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结河朔,直捣中原”
郾城、颍昌之战是南宋初年宋军抗金战争中重要战役之一。由著名抗金将领岳飞指挥岳家军于1140年七月先后在郾城、颍昌大破金军,取得了直捣中原、收复河朔计划的关键性胜利。此战是岳飞生前最后一次与金军主力决战,不久,岳飞奉命班师,使抗金的有利形势废于一旦。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统治者撕毁上一年与南宋签订的和约,调集大军分四路进攻陕西、山东、洛阳和开封,得手后又乘胜向淮西进攻,结果在顺昌为刘锜大败,金军的全线进攻受到了抑制。在南宋各路军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岳飞打算联合义军,配合友军,乘胜反攻中原。按照其以襄阳为基地,连结河朔,进捣中原,恢复故疆的既定方针,派遣王贵、牛皋、杨再兴、李宝、张宪、傅选等,分向京西洛阳、汝州、郑州(今河南郑州)、颍昌(今河南许昌)、陈州、蔡州等地,分布经略,展开猛烈的攻势;并分别派兵接应东、西两面的宋军;同时派遣梁兴等人北渡黄河,联络太行山义军,相机收复河东、河北失地,以便南北呼应。此时,韩世忠所部自淮阳、张俊所部自庐州、寿州间北进。张俊在福州造海船千艘,准备由海道北攻山东。吴璘等在陕西的作战也有所进展。
宋高宗一向畏敌如虎,在宋军即将反攻的有利形势面前,竟然作出“兵不可轻动,宜班师”的荒谬决定,要求各路军队停止北进。为此,特派司农少卿李若虚于六月二十二日赶抵德安府(今湖北安陆)岳飞军营中计议军事,阻止岳飞军北伐中原。岳飞部将都已北进,他未接受李氏带来的诏命,仍按原来计划行事。李若虚鉴于当时的形势,同意岳飞的主张,并主动承担“矫诏之罪”。六月二十五日,岳军统领官孙显,于陈、蔡之间破金军排蛮千户部;闰六月二十日,张宪部克复颍昌;二十四日,收复东州;次日王贵所属杨成部克复郑州。七月初二日,张应、韩清克复洛阳。岳飞所部在一个多月里,连战皆捷,收复了洛阳至陈、蔡间的许多战略要地,形成东西并进,夹击汴京金军主力的态势。岳飞为了诱惑金军南下决战,遂集结主力于颍昌地区,自率轻骑驻守郾城(今河南郾城)。
金军兀术败于顺昌后,自己与龙虎大王突合速退回开封,命韩常守颍昌府、翟将军守淮宁府、三路都统阿鲁补守应天府,企图负隅顽抗。当兀术看到岳家军孤军深入、有机可乘之时,不待岳家军集结布署完毕,抢先发动了进攻。七月初八日,兀术指挥经过一个半月休整的主力部队以及增派的盖天大王赛里(宗贤)等率领的军队,倾巢出动,直扑郾城。实际上,这是兀术蓄谋已久的意图。还在岳飞挺进中原之时,兀术召集诸将,商议对策,他判断:南宋诸路军易于对付,唯独岳家军将勇兵精,且有河北忠义军之援,其锋不可挡,须寻找时机,诱其孤军突入,然后集中主力,并力一战。岳飞轻骑驻守郾城,正合兀术“并力一战”的心理。
金军欲抄袭岳家军设于郾城的大本营,挑选1.5万多名骑兵,披着鲜明的衣甲,抄取径路,自北压向郾城。当时岳飞手下只有亲卫军(背鬼军)和一部分游奕军。岳飞指挥将士迎敌于郾城北十多公里处。他首先命令儿子岳云出战,并严历地说:“必胜而后返,如不用命,吾先斩汝矣!”岳军每人持麻扎刀、提刀和大斧三样东西,入阵之后即与敌人“手拽厮劈”,上砍敌人,下砍马足。岳云、杨再兴等相继率兵冲入敌阵,杀伤甚多。杨再兴奋勇当先,单骑闯入敌阵,打算活捉兀术,结果没有找到,只身杀敌数百人,自己多处受伤,仍顽强地杀出敌阵。战斗从午后进行到黄昏,金军终于支持不住,向临颍方向撤去。此战金军兀术的精锐亲兵和拐子马遭到沉重打击,兀术本人也震恐万分,他说:“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但兀术仍不死心,希图再战获胜。十日,增兵郾城北五里店,准备再战。岳飞当即率领军马出城,并派背鬼军将官王刚带领50骑,前往侦察敌情。王刚突入敌阵,斩敌裨将。
