禩对自己的诅咒,胤禩想盼着他赶快死掉。

  于是康熙震怒地召集了陪伴在身边的五个儿子们,他把胤禩给自己送死鹰的事对儿子们一说,并当着五个儿子的面痛斥胤禩。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伊杀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朕前患病,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数载之内,极其郁闷。胤禩仍望遂其初念,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伊曾为人所保,谁敢争执?遂自谓可保无虞矣。

  康熙这番痛斥十分难听,直接称胤禩的生母良妃是辛者库贱妇,还翻出了早先的“张明德事件”来说事,这也说明了“张明德事件”之后,康熙虽然没有追究胤禩,但对他始终是将信将疑。另外从康熙的斥责之语中也看出了后来他复立胤礽为太子是出于无奈。

image.png

  康熙当着五个儿子的面痛斥完胤禩之后,并说出了一句很绝情的话,那就是他称“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这就代表着康熙想断绝与胤禩的父子关系,也意味着胤禩彻底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之后康熙下旨命内务府停了胤禩府上的一切生活开销,这更加表明康熙想与胤禩断绝父子关系。胤禩为此十分苦闷,更是生了一场大病,险些因病去世。

  自此之后胤禩在明知成为太子没有希望的情况下,转而支持与自己关系亲密的雍正同母弟老十四胤禵争位,并把“八爷党”转为了“十四爷党”。这就是毙鹰事件的全过程,可以说毙鹰事件改变了胤禩的命运,彻底让他从皇位竞争者中淘汰出局。

  毙鹰事件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

  由于在《清实录》中对于毙鹰事件记载比较含糊,因此这件事在历史上就显得有些扑朔迷离,到底是谁栽赃陷害胤禩导致他最终在皇位继承资格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呢?

  胤禩本人肯定是不可能故意送给康熙两只死鹰,康熙所说认为胤禩诅咒自己快点去世,他好操控朝臣登基为帝。际上这点根本不现实,虽然当时拥护胤禩的人很多,但胤禩也没有完全掌控康熙掌控朝政,所以康熙如果突然去世,胤禩还未必能登基。况且胤禩即便盼着康熙快点死,他也不可能蠢到把这个想法直接表现给康熙。

  受害者胤禩的嫌疑被摘除了,那就得按照事件之后谁获益最大来看。胤禩彻底在皇位继承人选中被淘汰出局后,当时康熙诸子中对皇位最具竞争力的人就是三人,一个是老三胤祉,一个是老四雍正,一个是老十四胤禵。

  胤祉文武双全,既有征讨噶尔丹的战功,又有帮助康熙组织人手编撰《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的文化功绩。而且胤祉还比较有野心,在一废太子时,正是胤祉揭发了老大胤禔勾结蒙古喇嘛巴汉格隆镇魇胤礽,他当时的算盘就是老大和老二都下去了,那就该轮到他老三当太子了。

image.png

  但是从胤祉在诸子争位中的表现手段来看,这种事也太像他的风格。胤祉在争位时一直采用的是低调不争的手段,他从不站出来主动争位,基本都是浑水摸鱼的趁乱补刀的手段。尤其是栽赃陷害这种很容易露馅的风险较高的行为,胤祉更不会冒险去做。

  接下来就是雍正,其实雍正在诸子争位时期的表现手段和胤祉很相似,他也是从不出来主动争位。胤祉为了表现自己没有野心,在康熙晚年一直醉心于组织文人修书不问政务;而雍正则是为了表现自己没有野心,表现出沉迷于道教丹药和长生不老之术,雍正当时一直对外号称自己是“天下第一闲人”。

  雍正在诸子争位时期也是属于低调且不轻易行动的人,他一面表现出没有野心,一面又善于讨好康熙,另一面还能团结兄弟,就是为了不想成为众矢之的。可以说雍正的行事风格比胤祉还要谨慎小心,胤祉都不会做这种事,更何况雍正了。

