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近代史

邙山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李密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邙山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李密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李密之所以会败给王世充,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自己过于自负,决策不当。再加上失去人心,部下多次叛逃,才导致了最后失败的结果。

  李密本是一个文才武略,气度不凡的将才,为什么会在一个曾经的手下败将,王世充这里吃了亏呢?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隋末唐初,群雄割据,李密在瓦岗军内的摸爬滚打,开始说起。

  隋朝末年,战火不断,群雄割据,李密原本是反隋大将杨玄感的部下,后来杨玄感兵败被捕,李密伺机逃走。虽然杨玄感失败了,但是李密却不是一个甘愿平庸的人,李密本就是贵族出身,有着异于常人的眼界和胆识,李密不甘心一辈子东躲西藏,成为一个普通人,两年之后,李密选好了下家,逃到了瓦岗军翟让的地盘。

image.png

  李密起初刚投奔翟让的时候,翟让的部下知道李密曾经是杨玄感的部下,杨玄感兵败被捕,才逃出来的。因为害怕招来隋廷方面的讨伐,所以翟让这边很多的部下都觉得李密留不得,怂恿翟让把李密杀掉,不能留他。

  翟让这个时候心里也没有底,翟让知道李密是个人才,杀了可惜,可用的话,还有点担心,所以翟让一开始把李密关在了军营外面,并没有直接收留李密。

  只是李密毕竟是块金子,金子的光芒是藏不住的。李密先是通过翟让的部下,为翟让出谋划策,大肆吹捧翟让,诋毁隋朝,向翟让示好,以获得翟让赏识。

  再之后,李密又极力劝说附近的各个小股势力,归降瓦岗军,壮大瓦岗军的军队,等到瓦岗军壮大到一定规模之后,李密又开始劝说翟让,既然我们的人马已经这么多了,那总得想想办法怎么能弄来物资,养住这些人马,然后跟别人争夺天下。而李密看好的第一站,则是荥阳。

  不巧的是,曾经翟让被看守荥阳的张须陀打败过,但李密心中早有计策,并准确地摸透了张须陀这个人,李密依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安抚了翟让的恐惧心里,并且捕捉到了张须陀的弱点,运用伏击战术,最后前后夹击大败张须陀。

  大战之后,李密对于得到的战果也毫不吝啬,慷慨地分给部下。至此之后,李密深得翟让的信任,在翟让眼中,李密是一位非常值得“托付”之人。

  有了人心,打了胜仗,下一步就该是扩大规模,增加声望了。之后李密更是借着开仓捐粮,俘获了百姓的信任,就连妇女老人和孩童,都跑来想要投奔瓦岗军。

  就在李密的经营下,瓦岗军的规模开始越来越强,名声也越来越大,自然也吸引了不少强敌,刘长恭就曾率领二万五千人前来征讨瓦岗军,最后却是被李密用了同样的伏击战术,大败而归,溃不成军。

  在瓦岗军壮大的同时,翟让也越发地发现,李密的才华和眼界,是翟让以及翟让的整个团队遥不可及的,瓦岗军之所以能够从一开始的贼寇之辈,变成后来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这也都是多亏了李密的努力,自己的能力,无论如何都是比不过李密的。

  所以在此之后,翟让决定退出一线,开始让李密独掌瓦岗军大权,独自率领瓦岗军作战,称李密为魏公。

  瓦岗军在当时可以说是最大规模的起义军,既然自己能做主了,那用起来就更方便了。之后的李密靠着自己部队的勇猛,胆子越来越大,不仅经常和隋军交战,甚至想要直接攻下洛仓。可是这洛仓哪里是那么容易打下来的,这可是隋朝的核心位置啊!

