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军师》的播出,三国的话题又火了一波。三国的话题一直都是古往今来非常喜欢挖掘的题材,从东汉末年的动荡,到司马炎统一天下的最后终结都有无数的故事可以说。三国历史上曹刘孙三家厮杀了好一番大戏,但是笑到最后的却不是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而是一个一开始就蛰伏在曹魏身边的司马家族,为什么司马懿可以成功夺走曹魏的政权呢?高平陵之变司马家族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司马懿一生享寿70余岁,人到七十古来稀,司马懿已经算是很高寿了。他出生时恰逢汉灵帝执政末期,汉室已经病入膏肓摇摇欲坠;他去世时,魏晋嬗代已经颇具雏形,可以说他的个人史,就是一部小型的三国史。
他作为谋士时,助曹丕夺嫡之后对自身仕途的踌躇满志,后来被曹魏皇族打压排挤后隐忍不发。作为将军时,也有着在西北经略阻抗诸葛壮怀激烈的人生经历。
然而他一生中最惊心动魄、最孤注一掷铤而走险的,或许也让他事后最有些后怕的一幕,莫过于发生于正始十年(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
这场政变,颠覆了曹魏原有政治势力的表面上的平衡,也彻底改变了司马家族的命运。一统三国的历史重任,渐渐地从高平陵之变开始,落在了姓司马的人手中。
司马懿和曹爽同为魏明帝钦定的顾命大臣,按照明帝的遗训,本来是要共同辅佐年仅八岁的新魏主曹芳执政的。单吃曹爽在新皇登基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把司马懿给赶走了。
司马家族很清楚曹爽的盘算。

但没过多久,曹爽转奏司马懿为太傅,貌似尊崇,实则将其慢慢架空,蚕食他的实权,这一点司马氏不可能不清楚。正始八年(也就是高平陵之变的前两年)开始,司马懿更是称病不出,不上朝了。
司马懿故意向曹爽示弱,同时也可以在暗地里用更大的功夫去准备政变,这中间的过程竟用了十年之久。
直到机会的来临。
公元249年,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司马懿借此机会,关闭了城门,占据了司马门和武库,并派亲信干将占据了曹爽、曹羲兄弟的营地而且还据守了洛水浮桥。
真要仔细论起来,曹魏也不算什么正统,但是半个多世纪过去,北部人民都已经习惯了曹魏主权,这个时候司马懿突然发动政变,讲道理,司马懿其实根本无法完全控制城中曹爽余党,从桓范逃脱就能看得出来,但是曹爽却意外地选了投降。
曹魏政权就在这个投降中,彻底被曹爽送给了司马家族。而曹爽也没有等到司马懿的富贵承诺,而是三族都被司马懿诛杀了。
宣皇帝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后遭军队反对后,诸葛诞为什么会被叫成狗?
后遭军队反对,带头的为何被称为“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蜀汉去世后就是一人独步政坛,他强力维护吴蜀联盟,这里面怎么能没有私心呢?诸葛家族在东吴已经成了势力,老一辈的不用说,那是的铁杆,孙权又任命诸葛瑾的儿子为太子左辅,诸葛直为将军掌握军权,诸葛家已经在东吴建立了深厚根基,诸葛亮在蜀汉一人独大,这下子吴蜀都是他们诸葛家的了,打仗干什么?还是一家人亲。 诸葛家的强大还不仅仅在于吴蜀,势力甚至渗透进了曹魏,这真是让人无语。只不过诸葛亮和诸葛瑾太过于强势,人们就忘了在曹魏,也有他俩的一位堂兄弟,就是尚书诸葛诞。诸葛诞在做的也很好,并且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结成朋党,争相题品吹捧,诸葛诞结成的政治势力中包括散骑常侍夏侯玄等四人,当时在魏国叫这四个人为为四聪,诸葛诞还和其他八人被叫做八达。另外还有中书监刘放的儿子刘熙、中书伶孙资的儿子孙密、卫臻的儿子卫烈三人称为三豫。一时间诸葛诞在魏国兴风作浪,成为一股不可忽视政治势力。 如果诸葛诞在魏国也成事,这演义可以结束了,变成诸葛一家的大团圆。刘备和孙权估计也都要哭了。算是看明白了,这诸葛诞一旦掌权,配合蜀汉的诸葛亮,东吴的诸葛瑾,三兄弟就把三国的事给结束了,三国就统一了,统一于诸葛家,这怎么成?于是魏明帝开始打击诸葛诞的朋党,当然不能这么说,找个了非常有意思的理由“世之质文,随教而变。兵乱以来,经学废绝,后生进趣,不由典谟。 那意思就是诸葛诞华而不实,只有文采没有政治经济的真学问,于是诸葛诞被免官,这也就避免三国都陷入诸葛家掌权的尴尬境地。现在想想三国第一家还是诸葛家,什么曹刘孙三家,你再怎么努力掌权的可是诸葛家,你流血流汗的冲杀最后还不是为了诸葛家么?这当然是笑谈,最后诸葛家也都很惨,诸葛亮、诸葛瑾和诸葛诞都遭到了灭族的惨祸。不过到了西晋,武帝还是有一个好基友诸葛诞的后代叫诸葛靚,为了诸葛靚司马炎可是费劲了心机投入了感情,所以诸葛家真是厉害,也是没谁了。 三国时期诸葛家的几位良才名垂青史,三足鼎立之势皆有诸葛家良才的身影,蜀国那自然是先生诸葛亮,吴虎是诸葛瑾,最后一句中的公休就是诸葛诞了,诸葛诞字公休,这个名字容易让人产生美好的幻想。当时,几兄弟分侍魏蜀吴的例子很多。