  剩下的就是胤禵,其实胤祉、雍正、胤禵三人中最不可能陷害胤禩的人还就是胤禵,因为在毙鹰事件之前,胤禵只是胤禩的重要党羽,他不具备争储的条件。正是毙鹰事件之后胤禩才改变主意,改“八爷党”为“十四爷党”,全力支持胤禵争位。

  如果是胤禵栽赃陷害胤禩,以胤禩的能力事后必定能觉察出来,那样的话事后胤禩也不可能还会全力支持胤禵争位了,胤禩还没高尚到能如此对待陷害他的人。

  其实陷害胤禩的人很可能不是皇子们,要知道胤禩才智过人,能力也是康熙诸子中顶尖的人物,如果胤祉和雍正或者其他皇子真的栽赃陷害了他,这件事之后胤禩肯定会有所察觉,他也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但是从事后胤禩没有采取任何自证清白,调查陷害他的人,而且他还反而大病了一场,差点去世来看,就能知道背后真正陷害胤禩的人是一个连他都不敢惹的人。要知道以胤禩当时的党羽势力一般皇子都没有他的势力庞大,能让胤禩畏惧的人只有康熙,所以毙鹰事件很可能就是康熙自导自演的一出大戏。

image.png

  其实历史记载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上面说过当时的情况朝臣们基本分为两派,一是支持复立胤礽,二是支持胤禩成为太子,偏偏胤礽和胤禩都不是康熙心目中的理想传人,因此康熙很烦恼才会去热河巡幸。

  再加上胤禩本身党羽势力庞大,还深得朝臣拥护,对康熙的皇位已经构成了威胁,康熙又不想让他当太子,所以胤禩的政治势力对康熙的皇位很具有威胁,康熙也担心哪天胤禩会发动政变,让自己像唐高祖李渊一样提前退位。

  而且从历史记载来看,康熙斥责胤禩送死鹰,但是其他人谁都没第一时间见证康熙是否看到死鹰,这些事都是事后康熙一个人对外宣布。所以毙鹰事件可能本身就是康熙想彻底打压胤禩断了他争位的念头而自导自演的一出戏。

  胤禩在“张明德相面”事件时还能自证自己的清白,最终洗脱嫌疑,证实了他没有参与胤禔企图刺杀胤礽的事情。但是这次毙鹰事件中,胤禩居然没有任何自证,反而为此大病一场还险些去世,就能琢磨出其中门道。

image.png

  凭胤禩的才智他自然知道没人敢栽赃陷害他,他就是从这里察觉出了这个事情很可能是老爹康熙自导自演来打压他的一场戏,也代表着康熙根本不想让他继位,所以他才失望到极点因而委屈的大病一场还险些去世。

  这件事之后本来支持胤禩的朝臣就有不少与他划清了界限,像大学士马齐就开始不再掺乎皇子争位的事情,与胤禩的往来也逐渐冷淡下来。而且胤禩已经明确被康熙宣布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他也开始偃旗息鼓,这种表现很让康熙满意。

  加上后来胤禵获得康熙喜爱,胤禩与胤禵亲近,康熙才表现出与胤禩的父子关系逐渐缓和修复。在这期间康熙还特意下旨把胤禩的儿子弘旺接进皇宫抚育,完全不像当初放狠话要与胤禩断绝父子关系那么绝情。

  要知道弘旺可是比乾隆还更早被康熙接进皇宫中抚育,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康熙当初似乎就是故意自导自演了毙鹰事件来打压胤禩,想绝了他争夺储位的心思。事后康熙也觉得对胤禩做得太过了,所以才把他的儿子接入皇宫亲自抚育,也算是对他的弥补。

image.png

  写在最后

  所以毙鹰事件在历史上扑朔迷离就在于它很可能是康熙自导自演用来打压儿子胤禩的一出大戏,是康熙在玩弄帝王权术的一种手段。

  在毙鹰事件前朝臣们分为支持复立胤礽为太子和支持胤禩为太子两派,让康熙不胜其烦,毙鹰事件之后,很多朝臣都与胤禩划清了关系,很少有人再敢向康熙进言立胤禩为太子了,而朝臣中有提议支持复立胤礽为太子的大臣也都受到康熙打压。此后太子人选问题逐渐没人再敢提议,可以说毙鹰事件帮康熙解决了这些朝臣们站队选边的问题。