  如果隋朝这个时候再不出手,那就意味着李密下一步,可以直接拿剑指着杨广的脑门了。而李密还真就是冲着杨广去的,李密让祖君彦撰写讨伐隋炀帝的檄文,“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扬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就这样,瓦岗军和隋朝部队的战争,越发频繁,瓦岗军的对手已经从之前的流寇,彻底改变为朝廷的正规军,而之前的那些流寇呢?则是大部分都被李密规整到了自己的麾下。也正因为李密手下部将很多都是流寇的关系,终于是给李密惹来了麻烦。

image.png

  因为对于流寇来说,小到打家劫舍,大到强袭部队,这都是流寇的日常工作,所以就在归顺了瓦岗军之后,某些人还是难改恶习,到处烧杀抢掠,最后不出意料的,被洛阳城里的隋军趁机偷袭,致使部队溃散,给李密气的头疼。

  这个时候朝廷再也不能坐视不管,放任瓦岗军的所作所为了,隋朝派王世充率五万精兵,前来讨伐李密,这也是王世充和李密的第一战。

  一开始,王世充在洛水南部安营宅宅,在洛水之北与李密开战,李密准备得不够充足,迎战失败,还致使柴孝和掉进洛水淹死,可以说是损失惨重。之后的李密退守月城,王世充紧追其后,双方对峙了一百多天,李密先后以声东击西,奇袭敌军,半路伏击等计策,最终是赢得了与王世充第一次战斗的胜利。

  经过了这一次的胜利之后,李密信心大增,已然视王世充为手下败将。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瓦岗军内部却出现了矛盾。虽然当时瓦岗军内部有名的大将还是很多的,但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李密的心腹是以裴仁基,郑颋为首的部下。而单雄信,徐世勣等人,则一开始就是翟让的忠心部下,并不能算是李密的心腹,顶多算是李密手下的打工仔,私下里指不定根本就是对李密心不服,口不服呢。

  这也是为什么唐朝的开国功臣战神李勣,在瓦岗军还是徐世勣的时期,为什么没能帮助李密称王称帝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在瓦岗军内部,很多老人都是很认可翟让这个大哥的,虽然这个大哥没有李密那么有远见,但是大家还是对其很忠心的。但是另一部分,对于在瓦岗军逐渐壮大的过程中,逐渐加入进来的部将,以及当时地方的百姓而言,认的都是李密的名字。

  毕竟瓦岗军的壮大都是由李密一手经营的,这其中不仅仅是依靠李密的聪明才智,更是李密的心血。这样一看,也许瓦岗军内部,似乎军心不怎么统一呢。

  果不其然,后来翟让的部将王儒信,开始在翟让耳边煽风点火,劝说翟让夺回大权,自己统领百官。而翟让的哥哥翟宽则更是坚定,他认为要是有一天做了皇帝,那这个皇帝也必须是翟家人,而不是送给外人,如果翟让做不了,那就由我这个当哥的来做。

  其实翟让一开始之所以能够把权利交给李密,就是意识到了自己和李密的差距,自己的才能已经不足以统领壮大之后的瓦岗军了,所以翟让当时并没有同意,也并没有这个心思。

  但是翟让不想,不代表别人不想,这个主意一出来,翟让的很多部下,都纷纷开始呼应,想让翟让夺回大权,这样一来对于军心的稳定非常不利。

  而李密也为了稳定军心,决定永久地解决这个事情,最后趁着一次宴会,李密杀掉了翟让,以及他的哥哥翟宽,还有当时呼应夺权的一些部将,但是却放过了徐世勣,单雄信,以及王伯当,想让他们去安抚翟让的将士,并让他们分别统领。

  这次事件,虽然让李密取得了绝对的领导权,但是同时也让瓦岗军内部遭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从这时候开始,似乎有些东西,有些人,就开始不一样了。

  不久之后,王世充卷土重来,又要袭击仓城,这是王世充与李密的第二次大战。这一次,李密又不出意外地击败了王世充。王世充这一次不仅仅是大败而逃,决战当晚,下了一场冰雹。