各国之间对此也并没有什么不必要的猜忌。比如魏吴“东兴之战”侄子诸葛恪就把叔叔诸葛诞击败了,为此诸葛诞还倒了霉。 虽然是把诸葛诞官复原职的,但是诸葛诞可不是曹爽的党羽,相反诸葛诞还和两大辅政之一的司马懿是亲家,只不过因为诸葛诞的政治立场相对比较模糊没有那么立场鲜明所以才因此得福。但后来他就说出了诸如:如果有人在京师捣乱,我一定以死捍卫皇室!之类的话,这就比较遭记恨的,这点有时也想不通,为啥非要那么的和的当红马仔说呢,表忠心却站错了队?可能吧,无法求证。 “朝廷”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赴职,其实内内外外的所有人都明白,诸葛诞完了,司马昭的用意是比较明显,对他自己也是有好处的,但是这无异于逼反诸葛诞,钟会早就料到诸葛诞绝不会赴职,所以还特地知会了司马昭做好准备(而不是某些人说的司马昭自己能知道,他没那头脑)。 后来就出现了皇帝带着太后亲征的稀罕段子,主要是司马昭的几个弟弟在后方也不堪重用,太后会不会趁机搞事情,结果就一起上了。剪短截说吧,最后诸葛诞投诚,而吴国的援兵都被司马昭打退,加上文钦被杀,他的儿子叛变,文鸳可是吓死那位,绝对的悍将。 文鸯、文虎一投降司马昭,一切都简单了,喊口号就行了,你看这哥俩投降了,多好都没事,你们干嘛不投降呢,你们粮食够吃么?一下子军心涣散,吴国援兵到不了,自己也出不去,10万人一年的粮食可是18万人在吃。就这样诸葛诞死于乱军之中,手下几百亲信,挨个被问,是否投降,没有一个投降的,结果全部被杀。 诸葛诞还是很有骨气的,不投亲不靠友完全靠自己打拼。虽然没啥宏图大志,也算兢兢业业干了份事业,虽然和诸葛亮和诸葛瑾是没法比,但也是难得的人才,靠一己之力一路做到了征东大将军、司空的职务,但得失心偏重,且错失了不少机会,造成身死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夷陵之战后,为什么曹丕没有趁势收拾孙权?是因为打不过吗
公元221年的夏天,在四川举行了登基仪式,并定年号为章武。此时的刘备为了能够夺回丢失的荆州,不顾众位老臣武将的劝阻,以替自己的二弟报仇为名,亲自率大军向东吴进发。因为蜀军当时的士气正盛,而担心会腹背受敌,于是便派出使者向刘备求和。然而在刘备果断拒绝以后,孙权立刻是向曹魏低下了头,并甘心称臣,同时他又派出了小将与蜀军迎战。可以说正是孙权这波正确的操作,最终是挽救了江东。而就在最后,陆逊也是在夷陵打败了刘备,并取得了大胜。但是让人感到非常奇怪的是,在夷陵一战时,为什么不趁乱收拾孙权?难道是被孙权哄骗了? 按照道理来说,东吴出兵阻击蜀军的时候,正是曹丕一石二鸟的好机会。如果此时的曹丕下定决定除掉东吴,还别说成功率真的是挺大的,并且江东这块富饶之地,也很有可能落在曹家的手里。但是让人十分费解的是,曹丕居然没有趁这个好机会去下手,当然,这可不是因为孙权在哪里假模假样的俯首帖耳,毕竟孙权也没把自己的儿子送到许都做人质,也没有让出城池以表忠心。而且曹丕也并不傻,自然是不会相信孙权的这些鬼把戏。 曹丕之所以在当时没有出兵伐吴,一方面是因为曹丕本身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要知道一点,就在得知以后,曹丕就和众人讨论过刘备到底不会攻打孙权,当时有很多大臣都认为,关羽都死了快两年了,刘备肯定是不会断然出兵的,于是在刘备后来伐吴的时候,曹丕根本没有来得及准备。而且那个时候曹丕也才刚刚登基不久,很多人门阀世家都在保持着观望的态度,如果在此时将已经俯首称臣的孙权给灭了,那么天下所有人都会辱骂曹家,所以此时的曹丕还在等候,等到吴蜀两国斗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在来个。 所以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原因,一直到夷陵之战都结束了好几个月以后,曹丕才开始带着大军南下,并且在这个时间点攻打了东吴。这也就说明,曹丕一直都在打算收拾东吴,但是在他看来,只有等到吴国和蜀国分出胜负以后,才是他出手的最佳时机。就在此时,曹丕命令魏军多个方面南下,眼看大业就要完成,曹丕却是无奈的带领军队撤了,原来魏军染上了瘟疫,这仗还没打起来倒是死了不少的人。也正是因为瘟疫,东吴有一次抵挡住了攻击。 小编认为,按照曹丕的智商来看,他肯定是不会相信东吴会向他主动称臣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想完成一统霸业的梦想。所以曹丕一直都在等一个机会,而这一个机会就是蜀汉和东吴拼的两败俱伤的时候,再由他出手完成统一的大业。但是曹丕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比不上,因此没能有着什么大的成就,实在是太可惜了。 随机文章请问宋朝之后有多少位「传奇人物」最喜欢骑『白马』比黑洞更强大的天体,宇宙终极天体“类星体”宇宙空间是什么颜色,绿色/蓝色/米色/黑色/透明色谁才是宇宙的颜色英科学家揭喜马拉雅雪人之谜,DNA与古北极熊一致/恐真实存在希腊火神赫菲斯托斯,出生就注定了他悲凉的一生(可怜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