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事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赋予各种各样的传说色彩。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的死因,在史实与后来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之间,就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据史料记载,吕蒙是因病去世,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他的死被描绘成了由关羽的魂魄索命所致。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文学创作的自由性,也反映了民间对于英雄形象和因果报应的深层心理期待。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根据《三国志》等正史记载,吕蒙是一位杰出的东吴将领,他在赤壁之战后积极筹备对荆州的攻略,并在关羽水淹七军后成功夺回荆州。然而,吕蒙在公元219年因病去世,时年仅四十二岁。他的死亡是由疾病引起的自然死亡,没有涉及到任何超自然的因素。

然而,在《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中,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传奇色彩,作者罗贯中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情节。在这个故事中,关羽在被吕蒙设计擒获并处决后,其怨气未消,化为厉鬼纠缠吕蒙。最终,关羽的魂魄出现在吕蒙的梦中,导致他惊恐而死。这个情节虽然在史实中并无依据,但却深刻地影响了后人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印象和理解。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一方面,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追求情感的共鸣和道德的教化。在民间传说中,善恶有报、冤冤相报的故事模式深受欢迎,因此罗贯中可能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刻意构建了这样一个符合民间期待的情节。另一方面,这种描写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英雄人物的复杂情感——既崇拜其英勇,又恐惧其报复的力量。
总的来说,吕蒙的死因在历史记录与文学作品中的不同表述,揭示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三国历史的认识,也提供了对于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深刻洞察。在评价和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时,我们应当区分历史事实与文学加工,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历史的复杂性。
解密:诸葛亮为什么掌权后要和东吴重订和约
死后,继位成为蜀汉国的,同时将年号改为建兴元年(公元223)。在完成了登基、册封皇后等一系列程序性的事项以后,他又派出使者前往吴国,以巩固两国的友好关系。也遣使回访,以表明两国的亲善友好。所有人都知道,刘禅这个皇帝只是一个牌位,蜀汉国实际掌握权力的是。刘备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还让刘禅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刘禅也是“,咸决于亮”。《志》也是在《后主传》和《诸葛亮传》当中同时记载了这件事情。本来,刘备在上一年的十月已经和吴国签订了和约,至此不过是一年的时间,诸葛亮为什么要和东吴人重新签订和约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政权更替必须要走的程序 封建社会,皇帝死了要由他的儿子来继承,不管他的这个儿子是个英才还是一个窝囊废,都必须如此,这就是所谓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宗法制度。但有一个问题,的那个位子儿子可以继承,老子的政策和所用的人儿子不一定一成不变全部“继承”过来。尽管嘴上说得是所有的都不能改变,但实际上一成不变的事情是少有的,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所以说,当一国换了国君,新的国君上任,有些事情是需要重新确认一下的,以便表明新国君的政策动向。