  这场天灾,更是直接冻死了王世充这边几乎所有的士兵,很多地方郡县的留守大将,也因为这一战,不是被捉,就是转投到李密麾下,此时的李密距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

  这个时候,宇文化及在江都已经勒死了杨广,新立了位傀儡皇帝,带着十几万的军队。只可惜空有军队,粮食却是快要没有了。这个时候,宇文化及为了能够获得军粮,最快的办法就是就近攻下黎阳仓,而黎阳仓,早就是李密的地盘了。这个时候李密为了防止自己腹背受敌,只能接受隋廷方面杨侗的册封,转头专心对付威胁自己地盘的宇文化及。

image.png

  如果说,杀掉翟让并不足以撼动李密的根本,那么这次与宇文化及的战斗,就是李密大败的关键之一。

  李密在接受了册封之后,开始东讨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到黎阳的时候,跟李密迎头碰面,这个时候李密是知道宇文化及是缺少粮食的,所以选择堵住宇文化及,想要耗死对方。李密派徐世勣守卫仓城,致使宇文化及腹背受敌,前方是守卫仓城的徐世勣,后面则是虎视眈眈的李密。

  如果按兵不动,又会因为粮食短缺,最后被敌人消灭殆尽。更惨的是,没过多久,徐世勣终于找到了机会,烧毁了宇文化及这边的攻城武器,这一场大火,烧红了天边,也烧毁了宇文化及的自信,熊熊烈焰,彻夜不灭。

  这个时候的宇文化及已经是要弹尽粮绝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只能孤注一掷,拼死一搏了。而李密这边因为知道宇文化及已经是苟延残喘,时日不多,如果这个时候宇文化及真的拼死一搏的话,李密这边是一定会承受不小的损失的,李密想要轻松解决宇文化及,就得稳住对方。

  所以李密想了办法,就是骗宇文化及要和他联合。而宇文化及一听这话,顿时大喜,以为自己可以不用挨饿,也不用死了,还美滋滋地等着李密能给自己送来粮食。

  令人意外的是,这个时候李密这边有部将反水了,告诉宇文化及李密这边是假和,是计谋。气的宇文化及是怒火中烧,最后直接找到了李密所在的营地位置,直接跟李密来了个同归于尽。

  这个时候李密还不知道自己的计谋被泄露了,所以应对宇文化及的“拼死一战”,应对得很是仓促。最后果不其然,虽然李密赢得了战役,但是却没吃到什么好果子,损失不小。

  本来李密是计谋可以稳稳地困死宇文化及,完全不用如此浪费战力,可是最后谁料到竟然有人反水,导致李密差点整个人都赔了进去,这个时候的李密军队,非常虚弱,就算是李密本人,都在这次大战中中了一箭,光荣负伤。

  就在李密与宇文化及大战,差点赔个底掉的同时,王世充这边,已经解决了异己,独揽隋廷大权。李密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已经预料到王世充会对付自己,所以拒绝再入朝,而是回到了自己的根据地。

  但是王世充哪里还会再给李密喘息的机会,同年九月,王世充趁着李密战后虚弱之时,打算发动攻击,率领大军,准备与李密决战。

  这个时候李密的瓦岗军,已经是千疮百孔,先是杀害翟让,失去了一部分军心,后来又接连大战,导致积蓄也越来越少,就更不要说分给将士们的战利品了,在加上狂妄自大,用人不当,导致这个时候的瓦岗军,其实内部已经是千疮百孔,大大小小的问题已经非常之多了。

image.png

  紧接着,王世充就开始了对瓦岗军的袭击,接连大败瓦岗军数员大将,李密令王伯当守住金墉城,邴元真守洛口仓城,自己则是亲自率领精兵强将,与王世充正面一战。

  因为之前李密已经与王世充两次交手,这两次交手都使得王世充大败,所以这一次,李密也全然没有把王世充放在眼里。裴仁基曾建议李密偷袭东都,但是李密不听,执意要与自己曾经的手下败将王世充,正面对战。