诸将见王刚军接战,主张稍退避锋。岳飞认为此时正是进军良机,遂亲率骑兵出击,诸将继后,左右驰射,挡住了金军骑兵,打乱了敌人步兵,又败兀术军。经过3天激烈战斗,岳飞军取得了郾城之战的胜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兀术不甘心于郾城之败,又集中了号称12万人的兵力,进到郾城和颍昌之间的临颍(今河南临颍),妄图切断岳飞和王贵两军的联系。七月十三日,张宪奉命率领由亲卫军、游奕军、前军和其他军组成的雄厚兵力,进到临颍,寻求和兀术大军决战。杨再兴等率领300骑兵为前哨,当抵达临颍南的小商桥时,猝然与兀术大军相遇。兀术指挥兵力包抄围掩。
尽管众寡悬殊,杨再兴毫无惧色,率骑兵与之英勇作战。杨再兴和300骑兵全部战死。金军也遭到沉重打击,光被杀死的就有2000多人,其中包括万夫长、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等100余人。十四日,张宪率援军赶到临颍,打退了金军。兀术不敢再战,留下部分兵力,自己率主力转攻颍昌。
岳飞估计兀术将回军攻颍昌,便令岳云急速增援驻守颍昌的王贵。七月十四日,兀术率领3万骑兵、10万步兵进攻颍昌,于城西列阵。宋军虽有五个军戍守颍昌,但都不是全军。王贵命少量兵力守城,自己和姚政、岳云等率中军、游奕军、亲卫军出城决战。
22岁的岳云率领800名亲卫军骑士首先驰击金军。步兵也展开严整的队列继进,掩护骑军,与敌军拐子马搏战。双方激战几十个回合,依然不分胜负。这时老将王贵有些气馁,岳云制止了他的动摇。岳云前后十多次突入敌阵,身受百余处创伤;很多步兵、马军也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仍无一人肯回顾。到了正午,守城的董先和胡清率军出城增援,战局很快扭转过来,大败金军。颍昌大捷,杀敌5000多人,俘虏2000多人,缴获马匹3000余,几十名敌将也死于宋军之手。不久,张宪部将在临颍东北打败金军。岳飞率军乘胜追击金军,于距开封仅20多公里的朱仙镇击溃金军,至此,岳飞反攻中原的战争取得重大胜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郾城、颍昌之战,是岳家军挺进中原抗击金军的关键性大捷。在孤军奋战的情况下,岳家军依靠将士们的强劲勇敢,以及岳飞、岳云父子的正确指挥、冲锋陷阵,经过酷烈的战斗,以少胜众,打败了敌军主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是南宋初年抗金战争中重要胜仗之一。金军统帅兀术哀叹说:
“自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衄。”金军在此战以前,尚未同岳家军进行过很严重的较量,这次才算真正领教了岳家军的威力,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郾城、颍昌大捷后,岳飞本可以继续北进,实现长驱中原、收复河朔的愿望,但南宋朝廷以高宗和秦桧为首的议和妥协派容不得这些,急催岳飞班师。岳家军的班师,使整个抗金战争局势又逆转了,收复的许多失地又重被金军占领,“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第二年,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于临安。一代名将、民族英雄就这样殒落了。不过,岳飞治军严明,英勇善战以及“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秋毫无犯”的精神将永远垂范后世。
解析:张继的千古名篇《枫桥夜泊》到底好在哪里?