按理说,这种国与国之间的事情应该是国君行为,但蜀国情况特殊,权力都在诸葛亮手中,所以,除了以刘禅的名义,还要有诸葛亮的态度。正因为如此,以上两传才都记载了这件事情。这也是诸葛亮这个新执政需要重新确认的事情,也是让吴国人明白,蜀国人的这一决策没有变。当然,这儿说的是确认,是因为刘备在世时就已经建立了这种关系,诸葛亮只是表明一下态度而已。 这是诸葛亮给蜀国定的国策之一 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曾有设想,要想夺取中原恢复汉室,要在刘备取得西川后,兵分两路,一路出秦川,一路出宛洛。丢了荆州以后,宛洛这一路显然是走不通了,诸葛亮就是对这一战略思路的调整。本来,刘备是想继续走这一路的,所以他才会不顾大多数人的反对,执意要东征伐吴。诸葛亮虽然没有公开表示反对,但他是反对派却是毫无疑问。伐吴失败后,诸葛亮有句话说:“如果在世,一定能劝阻主上,使他放弃东征的决定。”刘备一死,诸葛亮彻底放弃了宛洛一路,专心致志地北出秦川。但是,率军北伐首先要解除后顾之忧,这个“忧”就是平定南方和和好东吴。纵观诸葛亮执政时期,东部始终都没有战事发生。当诸葛亮放弃了东线以后,荆州地区虽然还是有战事发生,有时候打得还很热闹,但那只是在魏、吴两国之间进行,并不干蜀国什么事。即便是在诸葛亮死后,他的继任者也没有和东吴发生大的战事,这就说明,这项政策已经成为蜀汉国的上下共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应对内部矛盾的需要 刘备的这个蜀汉国的地盘,是从同宗兄弟手中夺来的,而帮助他夺取西川的骨干成员大多是荆州人士,这样一来,刘备的蜀汉国在表面看似一致的情况下,内部却是分成了好多利益集团。现在一般把他们分为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刘备在世的时候,他可以靠着自己的威望摆平各方面的关系。刘备是皇室之后,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厉害的一块,很多人吃这一套。另外,刘备当过徐州刺史、豫州刺史和荆州刺史,不管是他人给的还是自封的,都说明了这个人的经历不凡。原来的主子刘璋都投降了,其他人还能怎么样?但刘备一死情况就不同了,刘禅少嫩不更事,诸葛亮出道晚,当地人不一定服气他。所以在刘备死后不久,益州的大闿就造反了,牂牁(zangke)太守朱褒也造反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蜀国主动和吴国再续签约,因为蜀国需要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害怕趁机来伐 蜀国“新遭大丧”,可不是一般的死了一个皇帝,而是一个在大败之后的开国皇帝死了,这在蜀国来说是大难,而在魏、吴两国来说也可能是可资利用的时机。还在时,刘备就派出了黄权的部队住在江北,以防止魏国趁机来袭,后来这支部队也是投降了魏国,而不是吴国。这说明,吴、蜀两国交战,魏国并没有闲着。刘备逃往白帝城时,东吴有将领建议乘胜追击,可以一举擒获刘备。以为,不宜继续作战,以防以帮助讨伐刘备为名,实则对东吴另有所图。也就是说,只要魏、吴两家相互结合,任何一家都可能进攻蜀国。同样的道理,只要两家相互猜忌,蜀国东部就会相对安全。这也是诸葛亮非联合东吴的原因所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似乎和东吴有一种战略上的默契,就是两家必须联合,一旦争斗,得利的可能就是魏国。而东吴孙权那边,也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对他们生命攸关的荆州地区,而不愿意走这条艰难的蜀道,从而形成了两家长期的和好状态。这是当时的政治家必须看明白的问题,诸葛亮和孙权都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为了自身需要,这和约必须得签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吴废帝孙亮:蓄­养三千勇士夺权不成被废的帝王
十六岁的少年傀儡如何夺回大权,皇帝无疑是个成功典范。《清史稿》记载,“康熙八年(1669年),……上久悉鰲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鰲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暗养勇士,智擒,是的成名之作。时间上溯到太平三年(258年),东吴皇帝孙亮也曾有过相似之举,可惜没能成功。那一年,孙亮也是十六岁。 孙亮(243年—260年),字子明,幼子。孙亮早先没机会继承皇位,但由于大哥、二哥孙虑早逝,三哥被废,四哥孙霸自尽,五哥孙奋、六哥均为庶出,加上老父爱幼子,故孙亮有幸被立为太子。太元二年(252年)四月,孙权驾崩,孙亮即位,为东吴第二任皇帝。孙亮十岁登基,此后四年,朝政相继被辅臣、孙峻掌控。太平元年(256年),孙峻病死,孙綝掌权。 孙綝是孙峻的从弟,其“凶竖盈溢”(《》)与孙峻如出一辙。