  正面对战,本就不是明智之举,更要命的是,单雄信这个时候直接率领部将,投降了王世充,骁果军也跟着投降。郑颋守偃师,偃师本是由单雄信辅助驻守的,但是单雄信这一投降,驻守偃师的部下也跟着投降了,偃师城内的裴仁基,郑颋以及大部分重要官员,及其家属,也全部都被王世充俘虏。单雄信的投降,意味着这仗几乎已经是没得打了。

  最后果不其然,李密大败,李密逃到武牢关,王伯当退守河阳。

  李密这一败,便是彻底惨败了。在这之后,李密为了东山再起,逃往关中,打算依靠李渊的势力卷土重来,但结果却被李渊干掉,彻底失去了夺取天下的可能。

  从以上李密的经历来看,李密杀掉翟让的时候,虽然并没有伤其根本,但已经为之后部下的叛逃,埋下了种子。再加上后来李密的自负,轻敌,不体恤部将,不断地征战,等众多原因,最后才会导致李密输给了自己曾经的手下败将,并输的如此惨痛。

隋朝给唐朝备下了百年口粮,不然哪有什么贞观之治

,是令中国人永世怀想的一个伟大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人民,歌舞升平,温良慈善,百官恪尽职守,米缸里装的是吃不完的小米,田地里生长着绿油油的疏菜,男人雄浑大气,女性柔美端庄……总之,这样一个近乎于传说中的美好时代,是由唐太宗李世民先生一手创造出来的,所以他在中国皇帝排行榜上,理直气壮的占据了首位。 但这一切,却只不过是一个拙劣的骗局。 首先,压根就没有什么贞观之治--贞观是有的,贞观只不过是李世民时代的年号,但“之治”这怪东西真的没有。之所以人们认为有,一来是李世民自己的刻意宣传,二来呢,人们真的希望能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有一个伟大的帝王,由他老人家勤勤恳恳的替大家创造一个坐享其成的舒服时代,这种愿望符合人类的懒惰天性。网络配图 其次,就算真有什么“贞观之治”,那也跟李世民没得关系--任何一个美好的时代,都是由民众自己创造的。从规律上来说?只要当时的领导人少跟老百姓添乱,别今天弄出来个指示,明天搞出来个精神,后天又琢磨个讲话强迫老百姓放下锄头去学习,只要当领导的别太缺德,放手让老百姓建设自已的家园,用不了多久,就会搞出来一个“之治”来的。 历史上,举凡领导人陷入政治斗争,手忙脚乱之际顾不上祸害老百姓的时候,都会有一个“之治”的时代到来。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纵然是真的有什么贞观之治,那也跟李世民本人没有任何关系。 到了李世民的下任,唐高宗的时候,忽然有一次,李治,问户部尚书高履行:老高啊,去年咱们国家,增加了多少人口啊? 高履行回答说:去年的人口增长,同往年一样的,还是十五万户。 李治问:你的意思是说,自打贞观年以来,咱们国家每年的人口增长,都是十五万户吗? 高履行道:然也。 李治又问:那咱们国家,现在有多少人口了? 高履行道:三百八十万户。 李治掐指一算:嗯,现在有三百八十万户,贞观之治一共是二十四年,每年人口增长十五万户,二十四年的增长人口数目就是三百六十万户……我操老高,不对啊,这个意思就是说,贞观之治刚刚开始的时候,人口总数不过是二十万户……不会吧? 高履行道:反正也差不了多少。网络配图 李治有点醒过神来了:我靠,啥贞观之治啊,纯粹是忽悠人,所谓贞观之治,不过就是让人民群众狂生孩子罢了……对了,大隋开皇年间,有多少人口啊? 高履行回答:当时的户口总数,是八百七十万户。 李治大惊:老高你啥意思?你莫非说……是说隋唐改朝称代,把全中国人的几乎杀光光了吗? 高履行:陛下你别冤我,这话是你自己说的…… 李治寻思了半天,又问道:老高……那隋开皇时,生产的粮食有多少? 高履行道:当时的粮食,足够八百七十万户吃五十年的…… 李治大惊:当时有这么高的生产力吗? 高履行道:怎么就没有?粮食都生产出来了,你还有什么疑问? 