在群星闪耀的诗人中,并不起眼,但他留下一首《枫桥夜泊》,足以让他的光芒永不暗淡。 这首《枫桥夜泊》,让苏州城的寒山寺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的元旦和,还会有很多的日本游客来到苏州,聆听那跨越千古时空的寒山寺的钟声。 这首诗在日本的传诵之广,远超过。清人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记》中写道:「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适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在的时候,日本人对这首诗的熟悉程度已经可以比得上现在国人对李白《静夜思》的熟悉程度。 不仅如此,1929年,日本人在青梅山建了一座寺庙,也叫寒山寺,仿照的就是苏州寒山寺,寺里立石碑一座,上刻张继的《枫桥夜泊》,还建有“夜半钟声”钟楼一座,并在附近溪谷清流之上架起了“枫桥”。可见张继这首《枫桥夜泊》超越国界的艺术影响力。 那么,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到底好在哪里?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先注释一下诗中的字词。 《枫桥夜泊》是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诗题一作《夜泊枫江》、《夜泊松江》。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阊(chāng)门外,本名「封桥」,后因张继此诗相沿为「枫桥」。枫桥夜泊,即夜里泊船在枫桥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落,明月下沉,上弦月升起较早,所以夜半就开始下落。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显然乌鸦啼鸣更切合诗境。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先生在《全解》中解这首诗时说:「或谓「江枫」是指江边的枫树,但以之直接「渔火」似有不协。」在小楼看来,「江枫」与「渔火」是对举关系,而不是顺承关系,诗人张继在愁眠之中,对着的是江边的枫树和江上的渔火,并没有不协之处。况《·招魂》中有诗云「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江枫」这个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意蕴,解为「江村桥」和「枫桥」则意境大失。 愁眠,小楼参阅了八本《唐诗三百首》的注释,都解作因愁难以入眠,这让人很困惑,因为诗中分明下了一个「眠」,前面并没有加任何否定词,诗人并没有入睡是肯定的,不然他也不会看到月落,听到乌啼,感到霜满天。难以入眠是诗外之意,诗人在这里下了个眠字,表明诗人想要入眠了,毕竟已经到了夜半时分,愁眠,应该是一种状态,在愁绪中入睡,但却睡不好,半睡半醒,恍恍惚惚之间。 明月西沉,乌鸦啼鸣,霜气布满天空,面对着江边的枫树,江上的渔火,满怀愁绪,想要入睡,却怎么也睡不好。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其实寒山指寒山寺是无疑的,但是汉语的魅力就在这里,寒山两个字组合在一起,自有美妙的意蕴,又与此诗意境相合,所以「寒山寺」虽然只是一个地名,但与诗中的意境产生了美妙的艺术反应。 夜半钟声:当时佛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其实当时佛寺确有有半夜敲钟的习惯,前人的诗中,也提到过夜半钟,如有「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只是别人写的夜半钟,意境无及张继此诗者。 半夜里,忽然有悠悠钟声,从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到我的客船。 此诗的好处,首先是其技法的高妙。