  毙鹰事件之后使得康熙晚年朝堂之上又趋于平稳,因此这件事很大概率就是康熙施展出来的帝王权术手段,康熙就是为了通过打压胤禩来稳定因太子之位逐渐暗流涌动的政治局势。也因此这件事才显得扑朔迷离。

索额图为什么最后会被康熙贬成清朝第一罪人呢

曾助清除集团,立下一大功,因此康熙前期,甚得玄烨的信任,充任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议政大臣等要职。此外,索额图还是皇太子生母的叔父(太子外祖父噶布喇系索额图之兄)。因此,索额图得以在朝廷“专权用事,贿赂公行”,“朋比徇私,益加贪黩”。 索额图与朝廷另一权臣明珠争权夺利,“互植私党,贪侈倾朝右”。明珠出身叶赫纳喇氏贵族,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先后任刑部、兵部、吏部尚书,又是皇长子胤禔的舅父,权势显赫。索额图及其党羽、汉人儒臣李光地等,极力维护皇太子的利益。明珠及其党羽,大学土余国柱、户部尚书佛伦、刑部尚书徐乾学等是反皇太子的,极力想把皇长子胤禔推上台。于是,朝廷之中的大臣,互相交结,徇庇同党,图取货赂,营私作弊,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康熙一方面要维护皇太子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需要整顿一下朝臣互植私党的风气。于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先从明珠一党开刀。在康熙的指使下,由佥都御史郭璐出面,奏参弹劾明珠及其党羽余国柱等“背公营私”、“要结群心,挟取货贿”,遂将明珠、余国柱革职。 明珠一党瓦解后,党争局面有所缓解。但索额图等仍以太子为中心集结势力。特别使康熙不能容忍的是,索额图竟然“怀私倡议”,“凡皇太子服御诸物,俱用黄色,所定一切仪注,几与朕相似”。此外,所定一切仪制,都与皇帝相同。这无疑触犯了老皇帝的禁忌。但因索额图与其父索尼两代俱为朝廷辅臣,又助康熙诛鳌拜,又多次领兵与准噶尔部作战,均有殊勋,不便轻易处置。 康熙四十年(1701),索额图因年老休致,由其弟心裕为领侍卫内大臣。翌年,康熙南下巡视河工,皇太子随驾病倒于德州。康熙命召索额图前来侍疾。是岁,其弟心裕因虐毙家人被夺官。根据索额图家人的告发,康熙令执索额图,拘禁于宗人府,并处死于幽所。 康熙指责索额图,“结党妄行,议论国事”,“皇太子在德州,尔乘马至中门始下”,“尔所行事,任举一端,无不当诛”。康熙甚至指称索额图“诚为本朝第一罪人”。至于具体罪行,康熙并未明说。但是,据康熙第一次废皇太子后宣谕罪状说:“索额图助胤礽潜谋大事,朕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可见,索额图被拘禁处死的主要原因是助胤扔“潜谋大事”,即为使皇太子早登皇位,阴谋发动宫廷政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的书法作品反映了他的什么政治思想