李治道:这个这个……我明白了,我爹的贞观之治,就是带着不足十分之一的人口,狂吃人家足够五十年吃的粮食……明白了,贞观之治,就是你拿刀子把人砍光光,然后慢慢吃人家产出来的粮食,这个就叫之治了…… 关于这段对话,在《》中写得,即使我们把这段话打上八成的折扣,也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隋唐之战,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是恐怖到了极点--天底下的老百姓,几乎要被杀绝杀净了,余下来的人口,尚不足大隋开皇年间的十分之一。而大隋时代抓革命,促生产,生产出来的足够全天下人食用五十年之久的粮食,就构成了李世民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大唐贞观年间的人口并没有少到如此恐怖的程度,那也不可能达到隋开皇年间的百分之五十,而这就意味着,隋帝国时代已经为他们准备了足足一百年的粮食--大唐帝国不过是一只趴在米缸上的特大号老鼠,等把这些粮食全都吃光光,帝国也就稀哩哗啦分崩离析了。 总而言之,史家通过这段记载,偷偷的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秘密:贞观之治与李世民没任何关系,任何人,哪怕是让再回来,也同样会在如此稀少的人口基础之上,坐享“之治”的社会福利。 这段话的另一个意思是说:人民的福祉与帝王的基业没得丝毫关系,而只与人口的数量成反比,人口越多,资源越是紧缺,就越是没得法子“之治”,而通过战争的手段将人口削减到一个理性的数字之后,“之治”就自然而然的到来了。网络配图 所以帝王的历史价值,不过是穷兵黔武,想出最精妙的法子,砍光过于膨胀的人口而已。 单只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世民他还算是称职的。 然而话又说回来,既然贞观之治这里压根不需要李世民,那么李世民他又活个什么劲呢? 这个答案,伴随着徐小妹的身世之谜,于贞观二十四年脱颖而出。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的兴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他像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则载舟,亦则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徵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魏徵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镜矣。”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在文化方面,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到来留学。此外,太宗又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平东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丽、联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国威远播四方。太宗则被西北诸国尊为“”,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 总之,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宣华夫人:陈朝亡国公主在隋朝的待遇与地位如何