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连用落月、乌啼、霜气、江枫、渔火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凄清的意境,然而用一个愁字粘着这些意象,让愁绪漫延于意境之中。 这两句中,诗的意境是凝重的,是凄冷的。诗人饱经乱离,漂泊至此,孤苦凄清,他只能一个人睡在客船之上,面对的是下沉的明月,江边的枫树,江上的渔火,听到的是乌鸦的啼叫,感觉到的是满天的霜气, 霜凝于地,如何能满天,然而正是这违反常识的描写,最能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切的感受。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的前两句意象密集,连用了五个意象,而后面这两句,却意象疏宕,只用了夜半钟声一个意象。用密集的意象来表现凝重的意境,用疏宕的意象来表现空灵清远的意境,书法美学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一说,也可用来评鉴此诗高妙的技法。 人在夜里,听觉会分外敏锐,所以对静夜里的钟声,给人的感受会特别强烈,虽然前面也有写到乌鸦的啼叫,但那是自然界的声音,我们都知道,自然界的声音有催眠作用,要不是诗人愁绪满怀,恐怕早已入眠。 而正是这钟声,把诗人从愁苦的情思出拉出来,使得诗境从前两句的凄清凝重,转而变得空灵清远。 诗人为了表现钟声在诗中的重要性,特意使用了倒装句,本来,诗人应该是先听到钟声,才联想到这是来自寒山寺的钟声,但诗人将「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放在最后,使钟声悠悠不绝,诗的情味也绵绵不尽。 此诗最佳这之处,当然是这「夜半钟声」,这夜半钟声的引入,使得全诗的意境丰富到三层,为全诗创造出令人心醉神迷的艺术意境。 第一层意境是情思的意境,在诗的前两句。诗的前两句,围绕的是一个愁字,所选用的意象虽然都是现实中的事物 ,但不具有现实的提示性,落月、乌啼、霜气、江枫、渔火这些意象,都是在渲染诗人的愁思。 第二层意境是现实的意境,悠悠的钟声使诗人从他自我的情思中脱离,开始观照他现实的处境,姑苏城、寒山寺,明确的地点,提示现实的意境。此时是哪个和尚在寒山寺里敲钟呢?又是为什么敲钟呢?诗人的愁绪并没有消失,但是被钟声逼进内心的角落。 第三层意境是想象的意境,这夜半的钟声,打断的诗人的情思,同时又打开了一个想象的桥梁,寒山寺是历史名寺,曾经有那么著名的僧人在此修行,这夜半钟声,就像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回荡在诗人张继的心灵。 你看,就是「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使得这首诗远远超越了别的写羁旅愁绪的诗,也使得寒山寺的钟声千年回响,悠悠不绝。日本人肯定深晓此诗的佳妙之处,所以二战时,他们把寒山寺的寺钟运走了,现在都不知道放在哪里。 随机文章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罗马皇帝奥托简介8岁小康熙借钱遭拒绝!怒喊:朕日后定要杀你大臣下场曝神农架不明飞行物成拍摄背景,专家分析是软件效果所致1994年特大彗星撞击木星,最大威力等于2.5亿颗原子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诗词背后的另类大才女:北宋赌神李清照
赌神:我们常常说五毒俱全:骗、赌、帮、烟、娼,那可都是连男人沾了都没好果子吃的事,可李清照偏偏沾上了一样厉害的——赌。而且她对赌博可不是一般的喜欢,简直到了执迷不悔的地步。我们看那些迷恋赌博的人,常常是身陷其中,不能自拔,有的甚至赌得家破人亡,几乎没几个不后悔的人。可李清照赌博赌了一辈子,还真没后悔过,为啥呢?一个字——赢。输钱的号天哭地的后悔,赢钱了谁还后悔呢? 您见过赌博赌了一辈子从来不输的人吗?没见过吧。据我所知,这样的人,除了李清照,还真没第二个。一个赌博从来不输,老赢钱的人,怎么会后悔呢?当然不会。您不相?不信也得信!这些可都是李清照她自己白纸黑字写下来,留传到今天的,证据确凿。李清照写过一篇《打马图序》,“打马”就是一种赌博的方法。在这篇文章中,李清照一开篇就教训人说:你们赌博为啥就不能像我一样精通呢?