众臣原本就对孙峻以宗室身份独揽大权所不满,而今孙綝继续凭借这种优势垄断朝廷大权,继续把皇帝玩弄于鼓掌之间,引起了众臣的强烈反感和忿恨。吕据、滕胤等其他辅政大臣瞧不起孙綝,也不想皇帝沦为傀儡,出于忠君思想和个人政治前途考虑,试图分割孙綝的权力,防止他擅权专政,不料遭到了孙綝的血腥镇压。 控制住局面后,孙綝自任大将军,手握军权,封赏党羽,广树亲,更加,甚至“负贵倨傲,多行无礼”,根本不把孙亮放在眼里。对于孙綝的专权和僭越,孙亮敢怒不敢言,只能在煎熬中隐忍度日,他在等待时机,也在考虑办法。太平二年(257年)四月,十五岁的孙亮“临正殿,大赦,始亲政事”(《三国志》),内心也变得强大起来,一场皇帝和权臣的明争暗斗也随即展开。 “綝所表奏,多见难问”,这是孙亮使出的第一招,毕竟军权在孙綝手中,孙亮不敢冒险造次。此外,孙亮还多次拿出府藏书册,阅览先帝孙权时的旧事,“先帝数有特制,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先帝常常亲自书写诏书,而如今大将军奏事,为什么只让我签字认可就完事了呢?言辞中流露着对孙綝的诸多不满。孙亮“亲览政事,多所难问”,让孙綝感到“甚惧”(《三国志》)。 单凭刁难、质问和怨言,并不能撼动孙綝。于是,孙亮使出第二招,“又科兵子弟年十八已下十五已上,得三千余人,选大将子弟年少有勇力者为之将帅。……日於苑中习焉”,孙亮暗养三千勇士,志在武力夺权,并声称要“欲与之俱长”(《三国志》),一同见证胜利。然而,这些勇士“连日续夜,大小呼嗟,败坏藏中矛戈五千余枚”(《孙綝废孙亮表》),动静不小,很快就传到孙綝耳中,一招不慎满盘输。 孙綝闻讯后,知道孙亮必将有非常之举。为求自保,狡猾的孙綝“返自镬里(今安徽巢县西北),遂称疾不朝”(《》),并在朱雀桥南修建房舍,自此远离国都,不敢再入朝和孙亮见面,以防中招。此外,孙綝还让他的弟弟威远将军孙据进入苍龙门担任宿卫,武卫将军孙恩、偏将军孙干、长水校尉孙闿,分别驻守各军营,严阵以待,以防孙亮。应该说,孙亮的那三千勇士确实给孙綝造成了很大压力。 看到孙綝变成缩头乌龟,孙亮欲杀不能,非常懊恼,便借口枉死事件,杀掉与孙綝关系匪浅的虎林督朱熊、外部督朱损兄弟二人。孙亮此举,是要先剪除孙綝党羽,再除掉孙綝,孙綝“由是益惧”,二人之间的矛盾也上升到白热化。鉴于孙綝“筑第桥南,不复朝见。此为自在,无复所畏”,急于夺回军权的孙亮“不可久忍,今规取之”(《资治通鉴》),决定,对孙綝进行致命一击。 太平三年(258年)八月,孙亮“以綝专恣,与太常全尚、将军刘丞谋诛綝”(《三国志》),向心腹近臣表明了武装夺权的决心。随后,孙亮与黄门侍郎全纪(全尚之子)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并再三嘱咐全纪只能将计划告诉父亲,不能把计划泄露给母亲。全尚是孙亮的岳丈,也是孙亮当时唯一可以依赖的力量。如果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孙亮能成功扳倒孙綝,夺回军权,历史就会改写,可惜孙亮所托非人。 全尚才能平庸,无甚主见,还是忍不住把计划泄露给了妻子。全尚的妻子是孙綝的堂姐,得知孙亮准备动手,立即悄悄派人告知孙綝,“尚无远虑,以语纪母,母使人密语孙綝”(《资治通鉴》)。全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致使孙亮打蛇不成,反被蛇咬。不等孙亮动手,早有准备的孙綝来了个先发制人,于九月二十六日率领大军夜袭国都,拿下全尚,杀掉刘丞,天亮时已将皇宫团团围住,孙亮成为笼中鸟。 胜败已见分晓,而孙亮却不甘心,于是骑上马带上弓箭就要上阵。孙亮认为,他是“大皇帝嫡子,在位已五年,谁敢不从”(《资治通鉴》),想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权威优势与孙綝鱼死网破,一决高下。此情此境,一个连身家性命都不一定保住的皇帝,如何能镇住已经起兵造反没有退路的权臣,孙亮即便有三千勇士,也不是孙綝大军的对手,这无疑是去送死。近臣以及乳母等人一起制止阻挡,孙亮未能出宫。 控制大局后,孙綝把孙亮废为会稽王,并派人“夺吴主玺绶,以吴主罪班告远近”(《资治通鉴》)。孙亮被废后,孙綝另立琅邪王,也就是孙亮的哥哥孙休为皇帝,即。两年后,孙休听说会稽郡传出“孙亮当还为天子”的谣言,担心孙亮复辟,将孙亮贬为侯官侯。孙亮在去封地的路上自杀,不过,笔者更相信是“休鸩杀之”(《三国志》)。毕竟,孙亮当过皇帝,影响力还在。孙亮不死,孙休睡不着觉。 十岁登基,十六岁被废,孙亮当了六年形同傀儡的皇帝,最终被赶下台,而且死于非命。对于孙亮之遭际,史学家陈寿评价说,“孙亮童孺而无贤辅,其替位不终,必然之势也”。孙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皇帝,“蜜中鼠屎案”就是一例。不过,生活上聪明毕竟不代表政治上聪明,由于受制日久,夺权心切,谋事不周,在蓄养勇士方面不够隐秘,没有机会像后来康熙皇帝智擒鳌拜那样除掉孙綝,事未成,空抱憾。(刘秉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