开皇九年,派五十多万大军碾压了最多只有十万兵力的南陈后,陈朝这个国号就此成为历史。陈朝后主成了亡国之君,连同他的姐妹和女儿们一起被送到皇宫。而在这群亡国公主中,最有名的当属宣华夫人。 这位大名鼎鼎的隋文帝宠妃相大家都不陌生,她的生平事迹也耳熟能详,比如在的高压政策下居然奇迹般地得到了隋文帝的宠爱,开皇年间还与容华夫人一起在金城坊修建了开善尼寺,甚至就连晋王也要来讨好这位庶母,送上各种奇珍异宝就为了请她帮自己在父亲面前多吹吹枕边风。不过宣华夫人,虽然先后得到了隋文帝与两位君王的无比宠爱,但年仅二十九岁便抑郁而终,一代风流帝王隋炀帝杨广之下,还专门为这位好不容易才得手的爱妃写了一篇《神伤赋》名垂后世。 宣华夫人虽然是以没入掖庭的亡国女身份进入隋宫的,但她的生母施姬和两个兄弟却因为她的得宠在隋朝都得到了相当不错的待遇。 根据施姬的墓志铭记载,施姬入隋后“移居戚里”,住在颁政坊,又根据《长安志》,颁政坊位于朱雀门西边第三街西从北第三坊,虽然在皇城之外,但也属于皇亲国戚的居住地,如果不是宣华夫人得宠,作为嫔妃家属的施姬也不会被安置在这里。宣华夫人 墓志中说施姬得到了隋朝很优厚的赏赐,“优赏既隆,汤沐之资,咸从檀舍,式营寺宇,事穷轮焕”,因为施姬平时爱好礼佛,所以捐了不少钱给这些寺庙,且颁政坊里正好有惠云、澄觉、建法尼、证空尼等佛寺,《长安志》也记载建法尼寺就是由施姬母子赞助修复的,这与墓志所言正好相吻合。 宣华夫人的同胞兄弟临贺王陈叔敖在大业初年被杨广封为从一品的仪同三司,沅陵王陈叔兴则被杨广封为给事郎,不过陈叔兴的墓志记载他此时疾病缠身,所以并未能上任。如果宣华没有那么早就的话,想必陈家的风光还能更上一层楼,不过没有关系,没了宣华,还有陈婤嘛。 话说陈婤也是相当的了不起,作为的第六女,陈婤同样是在陈朝灭亡后随之没入掖庭的,然后因为得到了杨广的宠爱,史书记载为“绝爱幸”,大业二年被封为贵人,她的族人也因此被杨广。原本隋文帝在灭陈后将这些陈朝宗室都发配到了陇右及河西诸州,给点田业自给自足,但随着陈婤的“绝爱幸”,杨广将这一百多位子弟全部召回京城,封他们为各地长官,于是几乎一夜之间,陈氏子弟遍及天下。 除了宣华夫人、陈婤这些得到大幸的陈朝公主,隋文帝的后宫中还有陈宣帝的第二十四女临川长公主,封为弘政夫人;而杨广的后宫除了陈婤外,还有一位陈后主的第四女。不过临川长公主与广德公主都是后宫中的籍籍无名者,因为不得宠,所以除了封号和生母,什么也没在史书中留下。 隋文帝的第三子秦王府中也有个陈朝公主,即陈后主的第五女临成公主。不过杨俊的身边本来就姬妾众多,再加上王妃极为悍妒,就连杨俊本人最后也是被醋意大发的崔妃给毒死的,所以陈氏的不得宠完全在预料之中。 除此之外,由于陈朝公主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干脆来了个欢乐大派送,将14个女妓和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一起赏给了,又将两部女陈叔宝的另一个妹妹一并赏给了贺若弼——正所谓是落架凤凰不如鸡,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公主一旦亡了国,也就只能沦为和女妓、女乐这些卑微的贱籍一样的存在,任人当做物品随意打发。 不过比起那些同样亡国却自诩为大一统王朝的公主们,只能算是割据政权的陈朝公主已经是风光太多了。 陈朝就算灭亡后也有好几个公主在隋朝混出了名堂,不仅坐上了顶级宠妃的宝座,还握有掌管后宫的生杀大权。而想想西晋还没亡国,广平公主、武安公主就在时失了身,西晋灭亡后就连皇后的嫡女临海公主也被人当做奴婢买卖;再想想隋炀帝的爱女南阳公主在隋朝灭亡后不得不出家了此残生,其他得宠公主们和嫡母一起沦落突厥人之手,被留在长安的无宠公主则成了的战利品,幸运一点的因为给生育了皇子这才得以留下6个字的记载。