其实赌博没什么窍门,找到抢先的办法就行了,所以只有专心致志地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谓“博者无他,争先术耳,故专者能之”也。 要说这样的教训也没啥特别,谁不知道赌博要专心致志啊?不专心要输钱的呀!有的人干别的不见得专心致志,一到赌桌上那可是废寝忘食,忘我投入,赢了的还想趁着手气再多赢点儿,输的人想捞回来!这一点,跟李清照倒有点儿相似。这不,李清照接着就得意洋洋地宣称: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 说得很明白啊:我这人没啥别的嗜好,就是天性喜欢赌博。凡是赌博,我就沉迷其中,一到赌桌上就饭也忘了吃,觉也忘了睡,不分白天晚上地赌。而且,我赌了一辈子,不论是什么形式的赌,不论赌多赌少,从来就没输过,赢的钱哗啦哗啦争着往我腰包里赶,挡都挡不住啊。嘿,神了!李清照要是活到今天这把年纪,赌神还轮得到?门儿都没有!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要问了,那个时候到底流行什么赌博?李清照又最精通哪种赌博呢? 其实,宋代的赌博跟今天也差不太远。比如说,有钱人可以玩*。宋代有一种体育游戏叫蹴鞠,规则大约就类似于今天的足球。大家如果看过《传》,一定还记得里面有个小人,就是因为踢球踢得好,巴结上了当时的,一步登天成了炙手可热的权贵。高太尉的儿子看上的老婆,硬是逼得好汉林冲家破人亡,不得已上了梁山泊落草为寇。今天*的人那可也是一掷千金,动辄上百万啊。看看世界杯的时候那些人的疯狂,真以为是为足球疯狂啊?我敢说,有一半是为钱疯狂! 当然,除了常见的这几种,赌博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斗鸡啊,斗蛐蛐儿啊,等等等等。李清照在她的文章中列了二十多种赌博游戏方式,不过在这二十几种五花八门的赌博中,有的她嫌太鄙俗;有的嫌只凭运气,显示不出智慧;有的嫌太难,会玩的人太少,她根本就找不到对手——整个一赌博界的“东方不败”。那李清照喜欢什么赌博呢?据她自己说,是“打马”。打马具体是个什么玩意儿,现在已经失传,我们没办法知道了。不过据说有人考证出来,打马就是今天麻将的前身,看来,打通宵麻将,是李清照的一大爱好。 最神的还不是这个。北宋灭亡后,为了躲避金兵的围攻,李清照跟着的皇帝、达官贵人们一起逃难。就这兵荒马乱的时候,北宋的两个皇帝被俘虏了,北宋朝廷灭亡了,丈夫死了,前半生千辛万苦积累的一些家产也在逃难中几乎都丢光了,她还念念不忘赌博的事儿。人家说三天不练手生,她是三天不赌手痒啊。所以从逃难的船上一下来,刚刚租了临时的房子安顿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把赌具找出来,赌一把再说!这种赌瘾,抽鸦片也不过如此了吧? 有人说李清照是个赌棍,还真不是冤枉她,如果嫌赌棍这两个字不大雅观,可以换个词,就像《古今女史》所说的那样,称她为“博家之祖”——赌博的祖师爷。这顶高帽子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戴的,赌棍不雅,那就再赠她一个当之无愧的外号——赌神!她可不是说过这么一句话:“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也。”原来李清照写这篇《打马图序》,除了得意洋洋、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精通赌博,她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让千万年后的后辈子孙都知道,“命辞打马”这种赌博游戏,就是我李清照开创的啊。“博家之祖”,非我莫属,谁都别来抢啊! 当然,要声明一点,爱赌博也不是李清照一个人的错,人家宋朝连皇帝都好这个。难怪那个时代人口虽然没这么多,参加赌博的人比例不见得少。民间甚至传说宋代开国皇帝跟道士陈抟赌博,输掉了整个华山!还有更绝的,受宋朝赌博风气的影响,北方各民族也都盛行赌博,例如辽国的皇帝甚至在朝堂上公然扔骰子比大小,看大臣们谁可以升官,结果还真有人扔了个最大点,立马升了个宰相的官!好赌到了这种程度,难怪宋朝要亡国,也难怪辽国灭亡比宋朝还要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