由于年间经济上比较繁荣,所以大清康熙年制的一些东西流传至今,价值不菲。在康熙十九年,经济贸易非常发达,景德镇恢复了御窑厂,继续为国家烧制陶瓷制品,而大清康熙年间,这里烧制比较多的是青花瓷。期就是康熙四十年朝后的时期。而中期是青花瓷最突出的时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清康熙年制的青花瓷青花非常鲜艳,瓶身纹饰非常精细美观,造型也丰富起来。康熙年间的青花工艺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按时间划分的话,第一个时期是康熙元年到十九年,第二个时期是康熙十九年到四十年,第三个时 在早期的青花瓷中,青花瓷的胎体比较重,不光滑,还有小棕眼,瓶底处理的不好,经常底下还会出现跳刀痕,这些都是影响青花瓷的质量和美观的,到了中期,青花瓷的胎体就变化了,变得更洁白和坚硬,杂质比较少,胎体整体就厚薄适中,开始注重把胎体修整的好一些,还研究出了新的亮白釉,使得青花瓷更加美观,通透。这一时期的青花瓷总体上来说比上一个时期好很多,在一些细节方便更加注重了,也发现了一些新的原料和制作手法,使得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工艺得到大大的替身。 大清康熙年制的东西很多,青花瓷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艺,既可以做装饰品,也有实用价值。所以,大清康熙年制的青花瓷至今在还存在很多完好的展品。 康熙书法 康熙爷不仅仅有治国之才,康熙书法也是为后人称道。康熙的一生有很多书法作品,他的很多书法作品都是反应其政治思想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从小就喜欢书法,只是一直没有系统的练习过,直到他二十多岁,江山稳定了之后,他才开始认真的练习书法。一开始,康熙帝在宫里开设了,专门给学习的“百家讲坛”,皇帝听的是历朝历代的皇帝故事,然后他就问别人,自己要不要也学习学习书法什么呢,人家就跟康熙说,君王不需要学这个书法,写个差不多就行了,君王要并不需要这种“儒雅”气。后来平叛之后,康熙帝意识到,还是要儒雅一点好,于是就让翰林院的人经常作诗作文的呈上去给他看看,方便他自己研究学习。后来由于他底下的大臣们都是糙汉子,他问他们关于文学方面的问题,这些人回答不上来,康熙就特地去找了两个比较有文化的,陪在自己左右。康熙书法和诗文经常向这两位请教,后来干脆安排这两人住在宫里,以供他随时咨询。他的这些行动也表明了他越来越尊重儒家学说。康熙书法也不单单是为了增长自己文化,他的很多书法作品中都透露出其政治思想,比如他曾写下“”的匾额。 所以说,康熙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演习书法,学习诗文都是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康熙书法至今还有很多留存,供后世研究学习。 康熙书法欣赏 的皇帝尤其是入主中原后,积极学习文化,使得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在清代帝王中,有许多皇帝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其中康熙、、的书法是最好的,他们不仅崇尚儒学文明,学习汉人典籍,而且每日的必修课就是书法艺术。宫廷中的书法从康熙时开始走向兴盛,康熙身上其实有部分汉族的血统,从小接受汉文化教育,《康熙字典》就是康熙时期的图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的书法是从沈荃为师,沈荃是学董其昌书法的,所以受到董其昌书法影响较深,而且康熙一生临摹董其昌的字比较多。康熙的书法清丽洒脱,他的真迹是民间藏书家寻觅的目标,据说上世纪国内艺术品拍卖兴起后,康熙的作品非常抢手。在1995年康熙的《行书》扇面在拍卖会上以4.4万成交。在2001年,康熙的《临米芾行书五言诗》在香港以64.6万港币成交。2002年康熙的《行书》立轴以56.1万元成交。据说后来《御笔朱子诗》以143万元成交,到了2010年,康熙的《笃志经学》匾额以3360万元成交,所以现在康熙的书法都是以千万来成交的。 自康熙三代,我们发现祖父子三代都酷爱书法,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墨宝。康熙曾说练书法能使人长寿,因为他认为书法是养生之道。康熙能文能武而且活到了69岁,在位61年,仍然不失帝王风范,其乾隆更是活到了89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康熙老鹰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