宣华夫人 所以别看陈朝不过是南朝一个割据的小朝廷,但亡国后公主们还能在新王朝成功立足,相比之下,某些自诩为大一统王朝的亡国公主们就只有自愧不如的份了。 关于陈朝公主的史料: 《隋书·杨素列传》: 赐物万段,粟万石,加以金宝,又赐陈主妹及女妓十四人。 《隋书·贺若弼列传》: 加以宝剑、宝带、金甕、金盘各一,并雉尾扇、曲盖,杂彩二千段,女乐二部,又赐陈叔宝妹为妾。 《长安志》: (金城坊)东南隅,开善尼寺。隋开皇中宫人陈宣华、蔡容华二人所立。 《长安县志》: 开善尼寺 在金城坊。开皇中宫人陈宣华、蔡容华二人立。 《隋书·后妃列传》: 宣华夫人陈氏,陈宣帝之女也。性聪慧,姿貌无双。及陈灭,配掖庭,后选入宫为嫔。时独孤皇后性妒,后宫罕得进御,唯陈氏有宠。晋王广之在籓也,阴有夺宗之计,规为内助,每致礼焉。进金蛇、金驼等物,以取媚于陈氏。皇太子废立之际,颇有力焉。及文献皇后崩,进位为贵人,专房擅宠,主断内事,六宫莫与为比。及上大渐,遗诏拜为宣华夫人。 初,上寝疾于仁寿宫也,夫人与皇太子同侍疾。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狐诚误我!」意谓献皇后也。因呼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曰:「召我兒!」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阁为敕书讫,示左仆射杨素。素以其事白太子,太子遣张衡入寝殿,遂令夫人及后宫同侍疾者,并出就别室。俄闻上崩,而未发丧也。夫人与诸后宫相顾曰:「事变矣!」皆色动股栗。晡后,太子遣使者赍金合子,帖纸于际,亲署封字,以赐夫人。夫人见之惶惧,以为鸩毒,不敢发。使者促之,于是乃发,见合中有同心结数枚。诸宫人咸悦,相谓曰:「得免死矣!」陈氏恚而却坐,不肯致谢。诸宫人共逼之,乃拜使者。其夜,太子烝焉。及炀帝嗣位之后,出居仙都宫。寻召入,岁余而终,时年二十九。帝深悼之,为制《神伤赋》。 《陈临贺王国太妃墓志铭》: 太妃氏,京兆郡长安县人也,吴将绩之后也。父绩,陈始兴王左常侍。太妃婉懿在怀,淑慎后质,宣皇帝聘入后宫,宠冠嫔嫱,恩隆椒掖。既而芳兰在梦,熊罴之兆斯彰,瑞气休符,苹藻之勤惟洁。载诞临贺王叔敖、沅陵王叔兴、宁远公主,并桂馥兰芬,金锵玉闰。公主以开皇九年金陵平弥,大隋高祖文皇帝纳公主,拜为宣华夫人。踵此二桥,非关缜发,光斯二帐,无待更衣。以大业五年岁次己已八月十一日薨于颁政里,春秋五十有九。其月十四日茔于高杨原洪固乡。太妃以移居戚里,优赏既隆,汤沐之资,咸从檀舍,式营寺宇,事穷轮焕。聊刊玄石,以述清徽。其词云尔: 爰自弱龄,作嫔帝阃。贞孝表质,温恭为本。逝川不留,过隙难驻。兰蕙俱摧,徽猷同树。 《南史·陈宗室列传》: 长子君范,未袭爵而隋师至。时宗室王侯在都者百馀人,后主恐其爲变,乃并召入,屯朝堂,使豫章王叔英总督之,又阴爲之备。六军败绩,相率出降,因从后主入长安。隋文帝并配陇右及河西诸州,各给田业以处之。大业二年,隋炀帝以后主第六女婤爲贵人,绝爱幸,因召陈氏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由是并爲守宰,遍于天下。君范位温县令。 《吴兴志》卷十六: 隋炀帝妃陈氏,统记云陈后主第四女,母高昭仪,封广德公主。 嫔陈氏,统记云陈后主第五女,长兴人谢昭仪生,封临成公主。 隋文帝夫人陈氏,统记云长城人,宣帝第十四女,母太妃,后主封宁远长公主。 隋文帝弘政夫人陈氏,统记云长城人,宣帝第二十四女,母曾美人,即后主之妹,封临川长公主,按南史,隋文帝宣华夫人陈氏,陈宣帝女也,性聪慧,姿貌无双,不言第几女,未知孰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